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建所务 > 党建 > 学习专题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维
2025年03月2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谢波
分享到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要义,也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重要论述应时而生、与时俱进,其背后有着十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只有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充分运用历史思维、理论思维和创新思维把握其精髓要义,才能不断推动实现人民安全,为更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逻辑必然

  群众史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把人民群众摆在历史的中心位置,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认知历史的发展演变,深刻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人的角度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精辟阐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即是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统领国家安全各方面、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同国家安全紧紧连接起来。

  第一,人民群众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由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皆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之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这些重要论述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构成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其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创造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与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制度更迭也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如果说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世界百年变局下社会变革的重要议题,那么人民群众必然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维护国家安全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尽管其概念在不同国家或一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可能不同,但人民群众的主体却始终是从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的劳动者。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论断对维护国家安全历史而言亦然。一方面,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而这无疑有赖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累积,只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才能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在维护国家安全历史进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生产力之功能。另一方面,纵观中国近代史、党史和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可谓刻骨铭心,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才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使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保障,这也说明人民群众才是维护国家安全真正的英雄。

  第三,维护国家安全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即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之基本内容,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维护国家安全实践作为实践的组成部分,同样是具有社会性、目的性、能动性的物质活动,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无疑是维护国家安全实践的主体。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着整个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这反映出维护国家安全实践的目的,其中包含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丰富实践,也必然通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变革社会加以实现。由是,维护国家安全实践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实践。

  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运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在实践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运用。

  第一,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利益。由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为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也正是基于党的性质与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这些重要论述把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连接贯通起来,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的逻辑呈现,深刻表明了国家安全的目标追求,充分彰显出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立场,更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鲜明体现。

  第二,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这之中,“两个一切”深刻体现党的群众观点之基本内容,“一来一去”则强调了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列起来,指出“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从中不难看到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要义同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之间契合相通的关系,两者都强调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强调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可以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唯物史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第三,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之一,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等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和高度认同党的正确主张,进而在行动上自觉加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国家安全基本规律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并将每年4月15日设立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高国民安全意识和素养,才能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既是我们党在守正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总结,也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体现,其中所蕴含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从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方面彰显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第一,直接反映“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时代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强调了人民与江山之间的紧密关联。从历史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吕氏春秋·贵公》载“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唐太宗云“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清晰反映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本”“民意”“民心”的看重,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日渐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此时只有将保障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安全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夯实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社会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第二,与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公仆的本质,决定了其根本宗旨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要将人民安全放在首位,把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各项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显然,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一脉相通,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内涵要义在党的根本宗旨指引下,通过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第三,深入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随着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由此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逻辑呈现,也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思想指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蕴着人民安全的深切考量,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亦需通过发展方能不断提升国家安全实力,两者则有机统一于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的历史进程中,这可谓是把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适用于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的科学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深度运用,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成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进而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LSYZD21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