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网首发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人员损失问题
吴伟 来源:中国俄欧亚研究网 2015年05月12日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其他战场相比,苏德战场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军事冲突极为激烈。整个卫国战争持续了1418天,其中有1318天(占总天数的93%的时间)处在前线激烈的防御或者进攻行动中。[1]在1941—1944年期间,苏德战场集中了德国集团的主要打击力量。据俄罗斯学者统计,苏军抵御德国及其盟友的607个师,其中同时在苏德战场作战的是其中最有战斗力的190个至270个师。而同时英、美联军在北非、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区地面对的是德国集团的176个师,它们大多数是在战时才组建的。[2]不论是战线长度,交战双方同时投入的兵力兵器,激烈交战(进攻或者防御)的时间单位占总时间的比例,弹药和装备的消耗等方面,苏德战场都是首屈一指。苏军消灭了侵略者75%的坦克,75%的飞机,74%的火炮。[3]在苏德战场,德方平均每天损失55架飞机、118门火炮、34辆坦克。也有统计显示,德国93%的兵器损失在苏德战场;也是在这里,德军的作战人员损失占全部人员损失的72%。[4]

  为了抗击法西斯德国集团,苏联调动并投入几乎全部的国家力量(军事力量,物质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外交等)。在战争期间,苏联消耗了1000万吨弹药,1340万吨燃料,约4000万吨粮食和饲料。[5]仅为救治伤员而给前线供应的血浆,1943年就为247.9吨,1944年为359.6吨,1945年为186.3吨;两年半共消耗了793.8吨。[6]对苏联而言,这是一场关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战。

  广阔地域上激烈的军事斗争给苏联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员的巨大损失。无论是军事人员还是和平居民,在残酷的现代化战争面前,他们的生命都是脆弱的。但是,要比较确切统计卫国战争期间的人员损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战线的不断变化,作战行动的失控(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居民的大规模流动,以及数量可观的战俘去向等等,都给人员损失的统计造成很大困难。

