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术论文
波罗的海三国切断“最后的苏联系统”
2025年03月24日 来源:《世界知识》2025年第6期 作者:张艳璐
分享到
  2月8日至9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正式断开了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同电网系统的连接,并接入欧洲电网。此举被上述三国称为“最后苏联系统的终结”。尽管在完成电力转型之后,三国面临电价暴涨、经济压力增大等状况,却依然做出这一选择。这一方面折射出三国受乌克兰危机影响,其地缘战略已从“经济理性”转为“安全优先”,国家安全重构不断加速;另一方面则表明,俄罗斯与欧洲间的对抗正朝着更广泛的维度蔓延。
 
三国电网转型的历史沿革
  苏联时期,作为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组建了BRELL(五国首字母缩写)电网系统。三国的电网基础设施和频率调节技术标准高度依赖俄罗斯。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优先推动政治转型和市场经济改革,能源系统的改造则因资金短缺而搁置,其电力系统仍沿用苏联时期的运行模式。
  2004年加入欧盟后,波罗的海三国正式提出“脱俄入欧”能源战略,并于2007年开始讨论制定接入欧洲电网的计划。但由于欧盟当时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三国的“断网”计划仍需与俄进行协商,导致该计划的推进颇为迟缓。2008年俄格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使得俄欧关系不断恶化,欧盟开始支持波罗的海三国的“断网”计划。2009年,三国启动“波罗的海能源市场互联计划”,欲在2026年完成与欧洲电网的并网运行,其建设所需资金的75%由欧盟承担。2018年,三国与波兰、欧盟签署协议,明确了脱离BRELL电网的时间表。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加速了电网转型的进程,将原计划于2026年完成的并网目标提前至今年2月。有分析师称,“断网”预计会使三国每户每年的电力平衡成本上涨近12欧元。对俄罗斯来说,“断网”使得俄位于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同俄主电网隔绝,只能依靠自身电力系统运转。
 
强化欧洲身份的重要抓手
  波罗的海三国处于连接北欧与欧洲大陆、俄罗斯与欧盟国家的“十字路口”,地缘位置十分独特。自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以来,三国将摆脱苏联和俄罗斯影响、“重返欧洲”作为基本战略,意图在军事上融入北约,在经济上融入欧盟。2004年,三国正式加入北约与欧盟。断开与俄、白共同电网系统,被三国视为实现“脱俄入欧”战略的最后一环。这背后既有三国在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也有能源安全、经济利益和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的推动。
  在地缘政治方面,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三国对依赖俄能源感到不安,担心俄可能利用能源供应作为政治工具,这进一步加剧了其与俄能源“脱钩”的紧迫感。在能源安全与自主性方面,在三国看来,接入欧洲电网系统后,电力供应将更加多元化,不仅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也降低了因外部因素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此外,三国认为,接入欧洲电网可使其能够更好地整合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尽管加入欧洲电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但三国认为,从长远来看,能够为三国带来更广阔的能源市场和更高的能源效率;同时,欧洲电网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水平相对更高,有助于其电力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此外,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受到严厉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外界与其在结算方面存在困难,也促使三国加快脱离俄罗斯电网的进程。
 
背后的欧洲安全博弈
  波罗的海三国的电网转型无疑是乌克兰危机冲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一个具体体现,不仅折射出俄欧能源关系新的剧烈变动,同时也显露出一场全球性的能源权力转移正在发生。
  一方面,三国的电网转型行动显著强化了北约与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对峙态势。三国在完成电网切换后,其77%的电力供应需依赖波罗的海的海底电缆传输。这一转变致使三国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防务需求进一步提升。对此,北约认为这是其加强东翼防御体系建设的良好契机。为强化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及防御能力,北约加大了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力度。目前,德国、加拿大、英国分别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部署一个战斗营。而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驻扎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总部设在加里宁格勒州,距离北约驻地只有约320公里。俄驻丹麦大使弗拉基米尔·巴尔宾近日在受访时表示,北约正试图将波罗的海变成北约的内海。去年2月,俄方重新成立列宁格勒军区,以强化波罗的海方向的军事部署。种种事实表明,波罗的海逐渐成为西方对抗俄罗斯的战略前沿。
  另一方面,从更为长远的视角加以审视,欧洲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这场对抗正推动着全球能源权力转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重构。欧盟意图通过施行“能源铁幕”战略,以削弱俄对东欧地区的能源影响力,这一战略后续有可能进一步拓展至对天然气管道替代方案的探寻与实施。随着俄乌双方签署的有关协议过期,由俄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已于今年1月1日终止。俄目前通过“土耳其溪”—“巴尔干溪”管道向罗马尼亚、北马其顿、塞尔维亚、波黑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供气。随着俄欧在能源领域的阵营对抗呈现出长期化的发展趋势,俄罗斯积极寻觅新的能源市场,以弥补在欧洲市场的损失,非洲和亚洲市场已然成为其重要的目标。而欧盟则借助“绿色转型+去俄化”的战略来重塑全球能源供应链,并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输出,以期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这种发展趋势预示着全球能源市场将朝着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方向演进,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也将更趋激烈和复杂。
  总之,波罗的海三国“断网”行动某种意义上是欧洲与俄罗斯在能源层面实现“硬脱钩”的标志性事件,象征着欧洲能源地缘格局步入深度重构阶段。同时,波罗的海三国电网转型态势或将延伸至天然气、信息技术等其他领域,进而引发俄欧进一步对立。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