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独联体
俄罗斯的天然气牌局
张锐 来源:2006年02月04日 新经济导刊 2009年11月13日
   天然气价格将是俄罗斯帮助自己青睐的政治家夺取乌克兰政权的“武器”

  文/张锐

  作为进入2006年的第一件国际性大事——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持续了数月的天然气争端在经过了双方不断升级的“口水战”甚至剑拔弩张的对阵之后,终于在1月4日以和谈的形式暂时告一段落。这一国家间的商业之争充满着十分强烈的政治诉求,因此其带给人们的经验性认识就远远超过了事件的本身。

  为国家利益而战

  2005年全年国际市场上石油与天然气价格的一路“井喷”让中东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赚得盆满钵溢,也让油气供应商们看到了在能源日渐短缺条件下未来十分诱人的商业前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这一“国”字号老大首先“发难”——在过去7个月中不断向同为国有企业的乌克兰天然气公司提出加价的要求。即俄罗斯坚持要将提供给乌方的天然气价格从每50美元/千立方米提高到至230美元的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同时取消俄乌天然气合作领域特有的易货贸易机制,实现货币化交易。乌克兰虽然接受按照市场价格结算天然气,但坚持分阶段逐步提高价格,并要求以每千立方米75至80美元的价格购买俄天然气;同时不放弃易货贸易方式。双方尽管从2005年5月开始经过了多轮谈判,但因彼此互不相让而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致新年第一天俄罗斯抛出了停止向乌供气的“撒手锏”。

  从纯经济和商业化的角度分析,俄罗斯提出涨价要求无可厚非。一方面,目前俄罗斯国内民用天然气价格比乌克兰的还高,俄政府面临着较强的提价压力。而且,据俄专家估算,俄罗斯每年在乌身上损失约30亿至40亿美元。由于俄罗斯财政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其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对乌天然气供应涨价成功,仅此一项就可以为俄罗斯增加三倍的收入。另一方面,俄罗斯2006年向乌克兰以外的欧洲国家出口天然气的价格也都在每千立方米230至265美元之间,因此按照等价交换的要求,俄对乌的要价并不高。而且在能源产品已经明显呈现出卖方市场的生态下,俄罗斯完全有决定是否加价的权力。

  然而,站在乌克兰的立场上着想,我们就会十分强烈地感受到天然气相对于该国经济而言非同寻常的份量。由于乌克兰的工业产业结构以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为主,如果天然气价格上涨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以上,乌的主导产业每年要多支付几十亿美元天然气费用。不仅如此,天然气价格猛增四倍将使乌克兰经济每年缩水五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高达百分之三十。目前,乌克兰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16%~17%,首都基辅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已上涨至1公斤约6美元,平均房价每平方米2000美元以上,一旦天然气价格“搅局”,乌克兰的宏观经济势必遭遇致命的打击。

  还需要指出, 2005年乌克兰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不会超过3%,在独联体国家中最低,处于经济复苏之中的乌克兰最需要的仍是资金。由于历史的原因,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采取了易货贸易模式。即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须向乌支付过境运输费,而乌克兰再用过境费抵消俄天然气进口费。如果按照原有的每1000立方米过境100公里的价格为1.6美元的标准计算,此举无疑为乌克兰减轻了数百亿美元的天然气进口即时支出的压力,进而有力地缓解了国内资金紧张的状况。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乌克兰对传统的易货贸易方式执着如初。

  “双赢”的结果?

  从俄罗斯先前作出对乌克兰“断气”的真实行动,到乌克兰毫不退让的坚定之举,国际舆论几乎一口咬定双方矛盾的解决绝非一时之功。因此,俄乌闪电般达成一致的客观结果自然让所有的分析人士大跌眼镜。众多的目光聚焦到了俄乌那份匪夷所思的天然气供应合同之上。根据合同,俄公司以每230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向一家名为俄乌能源公司出售天然气,乌克兰再以95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从这家公司购买天然气,为期5年。乍一看来,俄罗斯达到了涨价的目的,乌克兰也没有付出高昂的涨价成本,彼此皆大欢喜。但俄乌在天然气买卖价格上存在着高达135美元的差价却无一例外地转嫁到了俄乌能源公司上。如今留给这家中介公司不亏本的唯一道路是,在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同时以更低的价格大量从中亚购入低价的天然气。但在中亚国家天然气价格也有可能上涨的行情下,这种割肉补疮式的买卖显然难以为继。

  总部设在瑞士的俄乌能源公司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和奥地利赖夫艾森私人银行共同投资建立,两者各占50%的股份,跟乌克兰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俄乌能源公司毫无疑问不会做亏本买卖,产生的巨额亏损显然将由俄方弥补。显然从眼前来说,乌克兰无疑是占据了主动。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乌克兰能以95美元的价格买到天然气可以说是相当优惠的,整个东欧地区也很难找到如此低的价格。

