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格鲁吉亚方式” 俄格关系 政治“神话”[中图分类号]K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094(2011)03-0066-11
在俄国征服高加索的过程中,格鲁吉亚归并俄国的方式极为独特:格鲁吉亚身处外高加索,与俄国并不相邻,但却很早就与俄国接近,并建立关系,于1783年与俄国签署了《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成为俄国藩属,后于1801年归并俄国——先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甚至先于北高加索。格鲁吉亚归并俄国成为高加索“大牌局”中的标志性事件:这既是高加索战争的开端,也是俄国征服高加索的一个独特案例,堪称“格鲁吉亚方式”。格鲁吉亚归并俄国是俄格关系史上的重要分界点。
苏联史学家曾认为,格鲁吉亚是根据一系列政治协议自愿归并俄国的,俄国保护了格鲁吉亚免受土耳其和波斯的欺凌和奴役,1991年之后,不少俄罗斯史学家仍持这种观点。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后,格鲁吉亚史学家的观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1783年条约及随后的归并行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这是俄国对格侵略的步骤。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伴随对历史问题认识分歧而来的,是俄格国家关系的恶化,至今仍是难解之结。因此,必须超越俄格双方从民族感情出发的立场,从头厘清俄格关系的历史事实。
一、1783年之前的俄格关系
1453年之后,土耳其将格鲁吉亚与基督教世界隔绝,格鲁吉亚人孤悬在外高加索,被伊斯兰民族包围,随后被波斯和土耳其瓜分。但由于格鲁吉亚信仰东正教,因而难以被融合和同化。
16世纪,格鲁吉亚分裂成东、西两部(东部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西部包括伊梅列特、明格列尔、古丽公国及阿布哈兹等),分属波斯和土耳其(大体上说,东部属波斯势力范围,西部属土耳其的势力范围)。其中,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是格鲁吉亚巴格拉吉昂王朝的正脉,也是整个格鲁吉亚的政治中心,政治、外交方面很活跃,往往是格鲁吉亚各部共同政策的重要发起者 和推动者,甚至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许多文献常常也不加说明地直接称其为格鲁吉亚。格鲁吉亚不仅内部四分五裂,还面临列兹金人、阿瓦尔人等邻族的袭扰,被迫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同教民族和国家——俄国,寻求盟友和庇护者。因此,俄格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是对等的:格鲁吉亚是多灾多难的弱小民族,尚未完成国家统一,希望将俄国与自己维系在一起;而俄国则处于上升阶段,并开始四处扩张,希望格鲁吉亚作为对抗土耳其的前锋,争夺高加索的基地。
1561年,俄国沙皇与卡巴尔达大公联姻,俄国与高加索的联系开始紧密起来。1584年,格鲁 吉亚的卡赫梯大公亚历山大二世遭邻族侵袭、驱逐,遂派使团到俄国,请求归顺俄国,其他公国也经常请求归顺。1586年,俄国沙皇在名义上成为伊比利亚国家和格鲁吉亚王公的国君,但其实质性意义不大,俄格两国并不毗邻,俄国对格鲁吉亚是鞭长莫及。但随着俄国走上大规模扩张道路,俄国与格鲁吉亚的空间距离不断被拉近。
1588年,俄国在捷列克河上建起了要塞捷列基(意为“捷列克河之城”),部署了3个射击军团,在北高加索初步建立起桥头堡,随即俄国陷入“大混乱”,射击军团被召回,俄国与高加索的联系时断时续。
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对高加索的政策开始积极起来。从1712年开始,在捷列克河左岸地区建立了系列要塞和工事,并将哥萨克移居该地,建立起若干村镇,俄国与格鲁吉亚首次尝试订立长期盟约。1720年,阿斯特拉罕省长沃伦斯基受命说服卡赫梯公国大公瓦赫坦与俄国结盟,主要内容为:卡赫梯公国应在军事和思想上帮助俄国在外高加索建立统治地位,而俄国帮助格鲁吉亚控制高加索的所有基督教部分[1]。当时波斯正陷入危机,彼得一世决定远征波斯。1721年,俄国与格鲁吉亚协商联合进军事宜,沃伦斯基答应保护格鲁吉亚,瓦赫坦决定与波斯决裂。但是,彼得取消了远征,格鲁吉亚立即陷于悲惨境地:列兹金人进攻格鲁吉亚,土耳其也占领了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直到1734年),1724年,俄国与土耳其签订条约,俄国承认土耳其占领格鲁吉亚、埃里温汗国、阿塞拜疆、波斯北部地区。
其间,格鲁吉亚多次派代表赴俄国求援未果,绝望的瓦赫坦大公被迫携家人移居俄国。
1768年俄土战争爆发在即,形势发生变化。
俄政府决定发动巴尔干、希腊和格鲁吉亚的所有基督徒反对土耳其,格鲁吉亚应成为反土耳其战略中的一个步骤。俄国外交部门讨论应以何种方式让格鲁吉亚人参加对土战争。这样,俄、 格两国再次走近,成为签订《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的第一步。俄国向格鲁吉亚派出远征军,帕宁伯爵对托特列本将军面授机宜:这次战争“灵魂是此处的,而躯壳是格鲁吉亚的”。
也就是说,格鲁吉亚人应该充当俄国的工具[2],表明了俄国的利己盘算。1770年7月16日,在写给托特列本将军的信中,帕宁伯爵明确指出,“距离遥远和联络不便”是最大困难,俄国占领格鲁吉亚只是时间问题,但现在必须让格鲁吉亚人帮俄国打仗[3]。
东格鲁吉亚则希望,俄土和谈时要将保护东格鲁吉亚利益的条款写入和约,但俄国并未这样做。1774年7月20日签署的俄土和约只字未提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和约仅提及了土耳其控制下的西格鲁吉亚)。战后,俄政府将俄军从格鲁吉亚撤回。此前,格鲁吉亚国王伊拉克里二世曾给俄国沙皇写信,希望俄国保护格鲁吉亚。格方愿将王子和几位王公贵族派赴俄国宫廷做人质,每个格鲁吉亚家庭向俄国缴纳70戈比,每年送出14匹良马和2000桶葡萄酒,送士兵到俄国[4]。