  战争结束后,苏联就开始对战争所造成的各种后果进行了调查研究。1946年初,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联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席Н.А. 沃斯涅先斯基领导的一个委员会统计出卫国战争的人员失为1500万人,[7]并向斯大林等政治局成员呈送了相关材料。对这个委员会所用的统计材料和方法目前知之甚少。但这一数字并未被苏联领导人采用,斯大林在讲到苏联卫国战争的人员损失时,对这个数字进行了“编辑性的修正”。1946年3月,斯大林在答《真理报》记者问时说:“由于德国的侵犯而在同德国人作战中,以及由于德国的占领和苏联人被赶到德国去做苦工,苏联便永远地丧失了约700万人。”[8] 斯大林为什么做出“修整”?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宣传方面的考虑,在当时冷战初起的背景下,他不想在苏联人民面前和世界舆论面前“暴露”苏联人员损失的规模,特别是把巨大的损失规模与战争初期苏联领导人的失误联系起来,授人以攻击苏联的口实。斯大林根据什么确定“700万人”这个数字也无从可考。不过有一个接近的数字可作为参考: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42年11月2日的命令,成立了“德国法西斯占领者及其帮凶和追随者迫害苏联公民、集体农庄庄员、破坏社会组织和国有企业及机构的罪行调查国家特别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确定的苏联和平居民损失为639万人。在斯大林讲话后的十几年中,苏联官方在述及卫国战争的人员损失时,完全采用了这一数字。 1959年,在相隔20年之后,苏联完成了又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统计。这给计算卫国战争的损失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人口统计专家试图依据1939年和1959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确定战争人员损失情况。但专家们马上发现困难重重,由于一些重要的指标都要靠估算,统计数字的变化幅度在1500万人——3000万人之间。他们结论是:第一,不可能确认1941—1945年人员损失的准确数字;第二,他们认为这个数字接近2000万人甚至更多。同时,专家们认为,这个数字只是纯人口统计学上的数字,它不仅包括战争造成的直接损失,还有因战时生活条件恶化而引起的居民死亡率上升导致的非正常人员损失的增加。所以,专家们用了一个他们认为更准确的措辞来表述苏联战争期间的人员损失:战争中“丧失的生命”。 这个新的数字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认可。1961年,赫鲁晓夫在致瑞典首相的信中,首次说到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丧失了2000万人。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对这个数字又有所调整,他在1965年庆祝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的讲话中说:“苏联所遭受的那种残酷的战争是任何一国人民没有遭受过的。战争使2000多万苏联人丧失了生命。”[9] 此后,“2000多万人”这个数字便成了苏联官方的正式提法,被各种教科书、研究著述等广泛采用。 另一方面,学术界对苏联卫国战争人员损失的研究也没有间断。1966年至1968年,由С.М.什捷缅科将军主持的苏军总参谋部的一个工作委员会,对苏联的人员损失,特别是军人损失进行了研究。1988年,由М. А. 加利耶夫将军领导的国防部一个类似的委员会也对同样的问题展开研究。不过,上述研究成果并未公开发布。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改革”和“填补历史空白点”后,卫国战争的人员损失成为一些报章和媒体热炒的话题。有些人提出,“2000万人”绝不是苏联战争期间人员损失的全部,“真实数目”要多得多。他们希图以此证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黑暗”并把巨大的人员损失归入斯大林“罪行录”。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1989年3月起,受苏共中央委员会委托,调查卫国战争中苏联人员损失数量的国家委员会开始工作。参加委员会的有来自国家统计委员会、科学院、国防部、苏联部长会议所属档案总局、战争亲历者委员会、红十字和红新月总会的代表。该委员会的出发点是,以往苏联官方使用的人员损失数字,无论是“2000万人”还是“2000多万人”,都是“大约的”和“不充分的”,是错误的;委员会应当重新计算,并且一定会计算出更多的数字。他们也试图利用1939年和195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但他们“不明白或者不想明白,恰恰是用这种方法在60年代初计算出上述的2000万人。”[10] 1990年5月8日,戈尔巴乔夫在纪念胜利45周年的报告中说到战争使2700万苏联人丧失了生命。他使用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相同表述。从此,2700万人(确切的是2660万人)就成了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人员损失的官方数字。苏联总统没有具体说明这个数字是怎样统计出来的。但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完成繁琐的统计工作,正是参考了什捷缅科委员会的数据。[11]至此,关于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员损失的数字在不同时期有了四种说法:700万人,2000万人,2000多万人和2700万人。有意思的是,它们都是由苏联最高领导人宣布的。与之相左的数字,至少在前三位领导人执政期间,不允许公开发布。

  在卫国战争人员损失研究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是由Г. Ф. 克里沃什耶夫上将领导的军事历史学家团队取得的。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运用当时大量解密档案和文献,并利用了什捷缅科委员会和加利耶夫委员会的研究成果,于1993年出版了《揭下机密的印鉴:在战争、作战行动和武装冲突中的苏联武装力量损失。统计学研究》一书,并于2001年补充再版。再版后书名改为《20世纪战争中俄国和苏联武装力量的损失。统计学研究》[12] 克里沃什耶夫强调,他们的基本材料来自总参谋部和国防部保存的正式档案,其中主要是方面军、集团军、师、团等前线部队的作战日志,这些日志记载着每月上报给总参谋部和最高统帅大本营的人员损失统计材料。在对这些大量正式档案进行分析基础上,克里沃什耶夫团队采用人口统计学方法,以1939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和1959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别参照1941年和1945年的一些数据,再用正常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加以调整,得出1941年6月22日时苏联居民总额为19 670万人,1945年12月31日苏联居民总额为17 050万人。在1945年底的人口中,有15 950万人出生于1941年6月22日之前。用1941年6月22日的人口数字减去15 950万人即1941年6月22日之前出生人数,得出在战争期间苏联总共损失了3720万人。在3720万人中,有一部分属于正常死亡(如病、老、意外等),根据1940年的年正常死亡水平,克里沃什耶夫研究团队计算出战争期间属正常死亡的人数为1190万人。同时,由于战争条件恶劣,造成了战时新出生儿童死亡率提高,比正常情况下多死亡了130万名,这也属于非正常死亡人口。这样,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总的人员损失数额为2530万人+130万人,即2660万人。(见表1)

表1.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员损失统计[13]

