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匈牙利
社会主义时期的匈牙利历史(1945~1988年)
李丹琳 来源:载李丹琳编著《匈牙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2010年04月08日

载李丹琳编著《匈牙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一 战后政治和经济改革

  (一)多党民主制的建立及终结

  被军事占领的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3年实行的是多党民主制。1944年12月3日,独立小农党、匈牙利共产党、民族农民党、资产阶级农民党、资产阶级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工会的代表联合组成匈牙利民族独立阵线。匈牙利民族独立阵线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提出实现国家生活的民主化。1945年3月17日颁发土地改革令,全部没收法西斯分子的土地;国家征用地主的土地;参加过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人可保留一定面积的土地。这样,大地主所有制被消灭了。在独立阵线的倡议下成立了临时国会和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在1944年10月28日宣布以往与德国缔结的一切条约无效,并向德国宣战。1945年1月20日,匈牙利在莫斯科同苏、英、美签署停战协定。停战协定规定匈牙利要积极参与反对德国的战争,赔偿邻国因其战争造成的损失,恢复1937年的边界。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匈牙利全境。

  1945年11月,匈牙利举行战后首次大选,小农党获57%的选票,社会民主党获得17.4%的选票,共产党获得17%的选票,小农党获得绝对优势,进而成立了以小农党领袖纳吉·费伦茨(Ference Nagy 1903~1979年)为总理的联合政府。

   1947年1月5日,据匈牙利内务部公告,匈粉碎了一起正在准备的政变活动,政变旨在建立由独立小农党一党专政的资产阶级政权,总理费伦茨·纳吉和小农党总书记贝拉·科瓦奇(Kovacs, Bela 1908~1959年)涉嫌与此案有关。此后,两人被迫辞职并流亡国外。1947年5月31日,共和国主席迪尔蒂任命国防部部长、小农党的德涅什·劳约什为总理。他上台后批准执行3年计划和1946年2月对匈签订和平条约。1946年2月,国会宣布废除帝制,成立人民共和国。1947年2月20日,在巴黎和会上,对匈牙利的边界问题作出最后的确定,基本上恢复了特里亚农条约所规定的匈牙利边界。

  1947年8月31日,匈牙利举行国会选举,结果是:共产党获得22.3%的选票,占有100个议会席位;社会民主党获得14.6%的选票,占有67个议会席位;匈牙利独立党获得14%的选票;独立匈牙利民主党获得16%的选票;而小农党则失去了近200万张选票,仅获得15.4%的选票,占有68个议会席位。共产党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党。1947年末,有大约10万社会民主党人参加了共产党,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社会民主党中的保守领导人曾提出“第三条道路”,主张:社会民主党人无论在国内政策方面还是在对外方针方面都不应由于同共产党人采取共同行动而“过分地束缚”自己的手脚,在对外方针上既不跟美国走,也不跟苏联走,而是要走“匈牙利道路”,起到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作用。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和革命形势下是无法被社会民主党中左翼党员所接受的,更无法使共产党人接受,不少社会民主党党员纷纷退党。于是,1948年3月,社会民主党作出清除党内右派分子和实现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的决定。1948年6月,匈牙利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改名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党,党的主席是萨卡西奇·阿尔巴德,总书记是马加什·拉科西(Rakosi, Matyas 1892~1971年),副总书记是法尔卡什·米哈伊、卡达尔·亚诺什(Janos, Kadar 1912~1989年)和马罗山·久尔吉。1949年8月18日,匈牙利公布了战后第一部宪法,20日宪法生效。宪法规定:“匈牙利是人民共和国,将沿着人民民主的道路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从1948年秋天开始,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限制其他政党的活动。1949年秋,其他各党派相继消亡,国家逐步由多党制的联合政府转变为一党执政。

   1948年2月,匈牙利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匈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规定,匈苏两国有义务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来自任何方面的战争威胁;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进攻,另一方必须给予军事和其他援助。同年,匈牙利与罗马尼亚、波兰和保加利亚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匈牙利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开始沿着苏联模式发展。

