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究论文
独联体同业银行外汇市场的形成与问题
李建民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1994年12期 2011年02月21日

  在工业发达国家,同业银行的外汇市场被视为全球货币市场中最活跃和最有弹性的市场。发展中国家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出现同业银行的外汇市场,其中多数是因改革汇率体制的需要而产生,从80年代中期起,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建立同业银行外汇市场转向了浮动汇率体制。’尽管目前对大多数独联体国家来说,同业银行外汇市场仍然是新事物,对这方面起步较早的俄罗斯来说,同业银行外汇市场中还存在各种扭曲,但这些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步骤,力求保证现行汇率比较灵活并能反映供求关系。

一、俄罗斯同业银行外汇市场的沿革与现状

  (一)历史沿革

  对俄罗斯同业银行外汇市场的考察要追溯到前苏联时期。1989年末,苏联首次出现了官方承认的外汇市场。由苏联对外经济银行1989年3月开始进行的外汇拍卖是外汇市场的最初形式。在拍卖的过程中确立了卢布与美元的市场汇率。1990年,在拍卖中由企业出售的外汇月平均额为1070万美元。

  1990年,随着银行体制的改革和一批取得进行外汇业务和国际汇兑许可证的商业银行的出现,结束了苏联外经银行独家垄断外汇二交易的局面。苏联国家银行在其框架内组建了新的分支机构--一苏联国家银行外汇交易所,即同业银行外汇市场的前身。苏联国 家银行外汇交易所每月一次的定期交易始于1991年4月,1991年,外汇交易所的月平均交易额超过2400万美元。当时,外汇市场尚不具有什么重要的经济意义。现行的外汇上交制度留给企业的仅是其外汇收入的二小部分(不足20%),其进口用汇的主要部分仍由集中的外汇资金拨款。在当时的多种汇率体制中,市场汇率是官方不认可的,交易所本身也处于苏联国家银行的直接控制下。外汇市场的形成过程由于1991年末苏联的解体而停顿,外汇交易所的用户资金帐户被冻结。

  (二)俄罗斯外汇市场的形成和现状

  1、组织体系

  1992年1月4日,批准成立了莫斯科同业银行外汇交易所,该交易所按西方独立的股份公司形式和标准组成,其股东为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一些指定的商业银行成为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它们从俄中央银行取得进行各种外汇业务的许可证,包括:

  ——普通国内许可证,允许银行在俄联邦境内进行外汇业务,包括在原苏联驻外银行开设外汇兑换点和代理行帐户。

  ——扩大的内部许可证,允许银行在原苏联驻外银行的代理行帐户上增设六种外币代理帐户,进行六种外币的交易。

  ——兑许可证,允许银行进行所有的外汇业务,包括所有的有价证券业务,1992年末,有428家银行取得了进行外汇业务的许可证,其中69家取得了兑许可证。

  目前俄罗斯共有6家同业银行外汇交易所(以下简称外汇交易所,构成厂俄罗斯同业银行外汇市场的基本框架)这就是:莫斯科外汇交易所,圣彼得堡外汇交易所,乌拉尔地区外汇交易所(位于叶卡捷琳堡),西伯利亚外汇交易所(位于新西伯利亚),亚太地区外汇交易所(位于海参威),罗斯托夫外汇交易所,其中莫斯科外汇交易所占有领衔和主导地位,占有外汇交易总额的80%,剩余20%的外汇交易额中圣彼得堡占10%,其余四家合占10%。到1993年末,莫斯科外汇交易所成员共包括150家银行。

  2、市场运作

  汇率的确定。同业银行外汇市场建立初期实行不定期外汇交易。为减轻外汇汇率短期波动,俄中央银行主要参与了交易活动。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进行直接交易,并在拍卖当天中午宣布当日汇率,该汇率在第二天生效,成为中央银行所有分支机构所必须遵循的汇率。1992年7月1日,俄统一汇率,开始实行浮动汇率体制,卢布汇率(主要是对美元和德国马克)由外汇交易所的外汇供求状况决定。俄中央银行根据莫斯科外汇交易所宣布的汇率形成统一汇率,并用子会计核算、纳税,评估进入官方外汇储备的外币,向财政部出售外汇,核算集中进口的财政补贴等 等。此外,中央银行还在国际市场开盘的交叉汇率基础上,确定对26种外币和欧洲货币单位的卢布汇率。