但俄国尚未做好准备,或并不急于走出这一步。1773年2月8日,俄国政府告知伊拉克里二世,认为其提议很“奇怪、不合时宜”[5]。1774年,俄国沙皇书面通知格方,现在对格提供军事援助很不利,但俄国答应,会要求土耳其保障格鲁吉亚的安全。应该说,在俄格关系中,格鲁吉亚始终比俄国更主动,俄国则略显矜持,这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地位不同,所求也不同:俄国需要在对土耳其和波斯作战、向高加索扩张时由格鲁吉亚提供配合,而格鲁吉亚迫切需要解决自己王朝和公国的安全,虽经上述交涉两国也未签订俄国对格提供庇护的条约,但这却成为双方签署《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的前提。
但与此同时,俄国却在采取措施,设法使格鲁吉亚处于孤立地位,设法堵死格鲁吉亚与欧洲国家独立发展关系的路径,使格在军事、外交等方面完全倚赖俄国。俄国不允许驻北高加索俄军为格鲁吉亚的利益而行动。俄国还破坏格鲁吉亚的统一计划,破坏格鲁吉亚从北高加索招募兵员的努力。1768—1774年俄土战争结束后,卡巴尔达人名义上虽已归并俄国,但他们内心不愿服从,决定迁移至格鲁吉亚;而格鲁吉亚希望这个善战的民族为他们防守边境,私下与其接触,并表示愿意为其提供良好条件。
结果,格鲁吉亚派去的联络人被俄军逮捕,迁居未能成功[6]。显然,俄国并不希望格鲁吉亚加强防御,俄国自身也需要卡巴尔达人为他们保卫国土,而且,如果格鲁吉亚的防御得到加强, 就无须与俄国走近。这些步骤是对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的严重损害,显然,俄国意欲断绝格鲁吉亚的其他念头。
1781年,还发生一起悲剧事件:伊拉克里二世选定的继承人列万王子意外去世(死因至今成谜,有人推断是俄国的阴谋),伊拉克里二世因此备受打击。1781年,波将金被任命为高加索战线的俄军统帅,他的主要任务是设法推动伊拉克里二世主动请求俄国的庇护。据格鲁吉亚史学家证实,俄国的政策是对伊拉克里二世进行“双重打击”:破坏格鲁吉亚招募切尔克斯人军队的计划,在伊拉克里周围安插间谍[7]。此后,格鲁吉亚开始与俄国协商签署《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
二、《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内容与实质
俄国、土耳其和波斯三国对高加索的争夺,成为影响格鲁吉亚命运的重要外部因素。相对来说,俄国的实力更强大,土耳其和波斯在与俄国多次军事较量中都处于下风。伊拉克里二世试图找到一个强大的庇护者。格鲁吉亚与波斯、土耳其是世仇,因此,与其中任何一国结盟都不可能,指望欧洲列强的保护,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格鲁吉亚的选择余地很小,只能与俄国结盟。对于俄国来说,将格鲁吉亚纳入自己的轨道,在高加索就有一个推进的支点,俄国就可以越过 高加索山脉。双方都有兴趣接近,这是个明显的事实;而俄国似乎比格鲁吉亚更有耐心,更矜持。
但实际上,如前所述,恰恰是俄国控制、引导了俄格结盟的进程,并在时机成熟时最终将格鲁吉亚归并。
俄国赢得1768年俄土战争后,将卡巴尔达、库班河谷吞并,沿着达利尔峡谷修建道路和弗拉基高加索、乔治耶夫斯克要塞;18世纪80年代初,俄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俄格继续接近的条件成熟。1782年12月21日,伊拉克里二世请求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为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的保护者,俄国予以积极回应。1783年7月24日,在北高加索的乔治耶夫斯克要塞,俄格双方签署了条约。俄方代表是巴维尔·波将金将军,格鲁吉亚代表是加尔谢万一恰夫恰瓦泽大公等人。
《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文本包括13条:1.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国王宣布,不论是他本人还是其继承人,不承认除俄国之外的任何最高统治者和庇护者;2.俄国沙皇及其继承者接受格鲁吉亚为其永久庇护国;3.每位格鲁吉亚新国王即位时,要立即报告俄国沙皇,并从俄国沙皇处获得国王徽记;4.伊拉克里国王及其继承人同外国的通信往来应与俄国协商;5.伊拉克里国王应在俄国有其代表,俄国在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园也应有代表;6.俄国有责任不干预卡特里一卡赫梯公国的内部事务:7.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国王在必要时应以军队援助俄国,任何人提升职务时,伊拉克里都应该考虑该人为俄国所作的贡献;8.格鲁吉亚教会成为俄帝国教会成员之一,成为第八教区;9.格鲁吉亚大公和贵族与俄罗斯大公和贵族同级;10.格鲁吉亚人有权移居俄国,被俘后释放的格鲁吉亚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留在俄国或回到故乡;11.格鲁吉亚商人在俄国与俄国商人在格鲁 吉亚享有同等权利;12.条约长期有效;13.双方应于6个月之内批准条约[8]。
按照条约,伊拉克里二世承认俄国对自己的保护,部分地放弃外交独立,且有义务以自己的军队为俄国女皇效劳。叶卡捷琳娜二世应该保障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格鲁吉亚享有完全的内部独立、双方互派使节。该条约规定格鲁吉亚和俄国的王公贵族、宗教人士和商界人士地位平等。条约还附属了一些秘密条款,其中包括4条:伊拉克里二世应与另一公国国王所罗门一世建立起正常、和平的关系,双方产生分歧时应该诉诸俄国;俄国应派驻格鲁吉亚两个营的步兵和架设四门大炮,战时扩大驻军数量;爆发战争时, “高加索战线”指挥官有责任采取一切措施,捍卫格鲁吉亚不受外敌入侵:俄国应该关心为格鲁吉亚收复被外敌侵占的土地,与土耳其和谈时坚持收复原属格鲁吉亚、后来被土侵占的领土;同时,格鲁吉亚还应该极力保持国内统一,避免内讧,为此,伊拉克里二世应与伊梅列特王公所罗门一世和解。1784年1月24日,格鲁吉亚伊拉克里二世和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签署了条约。
