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访问俄罗斯。访问期间,敏昂莱与俄总统普京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就能源、经济和安全等领域合作达成共识,签署了包括教育、文体、太空探索、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探、投资保护、核能在内的多项协议。其中,能源被确定为俄缅未来合作的战略性方向,而核能合作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议题。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俄缅核能合作既是两国能源需求与政治诉求的共振,也是应对西方制裁的权宜之计。
俄缅两国近几年互动频繁
在访问期间,普京表示,俄缅有着深厚友谊,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立场非常接近。事实上,两国关系有历史渊源,但亦受地缘政治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19世纪末,缅甸雍籍牙王朝曾试图与沙俄结盟对抗英国殖民者,虽未成功却为两国关系发展埋下了种子。1948年,苏联率先承认缅甸独立,并通过援建仰光理工学院等项目强化了双边关系纽带。然而,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战略重心转向欧洲,俄缅关系在俄外交战略中一度处于边缘地位。
直至2021年缅甸政局突变和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缅两国都面临西方的制裁和孤立,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相互支持,联手应对国际压力,双方关系出现了升温的契机。近几年,俄罗斯和缅甸互动频繁,两国之间的友好互利关系得到发展,这为核能合作铺平了道路。
早在2023年2月,俄缅就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政府间协议,标志着两国核能合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缅甸电力来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资源依赖性:约60%的能源来自水力发电,约30%依赖于天然气发电,季节性缺电导致工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因此,核能合作对缅甸而言具有破解能源困局的重要作用。对俄罗斯而言,缅甸的地缘价值远超能源合作本身。缅甸地处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处,是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桥梁,也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节点。2023年俄缅签署的《太空合作协议》进一步显现了俄战略意图——该协议涉及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旨在将缅甸打造为“印太”地区的情报与军事协作枢纽。通过核能合作,俄得以嵌入缅甸能源基础设施,进而辐射东盟国家。这也是俄强化本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存在、制衡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一步。
在缅甸领导人访俄期间,普京表示俄将帮助缅甸建设一座小型核反应堆用于发电,以推广可再生能源,为缅甸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此外,双方还计划在核燃料供应、核废料处理等领域展开合作。俄缅两国此次达成的共识意味着双方核能合作从技术协商迈向实质化实施阶段,将两国关系推向了新的战略高度,折射出俄核能外交的全球布局与缅甸应对国际孤立的战略选择。
俄罗斯核能外交的布局之一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实施的多方面、多轮次的经济制裁中,并不包括核电这一领域,因此,暂未受到直接制裁影响的核能成为俄重要的经济外交手段。目前,俄在外交实践中采取“二分法”,以是否对俄进行制裁并保持中立立场为标准,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友好国家和不友好国家。俄主要在友好国家中开发新市场和寻找新合作伙伴。此次与缅甸的核能合作便是俄扩展友好国家核能外交,同时实现技术输出与影响力投射的重要体现。2022年后,俄罗斯与伊朗、印度等“非西方阵营”国家的核能合作也显著提速。
近年来,俄罗斯通过全球领先的核技术出口、核电站建设等方式,不断扩大在独联体、东欧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欲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延伸。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Rosatom)是该国最大的核能综合企业,在全球核能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出口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门槛低特点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将目标锁定在电力缺口严重、资金有限、能源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缅甸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俄与布基纳法索、马里等非洲国家也签署了类似协议。
除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核能外交对增强地缘政治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俄核能外交的本质是通过核技术出口实现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双重扩张。
对地区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俄缅核能合作是推广清洁能源、扩展核电市场的有益举措,可能对地区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依赖化石燃料,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面临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可以为东南亚国家提供新的能源选择。俄通过与缅甸的合作,不仅可以推动核能在东南亚的应用,接下来还可以逐步为其他东南亚国家提供核能技术和服务,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份额。但两国核能合作的实施路径面临着技术与地缘政治的双重挑战。Rosatom主推的RITM-200M型浮动核电站和陆基SMR技术,理论上适合缅甸多山地、电网分散的国情,但缅甸核工业基础近乎空白——全国核技术人员不足500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俄采取“交钥匙工程”模式,虽降低了技术门槛,但从长远来看,缅甸技术自主问题仍面临困境。
另外,虽然核电站是民用项目,但也有可能加剧核扩散风险,特别是在当前缅甸国内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若核设施遭袭或核材料流失,可能引发地区安全危机。俄缅协议未明确要求缅甸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这种灵活处理虽降低了合作门槛,却易引发争议。核能合作具有高度敏感性,未来美西方国家很可能借扩散风险之由对俄缅核能合作施加压力、实施制裁,导致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博弈升级乃至矛盾激化。
未来,俄缅核能合作的成败将取决于两大变量:一是俄能否克服西方技术封锁和多方面制裁,持续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撑;二是缅甸国内政局能否保持稳定。但无论结果如何,俄缅核能合作为21世纪的大国竞争增添了新的注脚——当核能与地缘政治深度交织,技术领域便成为权力博弈的隐形战场。俄缅核能合作不仅将重塑东南亚的能源地缘格局,更揭示了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被边缘化的国家欲通过技术联盟重构权力网络,而核能因其战略属性,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媒介。
(李勇慧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潘泽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