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贝利亚是苏联历史上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重要国务活动家。1953年6月26日,位居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部长的贝利亚,突然被秘密逮捕,随后被苏联当局指控“反党、反国家罪行”并被枪毙。根据东德的紧张局势,贝利亚曾主张放弃在东德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统一的中立的民主德国,由此被指控为“国际帝国主义间谍”。事实上,当年的指控是凭空捏造的,存在罪名不符的问题,究其实质而言,“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的产物,是苏联集权政治的产物。
【关 键 词】苏联历史;贝利亚;“贝利亚事件”;1953年6月东德危机;
【作者简介】王桂香,196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07)
近年来,随档案文献的解密,“贝利亚在1953”这一专题引起了俄史学界的关注,涌现一系列专著[1]、论文[2],其评论不一,争论激烈,一些人仍视他为血腥恶魔政治家、阴谋家;另一些人则认为贝利亚是位颇有领导能力的国务活动家,在镇压中的过错并不比从莫洛托夫到赫鲁晓夫这些政治局委员的过错大,只是他在激烈的苏联高层政治斗争中被打败而已。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随后的三个多月里,熟知苏联国内外局势的贝利亚,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出了一系列大胆举措和提案,展现了其政治生涯另一面——精明能干的政治家、尝试改革的先行者。但同时也遭到他的同僚们的不满、猜测与忌惮,他的议案和主见后被当权者指控为企图把内务部凌驾于政府和苏共之上的“反党、反国家罪行”,把其处理民主德国问题的建议说成“帝国主义的代理人的罪证”,其同僚们秘密谋划结成同盟,1953年6月26日以宫廷政变的方式逮捕贝利亚,制造了“贝利亚事件”。
1953年5月27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谈论东德的尖锐形势及其措施,会上贝利亚建议放弃在民主德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积极主张实现统一的民主的热爱和平的中立的德国,但遭到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等人的强烈反对。[3] 事隔30多年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成了贝利亚这一建议的践行者,但两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1953年底贝利亚被枪毙,而90年代戈尔巴乔夫由此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4]。那么究竟是当年贝利亚操之过急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不切实际的主张呢?还是其同僚们缺乏远见卓识无法理解其主张,抑或是他们为了争权夺利搞垮贝利亚而置国家长远发展利益于不顾呢?
一 贝利亚和“贝利亚事件”
贝利亚自20年代初领导高加索肃反委员会,后在格鲁吉亚任苏共党第一书记,1938年底起被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次年春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41年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负责煤炭、石油和重工业、军工综合体,战时进入国防委员会,负责飞机、坦克、武器、弹药的生产,晋升为苏联元帅,曾被授予劳动英雄等一系列勋章、奖章。战后任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主席,负责领导研制原子弹工作。自1946年3月起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部长(国家安全部也并入其中),期间提出一系列纠正以往错误的大胆举措,1953年6月26日被当局秘密逮捕,12月23日被枪毙。[5]
简言之,贝利亚是苏联40~50年代高层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具体来说,斯大林时期,调入中央工作后贝利亚参与的重大事件主要有:出任内务人民委员迅速整顿国家安全机关[6],从劳改营、教养院分别释放了22.36万人和10.38万人,但同时也逮捕许多人,镇压活动并没终止;其次,领导内务人民委员部对侨居墨西哥的托洛茨基实施暗杀;再者,整肃外交部,共有2500人被逮捕,为苏德合作排除“干扰”;第四,参与“卡廷事件”[7],奉命接管波兰战俘约25万人,根据政治局决议秘密处决2.2万名前波兰军官[8];第五,指挥强制性的民族迁徙行动[9];第六,成功地领导苏联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0],为苏联的大国地位提供了军事保障。