《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在很长时间内是俄格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就条约本身的内容来看,俄格实现了类似军事一政治同盟那样的关 系,格鲁吉亚类似俄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具有很高的自治地位,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藩属关系。
考虑到格鲁吉亚处于分裂状态, 《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反映的只是东格鲁吉亚的意愿,实际上是俄国、波斯和土耳其三国之间在格鲁吉亚划分了势力范围。伊拉克里二世希望借助俄国巩固王权,消除来自列兹金人等民族无休止的袭扰,保护自己免遭波斯和土耳其的侵略,同时,也希望借机完成格鲁吉亚统一。另一方面,条约更多地反映了俄国的意志,俄国的利益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而格鲁吉亚只是在为其利益作战略配合。
出于种种考虑,双方对《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的理解和遵守似乎都有所保留。
条约的签署这一重大外交步骤是俄国在高加索地区地位提升的体现,俄国在外高加索实现了重大战略突破,东格鲁吉亚成为其堡垒和平台。
从1783年起,为了巩固《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的成果,俄军立即开始着手修建从弗拉基高加索到第比利斯、穿越高加索山脉主峰的“格鲁吉亚军道” (长度208千米),将俄国与格鲁吉亚连接起来,其军事、战略意义重大。俄军同时还在军道沿途建起若干要塞。1783年俄国己在高加索建成3处堡垒:一处在小卡巴尔达,另两处在捷 列克河上,1784年5月6日建起了弗拉基高加索要塞(1860年建为城市)。俄国采取上述措施意在巩固条约的成就,并将格鲁吉亚作为向高加索扩张的稳固平台。这条战线不仅保障了与格鲁吉亚的交通往来,而且还使得敌人与车臣人、印古什人联合行动反对俄军增加了难度[9]。这同时也表明,俄国正在将1783年《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赋予实质性意义。考虑到俄国在此前后的政策和意图,与格结盟只是暂时的,最终控制格鲁吉亚才是其真正目标。
《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打破了高加索地区原有的地缘政治平衡,俄国、波斯、土耳其三国长期争夺、互有胜负的局面向有利于俄国的方向急速倾斜,大大削弱了波、土两国的战略地位,对两国在高加索的地位不利。土耳其和波斯都不愿承认这一现实,俄国在高加索的进展也令英、法等欧洲国家感到不安,一场更加激烈、残酷的争夺不可避免。问题在于,弱小的格鲁吉亚推行向俄国“一边倒”的政策具有危险性, 《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使格鲁吉亚得到很多,但也因此付出很大代价——与原来的盟友(如舒申汗)决裂。俄国在高加索尚未确立主导地位,未占据排他性的绝对优势,面对来自土耳其和波斯的反击,还需要继续韬光养晦。而格鲁吉亚首先要面 临来自俄国战略对手方面的压力。尽管土耳其和波斯对抗俄国显得实力不足,打击格鲁吉亚则绰绰有余,何况格鲁吉亚内部局势本来就很艰难。
因而,俄格关系在《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签订之初即面临严峻考验。条约签订后,格鲁吉亚立即招来土耳其、波斯以及阿瓦尔人、列兹金人的轮番攻击,格鲁吉亚面临灭亡危险,而俄国在保护格鲁吉亚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签署后,1789年伊梅列特大公所罗门二世即位,格鲁吉亚内部联合的趋势一度加强。1790年,伊拉克里二世、所罗门二世、乔治·达迪安尼、西蒙·古列里等 人代表格鲁吉亚各公国签署了《伊比利亚王公贵族条约》,承认伊拉克里二世的优越地位,并信任他与俄国发展关系,但不加入《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1791年,通过法律,王权将遵循兄终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继的原则。伊拉克里二世的所有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成为日后格鲁吉亚内讧的一个重要原因。1792年,伊拉克里二世给诸子划出封地,一分为六,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解体。
外来威胁是俄格同盟的试金石。当格鲁吉亚面临土耳其等国入侵时俄国虽对土耳其等提出抗议,但未能对格提供有效援助,最终,格鲁吉亚 被迫向阿瓦尔人进贡,直到1784年秋,俄军才发起攻势,将阿瓦尔人逐出格鲁吉亚。土耳其还强硬要求俄国废除《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拆毁弗拉基高加索要塞。1787年10月26日,俄军仓皇撒出第比利斯,移驻弗拉基高加索。
俄国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俄、格双方的互信,也成为日后两国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即究竟谁是破坏盟约的责任人?此问题还涉及对俄格关系性质的判断。
