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扔浓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争夺,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新的历史现象。苏美两国凭借它们比其他国家雄厚的实力,对别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彼此之间你争我夺,对国际局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世界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今后,在整个80年代,它们的力量对比如何发展,给80年代国际局势将会带来什么影响,是各国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战后苏美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
战后三十多年苏美力量对比的演变过程,总的说来,就是美国由拥有压倒优势到相对衰落,而苏联从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不同领域接近、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的过程,是世界由一霸横行到两霸相争的发展过程。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的大国,而且利用大战中的有利地位发了战争横财,不仅在经济上居资本主义世界的首位,而且在军事上也占绝对统治地位,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不可一世的霸主。据统计,195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几乎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比英、法、德、日四国的墓和还多一倍以上[1]。1953年它的黄金、外汇储备也高达世界的百分之45.9%,相当于上述四国的2·8倍。苏联虽然也是二次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它遭到了严重的战争破坏,元气受到极大的损伤。然而从力量和影响来说苏联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由于制度和利益的冲突,苏美互为对手的局面从战后初期就已形成。但是,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的力量毕竟远逊于美国。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和国民收人仅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0%和31%。苏联的军事力量同美国相比也处于明显劣势。它虽然有一支数量上同美国大体相当的常备军,但武器装备远不如美国,海、空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明显落后于美国,战略核力量更是望尘莫及。
但是,在整个战后时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美国。从1951年到1979年这29年里,苏联的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美国一倍以上。这个时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6%,美国为3.5%[2],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9%,美国为4.3%,苏联基本建设投资年增长率为8.4%,美国为2.7%,苏联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6.5%,美国为3.1%。这样,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便逐步缩小了。苏联的国民收入从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1%,上升到1957年相当于美国的一半,1965年又提高到59%,到1977年已达到美国的67%。与此同时,苏联有二十余种重要工业产品的产t也超过了丧 国,居世界首位。苏联的军事力量则以更为迅猛的速度追赶美国。苏联首先在常规军事力量方面超过美国,而后在70年代初又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赶上并继而超过了美国[3],转而同美国展开了以提高命中精度、机动性和发展多弹头分导导弹为中心的质量竞争,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西方计算,苏联的军费自1972年以来一直高于美国,而其中的武器装备购置费更是大大多于美国。因而苏联能以比美国更大的规模发展军备,扩充军事实力,使苏联同美国的军力对比一直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对苏联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政策,苏联多方面受到美国的挟制,苏美经历了十多年的“冷战”时期。50年代末期以后,苏联的经济、军事力量获得相当发展,苏联的核武器也已具备一定的威慑力量。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同美国争夺霸权,积极向第三世界扩张。这时,赫鲁晓夫大力宜传核战争恐怖,有意炫粗自己的核力量,提出同西方进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政策,企图在力量对比尚处于不均衡的情况下,同美国争夺,并获取同美国并驾齐驱的地位。结果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危机中,由于实力不济,害怕同美国这个实力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相撞,而屈辱地退缩回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加重视发展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苏联利用美国连遭经济危机,陷人印度支那战争的泥潭,其实力地位不断削弱的时机,在经济力量较快发展的基础上,以空前的速度扩充军备,到70年代初就基本实现了苏联多年所梦想的目标——在战略核力量上取得同美国的均势,变成了在一切领域可以向美国的霸权地位挑战的超级大国。从此,美国不能不承认苏联同它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与之竞争和对话了。
对于当前苏美两国力量对比的现状,世界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联的经济力量战后虽有长足的发展,同美国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但总的经济实力还明显劣于美国。这是肴,重就以下几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而得出的结论。
1、苏联目前的国民收入,据苏联统计只有美国的67%,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80%。