  (二)恢复经济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给匈牙利的是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不仅有50多万匈牙利人在战争中丧生,而且匈牙利国内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几乎被德国军队劫掠和摧毁殆尽。工厂的机器被烧毁、掠走,原料储备枯竭,只有10%的工厂能开工;70%的牲畜被杀掉或运往西方,近30%的农业机械设备被毁掉或被掠走;全国交通陷于瘫痪;电力、电话和煤气供应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货币本戈大幅度贬值,1945年12月出现了万亿票面的本戈;民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匈牙利共产党在1945年3月20日召开的代表会议上就提出,要保证国家生活走上轨道,恢复铁路、道路、邮政、工厂,尤其是恢复农业机械工业是头等重要的任务。会后,匈牙利国会决定拨款20多亿本戈用于恢复交通和恢复生产,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修复了道路和桥梁,保证了原料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经过争论和斗争,在共产党和左翼力量的催促和支持下,匈牙利政府对币制进行了改革,1946年8月1日发行了稳定的新货币——福林,兑换率是1福林价值4万兆本戈。新货币的发行为工商业的正常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年内,工业生产增长了32%,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近50%。

   1947年11月,匈牙利国会批准了关于大银行国有化方案,结果是,25%以上的重工业,25%的造纸行业和70%的制糖业都归国家所有。早在1946年11月,甘兹炼铁厂和韦什炼钢厂就实行了国有化,1948年2月,铝矾土矿和制铝业也被收归国有。在钢铁和冶金工业中,国有成分占92.5%;在机器制造业国有成分占87.6%;采煤业国有成分占98.6%;电力生产国有成分占88.1%;制革业和纺织业的国有成分占82.7%;食品工业的国有成分占82%。经过一系列措施,匈牙利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49年工业产值与1938年相比提高28%,其中重工业提高66%;农业虽然未达到战前水平,但国家抑制了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战前水平。

   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1948年6月,匈牙利国会通过了学校国有化的法令,普通老百姓也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据统计,1949年,国内文盲为49.8万人,占全国居民的6%,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文盲已基本消失。

  

  二 “拉科西主义”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的重建虽有所进展,但当时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第一书记的拉科西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并快速发展重工业,提出要把铁矿资源极其贫乏的匈牙利变成“钢铁国家”。为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0~1954年)期间,政府不断扩大投资总额,1951年规定工业生产由原计划增长80%改为增长200%,高指标和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不注重发展传统的食品工业和轻工业。后来在农村成立了集体农庄,没收了农民的土地,强迫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做的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拉科西独断专行,在党内大搞个人崇拜,清洗异己,激起了人们普遍的不满。在1949年的“清洗铁托分子”的运动中,党的领导人拉斯洛·拉伊克(Rajk, Laszlo 1909~1949年)被处死,卡达尔·亚诺什等8名领导人被捕入狱。拉科西的政策和作风受到先后担任国会主席、党中央及政府部长和部长会议主席(总理)的纳吉·伊姆雷(Imre, Nagy 1896~1958年)的公开抵制和批评。1955年4月,拉科西以犯有“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为名,解除了纳吉的总理职务,并免去他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职务,同年11月又将他开除出党。

  

  三 匈牙利事件

   1956年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消息传到匈牙利,匈牙利党内外强烈要求拉科西纠正错误。1956年3月29日,拉科西宣布为拉伊克等人恢复名誉;7月,拉科西被免除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格罗·埃尔诺(Gero, Ernest 1888~1980年)接任;10月6日,匈牙利为拉伊克举行国葬;10月14日,宣布恢复纳吉党籍。此后,全国各地掀起平反热潮。而新上任的格罗等人继续执行拉科西的政策,社会矛盾没有得到缓解。10月23日,匈牙利爆发了“十月事件”。

   10月23日,裴多菲俱乐部在布达佩斯组织集会和游行,参加者由数千人迅速增加到几十万人,提出要格罗等人下台、清算拉科西等人的罪行、成立以纳吉为首的新政府、苏军撤出匈牙利和建立平等的苏匈关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要求。游行者要求国家电台广播这些要求,但遭到拒绝并受到政府的指责,游行者同警察发生冲突。10月24日,苏军开进布达佩斯进行武装干涉。在苏联的干预下,格罗被撤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第一书记职务,卡达尔·亚诺什任党的第一书记,纳吉·伊姆雷任部长会议主席。10月26日,匈牙利宣布实行全国总罢工,要求苏军撤退。10月30日,苏军撤退,纳吉宣布取消一党制,重新组成多党制政府。同日,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宣布解散。11月1日,纳吉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打电报给联合国要求保证匈牙利中立。同日,卡达尔重新组织了“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任党中央第一书记。11月4日,卡达尔宣布成立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并由他担任总理;苏军再次进入布达佩斯并控制了匈牙利全境,经过4~5天的战斗,匈牙利国内秩序逐渐恢复。纳吉到南斯拉夫使馆避难。11月11日,卡达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反革命叛乱”已经被粉碎。11月14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解除格罗等12人的党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职务。1958年6月17日,匈牙利最高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纳吉等4人死刑。

