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译著译文
俄罗斯学者对叶利钦激进改革的理论思考
刘燕明编译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 2011年01月12日

(中共中央编译局 北京 100032)

  【摘要】俄罗斯摆脱制度危机的最重要条件是建立民族的和谐关系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精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努力促进社会的联合,促进以创造为荣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民主不是我行我素,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法无天,而首先是依法施政。把人类视为统一的整体以及社会关系的人道主义化正在导致一种新型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的出现。所谓社会人道主义是指不仅在文化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其他一切领域体现人道主义关系。

  【关键词】文明的改革;文明的市场;民主;人道主义社会

  【作者简介】刘燕明,中央编译局马列部编审,长期从事列宁著作的编译和列宁思想以及俄罗斯问题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D1;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6) 02-0063-04

  米·伊·科金是俄罗斯颇有影响的社会学家、政治作家。他1966年步入政坛,曾先后在前苏联的地方和中央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苏联解体前任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俄罗斯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他的从政经历使他成为俄罗斯20世纪末一系列重大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著有这方面的多部著作。这里介绍的是他在《俄罗斯20世纪末(1990~2000年)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改革的理论—方法论问题》一书中对叶利钦激进改革所作的理论思考。他在书中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叶利钦激进改革的内容、实质及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俄罗斯摆脱危机的出路和未来发展途径提出了设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将作者的部分研究结论介绍如下。

一、激进改革的前提、实质及结果

  作者认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形态危机、管理危机和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宣传鼓动和心理攻势来进行的冷战,构成了俄罗斯改革的客观社会历史前提。俄罗斯本来可以凭借有志于俄罗斯的进步并能进行创造性改革的广泛的社会基础来战胜上述所有消极因素,但是它却没有这样做。

  俄罗斯进行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反映了由新旧官僚组成的、为争夺权力和财产而斗争的形形色色的小集团和犯罪集团的小团体利益。俄罗斯的改革具有社会瓦解性质,其原因在于:存在导致社会分裂的原始社会主义和野蛮资本主义的综合因素,为官者的“方法论理想”的残余依然存在,单纯追求技术治国、科学治国的现代化模式和自私自利地追求本民族的消费利益。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把社会活动的主体变为任人摆布的简单对象,变为内部力量的作用媒介,变为丧失独立选择能力、独立决定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系统元件”。

  激进改革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了工业化前的、边缘状态化的、俄罗斯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俄罗斯变成了世界文明的边缘。

  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政治改革既不符合后文明的标准,也不符合后文明的目的要求。

  自由派改革家试图“一下子”割断俄罗斯社会与它的整个历史——专制制度的历史和共产主义的历史的联系。这种希望显然是幻想。摧毁俄罗斯的国家只能“引起”骚乱。丧失最重要的东西——国家调控,社会就会沾染营私舞弊、违法犯罪、胡作非为和不负责任等疾病。

  用当代社会学理论评价俄罗斯20世纪末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根本上摧毁了社会制度的这场大规模的激进改革,总的说来可以算是革命性变革;如果考虑到这场变革实际上没有人民和社会运动的参与以及它所带来的许多消极社会后果,那么无疑应当认为这场变革具有反动性。

  对俄罗斯的国家不是要摧毁,而是要逐步地改革,要一步一步地把它变成现代民主制度。要反对过度的集中,同时又不能让地方精英我行我素,要逐步改变官僚—黑社会式的国家管理和经济管理办法,要形成文明的市场,不让市场自发势力自由泛滥,还要牢记“文明的市场”与“社会的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苏联解体和不成功的“自由派”改革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以勇敢的、非常务实的态度对待目前发生的事情,以便对国内和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的问题作出比较明确和恰当的反应。但是,实用主义潜藏着危险这一点也无疑有它的道理。实用主义不是根据历史经验和目前条件去寻找摆脱困境的正确出路,而是以“补窟窿”的办法在事后解决这里那里出现的问题。

  对于俄罗斯来说,革命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就像喊着反革命口号的专政一样,危害极大。

二、俄罗斯面临的三种前景

  第一种前景——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俄罗斯变成发达国家的原料附属国,反自然地破坏历史形成的地缘政治空间(即前苏联空间),作为完整统一体的国家解体,不但失去大国作用,而且失去大国本身。

  第二种前景——“左翼”极端分子或“右翼”极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实的不满以和平或非和平方式)夺取国家政权并建立法西斯式的极权制度。这种前景还有另一种方案:用强力压制反对派并建立独裁专政。

  第三种前景——在实行文明的民主和无条件地承认法律至上的基础上巩固国家。

  一切思维健全的人都愿意选择第三种前景。

三、摆脱危机的出路

  俄罗斯摆脱制度危机的最重要条件是建立民族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为此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必须保持俄罗斯的领土完整和统一。在这方面需要立即协商的最重要问题是确定独联体国家的共同边境;所有政党和社会运动都要承认俄罗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肯定各种不同经济成分具有同样平等的权利。

