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网首发
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及现状问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许文鸿 来源:中国俄欧亚研究网 2015年01月10日

  内容提要: 2014 年11 月19 日~ 20 日,中国社科院“陆南泉创新工程课题组”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了“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及现状问题研讨会”,研讨会着重就俄罗斯、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及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学习和研究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最终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要把自己放入世界舞台来看待世界格局的变化; 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罗斯处在普京时代最为艰难的时刻; 中国的外交应有价值观的引领,不应被短期经济利益所驱使。

  关键词: 俄罗斯;中东欧;转型;乌克兰危机;

  作者简介: 许文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在中东欧各国转型25 年、俄罗斯转型23 年之际, 2014 年11 月19 日~ 20 日,中国社科院“陆南泉创新工程课题组”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了“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及现状问题研讨会”,着重就俄罗斯、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及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主持,来自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浙江大学、中央编译局等单位的10 多位专家教授代表分别就俄罗斯、中东欧国家的转型、现状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此次会议主要有三个特点: ( 1) 主题明确,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及现状问题上; ( 2) 与时俱进,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和认识; ( 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问题与当前中国外交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建议。

一、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

  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问题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此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对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的本质和认识上,与会专家认为,1989 年前后苏东国家发生“剧变”( 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 中东欧国家无一例外的宣 布彻底与斯大林模式决裂) 之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的发展不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完善与发展,而是朝着西方所认同的价值观方向发展,因而,“转型”是指原苏东国家发生剧变后对各种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主要内容是由原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体制过渡等。

  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的目标是民主制度,但并不存在可以仿效的民主制度样板, 因为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在不断调整中。中东欧“剧变”产生了“滚雪球”效应( 即从波兰开始转型,波及中东欧许多国家,最终达到历史“剧变”过程) 。为什么“雪球”可以滚起来? 为什么中东欧剧变的方式均为和平方式,以民众自发的方式转型? 与会专家认为,这是出于中东欧人民对苏联模式的反感。“滚雪球效应”对除波兰外的中东欧国家都产生了影响。在分析中东欧转型以和平方式为主的原因时,有专家认为: ( 1) 苏联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 2) 中东欧国家大都通过圆桌会议作用,与反对派通过对话,缓解了社会对抗; ( 3) 军队中立,从而避免了暴力冲突( 除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外) ; ( 4) 社会形成了共识( 政治精英、民众有愿景) 等。历史规律的总结在中东欧国家总有例外,毕竟中东欧国家众多,发展阶段、水平不尽相同。但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是否有效,值得探讨。

