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建所务 > 党建 > 学习专题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
2020年10月30日 作者:陈金龙 董海军
分享到

 

【内容提要】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头 30 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 不同阶段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背景、 出发点不同,制度优势话语内容也存在差异。 纵观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演进的过程, 呈现话语内容从单一多元逐渐走向系统、 话语支撑从应然优势为主逐渐走向实然优势为主、 话语方式从着眼比较优势逐渐走向比较优势与内在优势并重、 话语意识从回答制度优势是什么逐渐走向诠释制度优势为什么等特点。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促进了制度优势话语向制度优势现实的转化, 推动了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建构, 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优势的认可,对于新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新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话语建构

作者简介: 陈金龙 (1963- ),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 教授 (广东广州 510631), 董海军 (1984- ),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广东广州 510631)。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什么, 如何概括和表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思考和阐释的问题。 回溯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过程, 总结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特点, 说明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价值,对于理解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 建构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具有启迪意义。

一、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演进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头 30 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 不同阶段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背景、 出发点不同, 制度优势话语内容既有相同之点, 也存在明显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头 30 年的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巩固新生政权, 维护新生政权的合法性, 赢得人民对于新生政权的认可和支持ꎬ 中国共产党开始诠释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1951 10 月ꎬ 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 “一切事实都证明: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 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1] 在国家制度体系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毛泽东通过两种制度的比较, 从人民发挥作用空间的角度说明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尚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背景下, 毛泽东要求各地先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将人民政府的一切重要工作交由人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人民感受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同时, 毛泽东在论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时,从经济发展的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53 月, 毛泽东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说: “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比较好些? 就是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技术提高得快,生产发展得快, 又快又好。 这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胜。”[2] 这里通过两种制度的比较, 从速度、 质量两个维度诠释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不但要表现在经济成就的数量和进度上面,还必须表现在它的质量上面。”[3] 速度和质量,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头 30 年诠释我国经济制度优势的基本维度。 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难以一步到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优势, 毛泽东进行了诠释。 他说: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 错误是可以改正的, 因为我们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能改正它的错误, 所以资本主义要走向它的反面。”[4]这里实际上道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纠错、 自我完善的优势。 事实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的一些制度偏差和失误, 正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而实现调整、 回归正轨的,自我纠错、 自我完善的优势使社会主义制度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改革开放的过程, 实际上是消除旧的体制机制弊端、 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的过程。 也是建构制度优势话语、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过程,邓小平多次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论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将改革开放作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1978 月, 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5] 此后, 邓小平多次从经济发展速度、 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而快速发展生产力、 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出路在于改革开放, 通过改革开放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激发各方面的社会活力, 以推动生产力发展, 进而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邓小平还诠释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 他指出:“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 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6]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 既塑造了高效有力的领导体制, 也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创造性, 避免了相互掣肘、 内耗严重的现象。 对于我国制度高效率的优势, 邓小平进行了具体阐释。 1987 月, 他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说: “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 就是干一件事情, 一下决心, 一做出决议, 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7] 他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 说明了我国制度的高效率。 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与高效率的制度优势密不可分。 1990 月, 邓小平在视察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时还说, 这么多亚运会建筑, “是集中力量在短时间搞出来的, 而且搞得这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么好, 证明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 什么困难的事都能搞成[8]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 完备的动员体制和人民群众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使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高效率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

在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的情况下, 为引导全党全社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消解 “历史终结论” 等国际舆论的负面影响,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行了新的阐释。 一方面, 着眼社会主义本质、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江泽民指出: “从本质上说,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社会制度。 人类最终总要摆脱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而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9] 从社会主义本质、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立论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建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较为智慧的选择, 避免了社会主义遭遇挫折的现实尴尬。 另一方面,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表现,从不同维度进行了阐释。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ꎬ 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凸显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在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 江泽民指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中国国情, 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10] 这是对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内涵、 特点的概括。 在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 江泽民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 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1]。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制度体系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 我国制度体系逐渐成形, 制度优势日益明显, 世界社会主义开始摆脱困境, 为制度优势话语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胡锦涛立足于总结各方面的实践经验建构制度优势话语, 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具体诠释。 2003 11月, 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这项空前复杂的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 “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ꎬ 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ꎬ 靠的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12] 这里结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诠释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汶川地震破坏性之强、 波及范围之广、 生命财产损失之巨、 救援难度之大, 世所罕见。 汶川地震救援及灾后重建的过程, 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 21 世纪头十年, 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 年均 GDP 增长率超过 10% 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六位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我国制度优势日益显现出来。 2010 12 月, 胡锦涛在总结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时, 把既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 又充分发挥各地各方面积极性,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1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 90 年奋斗积累的经验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4] 对于我国制度体系, 胡锦涛从根本制度、 基本制度、 具体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了概括ꎬ 并明确了各自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制度优势话语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相关讲话和论述中,对我国制度优势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多维度揭示了我国制度优势的内涵,拓展了认识我国制度优势的视野。 2012 11 月,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 对我国制度优势进行了概括。 他指出, 坚持根本制度、 基本制度同具体制度有机结合, 坚持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符合我国国情,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15] “三个有机结合” 是对我国制度优势的深刻总结, 诠释了我国制度的主体构架和本质特征。 2016 年 7 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里明确了党的领导在我国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并且认为我国制度是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明显制度优势、 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6] 尽管这里没有集中回答我国制度优势的内涵, 但党的领导、 自我完善属于我国制度优势的内容。 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时, 习近平指出,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17] 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政党协商、 人大协商、 政府协商、 政协协商、 人民团体协商、 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成为我国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形式。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 习近平从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四个方面, 对我国制度优势进行了阐释[18] 在此基础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从十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 涉及党的领导和政治、 经济、 文化、社会、 军事、 “一国两制”、 外交等方面, 集中回答了我国制度优势是什么的问题ꎬ 使我国制度优势有了完整、 系统的表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国家制度优势建构的话语, 与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伴随, 涉及新中国制度各领域、 各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 涉及新中国制度取向、 制度构架、 制度运行、 制度发展所蕴含的显著优势, 为理解我国制度优势提供了话语依据。