  外汇资金来源与用途。俄外汇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出口缴汇。1992年俄外汇上缴制度的最大变化是企业外汇留成由原不足20%改为50%,这从根本上扩大了企业参与国内外汇市场业务的可能性。据估计,来自企业的外汇资金约占俄外汇市场资金的75一80%,1993年,企业在银行外汇帐户上共存有60一90亿美元,这笔资金的10~20%进入外汇市场流通。二是中央银行为支持卢布汇率在外汇市场投放的黄金。1992年,中央银行在整个外汇供应量中的份额为10%,1993年,中央银行同时还成为外汇的购买者。三是常驻居民向指定银行出售的外汇。但大量外汇仍继续留在私人手中,据估计,私人持有外汇至少有70一100亿美元。此外,1993年7月15日起,允许非常驻人员参与外汇市场业务也使外汇资金供应有了新的来源。

  外汇资金的用途主要还是满足进口用汇。据俄中央银行调查和信息署资料,目前商业银行约50%的外汇处于积极的流通之中,在对从事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调查中,有6。%认为其外汇额中的25%仍是由义务缴售外汇的企业买回;有30%认为,其10~50%的外汇被用于进口拨款;有20%认为,其5一25%的外汇被存在储蓄帐户上。

  主要币种。自1992年初莫斯科外汇交易所成立以来,美元一直是其主要币种,约占业务额的60一70%,德国马克居第二位。1993年开始,还开展了奥地利先令、法国法朗、英镑、意大利里拉的业务。在地区外汇交易所,还办理芬兰马克和日元业务。从事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中,50%经营美元,7·2%经营德国马克、4·8%经营东欧国家货币,2~3%经营独联体国家货币,这种结构与俄外汇市场的币种结构基本相符。

  供求规模。总的来说,外汇市场的业务量是由供求量所决定的。根据俄财政部数字, 1991年,俄外汇市场交易额为2·8亿美元(月平均2300万美元);1992年28·6亿美元(月均2·38亿美元),1993年147.1亿美元(月均12·26亿美元),若加上交易所外的外汇买卖,估计1993年俄外汇交易总额为200亿美元。

  交易形式。目前,绝大多数的外汇交易以“现货”方式进行,从1993年开始,已出现外汇期货交易。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对通胀预期的积累,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和政府的“价格链”政策(即通过抑制汇率来控制通胀速度)使外汇投机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但目前进行远期外汇期货业务的银行所占比重仍很低,占全部参加外汇市场活动商业银行总数的7%,约60%的银行表示将采用这种业务形式。

