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北约为实现向外扩张的战略目标,不仅蚕食了原苏东国家,还不断强化对独联体的渗透,并以乌克兰、格鲁吉亚为切入点,东扩目标直指独联体。北约此举引发俄罗斯的强力反弹,俄采取了援助关系密切国家、打压与俄离心国家,以能源诱压“西靠”国家等手段牵制北约渗透。未来,俄将会进一步强化对“战略利益区”的控制,北约也不会放弃向独联体扩张的战略意图。俄罗斯与北约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和复杂化。
[关键词] 北约 俄罗斯 独联体 战略争夺
[作者简介] 于海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理事、研究员;陈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讲师。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241(2010)02- 0055 - 05
伴随着冷战结束,在前苏联地区出现的以俄罗斯为主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形成了欧亚大陆特有的“安全真空地带”,为外部力量的进入提供了“可趁之机”。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决定正式邀请原华约国家加入 “和平伙伴关系”(The Partnership for Peace)计划,标志着北约在东扩问题上迈出第一步,也标志着对独联体战略的成型。15年来,北约在实现三轮东扩的同时,加紧对独联体国家拉拢和渗透,为其后续扩张做了准备。2009年4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纪念北约成立60周年峰会上称,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入约”进程已经启动。随着北约战略转型的推进,独联体将成为俄与西方国家激烈争夺的前沿,地区战略格局的演变也将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冷战结束后北约极力向独联体实施全方位渗透,为向该地区东扩预埋伏笔
(一)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为主轴,不断强化对独联体的渗透。
冷战结束后,北约为实现向原防区外扩张的战略目标,于1994年启动面向原华约国家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企图将包括独联体各国在内的原苏东国家纳入西方主导的安全体系。目前,北约已将独联体各国全部拉进该计划,并在该框架内重点开展了以下合作:1.制定具体的合作计划。北约先后出台“单独伙伴关系行动计划”(Individual PartnershipAction Plans)、“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审议程序”(The Partnership for Peace Planning and ReviewProcess)、“和 平 伙 伴 关 系 作 战 能 力 构 想 ”(Partnership for Peace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Concept)等指导性文件,帮助独联体各国进行国防体制和军队改革,或按北约标准建立维和、反恐、搜救等力量。2.开展各类专项合作。北约与独联体各国 在装备维修、情报交流、人员培训、学术研讨等领域内开展了大量合作。2008年9月,北约将其早期预警系统与格鲁吉亚防控网络相连,与格展开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3.租用军事基地。2001年阿富汗战争期间,中亚国家向美国和北约开放领空、提供机场和加油等保障服务。为向阿富汗运送兵力和物资,美国和北约先后在中亚租用了6个机场,包括乌兹别克斯坦 2 个(汉纳巴德和铁尔梅兹),塔吉克斯坦 3 个(库利亚布、杜尚别和艾尼)和吉尔吉斯斯坦 1 个(玛纳斯)。[1]4.有针对性地提供军援。北约选择乌克兰、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具有重要 地缘意义的国家提供援助。1994年以来,美每年向乌提供 100 万-300 万美元军援,帮助乌军实施“北约化”改革;2000年以来,美每年向格提供 700万-900 万美元军援;2003-2008年,美共向哈提供 6,600 万美元军援,并接受近 300 名哈军人赴美受训。[2]
(二)以乌克兰、格鲁吉亚为切入点,东扩目标直指独联体地区。
作为曾经爆发过“颜色革命”的两个独联体国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是俄与北约间的重要缓冲区,也是北约向独联体渗透的突破口。1.在乌克兰方面。1994年2月,乌在独联体国家中率先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5年9月,北约与乌以“16+1”的方式建立特殊伙伴关系;1997年7月,北约马德里峰会批准《北约与乌克兰特殊伙伴关系宪章》;从 1999年开始,乌克兰-北约委员会开始运作,负责深化双边合作。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峰会通过“北约-乌克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乌克兰每年都要制定军队改革目标,北约每两年审查一次。特别是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乌执政当局与北约的合作更是日益频繁和深入,多次参加与北约的联合军演。2008年1月,乌还签署文件正式提出“入约”申请。2.在格鲁吉亚方面。格 1994年3月紧随乌之后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甚至提 出将 2005-2006年作为“入约”时间表。1999年,北约帮助格军制定了 《2010年前改革规划》;2002年 11月,北约与格完成制定一体化计划,格正式申请加入北约。2004年10月,北约华盛顿峰会批准了《北约与格鲁吉亚特殊伙伴关系宪章》。经过长期经营,北约与乌、格两国的军事合作已达到较高水平。2008年初,北约接到乌、格提出要求加入“成员国行动计划”的申请,两国“入约”问题正式提上日程。
