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特别是70年代,国际金融界仍然以大量的金融创新为其特点。80年代出现了两种情况:(l)对建筑业和不动产的信贷大膨胀,但由于利率变化而未能偿还,从而导致信贷储蓄机构连锁式的金融破产和银行倒闭;(2)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90年代对世界银行界来说是银行调整结构的时期,同时迄今的银行业务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促使世界各国银行变革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包括世界政治进程的影响、“规模经济”的经济原因、金融手段的更新、业务安全性的法律动机、银行客户行为的变化等。
世界政治进程对银行调整结构的必要性有重大影响。首先,欧共体建立货币联盟和统一货币(欧洲货币单位)以及在整个欧共体内统一各成员国银行的经营条件等政策,要求银行在调整结构方面作一定准备,以便能适应新的政治形势。其次,东欧共产主义的垮台也是影响银行调整结构的重要政治进程,即在“过渡时期”必不可少的银行转轨和为其在市场条件下经营作准备。
“规模经济”的经济原因对银行调整结构的要求表现为,为了使银行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出现的“购买和合并”银行的日益明显的进程,特别是在欧洲。
影响银行调整结构的法律动力是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出于银行业务在世界上的安全原因而确定标准的决定,即从1993年3月起银行资本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之比率提高到8%,而1992年的这一比率则为7%左右。在美国,修改了有关在联邦各州注册的银行不得在美国的其他州开设机构的已过时的法律规定。美国法律的重大变化还表现为承认综合性银行,这也与迄今美国银行界明确区分为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不同。与此同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银行客户行为的变化对银行业务有重大影响。这里首先应提到的是发达国家(美欧各国),那里一部分受过教育、富足并信息灵通的居民中,选择几乎没有风险的传统银行存款(定期储蓄)的人越来越少,而选择对退休基金、共同货币基金、保险基金的有价证券进行较有风险的投资的人却越来越多。这样,银行业务出现了新的重要变化,其资产中作为风险保护的有价证券越来越多。
金融手段的更新和银行业务的新概念。世界银行界戏剧性变化的复杂情况表现在,我们迄今所了解的传统的银行日益变成为“提供无所不包的金融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同时某些贸易和生产组织也变成了金融机构并提供迄今被我们认为是属于传统银行业务的服务(例如,百货商店及其对客户的金融业务)。
对20多年来世界银行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非调节化和国际化)还应加上近10年来银行结构的调整,这正是大金融资本对21世纪“新秩序”挑战的应战。
自从世界银行大膨胀以来,现在这些银行已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上,并制定了有关银行资本的相应水平和对银行业务质量的预防性监督的法律和规定。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曾规定了对不遵守有关法规的银行应采取的制裁措施,现在却没有规定对未达到“巴塞尔价值目标”(银行资本与银行资产之比率)的制裁,因而赋予了由银行自愿接受的性质。因为世界上有大量银行远未达到8肠的比率,所以它们竭力延缓实施的期限(1993年3月)和实行某种应纳入银行资本的混合型手段以延缓上述目标的实施。
风雨双摇中的美国银行业
80年代前半期,美国银行业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而陷入很大的财政困境。8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大量贷款不能偿还的现象,其中主要是用于不动产和建筑业的资金随着行情的变化出现了大量亏损,结果美国大批银行破产倒闭,引起了美国金融系统的疑虑。它们根据对美国银行系统状况的分析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是:
——随着取消调节、金融创新和尖锐的竞争,美国银行系统的银行资本实力在削弱;
——由于背后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银行轻率地发放风险信贷;
——1930年制定的有关未在联邦一级而在州一级注册的银行不得在其他州开设机构的法律规定已经过时,而且银 行已超越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范围;
——新的金融机制的发展减少了对传统银行服务的需求。美国当局也确认银行业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面临着“迄今在美国存在的商业银行是否已被超越”的难题,“在取消调节的金融市场上感到对银行中介作用的需要越来越少”。与其他金融中介相比,银行在超越法律规定和摆脱困境上是滞后的。随着日益尖锐的竞争,银行在金融中介方面的比重大大减少。在这种条件下,美国银行开展了大量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活动。