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率先主动搞起苏联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向苏共中央主席团递交了“医生案件”等一系列案件复审报告和予以平反的提案[11]、大赦草案[12],释放上百万犯人[13],提议修改刑法内容、改革户籍管理[14],主张发展农庄的公有经济和提高农庄农民的物质福利;其次,采取以地方民族领导干部来替换俄罗斯籍最高领导人的举措,缓解民族矛盾;再者,在改善国际关系方面, 秘密谋划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正常化,密切关注民主德国的严峻的政治、经济局势,主张修改对德政策,大胆地提出极具政治冒险性的尝试——主张在民主德国放弃移植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行中立的热爱和平的统一的德国方针,但遭到莫洛托夫等人的坚决反对,延误了时机,最终导致东柏林的“6月骚乱”。
贝利亚迅速提出的上述大胆举措令其同僚们感到恐慌和忌惮。 就在贝利亚忙于处理东德局势时,赫鲁晓夫秘密说服了马林科夫同他结成反对贝利亚的政治联盟,并分头劝说主席团其他成员予以支持,依靠以朱可夫元帅为首的军人特别武装小组(俄著名历史学家В.瑙莫夫评价说,“这在苏联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15]),于1953年6月26日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突然逮捕贝利亚,并无真凭实据的犯罪事实,只是笼统地谴责贝利亚及其副手们将内务部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 6月2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紧急撤掉原总检察长,新任命赫鲁晓夫一手提拔的Р. 鲁坚科,侦查贝利亚事件。[16] 苏共中央七月全会结束后,《真理报》首次公开报道了“贝利亚事件”[17],解除其一切职务并开除出党。狱中贝利亚曾给中央全会和主席团写过三封信,但既没在中央全会上被宣读,也没得到中央主席团全体委员的审阅。12月23日宣布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厅对贝利亚一案进行了秘密缺席审判(不予被告申辩权——笔者),判处贝利亚及其六位副手死刑,没收其财产,不得上诉并立即执行枪决。就这样,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顺从地执行了党和国家领导者的意志,判处枪决贝利亚。
根据档案史料来看,1953年指控贝利亚所犯的背叛祖国、组建反苏联阴谋团伙等罪行, 是属于当时为了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凭空捏造的,确实存在罪名不符的问题。 [18]
不过,1999年10月和2000年5月,俄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曾两次驳回贝利亚亲属要求给贝利亚平反的上诉。这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多年来,贝利亚在社会意识中成了残暴统治者的象征”[19],贝利亚的昔日同僚们极力地把一切错误都推到贝利亚身上,把他当成斯大林时代所犯下错误的主要罪魁,以此来洗刷自己。
笔者认为,贝利亚自1938年底起担任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无论在所参与的重大事件中扮演何种角色——是主动、积极倡议者还是主要参与、执行者,也无论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维护以斯大林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或是政治需要,他对其在任期间所参与的清洗和镇压活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将来也许会把追究贝利亚在清洗运动中的责任问题,与指控罪名确实不符的“贝利亚事件”区分开来,以更客观的态度予以评价。
二 贝利亚与改善东德局势的议案
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对德政策的分歧和对抗,最终导致德国的被分裂。1949年联邦德国(简称西德)、民主德国(简称东德)先后成立。
政治上,民主德国的政权党——德国统一社会党,依照苏联的经验对党内进行了严厉清查和整肃,据1951年统计约有151000名党员被除名,约3000名党员自动退党。[20] 因犯扩大化而失民心,造成人人自危,1952年和1953年春东德领导人再次展开不同程度的整肃工作,这一切是日后东德人纷纷逃往西德以及6月东德危机爆发的重要政治因素。
经济上,战后民主德国参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和计划体制,客观地讲,最初它对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克服了失业和贫困,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很快暴露出弊端,社会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经济停滞。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0 ~ 1955年)的方针,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1952年7月又制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针,采取没收荒地和大幅度地上调中小企业的税收指标等严厉措施,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食油、肉类和糖等生活必需品出现严重短缺,且价格上涨。