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网首发
研究所图书馆只有搞好专业文献收藏和服务才能发展壮大
阎洪菊 来源:中国俄欧亚研究所 2015年10月25日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成立50周年,研究所图书馆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

一、馆藏建设从无到有,不断适应科研需要

  五十年前成立研究所时,现在的图书馆称为“图书资料室”, 1964年开始筹建,1965年正式成立的,当时,既无现成资料,也无历史资料,一切从零开始,就连办公地点也临时选在一家招待机构内。首任室主任张开同志以极高的事业精神,带领大伙白手起家。图资室按照建立专业图书馆的要求,凡属苏联东欧的工具书及专业中外文书刊都适量采购。馆员朱国友同志接受筹建图书馆的任务后,不辞辛劳,跑遍了京城各大书店和书刊发行机构,精心订购和选购科研所需要的基础性图书、报刊、工具书。特别值得后人敬佩的是,他经常有目的的访问与所研究方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图资室,从而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大量无偿接收他们剔旧出来的图书和报刊资料。如接收了来自中联部的苏联和众多东欧国家的旧报纸、1949年1月1日以后的《人民日报》,接收了来自外交部从创刊开始的苏联《真理报》,后来这份报纸得以延续,成为我馆最有特色的收藏之一。这些成了所图书馆早期最珍贵的家底。由于当时馆藏中的一部分图书接收自中联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图资室的图书分类采用的是“中联部分类法”。此外,为了补充馆藏,朱国友同志还从个人手里购买一些有价值的工具书如《苏联文学辞典》。虽然人们已记不起最早收藏的是哪本书、哪份报刊,但可以说现今馆藏中的每本书、每份报刊都凝结着前辈的创业精神。正是这些馆藏成了研究所早期科研工作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研究所一向重视图书馆工作,这是馆藏工作不断拓展前进的重要推动力。上世纪80年代初,所领导决定动用当时十分宝贵的外汇,从德国购买了俄文版《苏联百科全书》,这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馆里的“珍藏”。

  图书馆还接受机构赠书,如80年代中期,接受美国伊利诺大学图书馆捐赠的俄文图书约3000册。

  苏东剧变给图书馆的馆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对象国一下增加了十几个,这使图书资料再次出现了空白。全馆人员共同想办法,为转型服务。为了补充这些资料,最大限度的适应科研需要,图书馆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为每个东欧国家订了一报一刊,(后来发展到两报一刊),订购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每个国家2-3种核心报纸。另外,通过本所出访学者带回俄罗斯、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的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的统计年鉴和统计资料,在当时资料匮乏时期,阅览室是研究人员非常喜欢去的地方。

  想方设法以有限经费最大限度充实馆藏。购书经费总是有限的,为了解决经费与需求的矛盾,1991年,我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 РАН)签订了“图书报刊交换协议”。根据协议,图书馆用人民币采购最新的报纸和期刊,用以交换基本等值的俄文报刊。二十多年来,协议执行效果很好。协议项下交换的报刊资料上百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哲学、社会学、人文、民族、历史、宗教类。由于这些报刊是经俄罗斯研究人员精选过的,特别适合用于研究俄罗斯,所以一直深受所研究人员的喜爱。按照这种模式,图书馆还与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斯拉夫研究所、乌克兰科学院等保持着图书和报刊资料的交换关系。通过这些非常规的采购渠道,采用直接交邮局邮寄,图书资料在途时间短,这让图书馆总是能够向研究人员提供最早和最需要的图书资料。可以说,有关研究对象国的报刊在国内总是最早上架的,这是保障所研究工作在国内一直保持领先的重要因素。

  由于研究所的性质,科研人员希望看到来自对象国的原版书籍,但是购书经费又少,所领导考虑到这一点,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希望在国外留学的同志能为所里做些贡献。王桂香同志在俄罗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0-1995),挤出时间奔走俄罗斯统计局、出版社、档案馆和莫斯科三大书店:“Москва”—книжныймагазин、“Домкниги”、“Библио-Глобус”,系统和大量采购年鉴和统计资料、档案资料、工具书和新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和宗教类图书,这些新书被及时运送回国,成了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抢手货”。利用境外出差、访问和驻外工作的机会,为图书馆采购图书资料的研究人员还有很多。近二十年来“为所购书”已经成了科研人员不成文的“义务”和传统。他们采购的图书资料专业性和时效性很强,这不仅及时补充馆藏,让馆藏最大限度适应新形势下研究工作的需要,也让所图书馆逐渐成了国内有关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藏书最丰富、最专业的特色图书馆。