类别
人数(万人)
1941年6月22日时的苏联人口
19670
1945年12月31日时的苏联人口
17050
 其中1941年6月22日前出生的人口
15950
比1941年6月22日减少的总人口(19670万人—15950万人)
3720
战时出生的新生儿因死亡率升高而死亡的人数
130
根据1940年数字计算出的和平时期正常死亡的居民人数
1190
苏联因战争损失的总人口(3720万人+130万人—1190万人)
2660

  1995年出版的《全俄纪念册》中公布了统计结果为2660万人,[14] 与克里沃什耶夫团队的数字一致。这一数字也就成了俄罗斯官方认可的数字了。人们也常常把克里沃什耶夫的统计数字作为官方数字看待。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克里沃什耶夫的统计数字与几年前戈尔巴乔夫公布的数字非常一致。这当然不是巧合。在苏联已经解体,戈尔巴乔夫早已下台并且是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政敌”的情况下,克里沃什耶夫团队似乎也没必要再为戈尔巴乔夫“做注释”了。最可能的是,不同的研究团队和工作者,在分别研究并相互借鉴之后,殊途同归,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对克里沃什耶夫研究团队的数字,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可信的。比较严肃的学术专著和文章,基本都采用了这一数字。当然,对这样复杂和繁琐的统计没有质疑是不可想象的。一些学者指出了其中某些不甚严谨之处。如美国学者M. 埃尔曼和S. 马克苏多夫认为,克里沃什耶夫可能对战前或战争结束时并入苏联的地区上的人口统计不很准确,对战争期间流亡国外的苏联居民损失估计过高,此外,也没有考虑到生育率的降低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个因素,1945年末的苏联居民数量会比没有战争时多3500万至3600万人。[15] 另一位学者М. 哈伊奈斯认为,克里沃什耶夫的数字是苏联战时人员损失的下限,而上限是4270万人。[16] 也有学者认为克里沃什耶夫的数字偏高,即便是考虑到并入苏联地区的人口和生育率降低等因素,苏联战时的人员损失应在2390—2580万人之间。[17]还有学者对克里沃什耶夫计算的1940年正常死亡人数提出疑问,认为数字的来源和计算方法都存在问题。首先,克里沃什耶夫并没有说明1940年苏联正常人数是怎么得出的,只说如果按照1940年正常死亡人数计算的话,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正常死亡人数应为1190万人。其次,卫国战争经历了约4年半时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正常死亡人数应为264万人。而按照1990年苏联统计学专业杂志《统计学通讯》上公布的数字,1940年苏联共死亡420万人。照此计算,卫国战争期间正常死亡应为1890万人。[18]这就是说,克里沃什耶夫少算了700万人,他们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也要正常死亡,不应该算在因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里。[19] 还有的学者对克里沃什耶夫团队引以为豪的材料来源即作战部队日志的准确性表示了怀疑。在异常复杂和紧张的战争情况下,形势瞬息万变,有的部队被包围,不得不分散突围;有的部队上下级指挥系统被打乱,失去联系;有的部队虽然整体的建制不健全或者不存在了,但人员并未全部牺牲或者被俘,而是在敌后分散地开展游击战。总之,在激烈的战争情况下,如何保证及时、准确地记录战斗日志,并把相关信息传达给上级指挥机关,都是存在很大疑问的。例如,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54步兵师从1941年10月1日至21日的日志中记录损失了5 000人,其中不可挽回的损失2 500人。而仔细分析和对照其他材料后证实,该师同一时期损失了15 000人,其中不可挽回的人员损失9 400人。[20] 在西方面军根据下辖各部队日志汇总的1941年10份人员损失统计中,该方面军损失66 392人,包括32 650名不可挽回损失人员;但据另一份档案显示,该方面军这个月实际损失了13 000人。[21]

  人员的巨大损失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整个民族和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悲剧。研究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铭记这段历史,探寻防止和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方法。触及这个承载着上千万逝去的生命的问题,不管是曾经的亲历者还是作为后代子孙,首先应当怀有敬畏之心。对逝去的生命负责也就是对仍然存在的生命负责。不管是出于什么考虑和目的,掩盖和夸大人员损失的真实情况,或者以此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都是不道德的,更谈不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了。另一方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也不能期待立即得到准确的答案。解决它需要学术界不断的努力和一个个阶段性成果累加。