  关于“激进”与“渐进”两种转型方式的评价,与会专家提出八条观点: ( 1) 激进或渐进,都只是手段与方式。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有两种: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2) 渐进与激进也是相对的。激进的措施具有局部性与临时性的特点。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但在各个领域、不同时期,改革的速度也不都是一样的。即使是激进的改革也有渐进的性质。( 3) 国外有学者认为,“渐进式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要失败”,这种说法是 没有根据的。( 4) 激进式的过渡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5) 向市场经济渐进式的过渡也并不会拖得很长。如匈牙利是东欧诸国中渐进式过渡的典型,但匈牙利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却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进展,即价格较快实现了基本放开,价格结构有了很大调整,传统的计划体制被打破,市场调节的作用大大加强,市场经济的因素明显增多。所以,渐进式绝不是慢慢来,同样需要迈大步。( 6) 人们对激进过渡方式所产生的问题容易看得比较清楚,但常常忽视渐进过渡方式存在的问题。渐进的过渡方式,容易把问题与矛盾掩盖起来,使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能忽视渐进式改革的负效应,应力争在实行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把它的负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7) 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过渡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 一是通过对国企改造,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二是使市场机制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由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政机制转换成市场机制; 三是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与方法,即由直接的行政方法的调控改为间接的经济方法的调控; 四是在形成与培育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8) 从俄罗斯、中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方式的发展过程看,其趋势是渐进与激进两种方式的混合,但侧重于渐进式。与会专家认为,搞激进转型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后转向渐进,并不意味着对前一段时间激进改革政策的根本否定,亦不是纠偏,而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俄罗斯与中东欧一些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科勒德克的看法,经济稳定化和自由化可以以激进方式达到,而结构改革、制度安排与现存生产力的微观结构重组则必须是渐进进行的。如果从通过转轨达到制度建设的目的这一角度讲, 所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其经济体制转轨实质上都是渐进的,必然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政治剧变过程中,俄罗斯的转型具有特殊性,与会专家提出其具体表现在: ( 1) 俄罗斯的转型在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有主体引领作用; ( 2) 俄罗斯更多依靠自身自觉转型( 内力为主驱动力) ; ( 3) 进程方式由激进式( 叶利钦早期) ———保守( 叶利钦后期至普京初期) ———国家集中权力( 普京时期) ; ( 4) 转型应带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制度乃至社会心理等全方位的转变,而俄罗斯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 精英与民众共识) ; ( 5) 在俄罗斯与中东欧转型比较中,俄罗斯的转型也有不先进的地方: ①俄罗斯的宪政制度难以体现权力制衡; ②俄罗斯的选举制度执行多年,但政治环境没有显著改善。为什么俄罗斯的转型具有上述特殊性? 与会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的转型动力完全靠自身,没有样板模式,因而具有盲目性; 俄罗斯的转型过程完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而且是剧烈激进的变革方式。俄罗斯的制度设计不是通过相互妥协、协商的方式,而是带有“零和博弈”的方式进行,如炮击白宫事件等。在俄罗斯的转型过程中,外力作用较弱,此点不同于东欧国家的转型。西方对俄罗斯民主的批评,反而加剧了国内认同感的提升,向心力增强,民族主义、威权主义上升。

  俄罗斯的转型过程是俄罗斯如何融入民主化、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过程。俄罗斯转型初期的目标是清晰的,但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俄罗斯认为被西方多次欺骗,这种感觉决定着俄罗斯对世界的认识。回顾历史,俄罗斯一直具有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源自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侵略所欠的账。现在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时所做出的一切反应,均系受外部关系挤压后的本质反应。总结俄罗斯转型过程和发展道路,有专家提出, 俄罗斯与西方结构性矛盾大过民主转型的内在需求; 俄罗斯的国家特点是“对内集权,对外扩张”; 俄罗斯转型前景既不会走民主道路,也不会走集权道路; 俄罗斯未来转型不取决于普京,而取决于俄罗斯广大的民众。此外,俄罗斯与中国的转型不具可比性: ( 1) 俄罗斯和中国民主进程不同; ( 2) 俄罗斯和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不同。受东正教影响,俄罗斯有“第三罗马”的神圣使命感,中国显然没有这样的文化包袱。有专家提出,在转型比较研究中,应认识到人类的发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脉络,转型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停留在具体化的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把握。

  中东欧国家转型已25 年,与会东欧问题专家也对中国中东欧25 年转型的研究做了简要回顾。目前,中国中东欧研究总体实力较弱,中国唯一成建制的中东欧研究机构就是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东欧室。中国中东欧领域的研究人员数量呈递减趋势,特别是2000 年之后。国内对中东欧国家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先定性、再深入、再调整预设。关注的问题过于关注定性问题,少于关注微观、细致等技术性问题,如私有化进程等。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西方国家的研究往往带动政治、经济学科的深化,某些领域已经具体到学科化的程度。中国的中东欧研究缺乏学科化、差异化。中国学界对问题的理解仍是“白描式”的研究,较多停留在基本层面上,有待深入。如何克服这些不足? 与会专家认为,需要对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弄清哪些问题值得研究,结合现有研究人员的智力、精力与能力,认清和集中研究中东欧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此外,与会学者还提出了中国学者应遵循的研究视角问题。有专家提出,在研究欧亚国家的转型问题时,俄罗斯与中东欧的视角都很好,但最大的参照点应该是中国。中国的发展道路一直都在挑战经典的理论预设,很多经典理论都无法解释中国现今的高速发展, 许多解释也都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中国目前研究问题很容易先入为主: 先设立观点然后找证据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不符合证伪的标准。但如果相反,从卷帙浩繁的书籍和实例中寻找答案,也不可取,毕竟研究人员的精力能力有限。最佳方式是先找到比较准确的理论框架,后修正、细化、粉碎与整理后再次挑战先前的预设。