  五十年里各届所领导班子对图书馆计划外购书方案都给予了支持,并对馆藏工作不断提出完善建议。

  研究人员长期关心馆藏工作,这是馆藏工作能够保持领先的重要保障。除上述境外代购图书文献外,所内的研究员还定期按订书目录为图书馆提出代购建议。这些建议保障着订购图书的专业水准,保障着整个馆藏的质量,也是馆藏图书一直有着较高流通率的重要原因。

  从研究所成立至今,虽然研究所4次易名,停办,归属也发生了变化,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但历界图书馆人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他们怀着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认真踏实地工作着、奉献着。

  经过五十年的努力,截至2015年4月,馆藏图书5.450 6 万册,其中俄文图书3.194 9万册,中文图书1.702 2万册,西文图书5 535册。各类过刊2.070 0万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馆藏数字反映的是剔旧后的馆藏。有选择的剔旧是馆藏管理中的必要工作内容,目的是要科学地保障图书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藏书空间,能有空间和能力购入更多新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国际研究分馆后,俄罗斯东欧中亚图书馆自然成为国际研究分馆的一部分,但藏书仍是独立的。俄罗斯东欧中亚书库位于张自忠路3号东院南楼东侧一层,馆舍面积合计约500平方米,分别设有中文书库、俄文书库、西文书库、过刊库和阅览室。书库和报刊库内均配备大型密集书架,可藏书近12万册。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配备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可容纳数十人同时查阅资料、进行网上检索。

  目前,俄罗斯东欧中亚图书馆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馆藏图书资料质量以及查询手段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今的馆藏,已具有如下五个鲜明的特点:

  1.俄文原版专业图书的入藏量在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中是首屈一指的,其藏书量占全部藏书的59%。

  2.俄文报刊的种类多,几乎涵盖了有关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社科领域的所有核心报刊,可为科研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

  3.俄文报刊的连续性强,例如:俄《真理报》(Правда)是从该报纸的创刊年1912年开始入藏的;《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劳动报》(Труд)的起始收藏年代为1950年。

  4.中、俄文版的马恩列斯著作齐备,如《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全集》、《列宁文稿》、《列宁选集》、《斯大林全集》、《斯大林选集》、《斯大林文选》等著作,在俄欧亚所图书馆均有收藏。

  5.研究对象国的各类统计年鉴、手册、辞典等参考工具书较为齐全,而且具有连续性,所内研究人员查询可以足不出所。

  俄欧亚所图书馆的上述特点及其所收藏的有关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的图书文献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国内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界应是绝无仅有的。

二、坚定为科研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为科研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为此图书馆不仅做到了以不断充实和更新的馆藏为科研服务,还努力做到了主动为科研服务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以二次文献主动为科研服务。二次文献是指把大量有价值但分散无序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集中和整理,并按照既定的需要加以编排,便于使用者检索和利用。剪报是最初级的二次文献开发。对于所图书馆来说,剪报就是紧跟科研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剪贴并装订成册,并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最需要的科研人员。剪报工作的工具就是简单的剪刀和浆糊。上世纪研究所成立到九十年代初,手工作坊式的剪报工作成了图书馆主动为科研服务的典型事例和传统。剪报工作的成果之一是新华社《参考资料》剪报,该刊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出版的内部刊物,编译来自各国的最新动态消息。当时,图书馆很重视这项工作,《参考资料》到馆之后,专门有人负责圈出需要收藏的文章,然后由专人剪贴,分类并装订成册,整齐而有序地排在书架上供科研人员查阅,剪报工作从图书资料室成立后开始并延续下来,这些剪报资料对当时的科研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根据参加过剪报工作的赵常庆同志回忆,剪报曾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普遍欢迎。所图书馆在互联网前时期坚持剪报工作,不仅弥补了当时资讯和文献流通不畅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有限文献和资讯的潜力,并且把图书馆工作与科研工作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此外,努力开发三次文献,进行选题和专题服务,承担翻译工作,为科研服务,收到很好的效果。

  今天的图书馆人仍然传承着剪报时期树立的主动为科研服务的宗旨和精神,并努力在互联网时期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例如,及时制作新书目录并以邮件发送给每位研究人员,使他们能最早掌握新的入藏信息。所以许多新书一到馆就被预约借阅了,有时新书分编后未及上架就已经被研究人员借阅了。