而据西方统计,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及美国的一半。这里应当指出,在估计经济力量时,苏联往往把自己力量说得大些,而西方和美国大多数人则倾向于贬低苏联的力量。我们认为,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比重,可能高于西方的估计,低于苏联的估计,介乎两者之间。
2、苏联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虽然已超过美国,但还有另外许多重要产品,如电力、汽车、天然气等尚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产量上超过美国的产品由于品种不全,质量不高,其实际使用效能大大低于其产品数量。
3、农业生产落后,集约化水平低,抗灾能力弱,产量不稳定,成了苏联经济的严重薄弱环节。近几年苏联农业连续歉收,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和农畜产品,为此每年要花上百亿美元。这同美国每年出口数百亿美元农产品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
4、技术和管理水平同美国相比差距很大。据西方一般估计,苏联的科技水平比美国至少落后五年。据苏联自己公布,它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5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5。
然而苏联却拥有一些美国所不及的长处。例如,苏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它是当今世界上几乎全部战略资源均能自给的唯一大国。这就大大提高了苏联经济的应变能力。苏联还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它可以把财力、物力、人力集中用于某项发展事业,从而取得惊人的进展,并在相当程度h弥补其他方面力量之不足。
至于苏美军事力量对比的现状,情况比较复杂,世界说法不一。苏美双方都极力夸大对方的力量,缩小自己的力量。1981年底1982年初美苏分别出版了《苏联的军事威力》和《对和平的威胁来自何方》两本小册子,各自罗列了一堆军事数字,摆出一副“告急”的样子,互相指责对方谋求军事优势。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自己加强军备的努力寻找借口,为自己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制造舆论。
根据多方面公布的材料,可以将苏美军事力量的各个方面做如下的对比。
常规力量,苏联已在大部分领域取得数量优势,如坦克、装甲战斗车、火炮、舰艇、作战飞机等,但美国则在反坦克武器上占优势。在常规武器的质量方面,双方各有长短,美国在飞机性能,水面大型舰只等方面见长。
在战略核力量方面,苏联的导弹数量和 战略武器的总件数多于美国,而美国的弹头数量、多弹头分导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的数量则多于苏联。在武器质量方面,总的来说美国优于苏联,苏联除弹头当量较美国大以外,在命中精度、分导技术、轰炸机性能等方面都落后于美国。总之,苏联占有相当的数量优势,而美国则拥有一定的质量优势,双方旗鼓相当,大致均衡。
在战区核力量方面,自从7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部署能携带三个核弹头的ss一20导弹和“逆火式”轰炸机以来,它已拥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优势。美国只有从1983年起在欧洲部署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后,才能同苏联抗衡。
远程空运、海运能力,美国比苏联强,美国在世界的海空基地网比苏联大。但美国的战线长,距离争夺焦点地区远,这给它的后勤补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麻烦。而苏联同美国争夺的焦点大多处于同苏联邻近的地区,这就弥补了它战略运输能力相对不足的弱点。
综合起来看,苏美军力各有所长,大体相当。这就是当前苏美军力对比的基本态势和特点。
二、80年代苏美力量对比发展的前景
过去二十多年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苏联都以比美国快的速度发展。在经济上大大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在军事上达到了同美国的均势。那么,80年代苏联能否把这种赶超美国的势头继续保持下去,从而使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折,取得对美国的全面优势,特别是军事优势呢?或者美国能否重新恢复军事优势,而把苏联再次置于自己之下呢?上述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都将造成苏美两霸力量的新的不平衡,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影响极大。这自然是人们十分关切的问题。
取得对美国的优势,首先是军事优势,是苏联领导人多年来渴望达到的目标。多年来,苏联领导人不惜牺牲人民的消费,放手扩充军备,正是为了取得优势,压倒美国,称霸世界。美国在70年代初在军事上被苏联追成平局后也并非不想恢复对苏军事优势。
里根总统上台后,把重振国威列为国策,恢复对苏军事优势的愿望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露骨。然而,苏联能否争得上风,美国能否恢复失去的优势,并不仅仅取决于苏美领导人的愿望。
苏联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全面超过美国呢?看来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
首先,苏联的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速度的优势正在丧失。据统计,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50年代平均为10.3%,60年代为6.85%,70年代为4.9%,1981年为3.2%。苏联缩小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的进程,从70年代中期起已经停止。苏联在 1976年就宣布,它的国民收人已达到美国的67%,至今又过去6年了,可是苏联公布的数字一直没有变。同期它的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同美国的比例也没有变。这说明苏联自己也承认,它同美国的差距,这6年来没有进一步缩小。
70年代以来,苏联的基建投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从十·五计划开始,不仅投资增长率明显下降,而且投资的绝对增长额也在减少。十一·五计划期间(1981一1985),投资的绝对增长额只有760一960亿卢布,比十·五计划的1280亿卢布骤减25%至40.6%。
苏联把保持8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的希望寄托在提高经济效率上,即依靠科技进步和改善经营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自1976年苏共25大宣布实行“效率和质量”计划以来,苏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事实上比过去不是更快而是更慢了。八·五计划期间,苏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8%,九·五计划期间为4.6%,十·五计划期间只有3.2%。