二、俄罗斯当前的形势、背景与前景

  乌克兰发生危机,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俄罗斯卢布汇率剧烈下跌、资本外逃严重,该如何判断俄罗斯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

  结合当前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以及西方的制裁加压,与会专家认为,目前俄罗斯经济处于普京时代最艰难的时刻,俄罗斯经济发展面临着四重叠加效应: ( 1) 乌克兰危机前俄罗斯经济已经开始下行; ( 2)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能源需求难以显著提升, 俄罗斯赖以生存的能源外汇急剧减少; ( 3) 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制裁和油价下挫进一步凸现了俄罗斯经济的弊病———即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对能源、原材料的过度依赖。( 4) 西方制裁主要涉及能源、金融、国防等领域,主要针对俄罗斯大中型企业,禁止其融资、禁止设备引进、禁止获取先进技术等。参与对俄罗斯制裁的国家有40 多个,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降至冷战结束后的最低点。

  关于俄罗斯与西方的制裁与反制裁,有专家分析了俄罗斯可能对西方的制裁采取的反制措施有: ( 1) 停止向欧洲供应天然气( 但一般不会动用,除非态势达到极端的程度) ; ( 2) 制定《反制裁法》,冻结制裁国家企业在俄罗斯的账户,把其资金收归国有,以此弥补损失; ( 3) 禁止食品进口( 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欧洲蔬果等食品供应占俄罗斯的40%) ,对欧洲农产品影响巨大; ( 4) 建立俄罗斯自己的支付系统,实施“非美元化”; ( 5) 建立避险基金; ( 6) 实施进口替代,扶持本国产业提升; ( 7) 拓展新的融资渠道、面向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

  对目前油价下跌源于“阴谋论”的观点,与会专家认为,国际油价大幅下挫有多重原因,沙特和美国或许有联手打压油价之嫌,但并不是唯一原因,在后危机时代,国际能源格局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需求疲软和美国页岩汽革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大; 同时,国际几大产油国面对油价下跌的形势,为了不降低市场份额,纷纷不愿意缩减产量,也导致油价进一步下降; 美国退出QE3,美元的升值也意味着国际油品等大宗商产品的价格下跌; 此外,替代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升级都对能源价格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西方逐步对俄罗斯加压制裁的背景下,该如何对当前的俄罗斯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有专家提出,要从俄罗斯作为欧洲大国的崛起过程和世界大国的崛起过程,以及纵览俄罗斯千年历史三个坐标系来审视俄罗斯的发展,目前俄罗斯处在历史长周期( 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转型背景下) 的“触底反弹”; 2000 ~ 2008 年期间,借助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周期,俄罗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短周期( 2007 ~ 2009) 的“触顶回调”; 以及目前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制裁打压的背景下的“外交突围”,在这三个坐标系下,在三种历史趋势的叠加效应下,俄罗斯经济复苏或重新崛起可能需要较 长的历史时期。对俄罗斯外汇锐减是否会导致俄债务违约这一问题,与会专家认为: 从总体来看,俄罗斯负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但从负债结构来看,俄罗斯公司企业负债偏多,政府负债较少。因而,俄罗斯政府再次违约现象不太可能出现。面对当前通胀,俄罗斯政府施行了紧缩政策,任由汇率自由浮动,抑制了汇市投机行为,挤出了多余水分。综合上述因素,与会专家认为,俄罗斯经济有可能在2018 年前后再次上行。

