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高德平编著《波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版
一 贵族共和国的建立
16世纪,由于既不受外部敌人的威胁,也没有豪强割据,更没有农民暴动,波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并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波兰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波兰历史上的"黄金时代"。16世纪也可以说是波兰中等贵族的黄金时代,劳役制贵族庄园经济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财致富的经济基础。其实,早在14世纪和15世纪,即在波兰走上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道路时,波兰贵族已成为波兰社会的主宰力量。在卡齐米日三世和雅盖沃王朝最初几位君主统治时期,波兰城镇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5世纪末,波兰王国的城镇增加到约500座左右。随着波兰城市的迅速发展和西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工场的兴起),东西方贸易进一步加强,波兰产品通过陆路和海陆运往西欧国家,也从西欧国家进口商品供贵族消费。参加对外贸易的有波兰贵族、市民(商人)和农民。但农民和市民不断被(中等)贵族排挤出对外贸易的领域。在此背景下,波兰中等贵族的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长,许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不再甘居人下,提出了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求。
1505年,波兰(中等)贵族在腊多姆组织议会,并通过了一项决议。[1]该决议规定,未经元老院和众议院的同意,国王不能颁布法律和其他任何决定;由参、众两院和国王三个权力中心组成全国议会,全国议会为波兰最高的权力机关,决定着国家大事。这一决议结束了等级君主制,揭开了贵族民主制的新时期。
1506年,齐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1506��1548年)继承他兄长亚历山大· 雅盖洛契克的波兰国王王位。齐格蒙特一世在位42年,几乎占了雅盖沃王朝1/4的年限。他通过了一系列改革货币、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建立了以兹罗提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同在16世纪初,由13世纪德意志封建主在立沃尼亚(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建立的持剑骑士团(也叫"立沃尼亚骑士团"),由于内部矛盾经历着严重的内部危机。于是,立沃尼亚的贵族和市民便展开了反持剑骑士团政权的斗争。这场斗争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的争夺波罗的海统治权的战争��立沃尼亚战争(波兰历史学家称它为第一次北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波兰--立陶宛,另一方是俄国。瑞典和丹麦也卷入了这场战争。立沃尼亚战争显示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力量,是波兰和俄国的第一次实力较量,结果是波胜俄败。波兰领土面积因此不断扩大。
1548年,齐格蒙特一世逝世,他的儿子齐格蒙特二世继位。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在卢布林签订了合并法令。根据合并法令,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波兰共和国。波兰共和国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一小部分俄罗斯在内的多民族贵族共和国(史?quot;波兰贵族共和国"),全国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波兰成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
齐格蒙特二世死于1572年7月。由于他没有儿子,延续了180年的雅盖沃王朝从此中断。波兰历史上出现了短暂的王位空缺时期。波兰中等贵族和大贵族开始争权夺利,进而实行了自由选王制。与此同时,贵族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极力主张削弱国王的权利,他们宁可选举容易接受他们条件的外国人当国王,以扩大豪门贵族把持的元老院的权限,逐渐形成豪门贵族寡头政治。1573年,法国的亨利被波兰贵族们选举为波兰国王。同年底,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大公、齐格蒙特二世的妹夫斯蒂凡· 巴托雷当选并被加冕为波兰国王(1575--1586)。从1573年到1795年,波兰共选举了11个国王,其中7个是外国人。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向北传播,席卷整个欧洲。整个16世纪,波兰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浪潮。波兰天主教会同德国的天主教会一样,玩忽职守、纪律松弛、贪污舞弊和淫荡等现象随处可见,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从贵族、市民到城市贫民和农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但与西欧各国不同的是,波兰市民阶级未能发展成独立的经济、政治力量,故而波兰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都是由中小贵族领导的。由于中小贵族囿于本阶级的利益,在同天主教教会的斗争中表现出不彻底和妥协的态度,不能满足城市贫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致使宗教改革运动半途而废。