苏联的国际收支情况在80年代也不容乐观。1974年以来,苏联在世界石油涨价中,大最增加了硬通货收人,出售黄金也获益不小。这一时期西方又竞相向苏联提供贷款,使苏联同西方的经济贸易关系出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石油、黄金价格下跌,苏联硬通货收入明显减少。加上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每年要拿出七、八十亿美元购买粮食,大量消耗了苏联短缺的硬通货。美国又正在压其他西方国家减少向苏联提供贷款。苏联同西方的贸易基本上已处于停滞状态。此外,苏联由于向外扩张而造成的大量“援外”包袱也日益沉重[4],目前尚无减轻的迹象。当然,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通过同西欧国家进行新的天然气贸易,每年将增加几十亿美元的硬通货收入。但这能否扭转苏联对外支出恶化的趋势,还很难说。
过去苏联依靠大量增加劳动力和投资的办法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这条路 已很难继续走下去。70年代以前,苏联国民经济部门职工人数增长较快。进入70年代以后,劳动力增长速度锐减。在80年代,苏联将面临劳动力更加紧张的时期。
预计8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下降,可能只在2%到3%之间。而美国的经济也由于不景气,从70年代中期经济危机以来,长期陷入“滞胀”状态。里根执政后,想通过实行“经济复兴计划”,试图使经济走出“滞胀”,但迄今未看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从1981年8月开始美国又出现战后第八次经济衰退。最近美国国会又通过了里根提出的增税法。这些说明作为里根政府经济政策基础的供应学派理论已宣告失灵。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可能是较低的,大约为2.5%上下,同苏联的速度大体相仿。因此,美国指望其经济出现奇迹,是不可能的。而苏联指望80年代将其经济力量同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明显缩小,也是不现实的。看来,苏联经济实力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将继续处于明显落后于美国的局面。
在军事力量方面,苏联也难以在80年代取得对美国的全面优势。当然,苏联迄今在军力发展_L还基本保持着比美国有利的势头(虽然最近这一势头已明显减弱)。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军事优势问题已远不是一个数量的概念了。多少年来,苏美两国领导人都不止一次地宣称,他们的核力量不仅可以将对方摧毁多次,而且可以毁灭全世界。
因此,在它们拥有杀伤破坏力如此巨大的核武库的情况卜,谁多几件,谁少几件,对它们的力量对比已不起多大作用了。它们要夺取军事优势就必须不断地研制一批批新的、更加先进的、对方难以对付的进攻武器和防御武器,而且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这就要求他们拿出比迄今所付出的代价要大得无可比拟的物力和财力。就目前苏联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来说,这是难于做到的。实践证明,在苏美进人以提高武器质量为主的争夺时期后,苏联在军事上赶超美国的步子已远不如以增加数量为主时那样快了。
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限制了它进一步放手扩军的能力。70年代以来,苏联的军费一直以每年4一5%的速度递增着,大致相当于同期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军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目前已达12一14%,进人80年代,苏联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能降到3%左右[5],如果苏联军费长期以4一5%的速度增长,就势必要进一步抑制消费和压缩积累,同经济实力比它强大得多的美国在军备竞赛中拚消耗。今天苏联由于经济状况不景气,人民对消费品供应不足日益不满,要继续用挖肉补疮的办法维持扩充军备的高速度,恐怕越来越困难了。近一个时期苏联领导人就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同美国搞新的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可能给它的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担心。乌斯季诺夫说,“美国的目的除了要取得军事优势以外,还要用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来破坏苏联的经济”。
此外,美国的军费今后若干年将较快地增长,增长率可能大于苏联,而且在军事技术方面,苏同美还有一定的差距,不是苏联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能够赶上和超过的。由此看来,80年代苏联很难打破目前苏美军事力量对比的基本均势。
从美国看,保守力量一心想恢复美国过去所曾拥有的优势,充当一世界第一号精主。里根政府上台前后宜布的内外政策就体现了这种保守主义观点。但是里根政府执政一年多来,美国经济并未出现预期的好转,目前美国国债高达一万亿美元,年财政预算赤字超过一千亿美元,失业大军突破千万大关。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里根政府原定的扩军计划也不得不一再降码,最近一段时期,里根放弃了过去所宣布的先大大增强美国的军事力量,然后才同苏联进行裁军谈判的方针,开始了美苏之间多种渠道的裁军谈判。
看来,里根同他的几位前任一样,也不能不受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衰落的制约,也还是想同苏联达成某些妥协,想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制定一些新的“规则”。
三、苏美力量对比对80年代国际局势的影响
战后苏美力量对比的演变,对三十多年来的苏美关系、东西方关系以及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凭借优势力量对苏联实行“遏制”、“推回”政策,致使苏美关系及东西方关系长期陷人“冷战”,随着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不得不改变对苏策略。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实力地位衰弱,苏联军事力量崛起,是导致两国关系及东西方关系进人“缓和”的重要因素。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凭借其急剧膨胀的军事力量加紧向外扩张,特别是入侵阿富汗使美国深感苏联的“严重挑战”,美国开始摆脱越南战争的后遗症,宜称将加紧增强实力,同苏联抗争。苏美关系进人了新的紧张时期。
80年代苏美实力对比的趋势对它们的关系和整个国际局势的发展将产生什么主要影响呢?