民众对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越来越不满,开始大量逃往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的紧张的政治经济局势,引起了苏联当局的高度关注。1953年5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开会讨论东德局势,并委托莫洛托夫准备德国问题议案。俄罗斯学者尼·普拉托什金在他的书中首次披露,关于改善东德局势的议案曾有两个,一个是莫洛托夫提交的外交部提出的议案,另一个就是贝利亚提交的内务部提出的议案。5月6日贝利亚向苏共中央主席团递交了东德状况报告,汇报了东德人逃往西德的情况——1952年下半年为7.8 万多人,而1953年数量剧增,第一季度就多达8.4万人,4月份又有3.7万人,并指出了造成这一局面的东德领导的种种失误,建议对德国问题议案进行讨论。[21]
德国统一社会党对逃往西德的东德人数与日俱增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反,却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1953年5月13~14日中央委员会召开第13次全体会议,宣布从6月1日起把公有制部门劳动定额指标在不增加工资的情况下平均提高10%。一些工业部门下达指示要求“自愿”提高劳动指标40%~50%,东柏林宣布提高指标25%,不久前所涨的工资已被物价上涨和取消优惠(从年初开始)所吞噬,在食品、电力和工业品供应短缺情况下提高劳动定额势必会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东德的物价几乎比西德高出一倍,在西方的宣传鼓动下民众对东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产生强烈不满。
5月27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讨论改善东德局势的措施时,争论曾十分激烈,据俄罗斯历史学博士鲍·斯塔尔科夫介绍说:贝利亚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德国,至于那里是不是社会主义,对于我们并无区别。……贝利亚认定在民主德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他声称,如果德国统一起来,即使在资本主义原则的基础上统一也罢,对于苏联也足够了。……莫洛托夫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应当坚定地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不过不能心急,坚信放弃在德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想法,就意味着不仅是东德,而且将是整个东欧的党的力量迷失方向。而这反过来又将导致东欧国家向美国人屈膝投降的前景。支持莫洛托夫的有赫鲁晓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贝利亚、马林科夫的建议遭到否决。”[22] 为此会议做出决议,责成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组成特别委员会,并在三天之内写出具体改进议案。议案的纲要曾初步确立为:“鉴于在目前条件下民主德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方针是造成当前紧张局势的原因,……因此提议目前在民主德国停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停止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的组建”,次日,莫洛托夫在‘社会主义建设’一词前添加了‘加快’两字”。[23]
1953年6月2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该委员会提交的《实现民主德国政治形势健康化的措施》决议,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签署了该决议,作为绝密文件存档。其全文与贝利亚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出的其他议案一起收录在档案集《贝利亚在1953年,苏共中央七月全会速记记录及其他文件集》里[24],于1999年出版,时隔近半个世纪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归纳而言,《实现民主德国政治形势健康化的措施》决议有以下主要内容:
决议开篇就指出:“由于在民主德国执行不正确的政治路线导致紧张的政治经济局势。”并详细列举了近年来从东德逃往西德的具体数据,“自1951年1月至1953年4月,逃往西德的东德人多达44.7万人,仅1953年头4个月的时间里就有超过12万东德人逃往西德,其中甚至有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员和候补党员2718人。”[25]