  但是,如果得出俄罗斯在这场谈判中失手或者失利的结论就未免肤浅。从短期来看,俄乌的长期僵持,受害的不仅是乌克兰,俄罗斯也将因“断气”每天遭受到上千万美元的商业损失。从长期分析,控制家门前的中亚能源市场是俄罗斯的不二选择。然而,为了摆脱对俄的能源依赖,乌克兰却在四处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渠道。2005年,乌从土库曼斯坦进口了360亿立方米天然气,今年准备再从土库曼斯坦进口400亿立方米天然气。乌直接在中亚地区购买天然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的能源控制市场。但根据乌俄签署的供气合同,乌今后5年均需通过俄乌能源公司进口天然气。此外,乌俄还将建立一个石油运输合资企业。这样,俄罗斯就能继续维护控制乌能源供给和中亚能源市场的战略利益。进一步而言,俄罗斯是在为自己制造未来“转身”的机会,在目前俄罗斯向欧洲的输气通道未能修成之前,俄不得不已借用乌克兰的输气管道,但一旦绕道乌克兰向西欧输气得以实现,乌克兰天然气过境国的资格就不复存在,到时,俄罗斯就完全可以通过对上游资源的垄断达到对乌克兰的控制。

  背后的政治牌局

  根据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签署的2003~2012年天然气供应和过境协议,在2009年前,俄乌应维持现有合作模式,不能提高天然气价格。但如今俄罗斯摆出了强人的态势,乌克兰在矜持之后最终妥协,简单的商业纠缠蕴藏着复杂的政治企图。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审视,作为独联体成员国的乌克兰本属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因此,就像对待其他独联体国家一样,俄罗斯长期以来以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然而,一场所谓的“颜色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俄乌关系。

  2004年底,为确保亲俄的乌前总理亚努科维奇接掌总统大权,普京以每年牺牲8亿美元为代价支持亚努科维奇,不料乌现总统尤先科在西方支持下策动“颜色革命”成功上台。尤先科主舵之后,极力将乌克兰导向北约和欧盟的势力范围之中,并明确宣布力求在2008年底前加入美国主导的北约。此外,乌对俄主导的独联体事务不断提出强烈批评,对俄倡导的建立统一经济空间兴趣不大,并联合格鲁吉亚等国创立了“民主选择共同体”。种种迹象表明,乌克兰已经在亲美和“去俄入欧”的路线上越滑越远。

  然而,乌克兰地处俄罗斯与西方的敏感战略地带,乌克兰的政治取向直接影响着俄美在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乌克兰政治上的“西方化”对作为本地区传统大国的俄罗斯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克里姆林宫看来,如果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就会失去自己在黑海的出海口;而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就会直逼俄罗斯南大门,给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心理带来极大的威胁和压力。俄媒体普遍认为,由于地缘政治原因,俄罗斯只有将乌克兰继续纳入其影响轨道,才能保证自己政治版图的完整和地域大国的地位。

  不过,要想让基辅“归队”,俄罗斯还不能简单地动粗。早在10年前,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劝说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乌克兰最终同意以实现无核化为代价,与三国签署保障乌安全的备忘录。当年的备忘录规定,禁止用武力或袭击手段威胁乌克兰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禁止使用旨在颠覆乌克兰主权的经济高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策画出了政治问题经济化的方案——借用能源这张最有力“王牌”,通过经济手段给乌克兰施压,既能让对方服软,同时还能堵住西方的嘴巴。当然,仅仅通过天然气这篇文章就能改写乌克兰的“西方化”路线显然是痴人说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今年3月,乌克兰议会将进行大选,克里姆林宫试图通过“天然气之争”削弱尤先科的政治势力,并支持目前民意调查中稍稍领先的亲俄乌前总统候选人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正是如此,西方一些分析家认为,天然气价格将是俄罗斯帮助自己青睐的政治家夺取乌克兰政权的“武器”。

  显然,克里姆林宫与基辅的对局实际上是俄罗斯与美欧力量在地区间周旋的一个影射。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普京总统在天然气问题上还不能表现出有与西方对冲的色彩。譬如,一旦俄出口欧洲的天然气出现输送问题,将影响欧洲对俄天然气产业的信任度,并给普京有关向欧洲提供稳定能源供应的承诺画上一个问号,进而影响俄的号召力。

  从今年1月1日起,俄罗斯正式出任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目前虽然七国集团在政治层面接纳俄罗斯,即邀请俄领导人参加每年的首脑会议,但在宏观经济决策方面,即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仍然将俄罗斯排除在外。为此,俄罗斯再一次打出“能源牌”——将能源安全确定为今年八国领导人“圣彼得堡峰会”的最主要议题。不仅如此,俄罗斯已建设黑海和波罗的海两条输油管道,打开了向德国等欧洲国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出海口,这两条输油管道的铺设成为俄罗斯全面冲刺八国集团的最重要筹码。因此,在目前通往G8的道路上,俄罗斯不想出现任何闪失,这也是俄乌天然气纷争之所以迅速得以平息的政治动因。

  (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