(三)以建立“北约标准”为初步目标,最终实现将独联体纳入西方安全体系的战略企图。
独联体国家继承了原苏联军事遗产,在军事领域内深受俄罗斯的影响。为此,北约重点在军事理论、编制体制、武器装备、联合演习等方面与独联体各国加强合作。1.推动各国军队向“北约化”转型。1997年,北约帮助中亚国家军队按北约标准建立“维和营”部队,并通过年度例行联合演习提高北约的军事影响力。2006年6月,亚美尼亚在北约帮助下第一次制定了国家安全构想。哈萨克斯坦新组建的独立兵种——空中机动部队完全按北约标准进行装备和训练,2009年3月哈国防部决定在2012年前完全按北约标准训练航空兵。2.提供北约标准的武器装备。2003年,美与哈萨克斯坦签署 《2003-2007年军事技术合作五年计划》,并在该框架内向哈提供了直升机、运输机和吉普车等。2008年 2月,哈美签署了第二个五年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双边军技合作。2008年9月,为支持萨卡什维利政权,布什宣布向格鲁吉亚提供总计 1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 5.7 亿美元的先期援助,还提议给予格鲁吉亚贸易特惠待遇,并向格提供领海安全保证。[3]3.通过军演提高联合行动能力。北约与独联体国家自 1996年举行第一次联合演习以来,已先后举行了代号为 “联合伙伴”,“中亚维和营”、“地区合作”、“伙伴合作”、“拯救者”、“共同意志”、“合作长弓”、“草原之鹰” 和 “海上微风”等近百次联合军演,并通过联演加强军事交流,提高独联体各国与北约联合作战的能力。
二、北约的长期经营给独联体带来深远影响,该地区国家外交取向明显分化
(一)原苏国家在重新进行战略定位时出现严重分化,独联体西部成为俄与北约争夺的前沿。
苏东剧变后,北约为消化冷战胜利成果,分三批先后蚕食了12个原苏东国家。随着北约扩张重心不断东移,独联体各国普遍面临俄与北约战略利益冲突加剧、东西两翼压力空前增大的难题,不得不在“亲俄”与“西靠”之间进行抉择。在此过程中,独联体各国的立场出现明显分化,并演化为亲俄、亲西方和“大国平衡”三类国家。其中,与俄联系密切的国家,如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等国,在集体安全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框架内与俄紧密地绑在一起。奉行大国平衡外交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则试图既与俄合作,也与北约合作。而亲西方的乌克兰、格鲁吉亚则与俄关系“渐行渐远”。2008年8月俄格冲突后,格宣布退出独联体,并紧随乌克兰之后与美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宪章》,再次表明要求“入约”的强硬姿态。目前,乌、格“入约”问题已成为影响俄与美欧 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乌、格所在的独联体西部地区已演变为俄与北约较量和争夺的前沿。
(二)北约在独联体的影响力逐步上升,该地区的安全机制趋向多元化。
苏联解体后,各种势力开始向独联体渗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转型,提出“危机反应”军事战略,由“前沿防御”转为“多方位防御”,由应对华约可能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转向应对地区性危机和武装冲突,其行动区域由西欧扩大至整个欧洲。[4]经过长期经营,北约不仅已将乌、格等国拉向西方阵营,而且还在军队建设、武器装备、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其他独联体国家军队施加影响,对独联体国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乌、格等国不仅未参加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组织,而且还退出了独联体联合防空体系,与北约建立了空情交换关系。受此影响,独联体地区各种合作机制日益增多。俄虽一直试图利用与原苏各国的历史渊源和联系,推动建立由其主导的原苏军事安全空间,但随着美国及北约的渗透与推动,俄对独联体地区的垄断权已被成功突破,有关各方围绕该地区主导权的争夺将更趋复杂。
(三)俄对北约扩张应对乏力,其组建独联体集体安全空间的努力受到挑战。
冷战结束后,作为前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综合国力远不如昔。2008年俄罗斯的 GDP 只有 17,570亿美元,约为美国(143,300 亿美元)欧盟(189,300亿美元)总和的 5.3%。[5]受此影响,俄近年来面对北约的三轮东扩及战略围堵被迫步步后退,安全环境不断恶化。政治上,俄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力遭到削弱,尤其是 2003年以来的三场“颜色革命”使俄在该地区的地位严重受损。北约对俄内政的 “监督”与干预也常常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地缘上,北约三轮东扩使地理边界逐渐推向俄罗斯,俄在波罗地海和黑海两个战略方向上的安全压力骤增;“9·11”事件后北约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军事存在与政治影响的加强,不仅构成了对俄传统利益的挑战,也使俄面临被北约包抄的不利态势。如果乌、格“入约”,俄与北约将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军事上,由于波罗地海三国未加入欧常规裁军条约,故北约理论上可不受限制地在其境内建立基地、部署军队和装备,俄则受条约限制而难以在该方向维持必要的军事力量平衡。目前,俄不仅丧失了在欧洲东部的势力范围,而且一直未能主导建立独联体集体安全空间,战略空间已被挤压至独联体边界。
