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研究》--刘显忠(合著,40万字,刘显忠完成20万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刘显忠研究员与中共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联合撰写,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作者利用最新档案资料、详尽系统地研究了从苏联到俄罗斯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演变。就资料、文献的丰富性和研究视野的开阔与研究内容的全面性而言,“达到了国内目前民族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推进了对该问题的研究。人民网、社科网、民族日报等媒体都对该书的出版进行了报道。
2.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的实践》--刘显忠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4期
该文就1920年代苏联的“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的实践及效果进行分析,指出了苏联当时的强制乌克兰化政策对当地民族的积极意义及带来的消极后果。作者认为一个国家以强制方式进行“本土化”、民族化,过分强化民族特征,会导致新的民族歧视和新的民族问题,不利于统一国家内民族共识的形成。
3. 刘显忠:《当代俄罗斯史学界研究苏联民族关系史的特点》--刘显忠
《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3期
该文主要分析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术界对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变化特点,认为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术界在民族问题上才开始发生明显的观念上的变化。以前不太为人关注“俄罗斯人”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对列宁斯大林在成立联盟问题上分歧的认识、苏联的联邦制问题的认识都发生了变化;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一些论断也受到了质疑。
4. 《赫鲁晓夫在民族关系领域的“解冻”及其效果——关于给被强迁民族平反及扩大民族共和国权力的评析》--刘显忠
《世界民族》2014年第5期。
赫鲁晓夫为被强迁民族平反及扩大民族共和国权力的举措是赫鲁晓夫时期“解冻”的重要内容。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民族问题,反而使民族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引起了新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强化了地方民族主义倾向。这主要是因为赫鲁晓夫把批斯大林作为进行权力斗争的手段,是以斯大林的方式反斯大林,并没有认识到苏联民族问题的本质,改革的路径和方式存在问题。
5.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其在苏联的实践》--刘显忠
《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4期
文章据列宁的原著,指出民族自决权理论是列宁解决俄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列宁提倡民族自决权并不主张分离,而是希望自由联合。在1917年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正是通过民族自决权及作为其形式的联邦制迎合了民族要求,重建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后来又建立了苏联。苏联宪法中的“退出权”正是为了确保各民族对联盟的信任,并不希望真正的分离。但由于后来的现实并没有按列宁的预想发展,“退出苏联”的权利最后为苏联解体提供了法律依据,这非列宁的本意。
6. 《俄罗斯对1917年俄国革命研究的百年变化》--刘显忠
《俄罗斯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文章梳理了百年来俄罗斯学术界对十月革命由苏联解体前的高度赞扬到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期的全盘否定的复杂变化过程。文章指出这种根据政治形势变化而改变的研究,不利于学术传统延续。目前俄罗斯学术界对十月革命研究的方法论陈旧,造成学术界很难形成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该成果也是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是研究俄罗斯软实力的开创性成果,引领了国内的研究。俄罗斯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俄罗斯软实力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也是近几年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热点课题。跟踪分析和比较研究俄罗斯软实力建设的得失,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俄罗斯软实力研究》从边缘层、中间层和核心层三个角度解析了俄罗斯的国际传播力、国际动员力、文化吸引力、国家形象、俄语推广战略等因素,剖析了俄罗斯软实力的历史文化基因、形象之困、战略互疑等结构性制约因素,并把俄罗斯置于国际评价体系中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全面和深入地呈现其软实力的来源、构建、运用方式和实施效果等问题。
8.《从“冷眼”到“热盼”——俄罗斯政治精英眼中的中国形象与俄中关系》--许华
《国外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6“中国外交”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
象会对国家间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俄罗斯如何认知和理解中国,关系到俄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和政策取向,也影响着中俄关系的发展。本文旨在从政治精英的角度解读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并分析其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在俄罗斯政治精英眼中,中国从起初的不被重视到逐渐被倚重,形象日益改善,这既是双方国力对比发生历史性转变的结果,也是俄罗斯对国际战略环境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使然。
9.《俄罗斯的软实力与国家复兴》--许华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俄罗斯政界和学界反应并不积极,但对"国家形象"的理论和实践始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普京从第三任期开始,对软实力的重视上升到了战略的层面。俄罗斯对"软实力"的理解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文化、语言和领袖形象是构建俄罗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俄罗斯设立国际合作署等机构以及论坛,通过文化交流改善国家形象,同时加强媒体建设,在国际传播领域争夺话语权。俄罗斯的软实力发展与硬实力发展并不匹配,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的软实力严重折损。因此,软实力战略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
10.《俄罗斯软实力中的科技和教育因素》--许华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3期
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俄罗斯的科技研发能力、科技规模和教育水平已经不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甚至落后于一些新兴国家。在科技水平下降、大学排名不佳、奖学金锐减、社会包容度低、居住成本较高、社会安全问题突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俄罗斯教育的对外吸引力明显减弱。俄罗斯意欲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教育一体化以及推动科研教育一体化等措施来建立现代化科研和教育创新体系,融入国际教育和学术空间。目前俄罗斯的科教软实力局限在后苏联空间及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处于国际中等水平的科技教育实力显然难以支撑俄罗斯的大国雄心和强国梦。
11.《苏联早期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倾向》--白晓红
《俄罗斯学刊》2017年第5期
苏俄刚立国之时, 通过摧毁旧世界, 建立新国家, 对于一切旧事物予以彻底否定。文化领域首当其冲, 虚无主义在苏维埃早期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列宁“两种文化”的概念奠定了否定一切旧文化的基础。整个20世纪20年代, 苏联主要的文化组织都具有虚无主义倾向。从“无产阶级文化派”到“左翼艺术战线”到“岗位派”, 无一不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拥趸:无产阶级文化是与旧的文化遗产隔绝的独立体系, 要否定过去一切人类文化, 不仅与古典文化“彻底决裂”, 同时, 打击所有非“纯正的”无产阶级作家——知识分子、农民、同路人作家。1925年6月18日俄共 (布) 中央《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 制止这种文化虚无主义倾向。
12.《俄罗斯科学院改革:缘起、进程与反响》--陈余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年第4期
为提高俄罗斯科学界的效率和竞争力,俄罗斯自2013年起开启了科学院改革的进程,将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并入俄罗斯科学院,并宣布成立联邦科研机构管理署,管理科学院资产。政府对科研机构和人事进行精简整合,科研经费逐步涌向科研效率高的机构。俄罗斯科学界就2013年科学院改革对政府推行改革的动机、改革法案出台程序和行政官员管理学术机构等方面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对青年学者的未来表示担忧。
13.《面对生与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士兵的心态探析》--周国长
《史学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士兵心态的变化,认为在经历激烈的战争体验之后,俄国士兵形成了宿命论的战斗者心态、积极的反抗心态和要求和平的心态,这种变化使士兵在1917年两次俄国革命的进程中,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对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4.《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1917年十月革命的评价》--周国长
《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
本文主要根据俄罗斯三大调查机构近年来有关1917年十月革命的舆情数据,可以发现俄罗斯社会肯定了十月革命对20世纪俄罗斯历史和人类历史的意义,认为它为俄罗斯人民打开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推动了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其背后变化的原因在于普京政府实施了新的历史文化政策和俄罗斯历史学界的研究更加深入、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