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断裂带上的中东欧
今年是欧盟最大规模扩大20周年。2004年,欧盟接纳了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八个中东欧国家,“爆炸式东扩”取得成功。20年后,随着中东欧国家逐步完成社会制度转型和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快速发展,它们在欧盟乃至世界版图中的重要性愈发提升。如今,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东欧国家夹在其中,犹如站在一条“断裂带”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应对欧洲之变、世界之变,中东欧国家采取不同的战略,以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本期“封面话题”邀请三位中东欧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回顾中东欧国家入盟20年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在变局下的未来。以下是第一篇:《中东欧“回归”与欧盟的未来》。
——编者手记
2004年5月1日,欧盟实现第五次扩大,接纳了十个新成员国,其中八个是中东欧国家。由于中东欧国家地处欧洲东部,因此这次扩大被称为“东扩”。经过三次东扩,中东欧16国中已有11国加入欧盟,西巴尔干五国业已在入盟途中。受地缘政治影响,2022年6月,欧盟又接纳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为候选国。
东扩20年后,欧盟已经从一个由西欧大国主导的实体转变为日益依赖中东欧成员国的多元化和相互联系的经济体。曾经被视为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已成为欧盟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归欧洲与欧盟东扩
1989年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提出“回归欧洲”的政治口号,旨在抛弃苏联模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改行西方一套,同西方建立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回归欧洲”本质上是历史文化概念,由这些国家的文明属性所决定。部分中东欧国家属于欧洲文明,即基督教文明,而另一些国家则属于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对前者来说,他们具有“回归”欧洲的历史文化基础,对后者而言,他们则是“加入”欧洲文明。
在经济方面,对中东欧国家而言欧盟几乎是经济繁荣的同义词。中东欧国家希望通过入盟赋能自身经济发展,开启第三次现代化进程。在地缘政治方面,加入欧盟意味着成为真正的欧洲国家,并籍此逃离介于俄罗斯和德国之间的夹缝窘境。中东欧国家还通过加入欧盟和北约为自身安全提供保障。
欧盟愿意东扩首先是地缘政治的考量。华约解散后,中东欧地区一度出现的安全真空,加之南斯拉夫解体后爆发的剧烈民族武装冲突和后续的科索沃危机,使得欧盟将扩大视为维护稳定和加强安全的手段。同时,让中东欧国家入盟更有助于巩固冷战后出现的有利于西方的地缘政治形势。
其次,欧盟自感负有道义责任。虽然近代史上东西欧在历史和地理起源方面保持着各种联系,但冷战期间,因意识形态大分流,欧共体和东欧之间几乎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所谓欧洲经济共同体仅限于西欧。东欧剧变后,欧共体出现一种“特殊责任”论,宣称东欧“曾是我们的一部分,冷战期间被苏联虏获,现在必须回归”。
第三是经济考量。欧盟东扩自然会扩大欧洲市场,增加消费人口,从而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同时,欧盟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能够为其对外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双方收益颇丰
欧盟东扩20年间,在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欧盟单一市场及欧洲结构和投资基金的共同推动下,中东欧成员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相当于西欧水平的30%达到如今的70%以上。捷克和斯洛文尼亚两国2022年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几乎是欧盟平均水平的90%,接近欧盟发达国家水准。近十年来,中东欧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欧元区国家,已经成为欧盟新的经济增长点。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中东欧成员国在欧盟经济中的比重从6%上升到8%。根据世界银行的指标,到今年,所有入盟的中东欧国家都已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东欧成员国拥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华沙、克鲁日、维尔纽斯、里加和塔林等城市在科技领域蓬勃发展,爱沙尼亚的数字实力已经获得国际认可。西方科技巨头谷歌、微软和IBM等公司已在该地区建立研发中心,这有助于提升欧盟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
随着中东欧成员国民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地区成为西欧商品和服务的重要市场,这为欧盟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德国汽车制造商、法国奢侈品牌和意大利时装公司都将中东欧视为关键增长区域。零售业巨头家乐福、特易购和宜家等大型连锁店都在该地区扩大业务。中东欧地区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不仅有利于西欧的企业,也有助于平衡欧盟内部的经济关系。