三、北约不会停止扩张步伐,俄与北约围绕独联体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一)北约不会放弃向独联体扩张的战略企图,但将面临较大的内部分歧和制约。
15年来,北约向独联体渗透的意志坚决。2009年 4月北约峰会表明,其扩张的既定战略和“遏俄弱俄”的战略意图未变,向独联体渗透的首选对象仍是乌、格两国。2009年7月,美副总统拜登访乌、格期间明确表示,他与奥巴马总统都支持两国加入北约。但也应看到,随着北约近年来的快速扩张,成员国数量和多样性增加,各国立场出现明显分歧,日益分化为美国、“新欧洲”和“老欧洲”三股力量,协调和决策难度加大。如德、法、意、比(利时)等国认为,北约当前应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内部问题上,首要任务是消化东扩成果和调整阿富汗战 略,一味扩员将令北约不堪重负。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时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把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接纳到北约是毫无意义的。[6]特别是俄自俄格冲突以来的强力反弹也使北约内部担心加剧。
当美国大力启动让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进程的时候,遭到了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成员国的反对。坚决支持美国的只有波兰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其他东欧国家则保持沉默。[7]多数欧洲国家不愿当年“美苏争霸、欧洲难受”的一幕重现,不敢贸然推动北约迈过独联体这条“红线”。
(二)北约在格、乌入约问题上态度趋于保守, 以示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俄的关切。
随着俄美关系转暖,北约在俄颇为关切的乌、格入约问题上的态度趋于缓和。北约前秘书长夏侯雅伯在 2009年7月底离任前、新任秘书长拉斯穆森在 8月初上任后均表示,虽然 2008年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公报中写明了乌、格入约前景,但目前两国尚不具备加入北约的条件,也未就此做好准备,因此乌、格两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标。由于当前北约在诸多问题上需要借助俄罗斯的配合与支持,适当放缓两国入约进程以安抚俄的情绪且能换取俄实质性的支持与帮助,这远比促使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更符合北约自身利益。但北约并没有放弃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不久前北约新任秘书长拉斯穆森称,“我们坚持充分尊重格鲁吉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支持俄从格撤军。我认为,所有国家都有权利自己决定自己国家与谁结为联盟的问题,这不单单指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也包括其他国家。”[8]
(三)乌、格两国“西靠”立场更趋明确,但其国内成堆的问题将制约其“入约”进程。
乌、格两国领导人通过“颜色革命”上台,其外交倒向西方。两国均视俄为主要外部威胁,将“加盟入约”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途径。但应看到,北约为拟“入约”国家预设的条件包括:民主制度、尊 重人权、市场经济、文官治军、与邻国保持良好关系(无民族、领土纠纷)等。乌、格两国短期内很难满足“入约”条件:一是两国政局持续动荡并多次陷入危机,反对派活跃,民众对当局支持率极低。乌总统尤先科在 2010年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首轮惨遭淘汰,得票仅为 5.4%。二是格境内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问题仍悬而未决,俄公开支持它们独立,并在两地分别设立了军事基地;俄还多次拿克里米亚半岛问题来警告和牵制乌当局的“入约”企图。俄希望欧洲主要国家认识到:如果批准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欧盟及欧洲主要国家与俄罗斯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俄常驻北约代表罗戈津不久前公开表示,如果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格将彻底失去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届时两地将有可能自愿加入俄罗斯,而乌克兰则会失掉该国的东部地区。乌、格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北约内部分歧加大,北约也意识到一旦批准乌、格的成员国行动计划,可能会严重损害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9]多数成员国对两国的“入约”问题持谨慎或反对态度。
(四)俄视独联体为“战略利益区”,今后将尽全力反制北约扩张以维护俄安全底线。
