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入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思考、探索与理论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理论宝库,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鲜明品质。
党性: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体现。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利于调动各方形成合力。第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优势的体现。党中央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坚持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落实到基层,确保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第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保持政策连续性优势的体现。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及时提出、调整政策措施,不断把发展向前推进。
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贯理念。第一,这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因此,我们党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群众的愿望得以实现。第二,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进经济发展时都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这正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
时代性: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需要我们党在新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新理念、新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
第一,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工作。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表明我们党在新时代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快制度型开放。同时,我国加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个区域合作协议和多边贸易协议,推动形成自主开放格局。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同时也带动了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第三,推进科技创新。在新形势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发展正面临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新时代以来,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等方面挑战,生态文明发展以及维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的要求,共同决定了我国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国家安全。正是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进了经济增长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创新性: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式与路径,并把这些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未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必将取得更多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