由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欧盟经济在过去20年间增长了27%,内部货物流动增长了40%,创造了2600万个新工作岗位,其中600万个在中东欧成员国内。因为中东欧成员国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且靠近主要市场,西欧的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生产转移过去,作为欧洲经济基石的汽车工业已严重依赖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生产设施。
中东欧国家对欧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们从欧盟获得了大量资金,也为欧盟提供了关键的经济资产。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创新潜力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对欧盟的整体经济健康和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
欧盟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外交政策之一
东扩是欧盟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外交政策之一,它为欧洲一体化开辟了新的视野和疆界。欧盟东扩的逻辑已发生变化,虽然扩大单一市场和巩固整个欧洲的民主基础仍是欧盟的关键目标,但欢迎中东欧国家加入欧洲“大家庭”,表明欧盟已经克服了过去的战争和分裂状态。欧盟的不断扩大,或许是自康德以来欧洲人第一次有机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欧洲的“统一”。欧盟的边界在不断延展,政治欧洲的版图日益接近地理欧洲的图形。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欧盟已从最初的经济共同体逐渐转变为经济—政治共同体、经济—价值观联盟、经济—价值观和安全共同体,成为世界事务最重要参与者之一和诸多发展观及人类可持续政策的倡议者。随着更多中东欧国家入盟,欧盟的多样性不断增强,人们对欧洲的认识不仅包含历史的欧洲,社会政治的欧洲,还有文化的欧洲。
中东欧国家的转轨和回归欧洲与欧洲一体化发展相向而行。欧盟1993年出台的“哥本哈根标准”明确了中东欧国家的转轨方向,1997年出台的《2000年议程:为了更强大和更广阔的联盟》又成为鞭策中东欧转轨进度的推进剂。如果将入盟视为评价中东欧国家转轨是否完成的标准之一,那么2004年开启的欧盟三次东扩表明,中东欧国家大约在一代人的光景中便完成了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重大变革,从转轨国家进化为正常国家。与历史上历次社会制度转型相比,1990年以来中东欧国家社会制度转型用时之少、过程相对和平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历史上极其罕见。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东欧成员国对欧盟的地缘政治意义更加重大。它们影响未来欧盟政策的潜力增加,可能通过欧洲层面,甚至欧洲之外的某些层面提供明显的附加值。
不足以成为未来欧盟扩大的典范
东扩也给欧盟自身发展带来了若干问题,如成员国平均经济水平下降,欧盟集体决策过程迟滞,组织凝聚力不足,现有机制较难应对内外挑战,等等。中东欧成员国也多有抱怨,包括批评欧盟的食品卫生标准等级化,自感为欧盟的“二等公民”;认为欧盟机构中担任高等级职位的中东欧成员国人数偏少,反感“多速欧洲”的提法,担心再次被边缘化,等等。由于不满欧盟的某些政策和规则,个别中东欧国家在民主和法治方面还出现“跑偏”现象,甚至将民族国家的利益“凌驾”于欧盟整体的意愿之上。
受欧洲地缘政治形势变化的驱动,欧盟克服扩大疲劳症,加快向西巴尔干国家扩员步伐,还接受了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为候选国。尽管2004年欧盟的“大爆炸式”东扩取得了成功,但它并不足以成为未来欧盟扩大的典范,每一次扩容与深化都会带来新的挑战。
对此,欧盟需要改革甚至重塑,这将是一个建立在三大支柱上的“重建”,旨在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和欧洲价值观之间寻找突破性妥协。
第一个支柱是安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对安全理解的转变凸显了扩大的重要性,它因此也正从强调和平变得有些染上“军事化色彩”。欧盟认为,不能仅依靠北约来满足其所有的国防需求,只有扩大和加强自身力量,才能确保其发展及成员国公民的安全。
第二个支柱是经济。欧洲人比其他任何群体都更相信经济相互依存的变革性力量。近年来,一系列国际危机推动欧盟寻求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但由于完全的自给自足较难实现,因此欧盟在适当追求战略自主的同时,与各伙伴国家建立多样化的关系,以扩大选择空间。
第三个支柱是价值观。欧盟需要建立制度机制以应对少数成员国出现的所谓“民主倒退”,同时,通过附加条件防止候选国中的所谓“非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带入欧盟,从而挑战欧盟的价值观。
欧盟东扩的步伐仍在继续,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改革意在组织重塑,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新一届欧委会能否在新形势下实现更大规模的一体化、形成更高阶的治理模式、建成更强大的“同心圆”式欧盟,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