1586年,巴托雷逝世。由于巴托雷没有儿子,波兰王位落到了瑞典瓦萨家族手中,这个家族出身的三位国王统治波兰长达80余年。他们是齐格蒙特三世(1587--1632)、瓦迪斯瓦夫四世(1632-1648)和杨二世·卡齐米日(1648-1668)。1596年,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将王宫迁到华沙,克拉科夫只保留作为国王加冕大典场所的古都地位。这三位国王统治期间也是波兰贵族民主制走向极端化的时期。对外实行武装干涉,以不断扩大领土:1582年波兰领土面积达81.5万平方公里,1634年波兰领土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1652年,波兰议会竟开了一票否决议案的先河,从此便形成了议员拥有自由否决权的惯例。豪门贵族反对一切改革,经常通过他们在议会的代理人行使自由否决权,致使波兰最重要的权力中心--议会处于瘫痪状态,使国家丧失了防御能力。
整个17世纪是波兰贵族共和国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17世纪初,劳役制庄园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贵族的贪欲,对外继续实行向东扩展政策,对内加重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破坏了波兰贵族共和国的经济平衡和社会稳定。在波兰内地,农奴从庄园成批逃亡,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时有发生。在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到了17世纪中叶,波兰共和国更是政治腐败,兵连祸结,国无宁日。中央政权与豪强之间,各派豪门彼此之间的争斗经常演变成激烈的内战。1648年是波兰贵族共和国历史上灾难性的一年。这年的5月,乌克兰贵族赫麦尔尼茨基勾结克里木汗国,发动了波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哥萨克暴动。后来,赫麦尔尼茨基又投靠俄国,引发了波俄战争(1654-1677年),使波兰共和国丧失了第聂伯河东岸的大片土地。1655年瑞典利用波兰内外交困的局面,大举入侵波兰。波兰历史学家称之为第二次北方战争(1655-1660)。1660年5月,波瑞签订了合约,进而使波兰贵族共和国丧失了立沃尼亚的大部分地区和对普鲁士的宗主权。正是由于波兰领土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减,波瑞战争以"洪水"载入波兰史册。
17世纪初,波兰同土耳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1620年,波土战争终于爆发。波土战争一直持续到1699年才告结束。尽管波军在杨· 索别斯基(Jan Sobieski)的统帅下取得了霍奇姆战役(1673年)和维也纳战役(1683年)的辉煌胜利,打击了奥斯曼帝国的嚣张气焰,但也严重地损耗了波兰的国力。战乱连年,激化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种矛盾,内忧外患,最终使它走向衰败。
1669年,米哈乌·科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当选为波兰国王(1669--1673)。米哈乌病死后,索别斯基当选为波兰国王(1674--1696)。
从1697--1763年,波兰一直由萨克森韦丁家族的两位国王即奥古斯特二世(1697-1733年)和他的儿子奥古斯特三世(1733-1763)统治。由于连年战乱,内战和外战交错不断,波兰全国人口减少了30%,经济凋敝,万业萧条,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小权贵也日益贫困化。豪门权贵却在恶性膨胀,他们仰仗外国撑腰,彼此争斗不休,他们控制议会和国家要害部门,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社会风气败坏到了极点。
1699年,萨克森、丹麦和俄国联合建立了反瑞典的北方同盟。1700年,长达21年的第三次北方战争爆发(1700-1721)。1709年6月,彼得一世率俄军同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军队在波尔塔瓦进行决战。查理大败。波尔塔瓦战役是欧洲国际关系史的转折点。瑞典从此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俄国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波兰则成为俄国的附庸。1721年,俄国和瑞典在芬兰签订了合约,波兰代表被拒绝参加。俄国独占了全部胜利果实。
二 国家被瓜分和波兰人民的反抗斗争
18世纪下半叶,波兰贵族共和国犹如倾斜的大厦摇摇欲坠。1764年9月,沙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把她昔日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华沙的宝座(1764--1795),以便控制波兰。这位波兰末代君主在位31年。这31年是以拯救垂危祖国为目标的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改革与反改革、进步与保守、外国干涉和反干涉激烈斗争的时期。然而,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政策或任何改革尝试都为时晚矣。
在俄、普、奥三国相互勾结和豪门保守派武装骚扰的内外夹攻下,波兰贵族共和国领土于1772年被俄、普、奥三国第一次瓜分。
1788年9月,在华沙成立波兰联邦议会。该议会开展活动前后约4年(故被称为"四年议会")。1791年5月3日,"四年议会"通过了一部宪法,史称"五·三宪法"。[2]该宪法的出台,标志着波兰进一步确立了贵族-资产阶级民主制--立宪君主制。
然而,也许正因为此,1793年波兰被俄、普两国第二次瓜分。1794年,爱国将领科希秋什科在克拉科夫发动了抗俄的科希秋什科民族大起义,试图为挽救国家危亡作最后一搏,终因力量悬殊,起义失败。结果,波兰于1795年被俄、普、奥三国第三次瓜分,国王宣告退位。自此, 波兰贵族共和国便从欧洲版图上消失。
山河破碎,国家沦亡。波兰人不堪外国统治,他们企求解放、向往自由。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反抗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风起云涌,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壮怀激烈。