关于1787年俄军撤出格鲁吉亚的原因,有不同说法。俄方认为,格鲁吉亚首先破坏了《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与土耳其人秘密谈判,鉴于此,俄军撤出格鲁吉亚,而俄军接下来的举动进一步导致《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不复存在。1786年9月,土耳其的苏莱曼帕夏[10]致函伊拉克里二世,提议签订秘密和约。1786年12月29日,俄军军官布尔纳舍夫在呈交巴维尔·波将金的报告中写道: “……他(伊拉克里)打算给苏莱曼帕夏送去所要求的人质,并且请求谅解,这么做是迫不得已的,是其臣民要求的,而且急需避免土耳其毁灭他的国家。为此,我向他报告说,签署了条约之后,按照第四款,派使者到邻国或与其通信应与边防总指挥官协商……”[11]1786年12月,伊拉克里二世给波将金写信 称: “为了不走极端,我们派两位大公到帕夏那里,批准条约。”[12]波将金感到担忧,给伊拉克里二世回信,劝其慎重考虑土耳其对格方的要求及其目的,指出:土耳其以眼前利益动摇格鲁吉亚对俄国的忠诚,并摆脱俄国这一强大保护者,让俄军撤出,剥夺其防卫力量。因为如果俄国军队没这么强大,土耳其就没必要设法使其撤出格鲁吉亚[13]。因此,强烈要求格方不要派代表去土耳其。但是,格方坚持与土耳其媾和,土耳其于1787年夏天批准该和约。格鲁吉亚的左右摇摆也使俄、土争夺加剧。当土耳其批准该条约后,俄土战争立即爆发。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一 定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俄格条约其实已经失效。1787年俄土战争爆发后,俄驻军从格鲁吉亚撤出,俄方对格方解释说:这是为了让格鲁吉亚理顺与邻国的关系”。
另一种看法认为,俄军撤离是向土耳其让步,俄国不希望因格鲁吉亚而与土耳其开战,这看起来也有道理。格鲁吉亚学者认为,签署1783年条约对格鲁吉亚来说弊大于利。俄国并没有忠实履行义务,格鲁吉亚局势不仅没有改善,而且还恶化了。俄国既无压倒性优势,也无决心和意志。
应该说,这首先是由于俄国在高加索立足未稳。
1785年,阿瓦尔人来袭,格鲁吉亚向俄“高加索 战线”指挥官波扎金将军求助,但是,北高加索爆发了曼苏尔谢赫[14]领导的反俄大起义,小部俄军前去镇压,结果被起义者包围并消灭。
尽管曼苏尔谢赫起义很快被镇压,但俄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自顾不暇。失望之余,格鲁吉亚开始另寻出路。1786年,伊拉克里甚至派使者赴埃及求援(埃及政权掌握在格鲁吉亚人马木鲁克手中),但埃及无力提供任何实际援助。1786年12月,格鲁吉亚上层有人主张改变外交路线,但最终决定继续与俄国结盟。因为格鲁吉亚形势本来就极为复杂,改变政策又会与俄国对立。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和波斯也不会信任格鲁吉亚。
除了从格鲁吉亚撤军之外,俄国还将格鲁吉亚驻俄大使遣回,并答应了土耳其的要求,拆除弗拉基高加索要塞。俄方认为, “如果敌人再次入侵,留在格鲁吉亚的两个营只能充当牺牲品。
而当时又无法大力加强驻军,于是就下令布尔纳舍夫离开第比利斯回到高加索战线。同时,波将金建起的、通往格鲁吉亚的沿途所有工事都己摧毁,俄国想要稳固地在格鲁吉亚立足的首次尝试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15]。看起来,俄国一度认为1783年《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于己无益。
而格鲁吉亚面临灭亡的危险,向土耳其屈服事出无奈,也无可厚非。上述情形证明,对于《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俄格双方都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
波斯也加入了对格鲁吉亚的争夺。1795年,谢赫阿哈一马哈麦德汗兵锋直指格鲁吉亚,要求伊拉克里二世归顺波斯,并给予其优厚条件,遭到拒绝。9月11日,波斯军队击败格鲁吉亚军队,在洗劫、蹂躏第比利斯后,波斯再次要求伊拉克里二世归顺,将阿塞拜疆交给他统治,并答应交还战俘。伊拉克里二世多次请求俄国出兵,1796年4月,1.3万人的俄军进军波斯的阿塞拜疆省,但11月6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征服波斯的计划就此搁浅。只有小部分俄军留在 格鲁吉亚,也于1797年初被召回俄国。幸而不久后波斯的谢赫阿哈一马哈麦德汗去世,格鲁吉亚才免于劫难。
在遭受打击之后,伊拉克里二世更不能放弃与俄国的盟友关系,而俄国也并未真正放弃格鲁吉亚。正是由于俄国在与土耳其、波斯的军事较量中取胜,最终将其在格鲁吉亚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遵照1792年俄土《亚斯和约》,土耳其放弃了对格鲁吉亚的要求,俄国在格鲁吉亚的地位得以稳固。
三、丧失独立:格鲁吉亚归并俄国
1798年伊拉克里二世去世,王位传给了乔治十二世,格鲁吉亚国内再次陷入内乱。一派主 张归并俄国,以伊拉克里二世遗孀玛丽亚为首的另一派则主张在大国之间平衡周旋,保持独立。
1799年,拉扎列夫将军率领一个团的俄军入驻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科瓦林斯基作为俄政府代表进驻格鲁吉亚,俄国实际控制了东格鲁吉亚。
1800年前后,波斯的巴巴汗、阿瓦尔人等入侵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内外交困,乔治十二世赴俄国请求加入俄国。1800年11月,俄军与3000名格鲁吉亚警察打败了1.5万人的山民军队。
俄国充分利用了格鲁吉亚的内部矛盾:满足乔治十二世的要求,批准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引起了乔治十二世的兄弟们的愤怒。乔治十二世在 小范围内表示,要修改1783年条约的某些条款,俄国有权干预格鲁吉亚内政。同时,沙皇保证保留现有的格鲁吉亚王朝,这就是所谓“乔治十二世的遗嘱”[16]。但俄国很快违背了承诺。1800年,保罗一世签署了宣言,废除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将整个东格鲁吉亚归并俄国。十天后,乔治十二世去世。此后,拉扎列夫将军对格鲁吉亚贵族宣布,格鲁吉亚命运将由俄国沙皇决定,但未提格鲁吉亚国王。而当时在场的王公贵族误以为,拉扎列夫将军在祝贺大卫登上王位。1801年1月18日,俄国正式颁布了保罗一世的宣言,乔治·大卫被指定为公国的临时统治者。
3月1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继位,从4月开始,俄国国务会议开始审议是否将格鲁吉亚归并。一派垂涎于格鲁吉亚的矿藏,认为应立即归并,但也有不同意见。为此,国务会议委托科诺林前往格鲁吉亚考察该国能否独立,格鲁吉亚人民是否一致同意归并俄国。5月22日,科诺林前往第比利斯。此前,格鲁吉亚已经半年多处于无政府状态,列兹金人、波斯人的入侵造成严重后果,大卫王子被认为是准继承人,但却未宣布他为国王。当俄军士兵对俄国沙皇宣誓效忠时,格鲁吉亚人并未参加,科诺林“眼里看到的只有格鲁吉亚的混沌和无序”[17]。科诺林废除了大卫的统治,由拉扎列夫将军取代。
