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一部名为《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1]的学术专著。该书为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经济与工业生产组织研究所十多位资深专家的集体创作,翻译者为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主体的中国学者团队。
由B.B.库列绍夫院士领导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经济与工业生产组织研究所是一个科研实力雄厚的学术机构,从事西伯利亚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拥有丰富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在“西伯利亚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个研究所有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那就是每隔10年出版一部大型专著,对过去10年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预判。其标志性成果之一是《新千年之交的西伯利亚》,该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一版再版。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开始的时候,该研究所又推出了《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此时正值俄罗斯高调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之际,该书在俄罗斯社会乃至国际学术界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可想而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是国内研究俄罗斯问题,尤其是西伯利亚问题声名卓著的权威机构,以马友君、钟建平、刘爽等该院学者为主的近20位中国学者经过整整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90万汉字的学术巨著的翻译。可以说,这部鸿篇巨制中文版的出版是中俄学术界强强联合的结果,堪称两国学术交流中的一件盛事。
《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篇幅巨大,内容极其丰富。全书分为14个部分,共50章,附各类数字图表近百幅,涉及西伯利亚经济开发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预测,涵盖了工业、农业、能源、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是俄罗斯新时期西伯利亚区域经济研究方面资料最新、水平最高、覆盖面最广的集大成者。对于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中国学人以及致力于中俄经贸合作的行政官员和企业家,此书颇值一读。下面简单谈几点笔者的阅读感受。
1.《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是一部关于西伯利亚的百科全书
《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一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百科全书式地向读者展示了西伯利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以历史脉络为线索,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和论述了西伯利亚在俄罗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于俄罗斯非同寻常的重要性,有效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片神秘的土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当前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和理解。
“俄罗斯因西伯利亚而强盛”,这是该书作者基于历史事实提出的核心观点。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专门列举了俄罗斯因西伯利亚而强盛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从16世纪末进入俄罗斯版图之后,西伯利亚便在俄罗斯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扮演起非同寻常的角色,并且随着对其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400年来,每当命运攸关之时,西伯利亚总是能够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产出力挽狂澜,将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国家拯救于危难之中,帮助其振兴,使其克敌制胜,由弱而强。对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希望,意味着胜利。因此,俄罗斯人对于西伯利亚充满了感激和敬畏,同时也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早在17~18世纪,西伯利亚就已成为俄罗斯重要的经济支柱,西伯利亚的毛皮、黄金和白银为俄罗斯在欧洲市场获得了巨大利益。19世纪上半叶,仅阿尔泰地区的白银产量就超过了英国、法国、瑞典、普鲁士和比利时5国的总和。到19世纪末,俄国黄金产量的90%来自西伯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里的黄金年产量就达到了30吨。
以往许多学者(包括很多的中国学者)都认为,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西伯利亚的农牧业生产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事实上,100多年来这一地区始终是俄罗斯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农牧业产品。早在1913年,从西伯利亚运出的奶油就达到10万吨,占当时俄国该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期间,俄罗斯欧洲地区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饥荒,整个欧俄地区处于极度的饥饿状态,恰恰是西伯利亚向欧俄输送了大量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如果没有西伯利亚,当时欧俄的大饥荒无疑将更为惨烈。正如当年西方媒体所报道的那样,西伯利亚拯救了苏维埃俄国。
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西伯利亚扮演了更加积极的角色。在欧俄地区大量军工企业内迁之后,西伯利亚迅速成为继乌拉尔之后位居第二的军事工业基地,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的1942年,西伯利亚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供应了全苏1/3的生铁、1/4以上的钢材和轧材、近1/2的焦炭和1/3的锰。正是依靠乌拉尔-库兹巴斯的支持,1943年苏联的优质钢铁产量超过了德国,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争后期,全苏超过一成的工业产品是由西伯利亚生产的。战后的50~60年代,西伯利亚相继发现了多个大型石油、天然气产地,苏联因此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国。1950~1980年代苏美对抗时期,苏联的资源实力和军工实力主要依靠西伯利亚做支撑,当地37%的从业人员分布在军事工业综合体。
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经济危机使西伯利亚遭受了沉重打击,曾经的辉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生产下降,经济衰落,社会混乱,人口大量外流,国内经济地位从1990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五位。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西伯利亚仍然为全俄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保障了国计民生的基本需求,从而减轻了全面危机对国家造成的冲击。20世纪末,西伯利亚满足了全国3/4的能源需求——67%的石油、92%的天然气、30%的电力,全俄能源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西伯利亚,其中石油占70%,天然气占99%,煤炭占60%以上[2]。西伯利亚再一次在全面危机的时刻挽救了国家。
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发和振兴西伯利亚已经成为俄罗斯的基本国策,它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而且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历史证明,西伯利亚的振兴和繁荣预示着整个俄罗斯的振兴和繁荣。