波兰人曾把复兴祖国的希望寄托于拿破仑战争。1797年在意大利组建的波兰军团追随拿破仑南征北战,承受了巨大的牺牲。1807年建立的华沙公国虽然是拿破仑的附庸(1812年华沙公国派出10万波兰军队参加了拿破仑进军俄国之举),但在波兰人的心目中却是复兴祖国的基地。拿破仑溃败,华沙公国随之覆灭。1815年俄、普、奥三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对华沙公国进行瓜分后,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波兰王国。1815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华沙加冕为波兰国王,王国军队总司令是沙皇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同年11月,亚历山大一世签署了波兰王国宪法,波兰王国成为立宪君主制的自治国家。
对拿破仑的希望破灭后,波兰人并没有放弃斗争。1830年11月在华沙爆发了抗俄的民族起义,起义失败后,沙俄在俄占区尤其是在波兰王国实行血腥统治。然而巨大的压迫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反抗,在波兰国内继续活跃着大批为民族解放事业呐喊的诗人。1846年在俄、普、奥共管的克拉科夫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同年奥占区加里西亚的农民又掀起大规模的暴动。1848年革命风暴席卷欧洲,波兰人充当了革命的马前卒。这一年在波兹南爆发了反抗普鲁士统治的武装斗争,在加里西亚再次掀起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流亡国外的波兰爱国者与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革命者并肩战斗。1848年革命后,在普鲁士和奥地利占领区,封建农奴制被废除,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沙俄殖民统治下的波兰王国没有经受"人民之春"的革命风暴,依然保留着腐朽的农奴制度。
19世纪50至60年代是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时期。50年代后期,波兰王国也出现主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秘密革命小组。1861年秋,在华沙形成了一个由革命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政治团体--"红党",并于1862年5月建立了中央民族委员会。红党是1863年一月起义的鼓舞者和组织者,代表着波兰民族运动的正确方向。
1863年1月22日,中央民族委员会宣布自己为临时民族政府,颁布了宣言和土地法令。宣言宣布:"所有波兰的儿女们,不分信仰和民族、出身和地位,均是自由平等的国家公民。劳动农民迄今通过缴纳代役租或服劳役而拥有的土地从此无条件地和永远地为其所有。" 宣言号召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参加起义,推翻沙皇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的波兰而斗争。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农民将无偿获得土地,地主将从国库中得到补偿,参加起义的少地和无地农民将获得三莫尔格的土地。这被恩格斯称赞为"一个在东欧提出过的所有革命纲领中最激进的革命纲领。"当天夜里,由工人、手工业者、学生和农民组成的起义军开始发动起义。这次起义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人民的帮助。大约有数百名俄国革命官兵掉转枪口,参加波兰起义。此外,还有大批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革命者参加起义。俄国占领军受到重创。从2月起,沙皇政府不断派遣增援部队围剿起义军,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解放斗争都遭到残酷镇压。最终因双方力量悬殊,坚持了一年半多的起义失败了。这次起义中波兰革命者和爱国志士者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得的?quot;欧洲不死的勇士"的美名。
此次起义的失败给波兰带来了极其悲惨的后果,也引起了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化。波兰王国被并入俄罗斯帝国,称为"维斯瓦边区",由沙皇任命的总督兼任华沙军区司令。俄语成了官方语言,在政府、法院和学校禁止使用波兰语。为铲除波兰起义的社会基础,沙俄当局于1864年宣布在俄战区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自由和少量土地,使大量小贵族庄园破产,导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同时也扩大了商品市场。由于取消了俄国和波兰地区的关税壁垒,也由于铁路运输的改善,加速了波兰商品在全俄市场的运转,刺激了外国资本,主要是德国和法国资本在波兰地区的投资,不断涌现出新型的工业中心。资本主义经济在波兰王国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波兰人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整个波兰的资本主义发展比西欧各国稍晚。当波兰工人运动在19世纪70、80年代之交兴起时,西欧的工人运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当欧洲资产阶级转向反动、拒绝援助并出卖波兰独立事业时,欧洲无产阶级成为波兰人民的真正朋友和波兰民族独立事业的维护者。第一国际成立时的第一个纲领就把恢复波兰作为工人政党的一个任务。1882年,波兰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无产阶级党"正式诞生。在波兰工人运动史上,无产阶级党又被称为大无产阶级党,或"第一无产者"。该党领导了几次重要的群众斗争,譬如1883年4月的日伊腊尔杜夫8000工人大罢工。1883年和1884年,沙皇政府对革命者大肆逮捕。1889年2月12日,无产阶级党的缔造者和领袖瓦伦斯基死于狱中。瓦伦斯基之后的几名党的领导人在沙皇政府的迫害下也相继牺牲,无产阶级党于1887年彻底瓦解。
经过短暂的平静时期,从1887年起,在波兰王国各地又开始了罢工运动。新的革命组织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全犹太工人联合会(简称"崩得")、农民党等相继成立。在他们的领导下,波兰工人在1892年举行罗兹五一罢工(在历史上亦被称为"罗兹暴动"),波兰工人阶级同俄国无产阶级一起走上了反对资本主义和沙皇制度的道路。