决议中明确指出:德国统一社会党在1952年7月8日的二中全会做出在东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虽已经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同意,但在当前条件下是错误的,无论是国内条件还是国际条件均不成熟,这是造成当前东德紧张局势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诸如无充足的原料保障却要强力发展重工业,取消所有私人企业家和自由职业人员的食品购买证,尤其是在农村尚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下加紧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做法,导致保障居民工业品和食品供应出现困难、东德马克货币汇率的下跌、大量私人小手工业者破产,广大民众对东德现政权产生不满情绪,酷爱固守土地的农民们也纷纷弃地逃往西德,已造成超过50万公顷良田被弃置荒芜。此外,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也犯有粗暴的行政命令和镇压行为等错误。上述种种失误造成东德政权面临严重危机。
提出苏联方面的整改措施,首先应向东德提供经济援助,尤其是食品供应方面;其次要求常驻东德的苏联高级指挥官们进行整改工作,尽可能少地伤及东德居民的利益,其中包括腾空苏军占据的所有学校校舍、医院和文化设施等地。
明确要求东德现政权进行整改——“为实现民主德国政治形势健康化和建立统一的、民主的、爱好和平的、独立的德国,提议德国统一社会党和东德政府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 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尽快解散不具备成熟条件、引起农民不满的人为强行组建的;
2、 为繁荣经济允许小手工业、农业和商业领域吸收私人资本,不得歧视小企业,整改现存税收体系、减轻纳税压力,恢复向私人企业家和自由职业人员发放食品购买证;
3、 修订东德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放慢重工业的超快发展速度,大大扩大日用品的生产和确保食品供应,尽快消除凭证供应食品的现象;
4、 采取必要措施使金融系统健康化,使东德马克汇率得到巩固和上调,减少行政开支;
5、 确保公民的民主权益,重新审查清洗案件,对不属实的要予以释放,修改现行刑法;
6、 德国统一社会党当前重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政治工作,以赢得民众的支持和理解,改善和巩固东德政治经济局势并加强与其他各民主党派组织的联盟;
7、 最近所进行的东德必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宣传是不对的,它导致德国统一社会党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都犯下了简单冒进的错误;
8、 要结束在思想领域采取命令主义的做法,坚决禁止政权粗暴地干涉宗教事务,等等。
显而易见,从观点和内容上来看,该决议主要是以贝利亚提交的议案为蓝本的。换言之,贝利亚为该决议的重要主创者,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利用情报机关的优势通过内务部系统实施重要的外交行动,这在苏联自30年代起就存在,因此,内务部也提出议案这在苏联并非是不正常的。
《实现民主德国政治形势健康化的措施》决议中明确批评东德实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是错误、德国统一社会党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都犯下了简单冒进的错误,并明确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对于我们了解1953年6月东德危机的起因具有重要意义。
三 1953年6月东德危机
自1952年下半年起东德民众的生活水平开始不断下降。1953年春,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政治与经济思想上都有了某些松动,随着苏联新方针的出笼,东德民众也渴望政府能采取措施提高生活水平。
1953年6月2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的《实现民主德国政治形势健康化的措施》决议传达给东德领导人后,6月9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党的政策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重工业计划,采取发放短期贷款、废止欠税、加速住房建设、恢复养老保险和休假等优惠待遇,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但劳动定额指标平均提高10%而不增加工资的规定并没有取消。而恰恰是该规定直接造成工人工资下降,加上食品价格上涨、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引起工人们强烈不满,最终导致大规模的罢工、示威游行,成为6月危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罢工事件先是由东柏林建筑工人挑起的。6月15日晚,东柏林建筑工人宣布了废除增加生产指标的明确要求,但德国统一社会党及东柏林的地方官员对工人们的要求没有做出任何形式的回应。6月16日东德工会报[26]刊登了自由德国工会联盟党副主席雷蒙的文章,他强调了提高劳动定额指标的必要性并要求各企业尽快落实实施,这篇文章引燃了民怨大火。16日东柏林的建筑工人开始罢工,率先走上街头,变为示威游行,并通过派出代表把罢工迅速扩展到其他的建筑工地和工厂,在斯大林大街、亚历山大广场和政府大楼前出现骚乱,罢工浪潮迅速从东柏林蔓延到莱比锡、格尔利茨等一系列城市,其中美占区里亚斯电台的鼓动作用也“功不可没”,西柏林晚报也号召德国东部地区举行统一打罢工。