7月24日,俄国大臣科楚别依和沃伦佐夫曾提交报告,反对将格鲁吉亚归并,依据是:俄国面临的问题不是扩大疆域,而是国内治理。与此同时,格鲁吉亚民族未必一致地愿意归并;格鲁吉亚的矿产数量也很可疑,为了矿产将其归并毫无意义。他们认为,从俄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不应将格鲁吉亚归并,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并无任何依据。沃伦佐夫提议选出一个王子继承王位,必要时除掉其他竞争者,在格鲁吉亚驻扎适量军队即可[18]。而科诺林随后提交的意见与此相反。
8月8日,俄国国务会议研究格鲁吉亚问题,听取了科诺林和沃伦佐夫、科楚别依的两份意见相左的报告,科诺林的意见占了上风:格鲁吉亚陷入无政府状态已一年多,丧失了一切国家特征。
而且,其他国家已将格鲁吉亚视为俄国的一部分,因此,从帝国尊严的角度来看,不将其归并是不适合的,必须抢在波斯人和土耳其之前。同时,归并格鲁吉亚还可以“驯服那些从事盗抢的山地民族”。科楚别依则主张保持格鲁吉亚的藩属地位,他认为扩大疆界是危险的,但其观点未受到重视。亚历山大一世一度犹豫不决。同时,格鲁吉亚上层也在努力,要从内容和实质上都实现真 正的自愿归并。他们致函俄国沙皇,要求在作决定时有他们参与,但是,他们的意见未被重视。
9月12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布宣言,废除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将东格鲁吉亚归并,废除其形式上的独立地位。宣言称,俄国将格鲁吉亚归并并非为了私利,也不是为了扩大疆界——因为俄国的疆域已经很大, “是因为尊严、荣誉和人性让我们承担了这样一个神圣责任,在格鲁吉亚建立直接统治,建立起法制、个人和财产安全,给每个人以法律保护”[19]。
1802年4月12日,俄国代表在第比利斯的大教堂宣读了宣言,参加宣誓的有王子、教会人 士和各阶层人士。图奇科夫写道,该“仪式完成得有条不紊”[20]。但是,其他人的说法正好相反: “遗憾的是,科诺林不属于那些有才能赢得人民信任的人。他立即歪曲了格鲁吉亚自愿归并的意义,使归并具有某种强制形式。到达第比利斯之后,他召集了全城所有居民,用军队将他们包围起来,下令效忠新皇帝。这一粗暴举措和完全并非因人民而引发的防范之举深深刺痛了格鲁吉亚人,他们不想在刺刀的威胁之下宣誓,四散回家了。”[21]在俄国操纵下,格鲁吉亚成立了新政府,科诺林将军受命统治格鲁吉亚,并派人到孀居的玛 丽亚王后那里没收格鲁吉亚王室的徽记、沙皇封书等物。俄国的做法引起了格鲁吉亚人的愤怒和强烈反抗,局势骤变:列兹金人入侵,科诺林陷入重围;奥塞梯人全歼了开往第比利斯的一个顿河哥萨克团,列兹金人消灭了俄军一个营并打死了古丽雅科夫将军。俄政府将科诺林和科瓦林斯基召回,任命齐谦诺大大公为格鲁吉亚最高统帅,为平息叛乱,俄军着手逮捕格王室成员。在逮捕玛丽亚王后时,拉扎列夫将军受伤身亡。玛丽亚等人被押往弗拉基高加索,当地居民试图解救他们,双方发生了战斗[22]。
西格鲁吉亚较晚归并俄国。当俄国征服卡特 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时,伊梅列特公国所罗门二世正与梅格列尔贵族格里高尔一达迪安尼作战,俄国极力挑动达迪安尼反对所罗门二世。达迪安尼的公国发生骚乱,被迫投靠俄国。将达迪安尼收服后,俄国继续削弱所罗门二世,1803年,梅格列尔公国并入俄国,其大公的爵位原本可以世袭。但是,达迪安尼死后,俄国立即将此权力收回,改由俄国任命;俄国在该公国设常驻军队;俄官员可介入公国内部事务等等,但这也都是权宜之计。俄国通过收买当地官员,扩大其在该公国的影响。所罗门二世试图反抗,支持儿子继承王位, 激怒了俄国,俄军压迫其就范。1804年,所罗门二世与俄国签署《埃拉兹纳乌里条约》,规定:所罗门二世是俄国的永久臣民,其王位可世袭,但要由俄皇颁布证书确认;伊梅列特国王有行政管理权,但刑法要遵从俄国法律;俄军驻扎公国,军费由伊梅列特公国承担。但所罗门二世的独立性仍很强,俄国对其很警惕,双方于1809年发生军事冲突,俄军借机宣布废除伊梅列特国王,所罗门二世被迫逃亡土耳其。1804年,古丽公国也按照与梅格列尔公国相似的条件签约,并入俄国。兼并格鲁吉亚使得俄国继续扩张领土获得了正当理由。1810年,阿布哈兹公国并入俄国; 1878年,向土耳其购买的安加尔并入俄国。1878年俄土战争之后,依据《圣斯特诺法和约》和《柏林和约》,俄国又获得了一部分原属格鲁吉亚的领土,组成巴统区和卡尔斯省,俄国对格鲁吉亚全境的控制最终完成;而村镇是扎根在土地里的“植物”,会悄无声息地遍布原野。
此后,俄国开始了对格鲁吉亚的同化。撤销了格鲁吉亚原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将管理“俄国化”;消除格鲁吉亚的反俄势力;废除格鲁吉亚教会(许多世纪里,教会都是凝聚格鲁吉亚人民的中心,教会为民众提供精神养分,也是格鲁吉亚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支柱);通过各种方式同化格鲁吉亚人,推行殖民政策。1801年之后,高加索民族得知:俄国要在南疆建一个高加索省,并开始向高加索大批移民,建立哥萨克村镇。他们认识到了这种危险性,认为:要塞只是横在原野上的石头,风雨会将其吹走要充当俄国对外战争的先锋。一方面是保卫家园(格鲁吉亚成为俄国与土耳其和波斯争夺的前沿),同时也是为新祖国效力。俄国可借此考验一下新臣民对帝国的认同程度。有资料表明,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参加俄军的格鲁吉亚青年有2.5万人之多。
格鲁吉亚归并俄国乃是高加索地区重大的地 缘政治事件。格鲁吉亚率先归并,使俄国在高加索地位更加稳固,俄国的政策更加积极。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长达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正式爆发。与征服北高加索相比, “格鲁吉亚方式”最为独特,流血最少。
格鲁吉亚归并俄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应,形势对北高加索民族的抗俄斗争更加不利,他们被从格鲁吉亚方向进一步包围。北高加索的达吉斯坦王公贵族纷纷表示效忠俄国,继而影响到亚美尼亚等基督教民族,这对俄国极为有利,也进一步唤起了俄国对高加索的现实欲望。而对于波斯和土耳其则是极大的削弱,引起其恐慌和反击, 争夺进一步白热化。1804年爆发了俄国一波斯战争,波斯得到英、法的帮助;1806年,土耳其也加入波斯方面对俄作战,最终俄军取得了胜利,于1813年签署了《古丽斯坦和约》。按照该条约,波斯承认俄国兼并达吉斯坦和阿塞拜疆北部。此后,1826年波斯与俄军再战,仍然无法挽回失利局面。1827年,俄军占领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南部,1864年后控制了高加索全境。