19世纪80至90年代迅速发展的波兰王国工业到20世纪初逐渐放慢了发展速度。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并控制了最重要的工业部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结合,形成了金融资本。国外资本在波兰王国的股份公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外国资本主要投资于煤矿和冶金工业。在波兰王国的工业结构中,纺织工业仍居首位。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20世纪初,由于农业机器和化肥的增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对波兰工业的歧视政策,波兰资产阶级(尤其是中小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政治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妥协转向反对。1887年,波兰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该党于1897年改组为国家民主党。国家民主党害怕日益强大的工人运动,随着大批地主分子的加入,国家民主党对沙皇政府妥协的态度越来越明显。1905年革命爆发后,国家民主党这一妥协、投降的态度变本加厉,甚至公开反对革命。
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和1904年开始的俄日战争,大大恶化了波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华沙、罗兹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1904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和崩得联合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五一游行示威。
从1905年1月起,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和崩得在华沙和罗兹领导工人举行游行示威,在游行中连续发生流血事件。6月22日,工人举行总政治罢工,傍晚开始建筑街垒,准备武装起义。6月23日,罗兹全部工厂停工,工人开始起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的党员以及崩得分子,同波兰工人和犹太工人一起参加战斗。政府军队和警察向街垒射击,工人英勇还击。6月24日,大多数街垒被破坏。军队控制了形势。
罗兹工人六月起义被镇压后,波兰王国的革命运动并没有停止。1905年8月19日,沙皇政府为了拉拢资产阶级,取消革命,公布了召开布里根杜马的宣言。国家民主党欣然接受这个宣言,并上书沙皇请求赐予波兰"广泛的自治"。但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崩得毅然抵制布里根杜马。9月,沙皇政府同日本签订合约,以全力对付革命。10月中,革命已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从10月25日起,莫斯科铁路工人的罢工很快发展为全俄总罢工。10月底,波兰王国工人响应三个工人政党的号召,坚持战斗,举行全国总罢工。11月10日,沙皇宣布波兰王国进入战时状态,并增派军队,加强了对波兰人民的镇压。一切游行和集会都遭到禁止。全国布满了绞刑架。大批工人被枪杀。白色恐怖笼罩着波兰王国。为了减少工人伤亡,三个工人政党不得不宣布停止罢工。12月1日,沙皇政府宣布取消战时状态。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便利用这个时机整顿组织,加强自己的队伍。这一年里,由于先进工人不断加入党的组织,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和波兰社会党的党员人数从革命前的几千人增加到3万和4万人。
1905年冬,波兰王国的农民运动也发展到顶点。农民群众都一致行动起来,销毁一切有沙皇的标记,在所有领域内恢复使用波兰语。与此同时,农民们开始拒绝交纳赋税,抵制沙皇当局的命令。他们组织民警,建立农民委员会,行使地方政权的职能。他们还声援工人的罢工斗争。鉴于全俄总罢工发展成为莫斯科武装起义,沙皇又一次宣布波兰王国进入战时状态。
不久,莫斯科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对革命发动总攻击。革命力量转入退却。但波兰王国无产阶级的罢工斗争仍在继续。沙皇政府在波兰王国的10个省继续保持战时状态,不断向农村派遣讨伐队,在军队的帮助下征收苛捐杂税,大批逮捕革命者。1907年,作为全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组成部分的波兰王国革命,随着俄国革命的失败而宣告失败。但是,沙皇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允许在学校里使用波兰语,并放弃了对宗教信仰的限制。
波兰人民的斗争动摇了沙皇的民族殖民统治,震动了欧洲。在1905--1907年革命过程中,波兰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人民群众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1]有人将它称为"宪法"或"'毫无新内容的'宪法"。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因为波兰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在1791年5月3日出台的 。正因为此,我们将它称为决议(它至多是一项宪法性决议,或者为不成文宪法)。德国人也称它为"决议"或"事实上的宪法"。
[2]它是波兰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为继美国宪法后世界第二部宪法。2002年5月3日,波兰各地举行隆重庆祝仪式,纪念欧洲第一部宪法在波兰诞生211周年。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在庆祝活动时发表讲话,称"五·三宪法"的意义首先在于对国家大事可以相互理解、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可以对各民族的目标达成协议。他还表示,"五·三宪法"是波兰的骄傲,但这部宪法并非完美,今后可以根据许多经验对它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合适的评价。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