俄始终视独联体为“传统势力范围”和“战略 利益区”,试图将独联体打造成抗衡美国及北约的屏障。梅德韦杰夫总统上任后即称,“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是对俄的羞辱”。俄 2009年5月出台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将独联体作为“外交的优先方向”,并表明“不能接受北约向俄边界不断推进的事实”。近期,俄针对北约向独联体渗透采取了一系列举动:1.加大经济援助力度。2009年2月初,俄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俄对外经济银行参加俄哈投资项目》备忘录,明确俄对外经济银行向哈提供总额 30 亿美元、为期 10年的优惠贷款。同年2月初,俄决定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 1.5 亿美元无 偿援助、20 亿美元贷款,并重组吉欠俄的 1.8 亿美元债务,试图以此促使吉政府关闭美军基地。2月4 日,俄在欧亚经济共同体峰会上倡议成立总额为100 亿美元的反危机基金,其中由俄方出资 75 亿美元,并主导该基金的使用权。该组织计划签署有关成立关税同盟的协议,以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2.打压“离俄”国家。2008年8月,俄在格首先挑起军事冲突的情况下,果断出兵格鲁吉亚,遏制其加速“入约”的企图,成功迟滞了北约扩张进程。2009年2月,俄白签署建立统一防空体系协议,以加强俄在欧洲的对空防御能力。3.通过打“能源牌”诱压独联体国家。2009年1月,俄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以惩罚乌 “离俄西靠”举动。4.组建共同任务部队、开辟新的军事基地。2009年2月 4 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峰会决定组建用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集体作战反应部队”。该部队将包括俄第 98 近卫空降师和第 31 独立近卫空降突击旅、哈 1 个空降突击旅,其他成员国则分别派出 1-2 个营。8月 26 日至10月 16 日,集安组织举行了首次“协作-2009”联合军事演习。此外,俄吉于 2009年5月达成协议,将集安组织框架内的俄驻吉“坎特”空军基地使用期限由原来的 15年延至 49年,到期后可自动顺延 25年;7月初,俄与吉达成协议,允许俄在吉增加部署一个营级部队,并在吉南部巴特肯州联合新建一个训练中心,使俄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进一步增强。5. 在政治上强化对独联体的控制。
2008年9月,俄外交部成立了独联体事务署,以强化对独联体政策。可以认为,随着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应对北约东扩和捍卫本国利益的决心更加坚决。今后,俄将加强对“战略利益区”的控制权,以此来牵制北约对独联体的渗透。
但俄为保持和扩大在独联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俄在独联体地区总体而言是得少失多。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国、北约和欧盟的触角进一步插入独联体,独联体地区力量多元化、独联体国家外交多选择、与外部世界联系多向性的趋势愈加明显,离心倾向不断加大。北约不仅在俄罗斯的西部,而且在其南部地区的活动也非常频繁,与有关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使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俄罗斯与西方在独联体的较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未来俄将谋求以独联体为基础寻求地缘政治的重新崛起,而北约对独联体的渗透旨在建立西方安全体系,挤压俄战略空间,北约的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的根本利益。北约如不松手,它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解决。[10]从长远看,俄罗斯和北约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和复杂。
注释:
[1]张宁.北约与中亚国家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J].国际资料信息, 2009(3).
[2] Congressional Budget Justification for Foreign Operations[EB/OL]. http//www.state.gov/s/d/rm/rls/cbj.
[3]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7/3/9/100739188.html.
[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北约的命运[M].时事出版社, 2004: 15-17.
[5] The World Factbook.世界概况资料,美国中央情报局(CIA)2009年出版.
[6]德国前总理施罗德8月6日在德国《商报》上刊文.
[7]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美) http://fbc.binghamton.edu. [2008-09-01].
[8]俄新社2009年12月17日电.
[9]俄新网2008年4月4日电.
[10]陈宣圣.风云变幻看北约[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240.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