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会智库 >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 > 重要活动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与世界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2025年04月08日 来源:学术秘书处 作者:高文博
分享到
  2025年3月15日,“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与世界高层论坛”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主办。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和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的相关领导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学者参加了会议。学会代表大会审议并表决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在随后的俄罗斯东欧中亚与世界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百年变局与欧亚地区战略态势、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形势、俄罗斯东欧中亚地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论坛开幕式上,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刘浩、商务部欧亚司处长龙明艳、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分别介绍了俄罗斯东欧中亚地区形势及中国与欧亚地区务实合作情况。
  在论坛第一单元,与会专家就百年变局与欧亚战略态势作了精彩发言。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认为俄乌冲突标志着后冷战时代的终结,当今世界正处于国际体系格局剧烈变革期,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思想领域对立化、相互依存武器化的新特点。美国在国内危机与国际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全球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欧洲试图推进“全球治理”理念,但与“权力政治”的现实发生错位。俄罗斯在变动的国际秩序中寻求更大影响力,却面临实力受限的困境。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主动面向世界,塑造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
  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强指出在区域国别学视野下,文学研究应具有侧重。应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文学作品对民族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的表达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话语构建与权力流变。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文学研究应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传统方法偏重定性分析,而区域国别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则需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借助田野调查与数字化手段,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实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任琳指出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旧秩序尚未完全瓦解,新秩序亦未完全形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体系将处于新旧秩序的转型期。在这一历史方位下,国际秩序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理念层面由“确保相互依赖”向“确保经济韧性”转变;货币金融领域从锚定单一货币向货币多元化发展;债务处理从轻率累积债务向审慎管理债务过渡,但具体调整路径仍不明晰;安全领域从坚持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可动摇的原则,向安全可商谈、小国无外交的安全态势演变;国际贸易格局由“正和博弈”向“负和博弈”转化;全球治理领域从“小国求平等”向“大国求对等”演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赵隆指出美俄关系未来走向可能的两种路径为“小交易”路径与“大和解”路径。判断美俄关系走向有四个尺度,分别是价值观尺度、秩序观尺度、政治思潮尺度以及中美俄大三边框架。同时,影响这一进程的四个变量亦不容忽视,即美俄长期对抗的惯性、双方利益重塑的难度、相互保证的困境以及中俄合作的动力。无论是“小交易”还是“大和解”,美俄关系的未来更可能表现为渐进式发展。两国将在具体议题上逐步推进和解,这一进程既具交易性,也具战略性,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较大的波动性。除乌克兰问题之外,俄美间谈判的议题包括恢复外交关系,解除制裁并重返市场,重启战略稳定对话,在伊核、朝核与叙利亚问题上协调合作以及在北极地区的开发与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认为,俄乌冲突导致后苏联空间和北约空间同步趋于松散。一方面,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其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减弱;另一方面,北约的威慑力和集体行动能力亦在衰退。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分别代表了不同阶段的世界秩序,而当前世界秩序正朝着多极化演变。实际上,世界秩序存在两种并行的政治模式,一种是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规范政治模式,另一种则是以地缘政治长期争夺为核心的强权政治模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封帅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俄罗斯欧亚研究。他认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正深刻影响欧亚研究的议题、议程、方法与范式。首先,人工智能塑造国际问题研究(包括欧亚研究在内)的新议程。各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治理战略以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已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其次,人工智能推动研究方法的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建模、模拟仿真等手段,能够提高国际局势预测的精确度,降低政策实验成本和风险,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不过,相较于美国的前沿探索,涉俄欧亚领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仍相对滞后。最后,人工智能正引领国际问题研究迈入“第四范式”。
  在论坛第二单元,与会学者重点探讨了欧亚地区形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丁晓星认为俄美关系存在“三个变”与“四个不变”。“三个变”是指俄美两国领导人关系之变、美国对乌克兰政策之变以及美对俄制裁政策之变。“四个不变”是指俄美之间战略矛盾不变、地缘竞争不变、经济合作的薄弱性不变以及军备竞争不变。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培清指出,近年来北极海冰范围持续缩减,尤其是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海冰变化,对中国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北极海冰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北极海冰减少改变了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团强度及其活动规律,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并引发降水带的不规则位移,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农业安全。二,北极航道的开通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战略发展空间。第三,海冰消融为中国提供了能源开发的新机遇。第四,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可以联通起来,昔日两个遥远的大洋如今实现联动。这一变化打破了传统地缘格局,极大提升了北极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战略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研究室主任马强对后俄乌冲突时代俄罗斯政治与社会形势进行了分析。第一,俄罗斯政治稳定。第二,俄罗斯可能继续延续当前以军工综合体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军工产业拉动经济,利用外部压力维持内部稳定。第三,俄罗斯社会结构发生改变。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高国防预算可能影响民生保障。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徐坡岭首先对俄罗斯战争经济进行了总结。三年来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从超强韧性到超预期增长,再到经济繁荣的发展过程。其经济增长逻辑是由军工投资带动,通过财政资金、优惠贷款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形成总需求扩张。其次,俄罗斯也存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风险。最后,对俄罗斯当前经济的总体评估如下:第一,GDP增速下降。第二,依赖开拓全球南方市场来消化产能的盈利前景不明。第三,俄罗斯消费和投资需求迅速下降加之主权经济下的投资保护,导致对俄投资信心低迷。第四,俄罗斯在AI与智能革命中处于边缘地位,军工企业向民用转型受阻,国际市场拓展空间受限。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滕仁指出在西方制裁和俄乌冲突的双重背景下,俄罗斯政府迅速构建并完善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层级化的垂直管理、法律化的动员机制以及深厚的军民融合产业基础。俄罗斯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举措有加强国家监控、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实施平行进口、重塑地缘经济空间以及开展社会动员及爱国主义宣传。此次经济动员展现出俄罗斯超出预期的经济韧性,然而,这一动员体系也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能源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制造业的升级动力,社会成本不断积累以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逐步显现。
  在闭幕式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对本届论坛的筹备和开展作了回顾,并从国际秩序演变、大国关系、国别形势、人工智能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方面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理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深入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对全球治理理念的理解,也为系统阐释中国在国际秩序演进中的贡献提供了重要支撑。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