2.《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体现了俄罗斯学者严肃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近年来“西伯利亚热”在俄罗斯社会持续升温,各种各样的开发建议和规划策略层出不穷,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多为好高骛远、不着边际之作。例如,有人提出要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少建设7个国际金融中心,将全世界的金融资产都吸纳到这里来。还有人主张西伯利亚地区应当彻底抛弃传统产业,走全面创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将西伯利亚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硅谷”。类此的论调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一度甚嚣尘上。奇怪的是,这些不切实际的论调总能博得喝彩。但是,《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写作团队没有被上述奇谈怪论所蛊惑,更没有去加以迎合。他们本着学者的良知和务实精神,基于自身的科学研究,客观平实地指出,西伯利亚最根本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林业资源、耕地资源、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西伯利亚的开发应当首先依托这些资源来进行,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西伯利亚实际的发展思路,既充满理想,又脚踏实地。他们并不认为西伯利亚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以及发展创新经济的智力储备和现实基础,恰恰相反,西伯利亚在传统产业领域却大有可为,并且在一些领域可以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该书作者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西伯利亚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巨头的经济部门,首先是石油化学工业,其次是木材加工业。作者勾勒了应当成为当地现代经济发展优先部门的9大领域:
1.地质学和自然资源开采(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等);
2.原材料深加工(石油天然气加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煤炭加工和煤炭化学工业、木材加工和木材化学工业、纸浆工业等);
3.电力和供热(水力发电站、火力发电站、可再生资源等); 4.农业综合体(包括绿色营养食品);
5.建筑业和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
6.机器和仪表制造业(航空、钻探、采矿、管道设备、交通、能源、电工、冶金和农业机械制造业、飞机制造等);
7.出口型优质运输和通讯服务;
8.科学和教育;
9.休闲旅游。
在确定了未来西伯利亚经济优先发展方向之后,作者着重论述了接纳外来移民的重要性,认为开发西伯利亚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外来移民,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劳动力。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几个世纪以来,当地的开发始终伴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迁入,如果没有这些移民的加入,西伯利亚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因此,吸纳移民是西伯利亚开发和振兴的必要的和首要的条件。
该书作者指出,从沙俄时期一直到苏联时期,几百年来向西伯利亚移民始终是中央政府所倡导和遵循的开发原则,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16世纪末,辽阔的西伯利亚只有30万土著居民。为了开发这块宝地,沙俄政府鼓励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前往西伯利亚淘金,到17世纪初,当地人口数量扩大了一倍,达到60万人。19世纪西伯利亚迎来了一个移民高潮,世纪中叶当地居民达到260万,世纪末已突破560万。20世纪初,俄罗斯再次掀起向西伯利亚移民的高潮,1906~1914年,有370万人来到这里,最终有270万人留了下来。截至1914年1月1日,西伯利亚的常住居民已经达到1 000万。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地居民数量增加了将近两倍。苏联工业化时期,西伯利亚人口再次获得了快速增长。迅速增加的人口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结果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伯利亚人口数量一直以高于全苏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二次大战使西伯利亚损失了将近150万人口。战后再次形成移民高潮,数百万欧俄居民响应政府号召来到西伯利亚。1979年人口调查资料显示,西伯利亚人口总数达到2 160万,比战前增长了1.5倍。外来人口的大量到来,加速了西伯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西伯利亚的采掘业、制造业和农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然而,20世纪90年代,急剧的社会转型引发了全面的社会经济危机,危机形成的消极后果之一就是人口下降。因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西伯利亚人口出生率降至历史低点,与此同时,现有人口大量外流。1990~2000年,全俄人口下降1.4%,而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亚洲地区的人口则减少了3.4%。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西伯利亚经济发展遭受了沉重打击。有鉴于此,当前在西伯利亚开发中努力吸纳外来移民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它事关俄罗斯东部开发大业的成败。
3.《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是中俄地区合作的重要参考和指南
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政府越来越重视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并且将其视为长期的国家战略,普京总统就曾经多次公开表示,振兴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俄罗斯贯穿整个21世纪的国家优先发展方向[3]。为了加快东部地区的开发,俄罗斯将目光投向中国,希望它的地区开发计划能够搭乘中国经济这列快车。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最近在接受《俄罗斯报》记者采访时也一再强调,“远东及俄罗斯整个亚洲部分的发展离不开中国”[4]。俄罗斯高层的这种认识为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近年来,在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的宏观背景下两国间的地区合作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双边合作中的重要内容。2009年11月,《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后贝加尔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经两国元首正式批准后付诸实施。这是新时期中俄首个地区合作文件,为两国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具体指导。从合作地域来看,这个规划纲要涵盖了中国一侧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5盟市,总面积约1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2亿;俄罗斯一侧涵盖全俄11个经济区中两个最大的经济区——远东经济区和东西伯利亚经济区,涉及14个联邦主体,总面积1 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 400万,土地面积占全俄的60%,人口占全俄的10%。继开启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之后,中俄两国又启动了非毗邻地区的相应建制间的经济合作。2013年,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经济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合作区域涉及中方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四川5省1(直辖)市,涉及俄方伏尔加河流域经济区的14个联邦主体。这一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两国经贸合作正在向更加深入和广阔的领域拓展。
就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两国地区合作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合作进展并不十分顺畅,成果也不够显著。摆在双方面前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里包括合作领域、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利益分配、生态保护、法律衔接等等,而最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增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和认知。正是在这一点上,《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俄罗斯方面的合作意愿、合作方向、合作潜力,从而使双边合作进行得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对于中俄经济合作、特别是地区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个意义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更为可贵的是还表现在实践层面。
注释:
[1]B.B.库列绍夫主编:《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马友君、钟建平等翻译,刘爽审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2]B.B.库列绍夫主编:《21世纪初的西伯利亚》,第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3]普京:《2013年总统致联邦会议国情咨文》,载《普京文集(2012~2014)》,世界知识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14年5月版。
[4]俄罗斯新闻社2014年9月21日电:《俄总统办公厅主任:俄亚洲部分发展离不开中国参与》,俄新社网站,http://www.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140922/44167050.html。
(责任编辑张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