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6日,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举行。今年是东方经济论坛创办十周年,具有重要意义。俄创办论坛的初衷是开发开放远东地区,同时推动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本次论坛释放出的最关键信号是,俄进一步明确了远东地区长远规划及发展举措。这关乎未来远东地区在俄国内经济及国际合作体系尤其是亚太地区合作体系中的作用。
俄远东地区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本届论坛主题为“远东:为和平与繁荣而合作”,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本次论坛共签署358项合作协议,涵盖能源、矿产、制造业、物流、旅游、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在论坛框架内,举行了“俄罗斯—中国”“俄罗斯—印度”“俄罗斯—老挝”“俄罗斯—泰国”“俄罗斯—东盟”商业对话,显示出亚太地区国家对俄远东发展这一议题的高度关注。
发展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是整个21世纪俄罗斯的国家优先事项。俄远东地区幅员辽阔,其拥有的石油、天然气、林业和稀有金属资源是俄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该地区通过物流和能源通道与亚太地区紧密相连。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俄加快“向东看”步伐,希望通过加大远东地区开发力度,确立面向亚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将远东地区打造成经济的增长点。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向东看”战略加速推进,俄与亚太国家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而远东地区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依托。
普京总统在本届论坛指出,十年来俄远东地区在多个关键指标上位居前列,经济增速超过俄全国平均水平,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十年间,俄远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四万亿卢布增至11万亿卢布,已启动大规模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远东地区的平均工资增长了2.5倍,根据俄官方数据,按名义价值计算,2024年该地区平均月工资超过十万卢布。人口外流一直是俄远东发展的沉疴痼疾。2014~2019年,该地区人口净流出达21.1万人,2020年至今人口净流出10.9万人,2024年首次有人口流入,达2.4万人,虽然数量不多,但人口外流的趋势在改变。由于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致力于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自2015年以来,全俄20~24岁青年人口连续九年呈净流入远东地区趋势。为了促进远东地区投资合作和产业发展,2015年俄推出政策工具——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制度。迄今,已创建18个超前发展区,有300多家企业入驻,吸引投资近四万亿卢布,创造9.5万个新就业机会。
确立了两大核心战略
在本届论坛上,针对远东地区发展,俄确立了打造“未来型经济”与建设“跨北极运输走廊”两大核心战略。普京在论坛上首次提出打造“未来型经济”的构想——到2036年,俄远东地区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要全部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欧亚大陆的新增长极。该构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科技创新与数字化方面,推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技术在远东地区应用,设立实验性法律制度和科技园区。第二,在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重点发展水电、风能、绿色建筑和环保基础设施。第三,加大产业投资。自2026年1月1日起,五个国际超前发展区将在紧邻中俄边境的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及滨海边疆区投入运营,以吸引国内外投资。俄远东与北极发展部预计于2026年与中国和印度分别签署远东国际超前发展区的政府间协议。普京还提议,将超前发展区与自由港优惠制度推广到整个远东与北极地区,实现“无缝衔接”。第四,重视教育与人才战略,吸引青年人才流入。第五,加快基础设施与物流发展建设。更新公路与铁路干线、扩建海运码头,将继续推动贝阿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现代化改造,提高运输能力。下列宁斯科耶—同江、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两座中俄跨境大桥已经建成,未来可能将修建更多桥梁。俄已将边境口岸现代化改造工作提上日程。
在本届论坛上,俄还提出了“跨北极运输走廊”倡议,希望该走廊成为继苏伊士运河之后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洲际通道,成为北极开发的支柱。按照规划,这一走廊从圣彼得堡出发,经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沿北方海航道(连接亚洲和欧洲地区最短的海上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北部沿海的北冰洋海域),最终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确定了两个潜在发展方向:一是打造现代化造船中心,实现该航线全系列船舶的本地化制造;二是提高该走廊的效率与稳定性,为西伯利亚及乌拉尔地区的货物开通直达北极海运航线的通道。
新愿景面临哪些挑战
俄围绕“未来型经济”与“跨北极运输走廊”提出了战略愿景和具体项目,但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深层挑战。
其一,面临资金短缺、西方制裁与经济结构难调困境。俄远东地区经济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不足3%。这使“未来型经济”构想容易沦为俄传统能源经济的翻版。虽然俄政府计划未来十年内投入40万亿~50万亿卢布资金,但西方制裁限制了俄主权信用融资空间,私人资本也因回报率低、风险大而持观望态度。俄远东地区人口外流趋势虽然在变化,但人口问题仍然严峻,再先进的产业园也会因劳动力短缺而空转。此外,制裁之下,西方企业纷纷撤离俄罗斯,导致技术链断裂,俄方不得不通过“平行进口”方式引进技术和产品以维系生产,导致企业成本高、产品可靠性低。
其二,“跨北极运输走廊”建设面临障碍。该走廊依托的北方海航道自然通航窗口仍受限于北极气候条件,全年有三分之一时间需破冰船护航,护航费用高昂,削弱了运输成本优势。相关港口扩建虽在推进,但后方铁路、公路运力不足,极寒天气对交通设施构成严峻挑战。地缘政治方面,美国及北约在北极地区军事存在增强,航道面临潜在安全风险。环保压力也日益加剧,若航道货运量大幅增长,黑碳排放可能加速冰盖消融,引发国际环保监管和碳税压力。此外,高附加值货源不足、回程货物短缺,也影响了航线的商业可持续性。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