  与时俱进,以现代化手段为科研服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工作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就是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为科研服务。情报信息工作落后必然拖累科研,影响科研成果质量、科研进展程度甚至科研方向。面对互联网时期的新挑战,所图书馆在一切为科研服务的宗旨指引下,并在社科院和所领导的坚守支持下,及时增加了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服务手段和内容。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现代化手段之一。根据工作需要,图书馆于1995年开始建立《参考资料》全文数据库。首先把选中的文章扫描到电脑里,第二步对照原文逐字校对,第三步将其保存为文本格式,第四步给出关键词、作者、出处、日期等信息。图书馆在购买了电子版《参考资料》后,正式摒弃了手工扫描操作,全面转型为电子操作。《参考资料》全文数据库共收录数据6900多条,使用“天宇数据库软件”作为数据库平台,该库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促进所内学术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天宇数据库软件”退出使用,该库及其他一些数据库已停用)。

  90年代中期,研究所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房和音像资料室。从1997年起,在社科院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所图书馆作为社科院国际片试点单位,开始建设“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研究资料和成果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在馆长徐小云同志的带领下,馆员们先后建成的数据库有:《参考资料》全文数据库(1995年起);《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蓝皮资料数据库》(内容为所主编并出版的俄罗斯东欧中亚蓝皮资料);《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文论文资料索引数据库》;《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期刊数据库(为该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期刊数据库(为该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文报刊索引数据库》;《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科研成果数据库》;《国内外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机构介绍数据库》;《参考消息全文数据库》;《俄罗斯研究数据库(总)》,包括《俄罗斯政治数据库》、《俄罗斯经济数据库》、《俄罗斯外交数据库》、《俄罗斯法律法规数据库》、《俄罗斯军事数据库》、《俄罗斯文化数据库》、《俄罗斯历史问题数据库》等;《国别数据库》,包括《中东欧国家数据库》、《中亚五国数据库》等;《上海合作组织数据库》;《多媒体视频、音频声像图片数据库》。

  每个数据都有多个检索入口,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检索点进行检索。实践证明:图书馆这一优势的转变,不仅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手工检索图书资料这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也使科研人员增加了获取情报的渠道,并且,通过网络查阅、检索、拷贝文献资料,节省了科研人员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其他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目前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的建设,使图书资料工作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同时也将文献信息资源的积累优势转化为信息服务的优势。

  除了以上述方式为科研服务外,我们努力做到开门办馆,除本所、本系统的研究人员外,其他单位或大学的师生甚至外地的科研人员,还有外国友人到我所查阅资料,我们都热情为他们服务。

  欧亚所自建所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96名博士和73名硕士研究生,图书馆承担了这些博士、硕士生写论文前期查找资料的工作,常常会看到这些学生在论文的后记里写上:“感谢图书馆员的帮助”之类的话语,这使我们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感到十分欣慰。

三、图书馆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现计算机管理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003年为了顺应科研人员对机读目录的要求,图书馆做了图书回溯工作。

  图书回溯建库也称图书回溯转换,是书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计算机编目系统建立后,除了把新采访到的文献书目记录输入书目数据库外,还须根据馆藏情况与本馆的条件,把原有文献的书目信息逐步转换成机读形式,扩大书目数据库的文献覆盖面,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与检索效率。

  我馆以前一直使用“中联部图书分类法”,为了与社科院的图书分类体系一致,必须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为此,我们将书库所有的中外文图书又进行了重新分类。图书依据ISBD(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规则进行著录。我们使用的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数据是推进书目数据规范与统一,加速文献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国内外图书馆间书目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重要工具,图书回溯工作是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们认真负责,尽量做到每一本图书的分类准确、著录事项完整,以保证回溯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质量。经过两年的辛苦劳动,在2004年年底,图书回溯工作顺利完成。俄欧亚所图书馆已经实现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联机编目和检索。这对揭示馆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实现书目数字化,使俄欧亚所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的基本职能和服务方式由手工操作和管理,上升为计算机化管理,形成了传统文献资源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即并存又互为补充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其他文献信息数据库并列成为网上虚拟图书馆的一部分。此外,图书馆还收集了许多中、俄文版电子图书、应用软件、光盘数据库等非纸质图书资料,供科研人员查阅。

四、建立研究所网站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信息化网站建设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俄欧亚所从2000年开始拥有自己的网页。