  卫国战争的苏联人员损失到底是两千万、三千万还是四千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这样规模的人员损失会给苏联的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在损失的人员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并且以男性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减少和人口性别比例失衡。苏联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战争造成的劳动力资源集中、大规模的损耗,对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军事人员的损失在人员损失中毫无疑问占据首位。如何确定军事人员的损失,也是学术界争论颇多的问题。

  在卫国战争前夕,苏军总兵力为480万人,另有后备役军人77 944人,编入接受集训的部队的军事人员805 264人,总计约600万人。[22] 1993年6月22日,《红星报》发表了“伟大卫国战争中期间苏联武装力量人员构成表”,并冠以“首次发布”字样。根据此表,战争开始前,苏联陆海军共有482.69万人;在战争期间应招入伍和动员入伍2957.49万人,其中包括战争爆发前夕在部队中的军事义务人员。在战争年代加入陆海军和其他兵种的总人数为3447.67万人,到1945年6月在苏军中的军事人员为1283.98万人。此表上的数据显示,战争期间,从军队中流失2163.69万人,主要为因伤、病复员或休假,转入工业、建筑业、内务部队,被判刑等。按照当时前线的统计,苏军无可挽回的损失为1144.41万人,但后来有183.6万被俘人员战后返回,另有93.97万名军人战争初期被打散、被俘而被计入失踪人员,但在当地被解放后重新应招入伍。这样实际损失军人866.84万人。[23] 这一统计与克里沃什耶夫研究团队的统计完全一致。(见表2,统计I)不同的统计来源还有更多的人员损失数据,其中较多见的一种军人损失人数为11 944 100人。

表2. 两种统计结果中的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期间的损失[24]

 
统计I
统计II
损失类型
总人数(万人)
总人数(万人)
战斗死亡和因伤在战场死亡
522.68
522.68
在医院死亡
110.28
110.28
非战斗损失(因病死亡,因事故死亡等)
55.55
55.55
失踪和被俘等
455.90
505.90
被包围、被俘后又返回苏军部队的人数
(-)277.57
总计
866.84
1194.41

  尽管克里沃什耶夫团队的研究已经比较细致并得到了不少研究人员的认同,但还是有人提出了质疑。军事科学副博士Л. 拉布霍夫斯基认为,克里沃什耶夫对战争期间50万应征入伍但并未到达部队正式登记的人员处理不够严谨。这部分人员是在战争开始后紧急动员入伍的,而且基本上是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那里也是被德国最先占领的地区。这些人在前往部队途中被德军消灭或者被俘,因此未能到达指定部队正式入伍。克里沃什耶夫只是在统计中列出了这部分人员,并从失踪和被俘的人数中减去了50万人,但却“忘记”把他们加到死亡人员中去,而这部分人很可能已经战死疆场。[25]

  也有的学者认为,苏联军事人员损失应在1150万人左右。军人损失中可以分为三类:战斗死亡、非战斗死亡和被俘死亡。其中战斗死亡的军人占了绝大部分,约为700万人,其中大部分直接死于战场。这个数字与克里沃什耶夫的数字(632.96万人)存在着差距。如果把上述应征入伍但并未到达部队正式登记的50万人计入军人损失的话,两个数字就很接近了。非战斗死亡有50多万人,因伤病死亡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各种意外和不幸而死亡的。其中有16万人根据军事法庭的判决和指挥官的命令以怯弱、临阵脱逃的理由被枪毙。这类军人损失也应高于克里沃什耶夫统计的55.55万人。被俘后死亡的苏联军人接近400万人,这与克里沃什耶夫的统计相差不多。[26]