四、结论
苏联时期的历史著作通常认为,波斯和土耳其对待高加索民族异常残酷,为此高加索人民向俄国沙皇寻求庇护,但是,波斯和土耳其统治的 残酷程度可能被夸大了。此外,许多著作还将高加索民族归附俄国的时期确定得很早(17世纪,甚至16世纪),而这往往是不确切、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当时的俄国在与波斯及土耳其的长期竞争中还需要韬光养晦,因而这些地区的利益与俄国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一些弱小民族出于现实原因,被迫在大国之间周旋,今日投靠土耳其,明日投靠俄国,是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些归顺之举往往并没有实际意义,反映的只是其内部各政治派别或某个时期某大国势力的消长。同时,一些王公贵族往往只从其家族利益出发,不反映该公国的整体利益和充分民意。因此,一旦该公国内部情况发生变化,其态度也会旋即发生变化。其次,俄国对这些地区的政策也反复无常,缺乏连续性,其引发的后果就是这些地区对俄国的态度反复无常。例如,俄国会出于某种目的而答应当地王公贵族一些优待条件,但在时机有利时又会取消这些优待条件,或挑动当地上层的斗争,从中渔利。
在当今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史学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颇和荒谬之处,以及许多人造的政治“神话”。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格鲁吉亚主流史学家强调,格鲁吉亚的文明程度向来高于俄罗斯,格鲁吉亚很早就与欧洲文明联系紧密,是其一部分,而俄罗斯既非欧洲,也非亚洲,格、俄文明形态迥异;一些史学家强调,俄国先征服了东格鲁吉亚(卡特里一卡赫梯联合公国),随后,西格鲁吉亚的命运也就决定了;格鲁吉亚在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都曾受到种种迫害,导致历史倒退;俄国和苏联对格鲁吉亚实施了占领(所谓“沉重的俄国桎梏”)等等。这种人为抬高本民族国家历史地位、贬低“俄罗斯化”时期和苏联时期历史的观点,是为了配合1991年后格鲁吉亚的外交方针:实现“去俄罗斯化”,倒向西方,融入欧洲。也是1991年后一些原苏联国家、原东欧国家的共同倾向。
史学家争论的焦点在于: 《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究竟是灾难的根源(如格鲁吉亚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还是和平、安宁的开端(如俄罗斯学者所持的观点)?俄罗斯史学家认为,1783年条约拯救了格鲁吉亚,但格鲁吉亚学者则认为,俄国背叛了该条约,导致格鲁吉亚几乎灭亡。东格鲁吉亚原有6.1万个家庭,而在波斯入侵之后仅剩下3.5万个。如前所述,俄格双方都没有认真地、不折不扣地对待《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因此,不能说俄国就背叛了条约,而格鲁吉亚就忠实地履行了条约。格鲁吉亚一些学者还认为,即使没有《乔治耶夫斯克条约》, 格鲁吉亚照样可以存在,但这只是一种假设。
就当时的历史情形可知,格鲁吉亚或许可以存在,但却不可能独立地存在。
苏联史学家认为,格鲁吉亚是和平归并俄国的,反映了签约双方的国力现状和意愿,于俄格双方是互利的。而格鲁吉亚史学家则认为,是俄国推翻了格鲁吉亚的王朝后将其强行吞并的。
双方观点都有不确切的成分,当代俄罗斯哲学家乔治·费多托夫指出: “我们热爱高加索。但是,我们是通过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浪漫长诗看待对高加索的征服的。甚至普希金也曾就齐谦诺夫写下一句很严酷的话:他毁掉、消灭了很多部落。
我们从小就学到,格鲁吉亚是和平归并俄罗斯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沙米尔投降后,近50万切尔克斯人移居到了土耳其……如前所述,格鲁吉亚归并俄国,既有自愿成分,也有强制成分。
俄罗斯史学家论证,俄国将格鲁吉亚归并,是为了拯救同教的格鲁吉亚人。在与波斯、土耳其等国争夺高加索的过程中,格鲁吉亚等基督教民族对俄国有某种天然的亲近感,更愿意寻求俄国的庇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土耳其苏丹和波斯谢赫对非穆斯林居民的歧视和压迫也是事实。反过来,这种宗教、文化的相似性确实使俄国具有某种优势,而俄国也很好 地利用了这一资源。俄国确实曾以拯救格鲁吉亚人的命运为号召(“为了东正教而斗争”),但其实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
1787—1788年俄土战争爆发前后,俄国方面并未履行《乔治耶夫斯克要塞条约》应承担的义务,迅速将驻格俄军撤出,是为了腾出手来,谋求自身的利益”。面对波斯和土耳其的入侵,格鲁吉亚在更多情况下只能自救。
不能认为,俄国征服高加索是为了解救同信仰的格鲁吉亚人的崇高事业(如,有人认为,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出于“想要拯救不幸的同教国家的仁慈愿望”),而是有其帝国目标(当时俄国曾有过一个宏伟计划,要将土耳其人彻底逐出欧洲,并在其废墟上恢复拜占庭帝国,而高加索也是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之一),并利用宗教号召来达到这一目的。同理,俄国对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民族也表现出不信任和歧视,而土耳其和波斯则以宗教号召来鼓动这些民族站在自己一边,对俄国“异教徒”发动“圣战”。对于高加索各族来说,俄国、土耳其、波斯其实都是外来征服者、侵略者,其宗教号召具有虚伪性,他们与本地同教民族的利益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一致的。