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独联体
独联体前景析论
陈新明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 2011年03月01日

  [内容提要]独联体自成立以来一直被赋予维系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为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的重要使命。但它同时是一个松散的、不定型的国家间组织, 15年的运转活动表明,其行动能力低下,一体化进程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目前,独联体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局面。从内部看,俄罗斯作为主导力量没有也无力发挥核心作用;从外部分析,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影响加大了独联体的离心倾向。未来独联体可能改变形态,朝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其国际作用有限。

  [关键词]独联体 区域一体化 俄罗斯

  [作者介绍]陈新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问题的研究。

  独联体作为前苏联地区的一个区域性一体化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被赋予重要使命:维系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为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然而,由于受多种矛盾的困扰,独联体至今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已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一、独联体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独联体成立15年来其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1年12月至1992年下半年,是独联体成立初期。成员国忙于瓜分苏联财产和建 立新国家,彼此间新旧矛盾复杂交织,政治、经济、军事分歧严重,独联体呈现“独大于联”局面。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首脑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11国领导人聚会阿拉木图,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议定书》等6个文件,宣布正式建立独联体。这些初步文件为独联体日后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和行为规则。但此时成员国的心思在“分家”,对于独联体未来发展没有心理准备,对独联体宗旨、性质、任务均缺乏明确构想,对独联体今后发展是成为严密的军事政治同盟还是松散的经济联盟尤其心中无数。更有甚者,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对俄罗斯的大俄罗斯主义倾向存在戒心,担心俄凭借优势充当盟主,使其他成员国再次丧失来之不易的独立成果。

  第二个阶段大致是1993、1994两年。“分家”单过后面临的经济转型困难,使各成员国认识到只有彼此加强合作才能摆脱困境。于是,一体化呼声逐渐增大,独联体出现了“联大于独”局面。一是在组织建设方面增加了实质性内容。1993年1月独联体第八次首脑会议通过了《独联体章程》,从而结 束了独联体成立一年多来无组织章程、无执行机构的不确定局面,朝着组织制度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章程对独联体的作用、职能和活动准则作了明确规定:最高机构元首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政府首脑委员会每年召开4次会议,上述两个会议分别设立常设机构和临时机构,并配有辅助机构。章程规定各成员国主权平等和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二是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993年5月, 9个成员国签署了“加速经济一体化宣言”,并于同年9月草签了建立经济联盟的条约,未签字的乌克兰和土库曼斯坦作为联系会员参加联盟。1994年10月,独联体通过关于成立跨国经济委员会的决议。这些举措为独联体成员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建立统一市场,使商品、劳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通创造了便利条件。三是在军事合作方面有了新进展。1992年5月签署、但只有6个国家签字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到1993年下半年签字国增加到9个,各成员国就加强军事合作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磋商,中亚5国同意与俄继续进行地区性联合防务,并同俄签订内容广泛的防御联盟协议; 1994年4月,独联体成员国成立边防军司令理事会协调处,协调共同保卫外部边界和解决内部冲突。

  第三个阶段为1995年至1999年。随着成员国国家地位逐渐巩固,前一时期“联大于独”的局面逐渐转向“联独并存”局面。也就是说,独联体内部双边或多边关系出现了加强趋势,但同时组织内部出现了反对独联体的势力,其“独立”趋势非常明显。从“联合”倾向讲, 1995年,俄罗斯提出了“多速度、多层次、多形式”的一体化方针,独联体成员国开始了不同水平的双边和多边合作。1995年1月,俄、白、哈三国组成关税联盟; 5月, 7国签署了共同防御边界条约, 11国通过了关于成立跨国委员会的协议;俄、白率先宣布取消两国海关,向建立独联体关 税联盟迈出了第一步。1996年1月,独联体第19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大批加强独联体合作的决定和方案,使独联体安全构想进一步具体化; 3月,俄、白、哈、吉四国签署“关于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 4月,俄、白签署了“国家联盟条约”。这一举措对独联体一体化产生推动作用,出现了以俄罗斯为盟主,以俄白联盟为样板,以俄、白、哈、吉四国为核心圈的不同形式的多速度一体化形式。