  历史学家И. 库尔图科夫指出克里沃什耶夫团队的统计方法混淆了资料统计法与对比的方法。前者依据保留下的资料计算损失,后者是通过对比分析战争开始和结束时苏联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以确定人员损失。就军事人员来说,克里沃什耶夫团队把由作战部队各级参谋部计算的损失总数,与在被解放地区重新征召入伍和被俘后返回的军人混在一起,就是混淆了两种统计方法。库尔图科夫借助克里沃什耶夫的一些数据,利用对比方法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不同的军人损失数字。根据他的计算,1941年6月22日军队人数490.18万人,1945年6月1日1283.98万人。1941年6月22日后征召了(减去重复征召)2957.49万人。因此,人员流失总数为490.18+2957.49-1283.98=2163.69万人。这其中包括因伤、病流失的、被动员到工业企业工作的、处死和被送到关押营的等等,此类人员有969.28万人。2163.69-969.28=1194.41万人,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人数。在这些人员中还应有183.6562万人被俘并活着返回。这样,苏联军事人员服役中或被俘后不可挽回损失数字为1010.75万人。与克里沃什耶夫的数字相比,库尔图科夫的计算结果中多出了143.91万人—或是16.6%的军人损失。[27]

  从1010万人中减去死于被俘后的人数,就是苏军的直接战斗损失。对被俘人数的计算从120万人到310万人不等。库尔图科夫认为是240万人。按此计算,直接的战斗损失约为770万人。[28]

  在这场苏德之间的大搏斗中,双方的军事人员损失比例是多少,也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之一。一种观点认为,苏德之间的损失比例大致相当;另一些人认为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损失之比悬殊,从3:1到10:1不等。例如,哲学博士Б.索科洛夫在1990年认为,苏德之间的军事人员损失为3.8:1,三年之后他又提出苏联军人损失为2640万人,德军损失260万人,从而把这一比例大幅提高到了10:1。[29]这一说法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不科学的。[30]

  克里沃什耶夫和库尔图科夫也对此进行了计算,他们之间的计算结果基本相近。[31](见表3)

表3 苏德军事人员损失对比

损失类型
苏 联(万人)
德国及其盟国(万人)
苏德军人损失比
克里沃什耶夫
库尔图科夫
克里沃什耶夫
库尔图科夫
战亡和因伤死亡
630
790
430
1.5:1
1.8:1
战亡和因伤、被俘、失踪的损失
1140
1190
860
1.3:1
1.4:1

  可见,在克里沃什耶夫和库尔图科夫的计算中,苏德之间军人的直接损失比例在1.5~1.8:1之间,并未超过2:1;如果算上因伤、被俘和失踪人员,比例更为接近。还要考虑到,德军被俘人数远高于上表中的人数,有相当部分的在东线作战的德国军人被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国俘虏,甚至德军主动向英美军队投降。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上述比例会更接近平衡。 不管是那种统计结果,与当时的苏联人口基数相比,损失比例都是相当大的。这里军事人员的“人员损失”除了直接损失(死亡、失踪),还有间接损失(严重伤残)。就间接损失的统计数字来看,也是触目惊心的:在受伤的15 205 592人中,有2 576 000人成为残疾人,约为17%。此外,还有3048000人因战争留下了严重疾患。[32]

  从损失人员的年龄结构看,在损失的军人中,74%在19—35岁之间,约26%的人员在36—51岁或以上年龄段。具体损失的年龄结构见表4。

表4. 苏军不同年龄段的损失人员比例 [33]

年龄
占比
年龄
占比
20及20岁以下
18%
36—40岁
12%
21—25岁
22%
41—45岁
8%
26—30岁
17.5%
46—50岁
5%
31—35岁
16.5%
51岁及以上
1%

  这样人员损失年龄结构,直接损害了苏联国内最有劳动能力和最活跃的人群,其社会影响不言自明。

  除了军事人员之外,居民的损失也很沉重。根据目前看到的数据,成年居民的损失为1300多万人。他们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人为因素,纳粹在其占领地区和集中营中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和迫使被抓者过度劳动;其二是因轰炸、伤病、饥饿等原因而死亡。后者最典型例证是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造成的大量居民死亡。在被德国占领的地区苏联居民损失了740万人,[34]其中俄罗斯联邦180万,乌克兰325.6万人,白俄罗斯154.7万人,立陶宛37万人,拉脱维亚31.4万人,爱沙尼亚6.1万人,摩尔达维亚6.4万人,卡累利阿约8000人。[35]这并不包括被押送到德国及其仆从国从事繁重劳动的人员。苏联被驱使到德国劳动的人数为497.8万人;[36]仅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7个州被押送到德国从事劳动的人数就达240万人。[37]