当俄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开始扩张时,高加索各族经济落后,组织程度低,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可悲地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在格鲁吉亚归并俄国的过程中,既是自然接近,又是俄国主导、操纵的结果。如前所述,俄国在1783年条约签订之前,即己确定其终极目标是完全控制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各公国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王朝,在此基础上加入俄国,而这是俄国根本不可能考虑的。归并之后,俄国开始迫害格鲁吉亚王族。巴格拉吉昂王朝已存在1700多年,其王公在普通人民心目中威信很高,俄国的做法引起格鲁吉亚人的愤怒和屈辱感[23]。西格鲁吉亚与俄国的联系并不紧密,俄国对其实施了更多的强制政策,同样违背了这些公国保留王朝和内部独立的意愿。驻格俄军的粗暴行径,甚至引发反俄起义。
俄国实施了一系列同化格鲁吉亚的政策:向格鲁吉亚迁徙大量俄罗斯族人、亚美尼亚人、日耳曼人、希腊人,改变当地人口的民族结构;禁止教会用格鲁吉亚语言从事传教等活动,推广俄语。相应地,格鲁吉亚人对俄国统治的态度,也并不总是欢迎。归并之后,格鲁吉亚的民族运动长期存在,俄军予以镇压,激起更激烈的反抗。
在俄国兼并格鲁吉亚之后,格鲁吉亚曾多次爆发王族后裔领导的抗俄运动(1804年、1810年、1812—1813年、1819~1820年、1841年等)[24]。
激进派主张将格鲁吉亚从俄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温和派则主张说服沙皇,让格鲁吉亚作为自治公国加入俄国[25]。
一些俄国学者以格鲁吉亚自愿归并为前提,力图进一步论证:俄国征服高加索具有正当性,或者是一个自然过程(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
其依据通常是,鉴于俄格并不直接毗连,双方的联系必须经由高加索群山,而群山中有大量野蛮部落,经常袭击俄军。为了加强与格鲁吉亚的经济、政治联系,俄国“被迫”发动了高加索战争。如克柳切夫斯基在其著作中写道:在越过库班河和捷列克河之后,俄罗斯就面对着高加索山脉。一直到18世纪末,俄罗斯都完全没有想过要越过这道山脉,因为既缺乏手段,也无兴致。
但是,在外高加索伊斯兰居民中有几个基督教公国,感到俄国人已临近,开始寻求其庇护。随着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俄罗斯人离开了格鲁吉亚,随即波斯人侵入,将第比利斯洗劫一空[26]。
乔治十二世留下遗嘱,将格鲁吉亚托付俄国沙皇。
1801年,俄国“不由自主地接受了遗嘱”。俄军进入第比利斯,陷入艰难境地:该地同俄国的交通往来只能经由高加索山脉,而这些山脉住满了野蛮的山民部落。这样,俄罗斯人就迅速经由外高加索的黑海和里海沿岸,通过征服山民部落来保障后方安全。从归并格鲁吉亚之后,就开始了持续征服高加索的战争。克柳切夫斯基还写道:“……俄国政府多次毫不隐讳地承认,它在进行这场斗争时感觉不出继续向东南扩张边界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好处……”[27]此外,还有许多俄罗斯战略家和史学家也都言之凿凿地认为,高加索战争是最不具殖民征服色彩的战争。
但这似乎缺乏说服力。高加索一度处于俄国的视野之外,只是因为距离遥远,鞭长莫及。巍峨连绵的高加索群山成为一道自然屏障,征服难度太大。作为经济落后的荒远之地,对俄国暂时并无吸引力,但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变化。随着步步为营的推进,俄国的贪欲逐渐增长,此前俄国的扩张已是无远弗届。当然,直至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扩张重点主要是中、近东地区,而在与列强争夺遇挫后,立即转向了亚洲方向,高加索首当其冲。而在向高加索推进的同时,在中亚地区也己展开争夺。又由于争夺中亚的需要,俄国战略家更加认识到了高加索的价值,征服进程加快。
另一方面,归并俄国也给格鲁吉亚带来了许多益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格鲁吉亚是一个弱者,内部统一尚未完成,并未形成今日疆域和民族范围的独立国家,各公国、乃至部落四分 五裂、互不统辖,组织程度和文明程度不同,还有些部族游离在格鲁吉亚的文明中心之外,并且受到邻族的袭扰和欺凌,内忧外患,这是一个客观前提。格鲁吉亚被俄、波、土三大国争夺,而信仰基督教的格鲁吉亚人面临宗教等方面的压力,几乎没有其他选择。相对来说,并入俄国并非最坏的选择(很难假设,并入波斯或土耳其的前景就更美妙;而如果在三国间周旋,那么,分裂、积弱的格鲁吉亚仍然无力抗击邻族的侵扰,这种政治游戏需要高度技巧)。归并俄国使格鲁吉亚付出了代价,但却不失为一个较佳的方案——至少并不比之前更糟。
恰恰是在“俄罗斯化”时期、苏联时期鲁吉亚内部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格鲁吉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加快,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进步。今日格鲁吉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帝俄时期,大致在该时期定型。
归并俄国使格鲁吉亚人免遭其他邻族和波斯、土耳其等国的侵害,甚至也消除了内部的无休止争斗,实现了内部统一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该说,格鲁吉亚也曾经是“俄罗斯化”时期的受益者。
1991年后格鲁吉亚国内恐俄、仇俄情绪泛滥,俄格关系恶化,甚至在2008年爆发了军事冲突(所谓“五日战争”)。俄格战争之后,双方的 史学家和政论家又展开新一轮的论战。当然,这些都只是情感宣泄,并无意义。双方不正常的关系在历史认识方面都有体现,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歧也进一步使两国国民产生恶感。显然,格、俄双方都必须超越对历史恩怨的无谓纠缠,共同前进。 (责任编辑 刘阳)
