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经济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俄能源合作
史春阳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6期 2012年06月06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却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目前,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人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已从简单的买卖模式向更高层次的生产合作与相互投资方向发展。从合作态势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比较乐观,但双方能源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函待解决。

一 中俄能源合作的新进展

   (一)“贷款换石油”—开创中俄能源合作新模式

   在全球经济步人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2009年4月21日,中俄两国共同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实现重大突破①。从1994年中俄两国能源部门开始接触至今,中俄探索合作建设油气管道已走过16年的历程。从1999年开始,中俄正式启动输油管道建设项目的谈判。不过,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双方能源谈判一波三折。2008年7月,根据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中俄能源谈判机制在北京启动。在此机制的推动下,2008年10月28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三次定期会晤, 双方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将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则在2011一2030年间以每年1 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并开通通往中国的石油运输管道。2009年2月17日,中俄在北京举行第三次能源对话,最终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了7项能源合作文件。这些文件是中俄两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合作协议,开创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新模式。

  (二)中俄石油管道竣工—两国能源合作关系步入新阶段

   2010年9月27日,在中俄两国人民的期待中,在国际社会的聚焦下,中俄石油管道如期竣工。如上所述,这条输油管道将在今后20年间,每年向中国输送1 500万吨原油。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市、县、区,止于大庆站,全长约1 000公里(俄罗斯境内约72公里,中国境内约927.04公里)。中俄石油管道正式投运,将实现中国原油运输和供应途径的多元化以及俄罗斯原油输出的多元化。目前,中国每年进口原油近2亿吨,1 500万吨的输送量相当于中国原油进 口量的7.5%。中俄石油管道同时也是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通往中国的支线。随着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通油,俄罗斯通过东部管道系统可以每年向太平洋港口输送3 000万吨原油,未来还可逐步增加到5000万吨,从而形成一条具有竞争力的能源输出通道。中俄石油管道的建成和正式运营,预示着两国在原油开采、运输、加工及石油产品销售等上下游领域的合作将驶人快车道。

   (三)多元、多形式的能源合作—中俄能源合作新局面正在形成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目前,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人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已从简单的买卖模式向更高层次的生产合作与相互投资方向发展,中俄能源合作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1.成立能源合资公司

  2009年10月12日,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在实体经济领域诞生的第一家中俄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宣布,正式出资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股权,从而取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两块储量达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南别廖佐夫斯基气田和切连杰斯气田的勘探开采权。由于此前没有任何跨国合资公司能对俄罗斯天然 气田实行控股,所以,此举被认为开创了中俄能源资本合作的先河,也将为中俄能源领域的更紧密合作奠定基础。2010年9月21日,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六次会晤在天津举行。双方代表共同出席了中俄东方石化(天津)炼油厂的奠基仪式。这个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资成立的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占51%股份,俄罗斯石油公司占49%股份。项目估计总投资超过300多亿元人民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项目建成后,主要加工来自俄罗斯的原油,年产成品 油1 050万吨,产品主销国内市场,预计年销售收人将实现600多亿元人民币。中俄东方石化(天津)炼油厂是中俄两国第一个石油加工合作项口,也是能源大国俄罗斯首度涉足中国石油下游业务领域,标志着中俄双方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以往俄罗斯对华主要出口原油,现在则开始涉猎原油加工业,下一步还有可能参与中国能源零售市场活动。此举将推动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表明两国能源合作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升。

  2.天然气管道项目

  2009年6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双方签署《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被视为中俄继“贷款换石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能源合作举措。尽管该谅解备忘录只是指明了中俄天然气合作的方向,一些具体的合作细节有待两国油气公司进一步谈判,但仍具有积极意义,意味着作为天然气资源国的俄罗斯与作为天然气输入国的中国将在两国能源结构方面最互补的天然气领域对接。2010年11月22-25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正式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其间,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俄中两国就天然气出口价格谈判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两国最快 将于2011年年中签署协议。虽然此次双方未就价格达成协议,但双方已同意先开始西线管道建设并在2016年前建成东线管道。俄方已就线路走向展开深人调研。双方在价格上也显示了灵活性②。