  这部分人群中青壮年几乎占了一半,他们是苏联国内劳动能力最强的群体。在苏联看来,纳粹德国的政治目的是,在俄罗斯青年中根除共产主义思想,而实现这个目的的只有一个办法,即把俄罗斯青年移民到德国去。[38]从一定意义上说,居民损失特别是青壮年的损失与流失,对国家整个人口的总平衡,包括地域分布与性别比例都将产生很大影响。以列宁格勒州(列宁格勒市除外)为例,战前该州人口为150万人,到1945年月,这里仅剩50万人口,其中有10万人曾生活在德国占领区,有5.6万人是从战争初期被疏散到东部地区的回迁居民。[39]

  苏联广大农村地区也是人员损失的重灾区。根据学者统计,1941年,全苏集体农庄中有劳动能力的庄员18 189 200人,1945年减少到11 430 900人。[40]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加盟共和国处于德国占领下的14个州的集体农庄中,1940年有169 4.32万人,到这些地区被解放后,还剩111 1.81万人,仅为战前人口的65.6%。每个集体农庄的人口平均减少三分之一,一些地区如诺沃哥罗德、普斯科夫等被占领时间较长的州,人口减少在40-50%。在诺沃哥罗德州被解放之后,有531个集体农庄由于人口过少而无法开始耕作。[41]

  与农村的情况相一致,城市中的工人和职员的损失也不能小视。据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Н·А·沃兹涅先斯基报告,在被从敌人占领下解放出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只留下了原来的16%的工人,白俄罗斯留下的工人仅有6%。[42]这种状况将使苏联各个地区、不同行业都出现劳动力短缺,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劳动力缺口。这无疑会加重苏联国民经济恢复的困难,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居民损失中,还有一项值得特别注意,这就是未成年居民的损失。之所以单独列出此项,是因为它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内苏联社会的人口结构、人口质量、后备人力资源的补充等,其影响更为深远。同时,这部分人也是最易受到战争伤害的人群。表51.中只是统计了战争期间出生的儿童因死亡率提高而非正常死亡情况,不包括战前出生的儿童和少年。就目前见到的数据统计,在1928年至1939年出生的儿童,在1941年6月22日至1946年1月1日期间死亡人数为340万名,其中非正常死亡180万名。[43]

  从卫国战争期间国家和各级政权机关对未成年人的关注上,可以折射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列宁格勒的围困开始后,尽管把219 690名儿童转移出了列宁格勒,政府机构也想办法解决大量失去父母、无家可归儿童的安置,但仍然有很多儿童死亡。这种现象在苏联其他地区也相继出现。1942年1月23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安置失去亲人儿童”的决议。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机关开展了工作。1942年1月底至2月初,各州、边境区和加盟共和国都成立了安置失去亲人、未满15岁儿童委员会。州和边疆区的安置儿童委员会由州和边疆区一名执行委员会副主席担任领导,共和国安置儿童委员会则由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一位副主席领导,参加委员会的还有地区国民教育机构、卫生、警察、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负责人。在市、区两级也成立了儿童委员会。“到1942年上半年,全苏联各地建立起几千个这类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安置失去亲人和无家可归的儿童。”[44]以雅罗斯拉夫斯科州为例,1941年初在该州25所儿童之家中收容的学龄儿童2640名,而战争开始后的1942年,儿童之家已经增至239所,收容的儿童和青少年26 834名。1943年1月1日,仅在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教育人民委会系统内,就有3 000所儿童之家,收容儿童50万名;到1943年7月1日,儿童之间增加到4730所,收容失去父母的儿童688 750名。[45]这还不包括年龄在15岁以上的青少年。