   1956年10月的匈牙利事件给匈牙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匈牙利国民收入的1/4。因匈牙利事件死亡和逃离匈牙利的人数超过20万。

  

  四 “卡达尔主义”

  (一)纠正错误

   1956年11月,卡达尔·亚诺什出任匈牙利政府总理。当时,匈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国内局势,同时加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建设。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改组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旨在表明与过去的错误决裂。他清醒地认识到再也不能回到50年代的执政方式上去了。在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宣布对卷入十月事件的群众的责任“不予追究”;取消了农业义务征购制;保证让农民自由决定选择合作社的形式,对退出合作社提出一些注意事项;提高了矿工工资和建筑工人的收入;取消了对个体工商业者征收的收入特别税及农业发展附加税。

  1957年春,匈牙利政局相对稳定,4月取消了宵禁,5月召开国会,批准了关于修改宪法的法律,实行新国徽、恢复国旗的传统形式。1959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七大,批判了过去的“左倾”错误;1962年又通过决议为190名党政干部恢复名誉。

  

  (二)经济改革

  1.农业改革

  由于国内反对改革的势力相当强大,195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没有迈出大步,而是“走小步子”,采取比较稳妥的局部改革措施,以后逐步放开。从1957年开始,匈牙利就开始进行农业改革。首先取消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合同收购,同时取消了对农业合作社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的做法;其次是实行新的农业合作化政策,从1958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农业合作化。这次合作化运动最重要的是坚持自愿原则,防止强迫命令,由宣传员到农户家做宣传工作;其次是正确对待富农,让富农同贫农一样自愿加入合作社;再次是循序渐进,不强求速度和形式,采取灵活的政策。为了使农业改革顺利进行,国家通过财政补贴、银行贷款和提供必要的农机具、种子等方式全力支持。

  1959年,匈牙利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1961年完成了农业合作化。

  在实行合同收购的同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1957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28.5%,此后每年或每2~3年都提高一次农产品收购价格。

  伴随着农业改革的先行开展,局部改革措施也涉及到工业组织的调整。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在企业中实行利润分红制,企业可从盈利中提取分红基金用于发奖金、年终分红等,同时,企业在职工工资分配上有了一定决定权;1959年对工业生产价格进行了调整,在保持官方的固定价格制度的情况下调整比价,提高价格水平,有利于刺激技术的发展。

  这次改革幅度较小,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但即使是这些局部措施在当时也引起各界的激烈争论,使人们的思想开始有所转变,为1968年深入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2.新的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中期,匈牙利局部改革有了一定成效,也经受住了考验,同时,苏联东欧国家也掀起了改革浪潮,对匈牙利来说,进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1964年12月匈党中央全会认为应对现今的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审查,并按情况进行改革。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过程中,匈牙利特别强调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同时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工作才能进行。1956~1968年,匈牙利从政治、思想、经济一直到制订具体方案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上也作了改革的一些必要的尝试。1965年年初,党中央成立理论工作组,集中130多名经济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对计划、企业管理、价格、工资和物质利益、投资、外贸、商业、农业、议会、科技及职工参加管理等11个专题分别进行研究,制定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方案。1965年,党中央成立经济政策委员会,专门负责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由党中央和政府领导人、经济方面的专家共35人组成,主管经济工作的党中央书记涅尔什·雷热任主任。1966年5月25~27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举行扩大会议,对制定改革方案的最后阶段作出决策,会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从1968年1月1日起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有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1965年5月匈党中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指出:“经济上的原因是因为过去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潜力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将来要迅速发展,只有通过更彻底地挖掘经济内部的潜力,加速发展技术的途径才有可能。改革在政治上的意义首先在于要保持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今后能迅速提高,并努力使每一个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比现在更大程度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裨益、个人的生产成绩和集体劳动的成就。改革的政治目的还在于取消对个人的创造性和责任心的过多束缚,减少官僚主义倾向;需要更自由地从事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和集体利益的创造性的工作。最后,在政治上还有通过改革为继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的目的。”“改革使中央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管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进程,同时增加地方机关和企业的自主权和主动性。这样,中央、地方和企业就能更好地制订经济发展目标,更合理地使用经济力量。改革本身也是经济政策发展的重要因素。” 卡达尔在1965年在国会的一次讲话中阐述了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他说:“在最近几年,我们除了合并工业企业外,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机构。”“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我们的经济管理制度,同时要提出今后进一步合理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设想。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反映迟缓、笨重,从而部分地造成了使以昂贵的原料和大量劳动生产出来的一部分商品不太符合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而积压在仓库里。正当在和平共处的情况下,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同时又是贸易竞争日益展开的时候,我们的商品的现代化程度变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必须把在价格上和质量上经得起竞争的、现代化的商品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否则我们就要失败。”“现在和今后几年种,从国家内部发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得以相应发展和工人政权的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的决定性环节。”经济体制改革用了3年的准备时间,在这期间,政府考虑到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宣传和论证工作。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同商品关系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取消了中央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的做法,保留和加强了计划的宏观指导作用。国民经济计划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约束力,不下达给企业,而是通过各种渠道随时通报给企业和地方。企业自行制定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中央通过价格、税收和信贷等手段从经济利益上促使企业执行或不偏离国民经济计划。过去,产品价格与成本、市场需求不挂钩,这次实行新的混合价格制度,分三种形式:一是固定官价;二是由官方限制的协议价格,由国家规定一个摆动幅度,买卖双方自由协商,价格可以上下浮动;三是自由价格。过去的分配制度无法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新的分配制度规定职工工资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和浮动工资组成,其中浮动工资由利润中的部分分红基金组成,由企业自行分配。这样不同企业职工的工资和收入就拉开了档次,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国家也控制工资提高的幅度,避免各企业之间职工工资的差距太大。在外贸制度改革方面,国家的调节制度一般每5年修改一次,并在修改的前一年公布新的制度,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按照国家计划和外贸政策,根据国际市场供求和国内生产情况自行制定出口任务。这场改革加强了市场的作用,增加了企业的自主权,促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