二、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演进的特点

纵观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演进的过程, 呈现话语内容从单一多元逐渐走向系统、 话语支撑从应然优势为主逐渐走向实然优势为主、 话语方式从着眼比较优势逐渐走向比较优势与内在优势并重、 话语意识从回答制度优势是什么逐渐走向诠释制度优势为什么等特点。

话语内容从单一、 多元逐渐走向系统。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制度本身的建构和确立需要一个过程, 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 因而毛泽东在阐释我国制度优势时, 往往从某一方面来进行阐释, 先后涉及政治、 经济和自我完善等方面的制度优势, 集中性的论述并不多见。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和我国制度优势的彰显,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制度优势的论述逐步增多, 涉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 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进行了分析, 制度优势话语日渐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阐释我国制度优势的维度拓宽、 频率增加, 制度优势话语日益走向系统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 “十三个坚持” 的表达, 对我国制度显著优势进行了集中阐释, 涵盖国家制度体系的各领域、 各方面, 揭示了国家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 并对我国制度构成从根本制度、 基本制度、 重要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了界定,实现了我国制度优势话语的突破。

话语支撑从应然优势为主逐渐走向实然优势为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囿于贫困落后的现实, 毛泽东在阐释我国制度优势时, 既注意充分利用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 又主要着眼于应然优势和发展前景。 1955 月, 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庭院同中央警卫局干部大队一中队全体指战员合影时说, 我们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 基本上达到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要建设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那时候, 我们国家就繁荣富强了, 人民过着幸福的美好的日子了。”[19] 这是立足未来论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支撑话语的主要是应然优势和未来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在阐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时, 仍主要从应然优势来立论。 1979 11 月,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 加拿大客人时指出: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 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20] “应该” 一词的借用, 表明邓小平对我国制度优势的阐释, 是基于应然优势的表达, 主要立足我国制度优势的发展愿景。 1987 年 10 月, 邓小平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说, 经过两代人、 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努力, 在下个世纪的 50 年内,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21]。这里仍然是着眼未来阐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国家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江泽民、 胡锦涛更多是立足实然优势。 通过结合具体实践、 总结实践经验建构制度优势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我国制度体系日益成熟定型, “中国之治” 进一步表明我国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对我国制度优势的阐释, 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概括, 是基于我国制度建设历史经验、 现实成就的总结, 使我国制度优势话语获得了事实支撑。

话语方式从着眼比较优势逐渐走向比较优势与内在优势并重。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而言的, 国际社会的制度竞争主要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 通过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是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显著特点。 毛泽东在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的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好, “根本的问题是制度问题, 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22]

改革开放新时期, 依然习惯于通过两种制度比较来阐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就说: “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 还谈什么优越性?”[23] 在邓小平看来, 社会主义国家较之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快, 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势。 1980 月,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24] 这三条是评价制度好不好、 完善不完善的标准, 邓小平在确立制度优势评价标准时, 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在阐释我国制度优势时, 十分强调通过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来说明。在习近平看来, 通过改革创新,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25] 在论及人民主体地位时, 习近平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26]。这是从政治、 经济、 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的比较。 习近平认为, 中国发展呈现 “风景这边独好” 的局面, 重要原因是我国制度 “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27] “风景这边独好” 带有强烈的比较意蕴, 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比较。 通过两种制度比较, 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自然显现出来。新时代的制度优势话语在阐释我国制度比较优势的同时, 注意揭示我国制度的内在优势。 习近平明确指出: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 是在我国历史传承、 文化传统、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 渐进改进、 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8] 我国制度优势是立足中国历史积淀、 文化传统、 实践经验建构起来的, 植根中国土壤,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 “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 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有效管用、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29] 这一制度评价标准, 实际上诠释了我国制度的内在优势, 只有符合国情的制度, 才能在实践中有效管用,也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制度优势的集中概括,揭示了制度取向、 制度架构、 制度运行、制度完善的内在优势, 因而更有解释力和说服力。

