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主管俄罗斯能源问题的副总理谢钦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同之一”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协议正式启动:中国支线管道全长1030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段63.4公里,4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中国境内段从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到大庆965公里,5月18日正式开工。预计将于2010年10月完工,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2011年1月开始供油。
一条石油管线,几多风雨波折,折射了石油价格的起伏,经济危机的波动,国家利益的捭阖,地缘政治的纠葛,大国间的博弈等诸多问题。
今年2月17日,中俄签署了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俄罗斯在20年期间向中国供应3亿吨石油,中俄共建石油管道建设等七项协议,统称为“贷款换石油”。总体来看,这是对中俄两国都有积极意义的“双赢”协议。
从安全角度考虑,对中方来讲,国家战略安全第一,其次求利。2008年中国进口石油近1.7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49.8%。石油供应的稳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在中国目前的石油供应结构中,在石油原产地方面严重依赖中东(超过50%来自中东),在石油输送路径方面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在输送工具方面严重依赖海上运输(占进口石油90%),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中国的石油供应必须从原产地实现多元化,输送渠道实现多渠道,输送工具方面实现多样化。放眼世界,俄罗斯可能是离我们最近、最为安全方便和最有前景的石油来源地之一,而且管道运输是比路上运输更安全,更经济的运输方式。协议中的石油供应量相对中国进口量而言并不大,约占中国日进口量的4%,但是相对而言是稳定、可靠、安全的。
对俄罗斯来说,也面临着谋求能源出口多渠道和石油出口长期稳定的考虑。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意味着俄西伯利亚能源库巨大能量的释放,开辟了除欧洲以外的新能源销售市场,既能巩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又占领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最为迅速的中国市场。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俄远东地区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直接意义,完全符合俄罗斯发展远东地区的战略需要。近日,俄总统梅德维杰夫的讲话更是要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捆绑在中国的“振兴东北”计划上。
从发展战略上讲,中国力图保障石油供应安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俄罗斯则把能源作为实现俄罗斯经济复兴,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俄罗斯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手段。两国战略中存在相当的利益结合点,“只要价格和经济利益”(俄驻华商务代表谢尔盖·齐普拉科夫语)上面能达成一致,两国在能源方面将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提供的250亿美元在俄罗斯资金急缺的情况下犹如雪中送炭,有助于俄罗斯度过目前的暂时困难。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中俄两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两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签署一揽子石油合作协议和启动石油管道中国支线项目,体现了双方加强合作、共克时艰的意愿、信心和决心,为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充实了内容,不仅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全面、长期、稳定的务实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促进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和两国乃至东北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俄石油管道建设在两国境内分别按期开工,是近十多年来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中俄能源合作的配套和后续内容,中俄联手在两国建立的两个公司“东方能源”、“东方石化”也开始运作。中俄联手投资40亿美元在天津滨海化工区共建的产能为1500万吨的“东方石化”炼油项目被天津市列为2009年重点项目,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今后,中俄在核能、电力等能源领域的合作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除此而外,作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拓展,中国和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等国也签署了相关协议,谋划石油进口的全方位多渠道,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