  3.煤炭合作

  2010年8月30日,中俄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举行能源合作分委会例行会议并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60亿美元贷款用于煤矿开发及保障煤炭出口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备忘录指出,为保证对中国长期稳定的煤炭供应,中国将向俄提供60亿美元贷款,其条件是俄向中国供应煤炭。双方商定,未来5年俄每年向中国供应煤炭1 500万吨,此后每年供应量将提高至2000万吨。备忘录规定,贷款将用于俄境内煤炭产地的勘探开采,修建公路、铁路、桥梁、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以及从中国引进采煤设备,包括煤炭加工和提炼设备、矿渣回收处理设备等。贷款具体条件及规模将由两国相关企业和银行商定。俄能源部部长谢尔盖·什马特科称,中国将成为俄煤炭工业最具吸引力的战略市场之一③。

  4.核能、电力合作

  在核能方面,中俄两国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中国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的两台机组已经投人运行,目前正在开展二期和三期4台机组的扩建工程。2010年2月,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会见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总经理基里延科,双方一致表示两国将继续深人核能领域合作。2010年9月底,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俄罗斯核能建设出口公司与中国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签订田湾核电站三号、四号机组建设的技术草案合同。2010年11月底,中俄签订建设田湾核电站三号、四号机组的总合同。目前,中俄已在核电站建设、核燃料供应、科技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取得了合作成果,并将在建设浮动核电站、核应急研究及铀矿勘探等7个领域扩大合作,开拓新的核能合作领域。与此同时,电力方面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俄罗斯对华电力出口项目计划未来10年对华输电量逐步增至每年600亿千瓦小时,拟在该项目框架内在俄罗斯兴建发电量达1 800兆瓦的发电站,并在中俄两国境内铺设长达3400公里的交流电和直流电电网。2009年7一8月,普京总理签署命令,加快远东一系列重要的能源设施建设,增加远东阿穆尔州布列亚特河水电站对中方的电力出口。2010年11月22一25日,中俄举行能源谈判代表工作会晤,共签署7份能源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东方能源公司2011年供电合同,以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联邦电 网公司、俄罗斯地区配电网公司、俄罗斯统一电力国际公司关于实施俄罗斯电网发展的合作协议。

二 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能源格局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传统能源格局和能源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昔日,全球能源格局表现为“两极结构”:以欧佩克为能源出口国集团的核心和以欧美为能源消费国集团的核心。目前,非欧佩克能源输出国对能源供给的作用日益凸显,弱化了欧佩克作为能源输出国集团的核心地位;欧美等国家经济下滑甚至衰退,能源需求不断萎缩;新兴工业化国家 迅速崛起,打破了有史以来西方国家独占石油资源的局面,成为能源需求的新增长点;中国和印度在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从整体上看,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向“多极结构”转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还在持续,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尚需观察。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危机后国际能源形势的可能趋向是:在石油供需领域,石油投资减少会带来供应紧张;石油供应不足将再次推动油价高涨;石油进口大国不同程度地减少对石油和产油国的依赖。从能源供需的国际关系看,资源国的地位相对减弱,消费国话语权增强。从 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看,绿色发展,即发展以低碳、低排放为主的绿色能源将成为大国努力的重要目标。

   (二)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调整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俄罗斯的“能源外交”非但没有收缩,反而更加主动与频繁。这既有借助能源破解经济困局的现实考虑,也有着眼布局“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考虑。2009年5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了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政策。根据这一战略要求,俄政府8月27日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基础上修订并颁布了((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俄新能源战略的中心是:“从能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俄将开采更多地下油气资源,以向国外市场出售”;“俄能源出口的战略方向将转向东方”。根据《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完全融人世界能源市场并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俄罗斯的资源潜力,巩固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使国家经济从中获取最大收益。从本国利益出发,俄罗斯在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方面的国家能源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保持与俄罗斯能源传统消费国的稳定关系,同时与新兴能源市场建立同样稳固的合作关系。俄罗斯新能源战略明显表现出由“西”向“东”的方向转移。尽管欧洲仍将是俄油气出口的主要方向,但是俄整个油气出口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东方的超前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强化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是俄罗斯“能源外交”重心东移的重要标志,也是俄罗斯布局“后危机时代”能源话语权的重要步骤。