17日罢工浪潮迅速升温,在东柏林早8点多已有8千名示威者聚集在政府大楼前,到9点汇聚来的示威者已增至3万左右,根据命令东德警察没有主动干预,没有接到可以使用武力的指示,因此示威人群很快冲破了警察的防线,10点45分在波茨坦广场部分警察被解除了武装,游行队伍中有人采取毁坏汽车、洗劫书店、抢劫商店等粗暴行为,总计有包括1万西柏林人在内的近8万人参加了东柏林的示威游行,其中除工人外,还有手工业者、商人等。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提到西柏林美占区里亚斯电台对罢工浪潮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从一开始就不断广播东柏林建筑工地的骚动,煽动民众参加罢工,事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办公厅也承认,正是里亚斯电台的积极介入才使得6月17日的罢工浪潮席卷整个东德[27]。1 7日示威队伍打出 “全面罢工”、“降低生产指标”、“降低商品价格”、“要求政府辞职”、等口号,从经济要求发展到政治要求,席卷东德全国的罢工总人数达到30万人,局面开始失控。东德有限的警察力量已无法制止这场危机,东德政府不得不向苏联求助,于是苏联驻军开动坦克驱散人群,平息骚乱,守护主要街道并宣布了宵禁命令。 18日许多工厂继续罢工,但东德警察部队和部分苏联武装部队已开进工厂,进行整顿。 “由于苏军和东德警察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所以在这次事件中只死亡21人”[28]。
1953年6月东德危机是一次震惊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发起于16日,集中在17~19日,19~20日东柏林罢工浪潮急剧退落,一些工厂已开始恢复生产,社会秩序渐趋正常,建筑业罢工也只持续到22日就基本平息。因此,这次危机也被称为“东德6月17~19日事件”。
6月危机事件平息后,东德执政党公开承认工作中的错误,6月24日东德政府做出决议补发工人因劳动定额提高而应得的工资,至年底共支出1.1亿马克。7月召开第15此会议提出了新的纠正任务:认真改善经济状况和政治关系,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削减工业生产,增加食品、消费品的生产,恢复涨价食品的原价格,提高部分职工工资,提高抚恤金,减低交通费,扶持个体农业,将已国有化的40家工厂归还私人业主。这些举措的实施,使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原计划,而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减慢了一半,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失调现象有所缓解,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1953年下半年鱼肉和黄油的供应量均增长了25%左右,鞋子和服装等轻工业品供应量也同样提高了很多。
为了帮助东德克服困难,苏联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让步并给以大力援助。1953年8月22日苏联完全取消了东德余下的25亿马克的战败赔款,后将价值270亿马克的属于二战赔付苏联方面的33个大企业的股份及土地也移交给了东德。与此同时,1953年苏联还向东德提供了93万多吨粮食、5万多吨黄油、近3万吨植物油、2.5万吨肉以及1500吨奶酪等等。
四 反思东德危机与贝利亚的主张
反思6月东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实现民主德国政治形势健康化的措施》决议已阐述了其政治、经济因素。危机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7月东德统一社会党通过决议——确立“排除艰难险阻建设社会主义”方针,完全脱离了东德的社会现实,结果事与愿违,造成食品短缺、物价上涨,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在此情况下增加生产指标成为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也存在事前重视不够,出事后又对形势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等失误,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态的发展。 东德内部报告中承认,“党和工会没有重视6月15日获得的工人计划罢工的信息,也没有采取果断措施来制止它。”[29] 实际上东德少数企业里已经发生过反对增加生产指标的零星罢工,但执政党对此没有给予丝毫的注意,第一书记乌布利希[30]急于求成,为了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没有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主张,只是在苏联的压力下于6月8日发表过声明承认草率地制定了一些难以达到的指标[31]。