l、80年代苏美力图改变力量均势,争夺军事优势和扩大势力范围的竞争将加剧,它们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持续的紧张时期。
70年代,苏联由于苏美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于自己的变化,孩频发动扩张攻势,扩大势力范围,步步向美国的“利益”进逼。70年代是苏联以进攻态势推行其全球扩张战略的十年。进入80年代,苏联虽然在国际、国内遇到一系列严重困难,扩张步伐留时被迫放慢。但它继续扩充军备的势头不减,争夺优势和势力范围的努力并未放松。美国为了改变军力对比发展对己不利的趋势,决心重整军备。1980年初美国宣布“卡特主义”以及后来里根的当选,标志着对苏持强硬态度的保守主义潮流已占上风。这就必然导致苏美关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出现紧张局面。
近几年来,苏美两国旨在争夺军事优势的新的一轮大规模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就此展开一场新的舆论战,彼此进行多年来少 有的激烈指责和对骂。美国在里根执政后,采取以每年实增军费7%的高速扩军方针,1982年度它的军费升至1869亿美元,1983年度高达2139亿美元[6],还计划使其五年的军费总额增加到15000亿美元,总兵力增加25万人,海军舰只增加800艘。而苏联则一再声称要“采取措施”绝不允许美国取得军事优势。据报道,苏联的军费1980年已高达175时乙美元,超过美国600亿美元[7]。据西方估计,到1985年苏联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上升到15%。由于苏美双方这样大规模地扩军,80年代它们都将拥有一批新的大规模的杀伤 和破坏武器系统,并利用这些新式武器对对方、对世界人民进行新的威胁和讹诈。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两个超级大国在外层空间的军备竞赛正在激烈进行。苏联率先研制反卫星武器,美国今年也成立了“外层空间司令部”,宣布要在太空部署反卫星和预警系统。
可以想见,今后苏美军备竞赛的速度之快和领域之广,将是十分惊人的。
苏美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也将更加激烈。从进人8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苏美双方首先在战略重点地区—欧洲,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较量。苏联一面力图在军事上保持和扩大它在欧洲的常规力量和战区核力量的数量优势,一面又千方百计地运用经济和外交等手段,利用西欧对美国的不信任和美欧政策上的分歧以及西欧和平主义思潮,对美欧联盟进行分化,大力阻挠美国在西欧部薯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美国则紧紧抓住苏联的SS一20导弹问题不放,对苏联大加揭露,并利用波兰的动乱和东欧国家的困难整苏联。里根政府甚至曾不惜搞僵同西欧盟国的关系,坚持扩大对苏联的经济制裁措施,力图限制苏联实力的增长和对西欧政策的实施。很显然,它们今后都将竭力利用对方阵营内部的分歧和困难,给对方制造麻烦,加紧挖对方的墙脚。在中东,美国利用以色列扩大它的既得利益和影响,排挤和打击苏联的势力。而苏联虽在表面上保持谨填态度,实际上它正静观美国的行为进一步激怒阿拉伯人民和美国影响的削弱,伺机向阿拉伯各国渗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出贝鲁特是中东局势发展的转折点,苏美在中东的争夺也将进人一个新的更加复杂激烈的时期。在世界其他地区,如波斯湾、印度洋、西南亚、东南亚、中南美的一些热点,进入80年代以来两个超级大国的角逐也十分尖锐。
展望80年代苏美关系,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将比70年代紧张。当然,由于它们双方面临的困难成堆,出于各自的需要,在紧张而激烈的争夺中,它们都需要并可能作出某些妥协。但是它们的关系在80年代不会再出现70年代的那种“缓和”。苏美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是由它们霸权主义利益的直接冲突决定的。只要它们不放弃霸权主义,不停止争夺霸权的活动,它们的关系就无法真正缓和,即使举行谈判或首脑会晤也无济于事。紧张而不至于迎头相撞,妥协但不可能再出现“缓和蜜月”,这可能是80年代苏美关系的基本特点。
2、8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将造成严重威胁。
武装入侵阿富汗显示苏联侵略性和冒险性的升级。美国宣布扩大其切身利益地区, 提出要用武力保卫波斯湾,标志着美国改变了对区域性冲突避免军事卷入的态度。这就是说,它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声明表明,它们直接卷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了。这也表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哪里争夺,就有可能在那里引起它们的武装对抗,从而对那里的和平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至于说它们中的一方参加的、或由它们支持和背后操纵的局部战争和代理人战争,几十年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显然,80年代这种局部战争还将是不可避免的。这必将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并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冲突。近两年,世界舆论对这种前景表示了极大的不安。一 个时期里关于世界战争的议论骤增,西方国家一些人甚至认为80年代中期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苏美两国的军备竞赛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它们的军备竞赛是带动战后世界军备发展的火车头。80年代苏美军备竞赛向更新更高的领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动世界军备更快地发展。同时也将直接推动世界武器交易,首先是它们两国武器出售的扩大,从而将增加世界各地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武器运到哪里,那里就笼罩着战争危险。苏美运去的武器越多、越先 进,战争的危险就越大,战争升级就越快,甚至使一些武装冲突变成苏美新式武器的试验场。目前苏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而且近些年对第三世界的武器出口的增长越来越快。这对世界的安全孕育着极大的威胁。对这种威胁可能给世界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3、80年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上的实力地位将削弱,影响将下降。