  从“独立”倾向看,独联体内部出现了小集团组织。(1)“古阿姆”组织。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克兰三国首先加强了军事、经济、政治一体化。1998年3月,格、阿、乌三国签署关于建立伙伴关系的协议。同年10月,在法国参加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期间,格、阿、乌和摩尔多瓦四国领导人决定建立非正式联合体“古阿姆”。四国合作关系将在“古阿姆”组织范围内展开,并在平等伙伴以及相互尊重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进行,该组织的目标是实现与欧洲的一体化。1999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宣布加入“古阿姆”。(2)“中亚经济共同体”。早在1994年4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就签订了《建立中亚统一经济空间条约》。1995年2月,三国首脑聚会阿拉木图,达成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和巩固新建立共同经济合作区的协议;同年7月,三国达成关税同盟; 1996年三国间的一体化全面铺开; 1997年1月,三国签订永久友好与合作条约,规定以友好方式解决双边和多边问题。1998年3月,塔吉克斯坦成为第四个成员国。1998年7月,中亚联盟正式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除出现小集团外,这一时期的独联体军事一体化遭受严重挫折: 1992年签署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在1999年5月期满时,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三国拒绝续签。

  第四个阶段从2000年到2003年,独联体从“联独并存”局面再次转向“独大于联”的局面。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后,开始把独联体作为重振俄大国雄风的重要基地,视其为俄外交的最优先方向,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加大了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攻势。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独联体内部离心倾向仍继续发展: 2000年9月,“古阿姆”五国领导人在纽约聚会,决定加强以自由贸易原则为基础的经贸关系,并通过进一步加强多边合作的备忘录; 2001年6月,“古阿姆”成员国元首在乌克兰聚会,签署宪章,决定把“古阿姆”变成正式的国际组织。此外, 2003年11月在格鲁吉亚发生的“玫瑰革命”强化了独联体内部的离心倾向。

  第五个阶段: 2004年以来,独联体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局面。尤其是独联体内部国力仅次于俄罗斯的乌克兰于2004年底发生了“颜色革命”,乌俄传统关系恶化,这对独联体构成了致命一击。乌新领导人的对外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明确宣布乌克兰将“脱俄入欧”。尤先科执政后,先后访问美国和欧盟,表明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强烈愿望。二是积极倡导建立“去俄罗斯化”的地区组织。2005年8月,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两国宣布在“古阿姆”基础上组建所谓的“民主选择共同体”,这一举动表明乌克兰想在独联体独树一帜,与俄罗斯划清界限。三是 退出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尤先科执政后拒绝参加2004年俄、乌、白、哈四国签署的成立统一经济空间协议。虽然俄采取多种手段,逼迫乌改变“脱俄入欧”做法,双方甚至在2005年12月爆发了天然气价格争端,但乌的“西行”方针似乎很难动摇。

二、独联体出现分裂局面的内因

  独联体“离心”倾向增强,“向心”倾向减弱,最终出现严重的分裂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讲,以下几个因素在不同层面上阻碍了独联体的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

  第一,组织建设停滞不前。独联体作为一个一体化组织,它一直是松散的,内部矛盾纷争较多,行 动能力低下。这种状况在独联体15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变。独联体成立之初连一个组织章程都没有,明斯克协议除决定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设立一个协调机构外,没有规定设立任何永久性机构。此外,协议只规定了一般原则或协调义务,体现的是成员国的共同意愿,而联合体本身没有任何权力和权威。如果成员国决定不再承担它们以前曾经承担的义务,协议不得强迫它们。尽管独联体在“联合”势头较强的1993年制定了组织章程,对独联体的性质、宗旨和职能进行了规定,但独联体协调性机构的特征没有改变。事实上,独联体只不过是为其成员国政府首脑开会提供便利的一种 安排。他们的确举行了会议,但会议之后,他们通常继续做着各自的事情。

