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斯洛伐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自1993年斯洛伐克独立以来,斯梅恰尔政府和祖林达政府在加入欧洲-大西洋结构的大背景下,对俄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1993年斯独立至1998年议会大选前,梅恰尔政府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将斯设想为连接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桥梁,从而将发展和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视作与其融入欧洲大西洋结构政策相平行的另一种选择。梅恰尔曾宣称:“如果西方不要我们,我们就将转向东方。” 而在欧盟和美国借口斯在民主建设方面的不足对斯政府提出批评并施加政治压力时,俄罗斯从未对斯的内政公开发表任何批评性意见,并在与西方讨论斯洛伐克的民主问题时为梅恰尔政府进行辩护,对斯洛伐克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表示理解。这期间,斯俄关系活跃和密切。
1989年政局剧变后,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疏远俄罗斯的做法不同,梅恰尔政府奉行“亲俄”政策。1991年3月,梅恰尔作为捷斯联邦构成国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总理访问俄罗斯,与俄部长会议主席西拉耶夫探讨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加强经贸合作的可行性,以便使“经互会”的解散对斯方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小。斯与俄在军工、能源等部门有着传统的合作关系,斯经济生产能力的30%多曾面向苏联市场。1993年8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斯洛伐克进行工作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俄罗斯联邦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条约》,规定两国在双边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密切的合作,在国际舞台上相互配合。两国国防部长签定了《关于在军事和技术装备方面进行合作的协定》,俄向斯提供军事装备零配件和出售米格21战斗机。同年8月,梅恰尔再访俄罗斯,与俄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的协议,为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1993~1996年,斯俄两国签订了70多个经济合作条约,从而限制了西方国家的公司进入斯。由于斯、俄贸易结构所致,仅1996年1~10月份,斯的外贸赤字便达到420亿斯克朗,其中77%源于进口俄天然气和石油。为解决与俄罗斯贸易中的赤字问题,尽管斯与欧盟间签有联系国协议、与捷克有关税联盟协议的约束,以及身为“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中成员国,但它依然希望与俄磋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事宜。虽然斯与俄未能建立起“特殊”的经济关系,但梅恰尔政府继续发展同俄的政治关系,并寻求俄对斯的政治支持。
在1997年7月北约马德里峰会上,斯洛伐克没有和捷克、匈牙利以及波兰一起被邀进行入约谈判。俄罗斯就此表示,如果斯洛伐克(以及东南欧国家)保持中立,俄将提供单方面的安全保障。1997年4月,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斯,双方签署十多个重要条约,但关于保守秘密的条约和军事技术合作条约等为西方不悦,并一度成为斯融入欧洲大西洋结构的障碍。
鉴于来自欧美的政治压力日益加剧、加盟入约进程迟缓和斯在国际上被孤立的程度加深,梅恰尔政府进一步强化了与俄的政治、经济关系。1998年5月,在斯议会大选前3个月,梅恰尔再度访俄,以寻求俄的政治支持,俄总统叶利钦公开表示俄的支持立场。访问期间,两国总理就关于俄长期供应斯石油至2014年的协定达成一致。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间旅游合作协定和4个部委间协定,它们是斯国防部和俄宇航局签署的关于斯宇航员飞抵太空的协定、两国教育部签署的1998~2000年教育合作协定、两国经济部签署的合作议定书和两国农业部签署的1998~1999年农产品加工领域经济和科技合作计划等。同时,双方还就从波兰经斯洛伐克的亚马尔输气管线问题、斯、俄双边贸易中斯方逆差问题、俄通过帮助斯宇航员飞抵太空抵消部分欠斯债务问题、在核能源领域进行合作,以及斯洛伐克参与生产雅克—130型飞机发动机问题进行了磋商。
1998年议会大选后至2000年底,祖林达政府将发展对俄关系置于斯加盟入约的框架内,完全按照入盟的标准来调整对俄政策,斯、俄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也由俄与北约间的关系来决定。斯俄关系进入了冷淡期,官方联系减少,政治互动大大减弱。
祖林达上任后即决定对梅恰尔政府的对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以消除其对斯加盟入约进程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斯欲与俄建立正常、均衡、伙伴式和互惠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俄依然是斯重要的经济伙伴国,俄罗斯的战略原材料对斯有特别意义。1999年3月,祖林达政府决定取消梅恰尔政府同俄签订的俄以向斯出口S-300导弹系统作为偿还俄欠斯部分债务的协定。同年4月,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斯同意向北约开放领空和领地,以供北约部队和装备过境,但在6月份,斯政府却拒绝了俄方类似的要求,从而使斯显现出完全站在北约一边。2000年3月,祖林达政府决定从2001年1月开始对俄公民实行签证制度,以便与欧盟保持一致(1995年2月,斯俄曾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对此,俄方采取克制态度,但对祖林达政府的态度远不如对梅恰尔政府。