   在匈牙利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几年里,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期,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6.5%~7%;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年均约增长6%。1961~1965年国民收入增长平均4.1%,在东欧国家中增长率较低,到了1971~1975年,国民收入增长6.3%,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而且这种增长基本上是均衡的,农、轻、工关系得到了改善。匈牙利曾被西方称为“消费者的天堂”、“东方的乐园”,这种改革经验曾被称为“匈牙利模式”。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卡达尔全力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1966年11月,匈美两国外交关系升级为大使级;1973年2月,匈美通过产权协定的签署,解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产问题;1975年匈美签订经济技术协定;1978年1月,美国政府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掠走的圣伊斯特万国王的王冠归还匈牙利;美国从1978年开始向匈牙利提供最惠国待遇。经过6年的谈判,1973年,匈牙利与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4年两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70年代末,德国成为匈牙利第二大贸易伙伴。70年代,匈牙利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先后出访了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及北欧诸国。另一个重大的外交成就是,匈改善了同梵蒂冈的关系,1971年,根据双方的协议,匈政府对在美驻匈使馆避难达15年的红衣主教明曾蒂实行大赦,允许其离开匈国境到西方;1977年6月,卡达尔应邀拜访了罗马教皇保罗六世,与罗马教廷达成了和解。匈牙利是组建欧安会的积极倡议者之一;1967~1969年,匈被选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1973年加入关贸总协定。

   3.改革停滞及危机出现

   由于国内、外的种种原因,匈牙利经济改革从1973年开始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爆发的世界能源危机严重影响到匈牙利的外贸出口, 国际市场上能源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匈牙利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加剧了匈的经济困难。匈牙利开始进行调整,重新建立计划委员会,颁布了《国民经济计划法》,较多地强调加强中央管理。1974年解除了被称为“匈牙利改革之父”的涅尔什·雷热的中央书记职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停滞甚至后退。

   1977年11月,匈党中央做出决议,重申坚决贯彻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1979年匈牙利又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和方针,实行紧缩政策,把恢复国民经济平衡、特别是外贸平衡作为首要政策目标;1982年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组织、协调各个部门的改革建议,使中央计划目标与调节手段一致;1984年匈牙利党中央做出了进一步发展改革的决定。1985年实行企业组织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制度改革;1986年进行银行制度改革,实行两级银行体制;1988年进行税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对保障匈经济增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匈牙利的经济改革尽管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它仍然是以保持中央计划经济为前提的改革。事实上,这些经济改革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外贸遇到更大的困难,经济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国家不断向外国借债,但国家日益负债的结果是经济依然困难。到1988年,累计外债为180亿美元,人均负债1 800美元,居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首;通货膨胀率达到15.5%,物价不断上涨。财政赤字增加,消费超过生产,国家已经无法承担对消费的补贴。由于经济形势恶化,引发不少政治和社会问题。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们的不满情绪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