   (三)当前中国的能源形势与能源政策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国内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使其供求关系日趋紧张。1998 -2008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从1.97亿吨增至3.76亿吨,增长91%。到2009年年底,中国石油年消费量的50%以上依靠进口。同期,中国天然气消费从200亿立方米增至810亿立方米,增加3.05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能源消费中约70%靠本国煤炭来保证。1998 -2008年,中国煤炭年消费量已从6.52亿吨增至14.06亿吨,增长1.16倍。中国虽为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但也已从国外进口煤炭。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为1.25亿吨,同比增长211.9%。此外,煤的大量液化已导致一些城市的生态灾难。因此,充足而稳定的能源供应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当前中国的能源形势,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科学预测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境外油气资源;坚持走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转变电力工业发展方式,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根据资源、技术、市场和电网输送等条件,合理确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的发展规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把推动能源科技变革放在战略位置,以新的能源科技引领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扩大能源国际务实合作 中,继续利用国际能源市场需求缓慢回升的有利时机,从政治、经济、外交、商贸和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做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更多地参与境外油气资源投资开发,建设好中国油气供应的国际大通道,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三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前景

   (一)中俄能源合作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中俄能源合作既是俄罗斯能源出口新市场战略的实施,也是中国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很显然,在俄罗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俄“能源外交”重心东移以及中俄能源合作高度互补的时代背景之下,中俄能源合作正迎来日趋加速、成熟与突破的新的历史阶段。当前的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开始拓展到基建投资、合作开发、技术共享等相关领域与行业。从合作态势与未来前景看,中俄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资源大国,正在成为推动东北亚油气合作的核心力量。通过加大对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能源项目的合作开发,中俄有可能逐渐形成经济上的“互补、共融、共生”关系。从整体来说,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比较乐观,双方能源合作肯定会往前发展,不仅是油气、核能和电力合作将深入发展,其他领域的合作,包括技术合作、合资、全产业链合作及加油站这样的服务产业合作也都将成为可能。但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中俄能源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因此,对于中俄能源合作不能盲目乐观,而应有一个平常的心态。

  (二)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阻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

   1.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明确提出,“能源是俄罗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俄罗斯在开展对外能源合作时始终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力求通过“能源外交”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因此,俄罗 斯有时并不顾及中国的利益:科维克金天然气项目谈判一波三折;“中石油”参与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竞拍失利,放弃北里海合作开采协议;“安大线”得而复失,改为“泰纳线”又失而复得。这充分说明中国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了解不够,特别是对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的变化以及影响两国能源合作的症结把脉不准。俄罗斯同中国开展能源合作,其目的是要为其经济输血,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提升大国地位,并满足其东部开发战略之需要。正如俄国家能源部一位官员所言:“无论是向中国输出石油还是天然气,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都是第一位的。”一方面,俄罗斯在油气具 体交易价格上步步紧逼;另一方面,它对进人中国市场更感兴趣,致力于油气在中国的加工、批发和零售。而中国则更关注于解决本国的能源缺口和石油进口多元化问题,希望能够更多地进人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双方的视角不同造成两国在能源合作过程中的误解和摩擦。因此,对俄能源合作一定要讲互利共赢,尊重俄罗斯的具体国情,通过适度让步,来获取更多的战略利益;既要从宏观方面把握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总体布局,又要从微观上具体剖析俄罗斯具体能源政策变化的国内外因素和决策机制,并结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做好 动态规划。

   2.仍存在互不信任的问题

   中俄能源合作是基于两国利益的共同需求,但中俄两国都是地区大国,客观上存在着地缘利益上的交错,即双方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梳理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就不难发现,中方的每一次失利无不因为俄方对中方的戒心所致。从一个昔日超级大国的角度出发,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不可避免地会对俄罗斯形成地缘上的压力。因此,俄罗斯对中国一直都抱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强调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担心双方在军技和能源领域的合作会有助于中国发展和崛起,使得原本两国实力不平衡的状态进一步扩大。所以,俄罗斯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中经常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而中方也有学者担心,“俄方会有毁约或拖延执行已达成协议的可能”。对此,中俄两国应该在已经建立的高层会晤磋商机制和部门协调委员会以外建立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学会和民间团体在内的多层次交流平台,增加双方交流的机会,了解各自社会民意动态,尤其要扩大企业之间的交往,提高对外宣传力度,并通过扩大民间文化交流渠道,促进双方全方位的了解与友谊。

