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捷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时,捷匈关系是捷外交政策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匈边界基本恢复到《特里阿农条约》所规定的范围,签订了“互换人口的协议”。大约73 000斯族人从匈牙利迁回到斯洛伐克,约74 000人从斯洛伐克迁出到匈牙利。1948年4月,捷匈签订“友好、合作与互助条约”(1968年续签)。两国于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相继加入苏联集团,后一起成为“华约”与“经互会”的成员国。1968年,匈与其他华约成员国军事入侵捷,镇压“布拉格之春”。20世纪70~80年代,捷匈关系得到加强。1977年9月,捷总统胡萨克访匈,双方签订关于建设多瑙河水利工程的协议和1976~80年贸易协议(预计双边贸易额年增长10%),捷方还提出对匈扩大投资的计划,如在匈建立一些大型的发电厂、参与匈境内石油管道的建设等。
1989年剧变后,两国都奉行“回归欧洲”的政策,融入欧洲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均是两国优先外交政策,捷新领导人将匈视作在“回归欧洲”进程中除波兰之外最自然的伙伴国。两国在双边领域、“维谢格拉德集团”、“中欧倡议”、“中欧自由贸易协定”等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中进行合作。 1990年1月,捷总统哈韦尔访匈,捷方希望与匈牙利以及波兰在面向西欧和苏联时进一步加强协调。同年5月,捷加入“四边组织”( 匈是成员国之一),两国开始在该组织框架内密切合作。同年7月,波总统访捷,两国商讨签订新的友好条约。
1991年2月,捷、匈、波三国高级领导人在维谢格拉德签订了合作声明,商定在融入欧洲和取消华约进程中协调步伐。
在不断加强合作的同时,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一些问题的影响。1992年5月,匈单方面废除了1977年两国签署的关于多瑙河水利工程建设的协议,这不仅影响了两国友好条约的签署,还一度影响了“维谢格拉德集团”合作的开展。
1993年1月,捷克共和国独立,捷与匈失去了边界联系,许多历史问题成为匈斯间的问题。捷匈在加盟入约进程中互相协调、配合,区域合作以及融入欧洲大西洋结构在两国双边关系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
1999年3月,捷匈同时加入北约,此后两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愈发紧密。在此后的几年间,两国高层互访密集,政治对话频频,尤其是在“维谢格拉德集团”框架内。
捷匈间签定的合作协议有“海关事务合作协定”、“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发生时互相合作协定”、“关于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事务方面合作的协议”、“教育合作议定书”、“互换进修生的协议”、“科技合作协议”等。
在经贸领域,两国有着传统的伙伴关系,如今,匈是捷第12大贸易伙伴国。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都开始了政治和经济“转型”,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经济关系减弱后双边贸易往来复苏,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1999年为320亿捷克朗,2002年已达到563亿捷克朗,占捷外贸总额的2.18%,双方进出口商品都以市场消费品和机械设备为主。至2000年底,在捷大约有200家匈企业的代表处,在匈则有87家捷公司代表处。至2002年底,在布达佩斯建立了捷—匈贸易俱乐部,有47个匈著名大公司进口捷商品。此外,两国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进展顺利,两国州与州之间也经常推出经济合作项目。
2000年成立的“维谢格拉德四国基金”对两国在教育、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年间,该基金拨款支持了26个合作项目。两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机构也建立了直接联系,经常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如在匈举办的“波西米亚节”、 “捷克文化周”以及捷克艺术家的摄影展和画展等。两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彼此的文化交流,如捷文化部向匈传播捷文化的出版社颁发奖章,匈文化基金对推广匈文学的捷翻译家进行奖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