  应该注意到,独联体是苏联解体时匆忙成立的,是成员国当中迅速升温的分离主义与原有经济政治军事上共同利益之间相互博弈的产物。当时,俄罗斯力图通过独联体这种形式保留前苏联时期形成的安全和统一经济空间,自己成为其他共和国的盟主。可是,其他共和国在独立过程中,坚决捍卫自己的政治独立,抵制俄罗斯想成为独联体盟主的意图。这就使明斯克协定和阿拉木图宣言规定的独联体国家实行统一的经济空间、统一的军事战略空间、统一的货币等措施从一开始就无法实现。换句话说,独联体只是一个应急的过渡性制度安排。独联体15年的活动表明,它始终处于一种过渡性状态,缺少长期性、整体性战略考虑,在一体化方面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第二,俄罗斯没能发挥核心作用。俄罗斯是独联体的主导力量,然而它的国家实力和国家意志都存在严重缺陷。就国家实力而言,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持续全面衰退,实力大幅下降。俄学者鲍格莫洛夫撰文说,“在20世纪,全世界没有一个大国在和平时期遭遇像俄罗斯90年代那样的经济灾难。与改革前相比,新世纪前夜的俄罗斯经济生产能力削减了一半以上,工业产品降到以前的40%,轻工业和食品工业降低了2/3”。[1]普京任总理后,将俄罗斯定位于“不属于当代世界最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承认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面临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2]因为国力大幅下降,同时忙于经济改革,俄罗斯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已无能力顾及独联体。普京当选总统后,俄经济明显恢复,发展速度加快。1999-2004年,俄经济连续6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增长率6.3%;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63.8%,全国平均月工资达到250美元。2004年俄人均GDP增至4100美元。俄罗斯外汇黄金储备持续增长,至2005年12月初已接近1700亿美元[3]

  尽管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但俄罗斯的国家意志始终存在严重缺陷,俄经常处在一种极其矛盾的困扰之中。一方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空间受到西方挤压,因此独联体对俄而言更加重要,俄必须维护这个组织。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受实力限制,也因为独联体内部纷争太多,担心即使倾其全力也未必能够得到相应回报,因而没有真正的意愿和决心去努力维护独联体。就连普京总统也缺乏信心,他在2005年3月访问亚美尼亚时表示,独联体的创建就是为了在苏联解体时各个加盟共和国能文明地 离婚。同年5月,普京在祝贺共青团真理报创刊80周年时表示,俄与独联体各国的关系应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不是政治基础上。对于俄罗斯,独联体已成为一个拿不起、放不下的“鸡肋”。

  第三,独联体运转效率低下,经济联系持续减弱,难以形成凝聚力。独联体自建立以来,先后举行元首会晤多达40次,但大多缺少实质性内容,每次元首会议发表的政治宣言都与现实脱节。独联体内部签署的文件多达2000多份,[4]真正得到落实的寥寥无几。截止2001年9月,独联体元首签署了187项多边合作文件,成员国真正落实的只有8项。

  独联体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尤其令人失望,这加大了成员国的离心倾向。俄罗斯前外长伊万诺夫认为,独联体开展积极互利合作的道路困难重重。10年间,独联体国家相互间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从60%下降到22%,相互间贸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降至不到10%。[5]这使得许多成员国不得不转向与独联体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重点是西方国家。所有独联体成员都竭尽全力走向国际市场。大多数国家货币同美元实现了自由兑换,并把美元作为经济交往的结算单位。

  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性也呈下降趋势。独联体大多数国家对外经济多元化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效。作为独联体核心的俄罗斯,在独联体内部许多经济领域中占有的比重都在降低。在投资方面,来自独联体外部的资本迅速增加,在一些独联体国家内已超过50%,而俄在独联体国家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不到1%。[6]独联体在统一经济空间方面一直没有真正的成果,它只留下了俄白联盟、中亚联盟、“古阿姆”集团、海关联盟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等5个相互交叉的独联体次区域联合体。

  目前,独联体内只有一半国家进入一体化核心圈,它们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6国。而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有意与俄罗斯保持距离,游离在核心圈之外。

  第四,成员国“独立”倾向大于“联合”意愿。独联体自成立以来,“独立”与“联合”两种倾向的争斗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可以说,独联体所有成员国,其中也包括俄罗斯,全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独立”倾向。原本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之间历史和现实联系难以割断:诸如紧密的经济联系、频繁的文化人员联系、政治体制大同小异、多数独联体国家安全上需要俄罗斯的支持,等等,但这些有利因素未能推动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

  从俄罗斯的表现看,它不能平等待人,只是将独联体看作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事实上,俄罗斯在独联体内部的确是在奉行自身利益优先的政策,例如,不与各国协商就突然实行全面放开价格的“休克疗法”,不断变动独联体结算货币——卢布汇率,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力求实现对其他各国的政治军事控制,利用石油武器惩治不驯服者等,这对其他成员国造成很大消极影响。