   3.多国介入下的竞争

   俄罗斯奉行“争夺里海,稳定西欧,突破北美,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全方位“能源外交”战略,以独联体传统能源市场为基点,向欧洲、北美、亚太乃至南美多方位辐射。在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中,独联体国家排在第一位,欧洲国家排在第二位,美国排在第三位,中、日、印、韩等亚洲国家只能排在第四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的能源需求降低,且欧盟加快了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步伐,以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但目前除了面向土耳其市场的“蓝溪”天然气管道外,俄所有的油气管道都通向独联体和欧盟国家。因此,在未来相 当长时期内,独联体和欧盟仍将是俄罗斯的主要能源出口地区。正如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俄罗斯天然气协会主席瓦列里·亚泽夫所言:“在能源合作中,欧洲是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亚洲只是明天。”另外,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表示,俄将更加精细地发展自己的能源行业,提高加工业的份额。俄要想实现上述规划,离不开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资金和各种先进的油气勘探、开采和节能技术。因此,重视与西方的合作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俄政府的必然选择。而未来,中、日、韩、印各国围绕俄罗斯油气资源的竞争也将很激烈,上述各国都对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多年来,围绕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能源开发与输送,中、俄、日之间一直存在博弈与竞争。而俄罗斯也擅长利用能源搞平衡外交,通过能源消费国间的竞争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上述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共同需求,必然会引起竞争,从而使中俄能源合作的外部环境复杂化,并给合作本身带来很大的变数。因此,必须恰当评估中俄油气战略合作,正确看待中俄油气合作在俄罗斯整个对外合作构架中的地位与作用。中方应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人文等多种手段,在周边地区积极推进睦邻、富邻、安邻的和平能源外交,开展多边能源合作。

   4.俄罗斯将逐渐转变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独立后,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出口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形成资源依赖型的经济结构。在一段特定时期内,大力发展资源经济,特别是利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的有利因素大力发展石油产业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俄罗斯的必然选择。但这种模式的固定化和长期化对俄罗斯来说是不利的。2008年国际油价大幅跳水使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充分说明俄经济增长模式和战略选择所存在的问题。对此,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经表示:“对于国家的发展,自然资源非常重要。我们不应该轻率地利用自然资源,应该达到更高的利用水平,也就是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目前,俄政府已经制订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能源加工业和提高能源附加值的战略,并通过引导国内投资和消费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程度。俄罗斯目前发展国内经济急需资金,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更需要靠能源出口获得所需资金。然而,这种战略显然不会持久。一旦俄经济复苏,为确保本国资源满足 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改变这种战略,加大国家对能源的控制力度。这也将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障碍之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给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机遇,双方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机,积极落实已达成的协议。对于中国来说,在继续中俄能源合作多元化、创新能源合作模式的同时,还应有大能源外交的战略思路,在周边地区广泛开辟能源新路,以多边能源外交促中俄双边合作,在多边、双边能源合作中与俄实现优势互补,并通过长期、全面的合作谋求共同能源安全。

   主要参考书目:

   1.袁新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孙永祥:《俄全球能源安全政策考量及中俄能源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2期。

   3.郭锐、洪英莲:《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 2009年第9期。

   4.吴景峰:《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性分析》,《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5.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9期。

   6.韩立华:《重新审视中俄能源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7.陈宪良:《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前景分析及启示》,《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3期。

   8.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0 года,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009г.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注释:

   ①《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四次会晤在京举行王岐山与谢钦共同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人民日报》2009年4月22日。

   ②《中俄天然气管线方案敲定》,《中国能源报》2010年11月29日。

   ③《中国将向俄提供60亿美元货款开展煤炭合作》,http://www. crc. mofcom. gov. cn/article/shangbian-dongtai/201009/52315_1.html

   (责任编辑:徐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