三、中国外交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乌克兰危机,西方对俄罗斯制裁……国际关系步入多事之秋,俄罗斯依旧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和西方对俄罗斯制裁加压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如何正确应对,也是这次会议的焦点之一。

  在如何认识危机对乌克兰自身的冲击时,与会专家认为,乌克兰带有浓郁的斯拉夫文化特征,但乌克兰地处俄罗斯与西方的地缘中间地带,各方都想把乌克兰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乌克兰危机显示了乌克兰对欧洲一体化的向往和再次成为俄罗斯的附庸的担忧。在当前的地缘安全危机下,合作与对话仍然是主要手段。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有“新冷战”阴影重新笼罩的危险。乌克兰危机对全球政治秩序造成了影响,对美国的理想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与欧洲的传统国际政治观念产生了冲击。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有学者提出了“中国当何以自处”的问题。对新出现的“中国是美欧制裁俄罗斯的最大受益者”的论调,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应当弱化乌克兰危机受益者的形象,不妨将受益者转变为斡旋者,积极调解斡旋乌克兰危机,促进乌克兰危机早日得到解决。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做不了斡旋者,中国是乌克兰危机的“局外人”。“中国是乌克兰危机的受益者”的言论是由西方媒体提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较长时期以来一直是被动者。

  乌克兰危机后,在西方对俄罗斯制裁加压的背景下,中俄外交应加强互动。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理性地思考,中俄目前的外交接近到底是战略性的接近,还是只是权宜之计的问题? 对国内有学者提出可以由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技术,实现俄罗斯进口替代的观点,与会学者认为,实际上有些技术中国提供不了,如深海勘探、水平液压等技术。有人提出由中国向俄罗斯提供资金,帮助俄罗斯度过危机的观点。与会学者认为俄罗斯内部投资环境不佳,投资回收存在风险。在中俄经贸合作中新签订的多项协议多为出口卖方信贷,实质效用不突出,筹码性质较重。并且,在对俄罗斯合作中,中国企业面临门坎多、壁垒高、法律条框多等很多困难。还有学者建议,目前,中俄两国政府间大项目合作负荷过重,不利于中俄两国关系的良性持久发展,应当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功能,促进民间交流,如在金融上更多依靠香港,依托香港的国际资本市场地位,促进俄罗斯企业在香港的融资、上市等,加强中俄经济互动交流。此外,还应借助乌克兰危机所提供的有利契机,推进中俄向高精尖的技术合作迈进。同时,中俄两国之间还需要通过加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 促进双方加强务实合作。目前,中国在俄留学生已达2 万多人,但大多从事的是人文学科,应当引导赴俄罗斯留学生向理工、基础学科和技术方向发展,促进双方在教育文化方 面的交流合作能够不断深入。

四、小结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学界应继续推进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研究,把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语言深入到国别研究再到学科研究迈进,研究范围也应从地域、国别的研究转向学科化研究,做到从微观看微观与宏观,从宏观看宏观与微观。应当认识到俄罗斯中东欧社会变化的进步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问题。

  学习和研究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型最终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要把自己放入世界舞台中来看待世界格局,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对当今世界的认知缺失和巨大差异,同时, 与会专家提出,中国的发展应有价值观的引领,不应被短期经济利益所驱使。面对国际上认为中国“搭便车”的观点和“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中国应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通过加大国际交流以争取更多的理解或支持。目前中国外交出现新的积极的转变,如“一带一路构想”,2014 年APEC 主场的多边外交等,与会专家期待中国外交有新突破。

  中国与俄罗斯中东欧在国际舞台上风格迥异,如俄罗斯有较强的大国意识和敏感度, 外交技巧娴熟。与中国相比,美、俄外交更成熟,我们应向美国、俄罗斯等国多借鉴,更多 地熟悉国际规则,运用国际规则来为本国利益服务。此外,中国外交应多一些深思熟虑, 体现出大国风范,对外援助不要过于追求利益,要及时回报于受援国,避免新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