二、独联体其它国家外汇市场的现状

  1993年末~1994年初,由于原卢布区的解体,大多数独联体国家发行了本国货币,完成了形成本国货币信贷体制和外汇金融体制的过程。支持本币的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建立内部外汇市场,实现货币的可兑换性,是这些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在这里汇率体制的选择对于提高新货币的信誉和强度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独联体国家实际存在两个外汇市场,一是独联体的“软货币”市场。由于独联体国家原有的经济联系,共同的货币基础,以及相互之间的贸易结算方式,各国货币首先与俄罗斯卢布挂钩,以卢布来确定本币与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进行外汇买卖。因而俄罗斯卢布被称为独联体“软货币”市场中的“硬通货”。二是本来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即直接使本币与美元或德国马克挂钩,由供求情况来确定和调整汇率。目前大多数独联体国家政府和外汇机构仍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调节外汇,所有这些国家在国内外汇流通、外汇市场活动、确定本币与卢布汇率等方面都保留了相当严格的限制。由于外汇的短缺和这些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限制,实际上其外汇市场都处于十分萧条的状态。例乌克兰同业银行外汇交易所的美元交易和卢布交易业务1993年11月就己停止,而代之为每周一次的由发算委员会组织的外汇分配,同时,乌克兰国家银行也组织定期的外汇拍卖,但1994年4月已不限期地停止其活动。目前乌克兰外汇交易所仅进行哈萨克斯坦坚戈和白俄罗斯卢布的交易。乌克兰至今仍保持了多种汇率体制,官方汇率由跨部门的外汇委员会以行政方式确定,同时存在的还有同业银行汇率和黑市汇率等,有时,同业银行汇率与官方汇率偏差率竟达100%。白俄罗斯由于其经济形势的恶化和1994年初尖锐的支付危机,企业被迫上缴全部出口得汇,外汇的短缺和 市场主体的确立,使白俄罗斯的同业银行外汇交易所也暂时停业。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对外汇市场上本币汇率的调节,反而对降低本币对美元和卢布的汇率起了相反的作用。

  部分专家建议应吸收国外贷款来稳定本币汇率,哈总统则认为这一问题应在欧亚联盟框架之内解决。在这些国家国内外汇市场尚未发育的情况下,其货币在俄罗斯外汇市场上市。自1993年3月开始,莫斯科同业银行外汇交易所试行乌克兰格林夫纳、白俄罗斯卢布和哈萨克斯坦坚戈业务。乌克兰格林夫纳在“软货币”业务额中占50~70%,居第一位,白俄罗斯卢布的定期拍卖从1994年5月才开始,但进展速度很快,在业务额中比重为30~40写,居第二位;居第三位的哈萨克斯坦坚戈,占20~30%。

三、外汇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独联体的外汇市场距离理想情况还相差甚远,仍是个不完善、不健全的市场。同业银行的交易由于多种原因受到限制,汇率的变动有时也未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外汇短缺使企业十分不愿将自有外汇拿到市场上出售。同业银行市场上还缺少足够的有经验的外汇经纪人和商业银行,外汇经营者还不适应彼此间的交易,这在俄罗斯以外的其它独联体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程度仍相当大,外汇市场的出现自始与中央银行维持着密切的关系。1993年,俄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买入65亿美元,售出40亿美元,是外汇市场最大的买主和卖主,这势必导致不公平的市场,影响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还不能有效控制俄境内的外汇买卖(如商业银行业务),各地区外汇交易所汇率高度分散化即反应了这一点。

  (三)外汇资源尚未得到有效配置,最为明显的就是外汇交易所业务量与所在地区市场对出口贸易投入量不相符,如乌拉尔地区出口占全俄出口比重为20%,而乌拉尔外汇交易所的交易额仅占全俄外汇交易额的1%。这一方面反映了地区外汇资金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依靠外汇流动平衡外汇汇率水平的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好。

  (四)俄罗斯卢布汇率形成是在每个交易日由汇率定价员在上一交易日汇率基础上根据本日外汇初始供求量来决定的在供大于求时,逐渐降低汇率,反之则提高汇率,直到成交的供求量相等,这时的汇率即为当日卢布汇率,并成为下一交易日的定价基础。这种定价方式完全取决于每个交易日最初的外汇供求关系,在俄罗斯存在严重的出口收入外流(“资本外逃”)情况下,势必对卢布汇率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使卢布大幅度贬值。

  (五)坚持执行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同业银行外汇市场的宏观保证,目前这些国家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恰恰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加之新的市场规范,交易规则没有及时建立和健全起来,市场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和死角,以及缺乏电子交易系统和获得其它市场信息的手段等制约,给外汇投机提供了可能,一些大的经营者采取相互勾结,操纵汇率的做法,使外汇市场处于紊乱状态。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从市场体系发育看,独联体国家在这方面毕竟有了一个开端。同业银行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在确定汇率和优化外汇资源配置方面起主要作用。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