苏美两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逐步下降是70年代国际局势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预期80年代,它们的力量和地位还会不断遭到削弱,从而使它们的影响进一步下降,它们的霸权主义图谋更难实现。
进入80年代,由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面临的经济困难很大,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力量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据西方报刊统计,美苏两国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产值的比重已分别由1970年的26.7写和13.2%下降到24.4%和9.8%,而同期西欧、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由25.7%、7.4%和14.2%上升到28.2%、10.6%和14.7%。预计到1990年,美苏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22%和8%,而西欧、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将为28%、13%和16%。根据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这种计算大体上是可信的。这样,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将由1970年的40%降至1990年的30%。经济力量的相对削弱不能不严重影响它们的政治、军事地位。
随着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实力地位削弱,它们对自己盟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下降将更为突出。西欧、日本不仅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强有力的对手,而且在政治上也越来越不受美国的驾驭,它们在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同美国相对抗(如天然气管道工程问题),使西方联盟关系频频出现困难和危机,严重制约了美国的行动。从苏联方面看,波兰问题相当突出地表明了苏联在东欧的霸权地位的削弱,苏联想依靠它的军事力量在东 欧各国维持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苏美还将利用第三世界的动乱和矛盾进行争夺,但是两霸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也将进一步下降。第三世界国家已越来越认清它们的面目,要求独立自主决定自己命运和资源的趋势日益发展。在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中,人们都看到了美国无可奈何的窘相。苏联在阿富汗陷入一场无法打底的战争,损失日重,进退维谷。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却在显著地提高。这在联合国讨论和表决阿富汗问题、柬埔寨问题、阿以冲突、南北经济关系以及选举联合国秘 书长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得到充分地显示。苏美两国利用第三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的矛盾和冲突谋求霸权主义私利的能力和话动余地将进一步缩小。
总之,80年代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继续激烈争夺、两国关系将持续紧张,世界将充满危机的年代,同时,也是两霸在争夺中力最互相抵消,互相削弱,实力地位和影响继续下降的年代,更是世界各种力量(其中包括苏美两国人民)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主权,维护和平,保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斗争中不断壮大,并对苏美两霸进行牵制和削弱的年代。因此,80年代世界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影响下尽管将继续是动荡的、不安宁的,世界大战的危险由于它们的争夺而越来越严重。但是,经验和实践都表明,只要世界人民提高警觉,真正团结一致,同摇权主义、扩张主义的一切表现进行坚决的斗争,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新的世界大战也是有可能防止的。
注释:
[1]195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8.7%。分别为英、法、德、日的5.7倍、8.3倍、7.7倍和30.4倍,超过这些国家总和的1.2倍。
[2]同期日本、西德、法国分别为9%、5.4%和4.8%,苏超过西德和法国,仅低于日本。
[3]197。年苏联洲际导弹数盆开始超过美国(苏为1299枚、美为1054枚),到1072年它的战略核武器总数也超过美国,苏为2167件,美为2165件。
[4]据西方报道,苏联每年要向东欧、古巴、越南等国提供20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
[5]据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6大报告的国内经济部分中宣称,1980一1990年苏联经济将增长40%。
[6]美国国会1982年6月23日通过的军费数字。
[7]美联社1981年2月6日电。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