话语意识从回答制度优势是什么逐渐走向诠释制度优势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头 30 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优势话语主要聚焦回答我国的制度优势是什么。 从不同维度呈现了我国制度优势,对我国制度优势为什么的问题未能展开论述,新时代的制度优势话语, 不仅回答了制度优势是什么, 而且阐明了制度优势为什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基于新中国 70 年发展实践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植根中国大地、 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 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30] 这里诠释了我国制度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制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我国制度体系建构的现实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制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文化底蕴; 人民群众是我国制度体系建构、 实践和评价的主体。 我国制度之所以具有显著优势, 道理也就在此。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演进的特点, 反映了新中国制度优势形成与展现的过程,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方式和策略, 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经验和智慧。

三、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价值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 促进了制度优势话语向制度优势现实的转化, 推动了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建构, 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优势的认可, 对于新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制度优势话语向制度优势现实的转化。 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后头 30 年的制度优势话语,主要立足于应然优势。 而从话语传播的规律来看, 只有获得事实支撑, 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956 11 月, 毛泽东在与部分省市委书记座谈时说: “一个制度要经过考验,光说社会主义如何好, 可是好处人们还没有充分看到。”[31]只有经过实践检验,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 实现我国制度的应然优势向实然优势的转变,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急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动因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优势话语仍主要建立在应然优势基础之上,要使这种应然优势转化为实然优势, 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制度优势话语成为开启改革开放的精神力量。 1980 月,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 “我们一定要、 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 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 没有这一条, 再吹牛

也没有用。[32]为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要求解放思想ꎬ 从实际出发, 改革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 建立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的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是多方面的,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其中之一。 邓小平指出: “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3] 因此, 通过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使制度优势话语转化为制度优势现实ꎬ 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推动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建构。 国家形象由多方面的要素支撑, 制度是构成国家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 1955 12 月, 毛泽东在主持编辑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一书时, 写了如下按语: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 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 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 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34] 这说明, 新的国家制度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并不那么容易, 需要舆论的引导, 需要制度话语的阐释, 由此使建构制度优势话语成为必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引起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甚至说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 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 对于社会主义的怀疑论、 悲观论兴起,党内党外滋生一股风,怀疑 “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优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究竟要搞多久”, 甚至有人说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排队”。 针对这些论调, 邓小平指出: “我们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收归国有, 搞这么多建设, 搞这么多工厂, 办这么多学校, 这不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35] 这里以事实为证, 回应了国内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质疑, 澄清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误解。 毛泽东在修改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时, 充实了有关社会主义制度既优胜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的论述, 补写如下一段话: “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 如果不优胜, 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ꎬ 新制度就不能建立。”[36] 新中国成立后头 30 年的制度优势话语建构,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基本支撑, 也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基本指引。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我国制度优势的系统阐释, 揭示了我国制度优势的内涵和特性, 实际上是国家形象的展现, 为坚定制度自信、 增进国家认同提供了基本依据。

同时,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首要方面, 建构制度优势话语的过程成为塑造政党形象的过程。 1953 12 月, 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汇报时指出, “党必须领导一切ꎬ 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 “我们是依靠政治来领导, 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领导”[37]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党领导一切的开始, 体现了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也表明了党的领导方式。邓小平明确指出, “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 [38] 这是将党的领导作为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开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多次强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我国制度显著优势之首, 如此, 实际上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优势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的观察, 往往有其自己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也不排除依据我国自身建构的制度优势话语来判断。 1957 月,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39] 国际社会之所以认可新中国的制度优势, 既基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现实, 也包含制度优势话语引导的因素。 我国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 对于国际舆论是一种引导,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话语影响力的扩大, 这种引导作用更为明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概括,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印度发展中国家研究和信息系统机构顾问苏伯莫伊巴塔查吉表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0 年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现有的制度优势。制度优势带来的政策延续性使得中国经济拥有巨大韧性。”[40] 经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之后,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和赞赏, 也多从制度优势方面来立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考察中国后表示: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 规模之大, 世所罕见, 展现出中国速度、 中国规模、 中国效率, 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 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41]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制度优势话语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甚至赢得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优势话语的认可。

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如何通过建构制度优势话语讲好中国制度故事, 在坚持和完善我国制度的同时, 增进民众的制度认同, 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的误解和偏见, 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借鉴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把握我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特点和规律ꎬ 基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概括, 建构内涵清晰、 表达明快、 易于传播的制度优势话语, 是学术界应当担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 第 6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2] «邓小平文集 (1949-1974 年) » (中),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3] «江泽民文选» 第 1—3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4] «胡锦涛文选» 第 1—3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年。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 1、 2 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2017 年。

[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 下),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4、 2016、 2018 年。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