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术论文
哈萨克斯坦正成为中俄能源合作新枢纽
2025年04月01日 来源:《世界知识》2025年第6期 作者:杨进
分享到
  2024年1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向外界透露,与哈总统托卡耶夫讨论了开辟过境哈的对华输送俄石油天然气新路线问题。12月,俄副总理诺瓦克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宣布,俄已启动一条经哈接驳中国的新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预计年输气量将达到450亿立方米。其中,约35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输送至中国市场,剩余100亿立方米用以满足哈本国需求。与此同时,中哈于近期签署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指出,双方将加强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对接的能源合作项目,旨在实现互利共赢,保障区域能源安全与稳定。这表明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新阶段,凸显哈在中亚乃至欧亚大陆能源战略格局中日益扮演关键角色。
 
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一波三折
  中俄之间的天然气主要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俄境内被称为“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送,年输气量为380亿立方米。2019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后,西线项目成为两国天然气合作的重头戏。
  2019年9月,普京指示俄气研究经蒙古国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可行性。同年12月,俄气集团与蒙政府就“中俄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国项目”签署合作备忘录,俄将这条管道称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根据规划,该管道起于亚马尔半岛、途经蒙古国向中国供气,设计年输气量可达约500亿立方米。
  在天然气管道谈判过程中,政治风险、成本分担和合作伙伴的选择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曾被视为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蒙古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第三邻国”政策,周旋于大国之间,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对冲中俄的影响。据塔斯社报道,蒙古国试图引入美日等国参与该项目合作。目前,“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但未有最新进展。
  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称,由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过境蒙古国的漫长谈判以及中国2040年后可能出现的天然气需求下降,俄罗斯正在寻求其他途径。俄通过哈萨克斯坦对华输气的管道路线可能成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的替代方案。哈媒体Orda.kz消息称,俄对华输送天然气的新路线穿越哈,既可以作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的替代方案,也可以作为其补充。由于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俄罗斯正寻求实现天然气供应多样化并加强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
 
缘何选择过境哈萨克斯坦
  成本、安全与合作基础是中俄选择哈萨克斯坦作为天然气管道过境之地的关键因素。
  首先,哈作为中亚地区能源大国,其成熟的管网为天然气管道过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哈国家统计局数据,哈现有天然气管道网络覆盖范围广泛,已承担连接俄罗斯、中亚多国及中国的能源互通任务。相比之下,早先规划的过境蒙古国管线途经的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工程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成本高。研究显示,过境哈的管线建设周期至少缩减三分之一以上,这对中俄两国来说是非常现实的成本考量。
  其次,能源合作的安全性和政治互信考量。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历史悠久,双方已建立起稳定的过境和供应保障体系,这使得新管道项目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俄方认为,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其与西方的能源博弈已经为其提供了历史教训。诺瓦克在公开场合强调,当前谈判中更倾向于与政治互信基础更好的国家合作,以确保天然气供应不受外部影响。
  基于确保能源安全的考量,中国也更加关注合作伙伴的稳定性。哈萨克斯坦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等项目实施使双方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关系,双方有牢固的合作意向和更高的政治互信水平。数据表明,中哈双边贸易额近年来快速增长,哈已经成为中国安全、可靠的能源进口渠道。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哈奉行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扮演了“稳定器”角色。中俄双方均强调,与哈合作可有效降低第三方影响的可能性,为双方能源合作提供长期稳定的环境及政治和法律保障。据哈能源部长萨特卡利耶夫介绍,中俄双方已就管道过境、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多轮深入谈判。
 
对各方意义重大
  首先,项目建成后,哈萨克斯坦可通过征收过境费、参与基建投资等方式,直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据萨特卡利耶夫透露,预计新的管道项目每年可为哈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同时,管道项目的实施将直接带动当地建筑、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哈两国以往达成的能源合作协议均表明,通过收取过境费和基础设施投资,哈每年可以稳定获得数亿美元的经济收益。《中国石油报》2023年的一篇报道指出,仅中石油一家公司在哈的项目就创造了三万多个就业岗位,其中98%是当地员工,为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其次,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俄能源合作新枢纽,将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影响。新项目的建成,有可能使俄罗斯将其能源出口重心进一步从欧洲转向亚洲。中国则通过增加中亚能源进口渠道,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运输的依赖,提升能源安全保障。另外,哈作为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境内已形成天然气管网规模化效应。新管道项目可与现有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互补,构建更加有保障的能源供应网络。这种多线传输的能源运输网络将大幅提升中国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确保能源供应链可靠运行。有学者表示,新项目将极大巩固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中俄哈天然气管道新项目的启动和哈萨克斯坦作为国际能源枢纽的崛起,是各方在国际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做出的选择。新项目对于各方意义重大,但能源管道的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技术、融资、外部环境等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总之,中俄哈能源合作不仅是单一管道工程建设,更是全球能源格局的重构,亦体现了地缘政治博弈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态势。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