  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速,研究所信息化也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研究所所长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信息化建设的十年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同年,吴建军同志加入图书馆,开始探索一条专业科研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学术研究与网站数据库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欧亚所是社科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研究所,并获得社科院财政支持。2003年,在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支持下,研究所建立了对外网站,实行静态管理。作为研究所对外宣传的窗口,该网站对宣传和推出我所学术人才和科研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次研究所网站评比中,我所网站荣获二等奖。2006年,研究所与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合作,借中俄互办“国家年”之机,开始建设《俄罗斯国情网》并于2007年建成上线,收录数据信息约2万条,该网站为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业学科网站,2008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信息系统运行应用十周年庆祝活动先进评选中,该网站参加评选并荣获优秀奖。

  以上两个外网均为静态管理,网站维护十分不便。为便于网站维护和内容实时更新,亟需对研究所对外网站进行改版,并对网站平台进行改造。因此,建立网站动态管理平台的任务已迫切地提上日程。2009年8月,研究所与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合作,开始建设《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2010年9月,网站按期建成上线,该网站为国内最大的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专业学术网站,收录数据信息约7万条,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还对《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网》和《俄罗斯国情网》进行了改版和改建,实行动态管理。

  2011年6月,开始建设《中亚研究网》,并于2012年底建成上线,收录数据信息约3万条,该网站为中亚问题研究专业学科网站。2012年5月,研究所与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合作建设《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网》并于2013年12月建成上线,收录信息3万多条。截止2014年底,研究所建立了5个对外网站,收录数据信息15万多条。网站设置检索功能,所有信息实现全文检索,为专业学者和广大网民查找科研成果和学术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网站及数据库建设对促进研究所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推进科研强所、人才强所、管理强所的战略目标,有助于推出优秀人才、优秀成果,扩大了研究所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根据我所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所将在适当的时间推出外文网站。

  201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网协助研究所将对外网站迁移至新的网站管理平台,迁移后研究所网站域名变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http://euroasia.cssn.cn) ;《俄罗斯国情网》(http://russia.cssn.cn);《中亚研究网》(http://ca.cssn.cn);《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网》(http://studysco.cass.cn);《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网》(http://ireeca.cssn.cn)。

五、国际研究分馆成立

  2012年6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国际研究分馆正式成立,揭牌仪式在俄欧亚所举行。国际研究分馆由俄欧亚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亚太研究所的六个所图书馆整合而成,依托俄欧亚所管理。这是社科院实行总分馆制、图书采购代理制和资源结构调整、服务方式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改革的结果。改革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分馆、所馆、专业书库和资料室组成,实行总馆——分馆——所馆(专业书库、资料室)三级保障体制,其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建、文献分藏,总馆存放综合性基础性的资源,分馆和所馆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收藏相关专业文献,达到较高的收藏级别。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总分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关注。

  合并后的国际研究分馆目前藏书23万多册,馆藏文献资料涉及20个语种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6个独立的书库和6个阅览室。原来分散在各个研究所的藏书,现在统一由国际分馆的工作人员管理。按照院馆的要求,国际分馆更换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用Aleph500系统代替了过去的ECO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实现采购、编目、典藏、流通、参考咨询等各个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管理以及数字资源发现获取的无缝连接。

  目前俄欧亚所图书馆可以共享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苏黎世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俄亥俄图书馆等通过Z39.50协议的图书馆的图书编目数据资源。国际分馆6个所馆的馆藏目录以及目前编目的每一本新书信息都可通过互联网联机公共目录在线查询,网址:http://book.cass.cn。

六、结语

  图书馆是所有研究机构的必要基础设施。从建所那一天起,图书馆就竭尽全力为研究人员提供图书、情报和信息保障。在五十年里,一代又一代图书馆人,用辛劳、双手和智慧书写了从无到有,从奋斗到辉煌的历史篇章。如果说50年里研究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那么这就是图书馆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老图书馆人的骄傲。五十年里,图书馆人经历几代新老交替,但为科研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今后,我们要加强与国际片各研究所的合作,继承和发扬各研究所图书馆专业收藏的优势,为国际片各所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将从学科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数字化服务三个方面入手,在为读者服务方式上狠下功夫,让我们的专业图书文献资源服务于更多的有需求的人群。

  感谢所有为此文提供帮助的人!

  2015.11.16

  作者简介:阎洪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国际研究分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