  1943年6月1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向各地转发了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А.Н.柯西金的信,要求各地在1943年7月1日前详细汇报与儿童的无人照管和无家可归现象作斗争的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儿童之家处于艰难境地;其中有些收容的儿童过于集中……一些地区的儿童被安置在不适于居住的居所里;这些儿童也不能及时得到医疗救助,食物、衣服和被褥的供应时常中断。”[46]之后苏联人民委员会贵又重新做出两个决议:《关于加紧采取与儿童无家可归和无人照料以及流氓现象作斗争》和《对14岁以上未成年人及儿童之家、内务部劳动营学员和失去父母儿童进行劳动安置》的决议。但直到战争结束后,一些无人照管和无家可归的儿童,仍是一些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各级党的、苏维埃的、共青团的、工会的、军事的和国民经济的组织单位,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例如军工企业工会中央委员会,在战争期间就建立起210所儿童之家,安置儿童2.1万名。同时还大力鼓励在劳动者家中寄养儿童。据不完全统计,到战争结束,在劳动者家中寄养的儿童和孤儿有35万人。[47]

  如果按照性别和年龄段分析战争期间苏联居民人员损失情况,可以发现,在战争期间,适龄应征居民的非正常损失比例非常大。在1990万适龄男性居民中,非正常损失1680万人,即67.04%;在相同年龄段的女性居民中,非正常损失的比例17.37%。而儿童和老年人的情况却呈现另外一种图景,儿童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基本持平,老年人则是正常损失高于非正常损失。这与不同年龄段居民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有密切关系。战争给所有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但显然承担的战争责任越大风险越高,体现在生命损失上也会出现不同的高低之分。在所有亲历战争的国家中都可以看到相同的情况。

表5 战争期间苏联不同年龄居民损失情况(百万人)[48]

  综上可见,苏联在卫国战争的人员损失的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统计方法的不统一以及受到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与干扰等原因,现在还很难肯定哪一个统计数字是最为准确的。在一个个冰冷、悲沧的数字背后,实际上牵涉到怎样看待战争的残酷、苏联人民付出的胜利代价、谁来承担损失的责任、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它的研究不仅仅考验的是对档案材料的解读和利用,也不仅仅是跨学科研究的能力,还有历史学家的良知和责任担当。毕竟,在这个题目上,人们始终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就是这个题目的特殊之处。

  注释:

  [1] 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Итоги и уроки. М.,1985.С.120.

  [2]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1941-1945:Кн.4 Народ и война. М.,1999.С.284-285.

  [3] Полвека назад: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Цифры и факты. М.,1995.С.72.

  [4] Союзники в войне,1941-1945гг. М.,1995. С.28.

  [5] Основные показатели работы Тыла Советских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в операциях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 М.,1970.С.292.

  [6] 同上,С.321,323.

  [7]В.Н.Земсков К вопросу о масштабах людских потерь СССР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в поисках истины). http// mir-politika.ru?301-lyudskiepoteri.html.30.05.2012.

  [8] 《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9页。

  [9] Правда. 9 мая 1946 г.

  [10] В.Н.Земсков К вопросу о масштабах людских потерь СССР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в поисках истины). http// mir-politika.ru?301-lyudskiepoteri.html.30.05.2012.

  [11] Л.Н Лопуховский. К вопросу о достоверности официальных данных о безвозвратных потерях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 11(142), ноябрь 2011 г.

  [12] Гриф секретности снят.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боевых действиях и военных конфликтах: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д.об.ред.Г.Ф.Кривошеева. М.,1993. 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ХХ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д.об.ред.Г.Ф.Кривошеева. М.,2001.

  [13] 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ХХ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д.об.ред.Г.Ф.Кривошеева. М.,2001. С.219.

  [14]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Книга Памяти. 1941-1945. Обзорный том. М.,2005.

  [15] Ellman M., Maksudov S. Soviet deaths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 note // Europe-Asia Studies. 1994. Vol. 46, No. 4. Pp. 671-680.

  [16] Haynes, Michael. Counting Soviet Deaths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 Note // Europe-Asia Studies. 2003. Vol. 55, No. 2. Pp. 303-309.

  [17] Harrison, Mark. Counting Soviet Deaths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Comment // Europe-Asia Studies. 2003. Vol. 55, No. 6. Pp. 939—944.

  [18] Вестник статистики. No.2.1990;Население России в ХХ веке. том 1. М.,2000.

  [19] В.Н.Земсков К вопросу о масштабах людских потерь СССР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в поисках истины). http// mir-politika.ru?301-lyudskiepoteri.html.30.05.2012.