GeorgianPattern:HiStOdcalFactS,NatureandConsequencesHOUAUunAbstract:Georgiabecameavassal state OfRussia in 1783 and itwas incorporatedintoRussiaatlastaS auniquecase Intheprocess OfRussia conquering Caucasia.That canbe rated aS“Georgianpattern".From the 1990s Ofthe 20thcenturyupontO now,bothRussianandGeorgianhistorianshavemade an opposite interpretation Ofaseries Ofmatters Ofgrave importance such aS thetheGeorgianincorporation,etc.DifferentunderstandingOfsuchhistoricalissuesreflectsacomplicatedrelationsh中betweenGeorgiaandRussiaandworsens itThisarticlewilltrytO gO beyond Russian andGeorgianpositions tO revise the historical fact OfGeorgia's incorporation into Russia,tOanalysetheincorporation’SnatureandsignificanceandtOrectify thepopularerrorsanda“myth'’abouttheincorporationInthetwocountries.Keywords:Georgianpa~ern;relationshipbetweenRussiaandGeorgia;politicalmyth
[作者简介]侯艾君,历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课题《文明模式与俄罗斯外交》(项目批准号08JJDGJW260)的阶段性成果。
[1] Гои Маисурадзе,Российско-груз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ия,http://rusexpertclub.ge/
[2]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йй к России Спб,190l г,C.101.
[3]Гои Маисурадзе,Российско-груз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ия,
[4]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йй к России Спб,190l г,C.101.
[5]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ии к России,C.134,
[6]Гоги Маисурадзе,Российско-груз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7]Там же.
[8]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тадзе,мераб вачнадзе вахтангГруи,История Грузии
[9] История Владикавкбза(1781,1990),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 иматериаовВликвказ 1991г,C 17
[10]“帕夏”为伊斯兰教国家高级官吏的称谓——编者注。
[11]ЦГВИА СССР(РФ),ф,52,оп/194,A.416 ч.1,n21.
[12]Там жеT.л26-28.
[13]TaM же. л26-28,30,31,
[14]通常称那些受尊敬的、地位较高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宗教团体领袖,通过念诵《古兰经》经文为病人驱魔的人为谢赫。一些伊斯兰组织领导人也被宣布为谢赫,等等。
[15]Потто А В Кавказская война,http://www,vehi.net/istoriya/potto/kavkaz/22.html
[16][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史教程》,刘祖熙、李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172页。
[17]Потто А В Кавказкая война.
[18]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ии к России Санкт Петербург1906 г,C.81.
[19]Алксей Шишов,Двуглавый орел над Квкзом.1804-2008гг,2009 г,C.442,443.
[20]Записки С А Тучковаl766-1808гг.под ред К А Военского,СПБ,1908г,C.191.
[21]Потто А В Кавказкая война
[22]аписки С А Тучковаl766-1808 ,C.206.
[23] Джапаридзе,Правду о геогиевском трактате или как Россияспасала Грузию.
[24] Анчабадзе Г З Вайнахи,http://oldcanceLnarOd.ru/caucasus/vainachi/vainahi.htm
[25]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ндроович Бахтаезе Нараб Вачнадзе Вахтанггурулй истрия Грузйй
[26][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史教程》,171页。
[27]同上,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