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一般文章
十四大报告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
刘克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6期 2011年01月18日

  编者按: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它已经并将继续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勃勃生机,而且也将推动我国学术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为了及时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本院于10月20日召开了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座谈会,发言者结合自己的专亚方向畅谈了对江泽民同志报告的理解。现将发言要点刊登如下。

  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正如十四大报告所说:“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所说的时代,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局势总趋势,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的两大战略问题,同时又认为,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这两个问题都己经解决。他认为“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这就是说,实现两大问题的解决,不是自流到来的,是要经过斗争的。拿发展经济问题来说,也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发展经济就必然面临激烈的竟争。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6月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我们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赶上时代”,就是要拼搏,要应付经济和科技方面国际土的激烈竞争。因此,当前这个时代,是争取和平和发展的时代,又是经济和科技方面激烈竟争的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全面闲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处处反映了这个新的历史时代的特征。比如:

  从总的国际形势的新估计出发,认为有可能争取到比较长期的和平,因此,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主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苏联搬来的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这个新的历史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而适应这个时代经济和技术方面激烈竞争、市场千变万化要求的经济体制,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休制;

  根据当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大的情况,强调科学技米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竟争中取得主动;

  根据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怒,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强调对外开放是改革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应当吸收和 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根据新的时代对我发展建设有利的条件,提出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土一个台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怒,来促进完成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

  在新的历史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有坚强的政治保证,为此,再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特别强调了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问题。

  根据这个时代的要求,在国际问题和中国对外政策上,邓小平同志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提出党与党之间新型关系的原则(党中央概括为“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扶序和国际政治新扶序;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时,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等等,处处都显示出邓小平同志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不构泥于本本,勇于打破老框框,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解决新的历史时代各种复杂问题的高度的时代感和巨大的创造性。社会主义中国14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内外政策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表明邓小平同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还表明这个理论走在新时代的前头,它是这个时代要求的理论反映。它不只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伟大的思想力量。

  至于如何繁荣社会科学和搞好研究生院的教学改革问题,我想,首先是学习好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把它运用于我们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学术研究上,现在仍然存在“左”比右好的倾向。讲点老生常谈或常常是“左”的东西,即使空洞些(比如批资本主义),也可过得去;但如果在创新中,出了点毛病,特别是被人指为是右的毛病,那就不得了,严重了。实际土,研究新问题,认识过程从来就没有一次完成的。连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是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吗?在研究问题过程中间,出现偏差,芒至错误,都是可能发生的。搞经济改革允许试行,允许在实践中看效果;搞理论研究,也应当允许在创新中出偏差、犯错误。出现偏差或错误,经过讨论,加以纠正,取得更全面的认识,也就完成了对某个理论问题的认识过程。如在研究过程中,急于对某些创新提法作出性资性社的判断,问题就难以研究下去了。理论问题当然也有牲资性社问题,但最后的检验者,也还是实践结果。

  我是研究前苏联的,因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研究范围也常扩大到其他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深感到不止右的东西需批评,而且还感到“左”的教条主义的东西积淀太深,迫切需要清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本着十四大精神,运用邓小平的理论,在研究、教学中,打破老的思怒框框,解放思想、实丰求是,实行学术民主,鼓励创新。我想,这应是繁荣学术研究和实现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作者为东欧中亚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