纵观对6月东德危机过程的来龙去脉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贝利亚议案的缘由(由于贝利亚是突然被逮捕并很快被剥夺笔和纸,加之随后奉赫鲁晓夫的命令将从贝利亚处搜出的文件、档案共11个面袋子全部烧毁[32],我们只能凭仅有的文献来分析其主张)。苏联自1949年8月成功制造原子弹, 1953年8月13日试验成功氢弹,负责领导苏联原子弹和氢弹工作的贝利亚,在1953年5~6月间自然十分清楚苏美已经进入后核武器时代——共存亡,世界大战的威胁将让位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较量,面对美国在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有效实施以及1953年3月西方各国与西德签订的《德国条约》(承认联邦德国是国际社会中自由平等的一员)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的生效,面对东德的经济困境和民众的蜂拥而起的出逃窘境,放弃东德的社会主义建设,换取美国和法国支持苏联联合英国的主张——建立统一的中立的德国该是明智之举,迫不得已有所压缩战线来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建设(至少可以从统一后的德国获取战争赔款并节省出对东德的大量经济援助、抽调回驻东德的苏联军队用于苏联国内的紧张的经济建设),并将会有效阻止西德成为北约成员。
德国问题是苏美争夺欧洲的王牌,苏联自开始起,也无意于德国的重新统一,1952年3月,斯大林曾提出在保持德国非军事化和中立化的条件下重新实现德国统一的倡议。有学者评论说:“实际上,美国并不希望德国重新统一。它担心德国统一之后会中立化,将会明显地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33]
贝利亚领导的内务部拥有广泛资料来源,而且贝利亚以前的副手梅尔库洛夫、德卡诺佐夫、柯布洛夫将军们在1945—1953年曾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的境外苏联国有财产管理总局副局长,长期驻在东德,直接向贝利亚提供一手资料。因此,正是对当时国际局势和东德内部局势的充分了解,贝利亚才大胆地提出具有冒险精神提议——放弃在东德的社会主义建设,以换取德国统一的中立。
贝利亚早在1953年运作实行其主张要此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被迫节节让步更为主动。但6月的东德危机断送了其方案的实施,也使得其同僚趁他赴东德解决危机的空隙得以联合起来密谋“贝利亚事件”。
在我们分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时,让我们把目光拉得再远些,5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抓住时机适应变化调整发展方向是当时苏联领导人面临的严峻挑战,那么赫鲁晓夫给出的答卷是否为苏联解体埋下了危机呢?
注释:
[1] Рубин Н.,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миф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М.:?Олимп? и Смоленск, ?Русич?,1998, 480 с.;Антонов-Овсеенко А., Берия,М.:?Изд-во АСТ?, 1999. – 480 с.;Некрасов В.Ф., Берия: Конец карьеры., М.:, 1991, более 289 с.;Серго Берия , Мой отец –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М.:, ?Современник?, 1994. , –431 с;Серго Берия, Мой отец Берия в коридорах сталинской власти. М..: ОЛМА-ПРЕСС, 2002. – 479 с. ;Мухин Ю., Убийство Сталина и Берия. – М., 2002. – 731 с.;Жуков Ю.Н., Тайны Кремля: Сталин, Молотов, Берия, Малеков. М.: ТЕРРА-Книжный клуб, 2000.- 688 с;Топтыгин А.,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Неизвестный маршал госбехопасности. М.: Яуза, Эксмо, 2005. -480 с.; Кремлёв С., Берия. Лучший менеджер ХХ века. М.: Яуза;Эксмо, 2008, - 800 с.
[2] Л.Безыменский , Дело Берии. Полвека спустя // Новое время, 11 июня 2000, №23, с.30~31; Наумов В.П. , Был ли заговор Берии? Новые документы о событиях 1953 г.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1998. сен.-окт. №5, с.17-39; Они растворили Берию в щелочи / / Власть, 6 июня 2000 №22,с.44~47;Мленчин Л.М.,КГБ председатели органов гос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ассекреченные судьбы, М.: ?Центрполиграф?, 2001,-861 с.