2001年初至今,斯俄建立起务实、透明、友好、互利和平稳的关系,官方联系增强,经济合作是斯俄关系中的重心。
2001年1月,俄外长伊万诺夫访斯,这也是自1998年斯议会大选后第一位俄高层领导人访斯。伊万诺夫向斯政治精英和民众表示,俄放弃1994~1998年间对斯采取的政策,尊重斯政府目前采取的面向西方的政策以及加入北约的决定。从此,斯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度冷淡的双边关系逐渐得到修复。2001年11月,斯总统舒斯特访俄(这是自1993年斯独立以来斯总统首次访俄),他向俄方表示,斯加入北约不会成为斯俄关系发展的障碍。舒斯特的此次访俄不仅促进了斯俄政治关系的加强,还推动了两国间的经贸合作。
2003年2月,斯国民议会议长赫鲁肖夫斯基访俄,双方就两国最高立法机构进行合作的事宜进行了磋商,斯方还支持俄方提出的关于在欧盟设立有俄议会代表参加的议会间协商机构的建议。双方还欢迎2004年在莫斯科组织“斯洛伐克日”活动和在布拉迪斯拉发组织“俄罗斯日”的活动。2003年4月,斯总理祖林达在1998年议会大选后首次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斯交通部长、经济部、外交部和财政部国务秘书以及20多位企业家陪同前往。双方会谈的主题是军事技术合作、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合作、提升双边贸易水平、斯加入欧盟后可能对斯俄经贸合作的影响以及伊拉克危机等。访问期间,斯总理不仅向俄总统发出访问斯洛伐克的正式邀请,还表示希望与俄公司合作更新武器系统(米格-29歼击机、米-24直升机和雅克-130教练机等)。访问期间,双方还就在莫斯科中心购买土地用于建造“斯洛伐克宫”达成一致,该建筑将成为斯在俄首都的主要文化、信息和贸易中心。此外,两国交通部签署了关于国际汽车运输的协定。2003年7月,俄外长伊万诺夫访斯,双方就解决近东和巴尔干危机问题和斯入盟导致修改两国相关条约问题进行磋商。
2005年2月,俄总统普京对斯洛伐克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俄总统首次正式访斯。普京表示,俄赞赏斯加盟入约后在全球重大事件和欧洲问题上奉行的平衡政策,强调斯过去和现在都是俄的重要伙伴,希望两国不但要积极开展在能源和工业等传统领域的合作,还要大力加强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承诺俄将确保对斯的石油供应。斯总统加什帕罗维奇在与普京的会谈中表示,斯赞赏俄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欢迎俄企业家在斯投资创业,以推动两国的经贸发展。普京访问期间,双方还签署了新的政府间经济和科技合作协定,并根据欧盟的有关规定调整了政府间经济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的机制。同年4月,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访斯。
双边经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斯对俄贸易中的逆差、俄欠斯债务、俄亚马尔天然气管道的南线建设、俄公司通过斯私有化进程进入斯原油和天然气公司),也逐渐得到解决或缓解。
斯贸易逆差问题:斯对俄贸易逆差主要是因斯严重依赖俄的能源供应,在斯从俄的进口中,原油和天然气占90%。虽然斯对俄贸易逆差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俄进口关税高、俄不是世贸成员国(故斯不可与其开展自由化贸易、俄贸易环境差、以及斯公司资金短缺),但从2001年起,斯对俄贸易逆差开始逐渐下降,从2001年的991亿斯克朗降至2004年的777亿斯克朗。
俄欠斯债务问题:俄继承了苏联欠斯的大约16亿美元债务,俄通过提供军事技术和设备来偿还这些债务。由于祖林达政府1999年取消从俄进口S-300导弹系统的合约而使两国间的债务问题一度陷入僵局。直至2001年6月,在双方采取妥协态度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冻。2003年7月,斯政府决定将剩余的俄欠款通过获取俄产品来抵消:斯国防部获得1.432亿美元债款用于军用飞机的维修和更新(尤其是米格—29);标准化局获得2500万美元债款用于在布拉迪斯拉发建成回旋加速器中心;内务部获得相当于2400万美元的警用技术装备;斯洛伐克科学院获得价值610万美元的专业文献。
俄能源输送问题:在2000-2002年间,从波兰经斯洛伐克的亚马尔输气管线南线建设问题是斯俄经贸合作领域的一件大事,斯在未与波兰和乌克兰磋商的情形下支持俄提出的将管线绕道乌克兰,从波兰和斯洛伐克境内通过的倡议。斯俄双方高层领导人多次就此问题进行会谈,并形成一致立场。但在2002年俄乌就供应俄天然气问题达成协议后,俄方对此管道建设问题不再感兴趣,斯却因此损害了与乌克兰和波兰的关系。2002年12月,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政府签署关于就“友谊”输油管道和“亚得里亚海”输油管道连通项目进行合作的协定,该合作项目将使斯境内输油管道的容量将有所增加,从而为斯带来更多收益。
斯俄公司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问题:2001年2月,俄石油巨头尤科斯公司以74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斯洛伐克石油公司49%的股份。2002年7月,由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与法、德天然气公司联合组成的国际财团购买了斯天然气工业公司49%的股份。近年来,斯经济部也采取措施帮助斯公司进入俄市场。斯俄两国地区合作范围和力度都有所增强,既为了推动贸易往来,也为了扩大经济合作和生产协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