  从其他成员国的表现看,出于眼前现实的利益考虑:诸如经济上离不开俄罗斯、各国都有大量俄罗斯族人口、多数独联体国家安全与军事上需要俄罗斯,它们不得不在政治上对俄罗斯作出让步,搞好相 互关系。可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它们仍会力争摆脱对俄罗斯的依附。由于历史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以及现实利益存在大量矛盾,独联体许多成员仍然将俄罗斯视为对其主权的最大威胁。它们担心俄罗斯一旦重新崛起,首先会恢复传统帝国。所以它们千方百计寻求独联体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借此平衡俄罗斯的影响力。

三、独联体出现分裂局面的外因

  在独联体运行的15年中,美国对相关国家的拉拢政策和欧盟的经济吸引力应该是两大影响独联体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外部消极因素。

  从美国因素看,美国对独联体的政策,促进了独 联体一些国家的离心倾向增强,加速了独联体分裂。冷战结束后,美国迅速介入独联体。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独联体的政策是以分化为主。西方担心俄罗斯东山再起,千方百计拉拢一些独联体国家脱离俄罗斯主导的政治经济军事合作进程。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独联体的政策是全面瓦解独联体,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的目标有三:一是挤压俄罗斯,使之无法对独联体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美国认为,虽然俄罗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是一个最有可能对西方发起挑战的国家,仍然是美国的潜在对手。因此,美国要改造俄罗斯周边地 区,最大限度把俄罗斯向北挤压,使之无法在传统战略空间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实现美国在独联体的战略利益。美国认为,它在独联体地区有重要利益。独联体国家有很多战略资源,中亚地区有石油、天然气,还有各种珍贵的金属资源。所以美国要通过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三是加紧在独联体国家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美国策动“颜色革命”,力图使独联体国家实行它所希望的社会制度。

  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益,使用各种手段和多种策略。第一,提供经济援助,同时争取民心。而一些独联体国家经济状况不好,也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在1992-2002年间,美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了5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向格鲁吉亚提供10亿美元援助。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得到美国6400万美元援助, 2002年得到1.73亿美元, 2003年得到8610万美元援助。[7]乌克兰是美国对外援助中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第三大受援国,乌克兰发生的变化与美国的大量援助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发展政治关系,影响当事国的政治进程。1992年以来,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关于帮助前苏联各共和国实现“民主过渡”的《支持自由法案》,敦促中亚国家“加速民主进程”的议案,向包括独联体国 家在内的“非民主国家和半民主国家”推销“民主”的《民主推进法》。美国每年拨出专款在独联体推行“民主改造”,美国高官接连不断地前往当地推销“民主”,并把经援和军援与是否实行“民主”挂钩。

  美国提供的援助中专门有一部分开支用于所谓的“民主改革”,要求受援国进行深层次改革,实行所谓自由选举,并且在选举中支持亲美人士上台。一旦看到自己的“意中人”不能当选,就鼓动街头示威,支持反对派组织同政府对抗,限制当事国政府采取措施控制局势,甚至不承认选举结果。2005年4月,赖斯在立陶宛边境城市接见白俄罗斯反对派代表,指导他们如何在白俄罗斯从事“民主改革”; 5月中旬,布什访问格鲁吉亚,号召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反对派以格鲁吉亚为“榜样”加速“民主”改革。

  第三,增加安全领域的交流,实行“军事渗透”。美国对独联体国家提供安全方面的多种帮助,建立国际军事教育和培训基金,资助军官和警官到美国进修和学习。例如在一段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在中亚国家中反俄倾向最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就不断向乌提供军事援助,帮其训练军队。“9·11事件”后,乌美关系急剧升温,乌向美国提供两个机场,重视与美国发展关系,却拒绝参加独联体的任何多边安全机构和军事活动。直到2005年5月安集延事件后,乌美关系才冷淡下来。

  第四,扩大文化交流,输出美国价值观。美国通过建立大学、设立奖学金等途径,扩大与独联体国家的人文交流,在年轻一代中培养美国的价值观。1993-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前往美国进行交流的人有2700名。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如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自由之家、索罗斯基金会、国际新闻网等,积极参与独联体国家事务,帮助建立各式各样的反对派组织。

  第五,对不接受“民主”的国家进行制裁。2004年10月,白俄罗斯举行全民公决,为卢卡申科第三次当选总统做准备。美国总统签署一项法案,对白俄罗斯实行全面制裁。美国驻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得到指示,不得支持对白俄罗斯的援助计划。