[3] 参见《“卢比扬卡元帅”的一百天》一文,《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沈志华执行总主编,杨存堂本卷主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9~80页。
[4] Топтыгин А.,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Неизвестный маршал госбехопасности. М.: Яуза, Эксмо, 2005. с.378。
[5] См.: Зенькович Н.А. Самые закрытые люди.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биографий, Москва:?ОЛМА-ПРЕСС Звездный мир?, 2002 г.,с. 49~55。绝密人物指苏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局、书记处委员们。
[6] 1939年开除7372人,更换了3/4的领导干部,急剧缩减犹太人,剔除了东欧族干部,显示出他具有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的精明能力。参见(俄)列·姆列钦:《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第202页。
[7] 有人辩解说卡廷事件是战前为防后患、先发制人地消灭不喜欢苏联的波兰军官。
[8] 有说是贝利亚提议的,但其儿子谢尔戈却另有说法:贝利亚是主张留下这些富有作战经验的波兰军官来抗击德国的,但遭到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的反对,斯大林赞同他们的主张,下令处决,为此险些罢免贝利亚的内务人民委员职位(Серго Берия, Мой отец Берия в коридорах сталинской власти. М..: ОЛМА-ПРЕСС, 2002. с.77~78)。由于尚没有找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波兰军官命运的这场讨论记录,故无法证实贝利亚的真实态度。
[9] 根据国防委员会1944年第5073号和第5309号令,将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巴尔卡尔人等少数民族强制迁往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驱逐人口多达47.9万以上。
[10] 参见А.Н.Артизов и Р.А.Усиков, В августе 49-го ...(Как была решена атомная проблема в нашей стране) //Родина, 1992 №8,№9;Старков Б.А. , Сто дней ?лубянского маршала?// Источник,1993. №4;(俄)罗伊·麦德维杰夫等著,王桂香等译:《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216页;
[11]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с. 17~19。Так же см.?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1996,№4。
[12]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с.19~21。报告指出劳改营、监狱和集中营服刑的犯人多达252.64万人,占1951年初苏联总人口的1.39%。
[13] Там же. с.398。指因犯渎职罪、经济罪和某些军职罪被判5年以下徒刑的犯人以及孕妇、未成年人、老人,截至1953年8月10日共释放了103.2万人(但大赦令不适用于因反革命罪、匪徒行为、杀人犯)。
[14] 取消护照加注,允许为农民发放临时护照,这一措施冲击了苏联集体农庄体制,因此遭到其他领导人的反对,贝利亚被逮捕后这项措施也被取消。см.《Источник》, 1994.№4, с.11。
[15]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с.9。
[16] АП РФ, Ф.3, оп.24, д.463, л.138。Цит.по:Там же. .с.9,72。
[17] ?Правда?, 10 июля 1953 г.
[18]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с. 4 。
[19]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 с.11。
[20]《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1945—1990》/丁建弘等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21] См. Платошкин Н., Жаркое лето 1953 года в Германии. – М.: ОЛМА-ПРЕСС Образование, 2004. с.244。
[22]《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沈志华执行总主编,杨存堂本卷主编,第79~80页。
[23]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с. 401 。另有一版本说法是贝利亚在莫洛托夫的议案上删掉了社会主义建设前的“加快”两字(详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P79),笔者查阅了俄罗斯政治百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1945—1953年政治局和部长会议文献集》,可惜书中没有收录关于这次会议的会议记录,非常遗憾!笔者认为,比较而言应该是文中的说法更为可信,因为决议文件中用的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保留了“加快”两字。
[24]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с. 55--59 。文件来源: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3号全宗,64号目录,802号案卷,第153~161张,复件。
[25] 《Лаврентий Берия. 1953: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юльского плен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 документы》.с. 55~56。
[26] 《Трибюне》,см. Платошкин Н., Жаркое лето 1953 года в Германии., 2004. с.288。
[27] См. Платошкин Н., Жаркое лето 1953 года в Германии. 2004. с.296。
[28] 《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1945—1990》/丁建弘等主编,第143页。
[29]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卷,沈志华执行总主编,杨存堂本卷主编,第18页。
[30] 1950年7月统一社会党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3年改称为党的第一书记。
[31] 参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卷,沈志华执行总主编,杨存堂本卷主编,第5页。
[32] 参见(俄)罗伊·麦德维杰夫等著,王桂香等译:《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2004年版,第110页。
[33]《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1945—1990》/丁建弘等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第254页。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