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25年5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强调:“保护生态安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但生态安全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期盼还存在差距。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十个坚持”,坚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一、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统筹协调
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从以往发展实践来看,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之路才是当前正确的选择。
首先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的根本之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其次是发挥战略导向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以绿色金融重大项目推动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使绿色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
最后是秉持整体观念,树立一盘棋思想。厘清政府和市场、个体与群体、近期和远期、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关系,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体推进城乡共治共绿、增量与存量并重、生产生活齐抓共管,保障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加强生态保护和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修复是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国家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针对生态问题突出区域,以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因地制宜解决生态问题。
二是以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不断完善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建立不同生态安全等级地区气候适应方案,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增强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聚焦制度建设主线,提升生态领域治理能力
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生态保护治理,制度建设应摆在突出的位置。
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安全保护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要加快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推出责任清单,形成分工清晰、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压力层层传导,采用多种方法检查督导,推动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二是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建立生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职能,形成“问题共商、数据共享、执法联动”的协同治理模式;统筹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等,避免政策冲突。
三是提升基层生态环境执行能力,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解决“最后一公里”监管薄弱问题;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生态执法监督机制,强化执法过程监督,确保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国家生态安全,建立数字化生态监测体系和智能评价机制,提高生态体系的态势感知、反应决策、高效执行能力,实现污染精准监控、预警和处置。
四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四、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把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是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部署。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环境灾害等突出问题,首先要增强忧患意识,构建生态风险源头防控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产业布局环境准入,强化空间管控。
其次是深化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治理,以攻坚作战的方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打赢蓝天保卫战。以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等攻坚战为抓手,打好碧水保卫战。通过夯实污染防治基础、强化污染风险管控、加强污染监管和污染治理修复等方式,打好净土保卫战。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保护乡村山间田园景观,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治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五、强化自觉行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基,兴衰之源。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发展应当树立的科学理念。
首先,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内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是公平正义,主张的是平等尊重,凸显的是同舟共济。人与自然不是割裂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要积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其次,要培育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应摒弃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片面物质主义,加快构建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消费观,树立整体生态观,形成一种适度合理消费、绿色低碳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再次,必须明确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行动者、实干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方式,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良好生态环境治理体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最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面对生态环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置身局外。为了我们的共同未来,人类社会应当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强化国际合作机制、公平分配治理责任、创新治理工具手段,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通过产业绿色化转型、能源体系清洁化重构、城市发展模式革新,实现从“高碳索取”到“低碳共生”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转型;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联合行动,实现从“局部治理”到“系统保护”的深化,加强生态保护行动。唯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5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国家安全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径研究》(RCPY2025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