  第二,应当为俄罗斯的改革制定明确的指导思想。必须回答在俄罗斯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和为什么要赢得人民的支持等问题。“原始的资本主义”或“教条的社会主义”不符合现实的要求。在目前条件下形成的是新型的“社会空间”,即以全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后工业化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要分清以下两个关系:

  ——国家经济调控与市场经济调控的关系;

  ——俄联邦中央的权力与俄联邦主体的权力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要分清各分支机构的职能以及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与地方自治机关的权限和职责。

  俄罗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投无路”。必须把改革继续进行下去,其中的重要问题是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让人在无须看上头眼色的情况下工作,赚钱和生活。

  俄罗斯能否有新的前景,能否转向新的方针的关键在于消除构成经济危机的主要政治因素——联邦政权分支机构的对抗行为和拆台,政治决策既缺乏远见又不及时,想到的事情也不去做,等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只有摆脱内政压迫,俄罗斯才能最终恢复其原貌。

四、几个基本论点

  第一个论点。一个社会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其历史发展特点,它面临的问题的性质,有前景的发展模式依据的原则及追求的目标,这个社会就不能前进。

  第二个论点。应当把俄罗斯最近经历的时期看成凝聚一切相信俄罗斯,相信其精神遗产,相信其丰富的智力资源的人的力量的时期。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精英现在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并成为促进社会联合,促进以创造为荣的社会意识的形成的力量。

  第三个论点。俄罗斯祖国的稳固的新大厦只能以其历史和文化遗产为基础。经济将成为这幢大厦的墙壁,作为屋顶的国家制度要靠这些墙壁托起。

  第四个论点。必须加快政治观念、经济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形成,其基础应是能为整个社会所接受的民族精神。俄罗斯的情况与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情况有所不同,在俄罗斯,国家与人民早就实现了融合。因此,强国主张早已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所有人都可以而且应当为国家的强大作出牺牲。

五、民主的含义是依法施政

  每一个对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命运,对自己的社会和国家的命运负责的俄罗斯公民,无论他是统治者还是社会的普通成员,都应当认识一个真理:民主不是我行我素,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法无天,而首先是依法施政。

  正是这种依法施政的政权应当不顾一切地保护人的生存权、财产权、经营活动权和从不同方面自由地表现个性的权利。如果这些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必然导致社会的涣散、瓦解和衰败。

  寻求社会和谐,齐心协力地制定有利于实现统一的发展模式是俄罗斯社会为纠正激进改革的错误并使其最终走上真正进步的康庄大道而进行的努力的主要目标。

  实现社会团结,战胜深刻的制度危机,只能以经过科学论证的、有关改革的社会主张为基础。社会思想、社会内容、社会后果以及社会变革的成果应当是改革的基本目标和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对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性因素的基础作用估计不足,就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就有遭受失败的危险。

六、向后文明的转变

  在目前条件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民主发展向共产主义倒退也是不理智的。尽管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在许多方面和许多问题上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和灾难性的结果,但是尝到了自由和自由思想的甜头的俄罗斯人还是认识到,他们只能在用不着排队购物也没有通货膨胀,没有“战时经济”和强制性分配制度,没有官僚也没有极权制国家意识形态的情况下生活,只能在政治多元化的条件下生活。由此便产生了俄罗斯向后文明转变的问题。这个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领域——从工业化社会的精英—垂直作用型的一党制的民主,转向后文明社会的垂直—平行作用型的广泛民主。

  在经济领域——从市场取向的消费性工业经济,转向社会满足型和生态满足型经济。

  在精神—道德领域——从武力对抗和武力冲突,转向人道主义文化和生态文化与不同传统和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在社会领域——从社会不平等和剥削,转向团结、合作和广泛而全面的公民自由,还要尊重人权。

七、国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化

  当代世界正经历着全球化的社会过程。如果说过去的人类是单个的、局部的文明的总合,它具有从产生到衰亡再到灭亡的一定的发展周期,那么,现在的人类则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得到克服的条件下形成的。人们不再以狭隘的阶级观点,而是以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建立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人道主义化的趋势,自由和对人的尊重(无论其出身、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成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

  把人类看作统一的整体以及社会关系的人道主义化正在导致一种新型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的出现。所谓社会人道主义,是指不仅在文化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其他一切领域体现人道主义关系。

  向人道主义社会的过渡将通过渐变的,即进化的方式,而不是革命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社会革命,而且几乎每一次革命在其运动过程中实际上都推翻了革命之初所确立的原则。革命的初期目标大都通过社会激变和破坏,在千百万人作出无谓牺牲的情况下得以实现。然而,结果却是以无比昂贵的代价——牺牲人的生命来 换取社会的进步。因此,经过科学论证的、渐进的文明改革之路才是最可行的方案。

  (责任编辑:黄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