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网首发
学界聚焦“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陈余 来源:中国俄欧亚研究网 2016年10月16日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方位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加深对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9月17—18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历史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年会在新疆大学召开。

  深化历史文化研究 

  作为本届年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与会学者围绕俄罗斯东欧中亚各国历史文化展开了深入讨论。古罗斯的政治制度是青年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吉林大学世界史系教授杨翠红认为,罗斯建国后曾长期保存原始社会的多神教信仰,弗拉基米尔大公统治时期接受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开始了罗斯的基督教化。通过引进东正教,罗斯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化,教会对王权的神化有助于加强大公权力;教会大地产的形成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并有助于法律的强化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齐嘉对古罗斯的维彻制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维彻是一个发展性的历史问题,在古罗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维彻的含义、功能都不尽相同;古罗斯是政治多元化的城邦文明,而非实行专制政治。

  一些年轻学者研究俄国史的角度比较新颖,采用了多元化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旭黎分析了俄国的连环保制度,他认为,连环保制度是征税和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但是,连环保和村社制度大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连环保制度于1906年被全面废除。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振文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经济的剥削程度及其危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俄国政府1861年之所以废除农奴制,主要原因并非农奴制在经济上出现了危机,而是因为它已成为俄国在克里米亚战败后国家政治危机的根源和焦点。

  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档案文献的发掘和利用。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吕卉探讨了1918—1929年苏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她通过对农业数据的分析,认为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农业正在摸索建立大型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还存在着自由探索大型集体化生产道路的可能性;合作社仍在继续发展,并有可能组织为共耕社、劳动组合和公社等最简单的生产联合和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机器拖拉机站开始成立,加快了农业劳动技术设备更新速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余以战争时期的政治宣传为切入点,考察苏联的政治文化,她利用最新的档案资料,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政治宣传的实践活动、宣传策略作了梳理。她认为苏联的战时宣传在总体上是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苏联人民的爱国热情,大大提高了士气,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关注双边和多边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学界掀起研究热潮。“一带一路”需要周边国家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如何妥善处理“一带一路”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提出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俄罗斯提出的“欧亚联盟”政策,辐射范围都包括中亚地区,为加强多边合作提供了契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研究员范丽君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投资政策、投资环境、民族状况等方面,分析俄罗斯的中亚战略和“欧亚联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她认为,中俄有必要共同维护中亚地区的地区安全和秩序。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随安对中国提出的 “中蒙俄经济走廊”倡议进行了阐述,认为该倡议把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蒙古国的“草原之路”计划和俄罗斯的 “跨欧亚大铁路”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大大促进中蒙俄三国经济的发展。

  在探讨俄罗斯与独联体的关系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兴认为,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演变的过程,其原因在于俄罗斯国力、领导人理念及国际形势三方面的变化。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何宛昱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解读,她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与 “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紧密相关,可以视为手段与目标相互一致,也可视为区域发展与全球性目标相互支撑。“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反映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既承袭传统的国际合作机制,同时具有创新性,为构建全球化进程中互利共赢的国家间关系提供了新样板。

  “一带一路”建设同样离不开中东欧国家的参与,中东欧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成为“一带一路”不容忽视的一方。因此,中东欧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马细谱分析了国内的中东欧研究现状,并列出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中东欧研究需要着重关注非传统安全因素。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政局不稳,恐怖活动、难民问题对外国投资者和资本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该在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中东欧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水平。他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长远目标和重大战略,这为国内的中东欧研究提供了发展契机。

  促进民族关系研究 

  自古以来,民族关系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谢国良探讨了1907—1911年俄国总理大臣斯托雷平是如何处理俄国犹太人问题的。他认为,斯托雷平作为俄国资本主义的推动者,深知宗教矛盾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阻碍,通过逐步扩大犹太人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权限,淡化宗教冲突,以期促进俄国社会的发展。

  此外,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同汉族交流融合这一课题的研究也颇具特色。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热提江·乌斯曼以裴慧琳、裴神符、裴大娘、裴兴奴、裴承恩等五位喀什裴姓人的生平事迹为例,详细解读了唐朝时期喀什人从西域来到中原定居并从事各种行业的经历及其成就。这些西域文化精英向往辉煌的中原文化,吸收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将西域文化同中原文化的精要融合在一起,在宗教、人文、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可喜成绩。作为西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对中原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