美国银行的结构调整和银行系统的改革在朝着以下方向进行: (1)允许银行在各州开设机构;
(2)取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明确区分,使银行能扩大自己的业务,特别是多数发达国家已接受了银行的综合类型;
(3)对贸易公司开设银行提供方便;
(4)为了不致发生金融危机,停止了对银行经理的“道义上的考验”(指银行因了解存款保险的规定而实行风险信贷政策,这意味着大银行任何时侯都不会倒闭,因为将自己的风险转嫁给纳税人,而纳税人又压缩了预算);
(5)针对对迄今保护银行系统的制度的批评,政府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平衡的“金融保险网络”,对以下间题进行研究和调整:A、存款保险;B、作为“最终投资者”的中央银行的作用;C、为了不使大银行倒闭而实行的最终担保;D、金融监督等。
(6)规定更多的财政纪律;
(7)增加银行资本的基数。
在美国银行调整结构中十分明显的趋势是实现受欧洲影响而提出的目标,这里首先是指银行的区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接受欧洲综合银行的标准类型。长期以来,美国银行以其强大的资本实力、业务技术、金融手段的更新等而影响着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但欧洲的统一则是对美国和日本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很大挑战,大西洋两岸进行的“购买和合并”银行应看成是巨额资本利益的统一,但也是尖锐的国际竞争。
欧共体级慢地跨越国界
欧共体国家的银行。欧共体市场的统一,使共同体的银行家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感到应跨出迄今分割欧共体领土的国界,另一方面取消边界并未能消除经营方式土的差别。银行的传统业务(特别是货币业务)是银行业务跨越边界的严重障碍,当然这里帐的是银行对居民的小宗业务,它与从事“全球性业务”的专业银行从一开始存在就从事的戈宗业务不同。
对于欧共体的银行来说,问题是如何跨越传统的鸿沟和参与边界以外的小宗业务。第一种方式是通过“购买和合并”边界以外的银行,第二种方式是与边界以外的银行召一作和联合(主要是转换银行资本的股份);第三种方式也是最难的方式,即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展银行活动。
为了迎接“欧洲统一的银行市场”,发生了跨国界的“购买和合并”银行活动,这是银行调整结构的复杂尝试。一些银行的“购买和合并”取得了成功,但前景尚难预料;另一些银行刚刚开始又停了下来。针对这种趋势,有人认为在“跨越边界”和“购买和合并”银行-之前,应该首先在本国注册和联合。事实上,面对“欧洲统一银行市场”之际,一些欧洲小国(荷兰)和南欧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已发生了“购买和合并”本国银行的现象。在较小的富国,这是银行资本的集中,以便使“具有国家色彩的银行”有强大的实力,然后才能经受住“同边界那边”的竞争。意大利“购买和合并”银行的趋势有着不同的动机,首先是调整意大利银行和金融系统的结构和使之现代化,目的是为外国银行制造困难,使之不敢大规模渗入。
从长期看,为了使欧洲银行适应实行欧洲货币联盟的新条件,在不同程度上调整欧洲限行结构是必要的和刻不容缓的。欧洲货币联盟由于使用统一货币,对每个欧洲国家的银行业务都将产生强烈的影响。统一的欧洲货币将消除外汇市场(在欧洲国家之间买卖本国货币),这也意味着在欧洲将统一利率水平。从技术上讲,银行除已有的业务创新外,还将经历追加的新的重大改革。例如,在统一的银行市场上,跨越迄今的国界的“银行直接电话服务”、“欧洲共同货币基金”等将是对金融手段的新突破。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瑞士的银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银行业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80年代曾出现过北欧银行迅速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国外。90年代被十分肯定地认为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银行的巩固时期:根据已确定的银行赤字和亏损压缩在国外雄心勃勃的计划,在银行之间以及友好的金融公司之间出现“购买和合并”银行的强劲趋势,特别是减少银行经营费用 和人员。
9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同美国、日本一样,也在纠正80年代的失误,1985年金融市场的迅速非调节化是斯堪的纳维亚金融和银行危机的根源。在1985年这一转折之年以前,芬兰、瑞典和挪威的银行曾实行了对信贷政策的严格监看,而工985年取消监督后,银行在过分自山的环境中开始越来越不注意评估使用贷款的客户的清贷能力而轻率地发放贷款。非调节化和尖锐的竞争使之发生了同实行类似政策措施的其他国家(美、日)银行一样的情况,不能偿还的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投放给与建筑业和不动产买卖书关业务的贷款上。