  美国介入独联体地区,加剧了独联体内部矛盾,加速了独联体的分裂。而欧盟东扩则促使独联体一些国家把发展同欧盟的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客观上也不利于独联体发展。2004年3月,欧盟东扩,接纳了中东欧8个新成员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这不仅增强了欧盟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发展关系的说话分量,而且也对独联体一些国家产生了很大吸引力。独联体一些国家强烈要求加入欧盟。例如,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乌克兰、摩尔多瓦都把融入欧洲、加入欧盟作为外交政策的未来目标。这对独联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独联体主导力量的俄罗斯也非常重视发展与欧盟的合作关系。2005年5月10日,俄欧双方领导人在莫斯科举行会晤,签署了有关建立俄欧四个统一空间“路线图”的一揽子文件,“路线图”的确定使“统一空间”计划步入具体实施阶段。四个统一空间包括“统一经济空间”,“统一自由、安全和司法空间”,“统一外部安全空间”和“统一科教文化空 间”。这四个统一空间,全面规划了俄欧在各领域的合作远景,对双边关系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独联体成员国发展与欧盟的关系并非一定威胁到独联体的未来,但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政策,实际已不再是多元外交,而是通过“脱俄入欧”来发展与欧盟的关系。事实上,欧盟也在积极推动独联体的“颜色改革”,只是同美国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四、独联体的前途和作用

  在独联体内部,按照与俄罗斯亲疏程度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独联体核心圈国家,有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它们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二是独联体非核心圈国家,有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它们与俄罗斯关系不确定,时好时坏;三是已经游离于独联体活动之外的土库曼斯坦。独联体的前途实际上取决于第二类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变化。客观地说,因为诸多因素牵制,这些国家还不能立即脱离俄罗斯,但是,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会继续坚持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战略目标,逐步脱离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并与俄在独联体内部保持一种双边关系。

  独联体的前途大致有三种可能:维持现状;迅速 消亡;改变形态而继续发挥作用。第一种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独联体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那么它的表现可以说是正常的。可是,独联体是一个一体化组织,就像它成立时以及后来反复承诺与期望的那样。因此,独联体核心圈国家会不断想办法,解决组织内缺少约束力、关系紧张、成员间恶意对抗等问题。独联体迅速消失的可能性也不大。尽管独联体内部矛盾较多,但核心圈国家的联系相当紧密,无论从利益还是从意愿来看,它们是愿意呆在一起的。而非核心圈国家加入欧盟的目标在短时间也不可能实现。独联体未来最大的 可能是改变形态,即核心圈国家结成更紧密的联系,继续戴着“独联体”或者是“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帽子,变成一个“小”而“精”、“小”而“强”的名副其实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这种前途反而比维持大而散、大而弱的一体化组织更好。独联体运转的实际状况也是在向这个方向演变。

  如果独联体变成一个小而精的区域性组织,那么它的国际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在国际舞台上,未来的独联体,其经济规模和一体化程度显然无法与北美和欧洲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媲美,甚至可能不如亚洲正在加速形成的合作机制,如东盟组织 和中国(10十1)的一体化进程。但是,以俄罗斯牵头的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自己的优势,即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源和矿产)和足够的防卫能力。就资源而言,这是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所没有的。就防卫能力而言,亚洲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不如它。这是该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作用的有利条件。未来的独联体很难与世界其他有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并驾齐驱,但它可以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充当桥梁作用。在地区事务中,未来的独联体会在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会发挥重要作用。在中亚地区,独联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将继续保持一种合作关系,因为许多国家都是这两个组织的成员。如果未来的独联体成为一个真正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那么它的地区整合能力一定会得到加强。这对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也是有利的。

  (责任编辑:张浩)

  注释:

  [1]参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1年2月期,第104页。

  [2][俄]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独立报》, 1999年12月30日。

  [3]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резерные активы Российскиой Федерация в 2005 доду, http://www.cbr.ru/statistics/credit- statistics/print.asp? file.

  [4]潘德礼主编:《俄罗斯十年》(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第723页。

  [5][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67-68页。

  [6]陈俊锋:“风雨十年独联体”,《人民政协报》, 2001年8月30日第四版。

  [7]Э.Зиглер:СтратегияСША вцентралънойАзиии Шанхайск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СМ: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имеждунардныеотношния, 2005, No.4, c.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