  [20] Л.Н Лопуховский. К вопросу о достоверности официальных данных о безвозвратных потерях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 11(142), ноябрь 2011 г.

  [21] 两组统计数字分别见:ЦАМО РФ. Ф. 48а. Оп. 1640. Д. 180. Л. 275; В.Т. Елисеев. Документы ЦАМО о Вяземском окружении, потерях в Московской битве. ВИА №12.2006. С. 60, 62.

  [22] 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ХХ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д.об.ред.Г.Ф.Кривошеева. С.219.

  [23] Красрая звезда.22 июня 1993 года.

  [24]. 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ХХ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д.об.ред.Г.Ф.Кривошеева. С.237.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Книга Памяти, 1941 – 1945. Обзорный том. М., 1995. С. 411.

  [25]Лев Лопуховский. К вопросу о достоверности официальных данных о безвозвратных потерях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 11(142), ноябрь 2011 г.

  [26] В.Н.Земсков К вопросу о масштабах людских потерь СССР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в поисках истины). http// mir-politika.ru?301-lyudskiepoteri.html.30.05.2012.

  [27] http://community.livejournal.com/antirevizionizm/8431.html

  [28] 同上。

  [29]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22 06 1993 г.

  [30] В. Литвиненко К наук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е имеет.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28 09 2001 г.

  [31] Д Иванов, О Тарасов. Миф о заваливании трупами (потери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http//statehistory.ru?650/poteri-v-vov/

  [32] Памяти павших: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1941-1945). М.,1995.С.90.

  [33] 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ХХ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д.об.ред.Г.Ф.Кривошеева. С.236. Полвека назад: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Цифры и факты. С.100.

  [34] 根据1946年苏联“德国法西斯占领者罪行调查国家特别委员会”的材料,战争爆发后处于德国等国占领区的苏联居民约8800万人;战后这些地区的人口,加上复员、回迁和被掳掠到德国又平安返乡的共计5500万人。在战争期间,城市居民人口从2500万减少到1000万,农村人口从6300万减少到4500万。参见Сборник сообщений Чрезвычайн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комиссии о злодеяниях немецко-фашистских захватчиков. М.,1946. С.429.

  [35] Памяти павших: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1941-1945). С.83. 根据1946年苏联“德国法西斯占领者罪行调查国家特别委员会”的材料,战争爆发后处于德国等国占领区的苏联居民约8800万人;战后这些地区的人口,加上复员、回迁和被掳掠到德国又平安返乡的共计5500万人。在战争期间,城市居民人口从2500万减少到1000万,农村人口从6300万减少到4500万。参见Сборник сообщений Чрезвычайн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комиссии о злодеяниях немецко-фашистских захватчиков. М.,1946. С.429.

  [36] Правда,1945,5 августа.

  [37] Н.И.Кондакова. Идей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та Коммнист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в освобожденных районах РСФСР(1941-1945),Воронеж,1971,С.27.

  [38] Партархив Воронежского обкома КПСС,ф.3,оп.1,ед.хр.5579,л.359.

  [39] Партархив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ОК КПСС,ф.24,оп.2,ед.хр.5470,л.10.

  [40] В.Б.Островский Колхозное крестьянство СССР:Политика партии в деревне и ее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те результаты. Саратов,1967. С.27.

  [41] ЦПА ИМЛ,ф.17,оп.8,ед.хр.326,л.2-3;ед.хр.313,л.117;ед.хр.762,л.5. Н.И.Кондакова. Война,Государство,Общество.1941-1945. М.,2002. С.233.

  [42] Н.А.Вознесенсктй. Воен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СССР в период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М.,1948. С.56.

  [43] С.Н.Савченко Подробно о потерях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http//demoscope.ru?ДОМОСКОП.weekly/2013/0559/tema02.php.

  [44] Н.И.Кондакова. Война,Государство,Общество.1941-1945. С.256.

  [45] 同上,С.257.

  [46] 同上,С.259.

  [47] 同上,С.267.

  [48] С Н.Савченко. Подробно о потерях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http//demoscope.ru?weekly/2013/0559/tema02.php

  [作者简介:吴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