拯救银行系统的药方是清理银行赤字和亏损,“购买和合并”银行,把银行资本对银行总资产之比提高到8肠,以便恢复北欧银行的信誉。
丹麦与瑞典、芬兰、挪威相比,银行业的困境相对好些。应指出的是,那里的银行间的“购买和合并”进行得及时,银行的j月应资本化一直在进行。
总的来讲,瑞士银行仍然是最好的银行之一,但世界银行业的状况不可能不对瑞士银行产生影啊。近年来,瑞士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也开始导致瑞士银行的收入成了间题,暴露了瑞士银行系统的一系列掩盖着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银行监督间题,特别是对小银行的监督。这些小银行在经营自由化的气氛中经历了尖锐的竞争并导致破产。一般来讲,这种现象不会影响整个银行系统,但这是瑞士银行出现同样问题的信号。具有传统实力的瑞士大银行暂时遇到的困难是居民低收益的储蓄存款额下降,而越来越多地转向货币市场上高收益(但较有风险的)的手段。瑞士银行界中有人建议放慢自由化进程,以缓和尖锐的竞争,从而降低这类业务的风险度。瑞士银行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瑞士与欧共体的关系,在这方面瑞士银行的结构调整可望比它的美国和日本竞争对手更加激烈。瑞士银行历来拥有雄厚的资本、大量的资产、坚实的业绩和市场价值,因此调整结构主要涉及小银行和改善对主管监督机构的规定。
东欧的沉重负担
东欧的银行业处于激进的调整结构阶段,并要实现与世界发达部分相同的进程。东欧银行调整结构的无所不包性可部分地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但新兴工业化国家(拉丁美洲和南亚国家)的银行远处于优势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银行,拥有市场经济环境的优势。东欧银行系统的这种特殊性,使得转轨特别困难。这一进程是长期的,因为要从绝对的非市场环境中逐步发育。银行之间在业务上不是商业伙伴,贷款根据国家规定的需要发放。信贷的分配性质,陈旧的银行技术,缺乏现代化的专家和合格的业务人员,这一切都使银行的结构调整要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复杂,进程也更长,尽管某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东欧国家低。如果再加上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破产集中在银行系统的赤字和亏损上,那么银行调整结构的含义就要比在“正常的”经济控制下银行调整结构的含义广泛得多。它将意味着恢复金融系统,建立新的市场经济的金融手段,实际上相当部分是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
东欧国家银行的结构调整始于一年多以前,但进展各不相同,有实质性变革的深刻转轨,也有表面上向股份公司的转换。银行系统的实质性变革是同私有化程度相联系的。
原社会主义国家银行结构的调整是从确定银行系统的赤字和亏损、改变会计制度、澄清银行资产和呆帐、改变银行所有制结构和经理人员、把亏损转入为此建立的新的金融机构等开始,直到大规模的、强有力的银行重新资本化。这些国家除了要求尽快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政治飞跃”外,还对银行系统提出了如何在生产下降、收支平衡困难、失业增加、通货膨胀上升等消极的经济形势下建立对完全捉摸不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问题。
银行的资产状况已难以负担不能偿还的贷款,银行资本处于相对的灾难中,而用资本对资产之比表示的银行的安全性则处于绝对的灾难之中。“巴寨尔目标”(银行资本对银行资产之比是8%,而东欧国家银行的这一比率表明,在捉摸不定的经济中银行业是多么不安全,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又需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没有大规模的强有力的重新资本化(特别是外国资本,无论是双边协议还是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东欧国家银行的结构调整是不可能成功的。
体制转轨国家的经济改革状况(1991年5月)
价格改革 | 货币改革 | 银行改革 | 外贸改革 | 所有制关系改革 | |
波兰 | *** | *** | ** | *** | *** |
匈牙利 | ** | ** | *** | ** | *** |
捷克和斯洛伐克 | ** | *** | ** | *** | *** |
南斯拉夫 | ** | ** | * | ** | ** |
苏联 | * | - | * | * | - |
保加利亚 | * | * | * | * | * |
罗马尼亚 | * | * | * | * | * |
改革程度:***高,**中,*低,—未改。
(汪丽敏摘译自南斯拉夫《经济政策》杂志1992年第2111、2112和2115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