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网首发
俄国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
李斌 来源:2014年6月25日 中国俄欧亚研究网 2014年06月25日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其统治时期(1689~1725年)内领导俄国进行了一场以强兵强国为核心的军事改革。军事改革中推行的很多措施和取得的结果,如改革征兵制度、建立俄国第一支正规军、成立海军、建立统一和专业军事管理体系,以及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变化,都是前无古人的首创,为俄国开疆拓土、与欧洲列强抗衡、成就横跨欧亚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军事改革的历史背景

  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国是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在与外部更强大的国家交锋中,在维护统一国家的利益上,俄国的武装力量显示出落后和不足。17世纪70年代之前俄国仿效西欧一些国家建立的新制军以及在军队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火器,为彼得一世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彼得一世改革前的俄国

  整体而言,在彼得一世推行改革之前,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西方国家相比,俄国仍然是个十分落后的国家。

  在彼得正式掌握权力之前,俄国政治局势十分混乱。沙皇阿列克谢一生有两次婚姻,前妻为他育两个儿子:费奥多尔和伊凡,此外还有四个女儿:索菲娅、凯瑟琳、玛丽以及塞迪来莎。阿列克谢去世后,费奥多尔继承皇位,但由于体弱多病,1682年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由于当时俄国还没有建立皇位继承法,两个波雅尔家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纳雷什金家族——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此期间,俄国政权多次易手。先是在纳雷什金家族的支持下,彼得被立为新沙皇,但由于此时彼得只有十岁,其母娜塔丽?纳雷什金娜成为摄政。很快,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鼓动莫斯科射击军发动叛乱,杀害了纳雷什金家族的几个主要成员,夺取了权力。毫无治国能力的伊凡被立为第一沙皇,彼得变为第二沙皇。而实际上,政权掌握在发动叛乱的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手中。随着索菲娅的宠臣戈利岺1867年和1869年远征克里米亚半岛失败,俄国常年堆积的矛盾爆发。索菲娅失势,政权再次回归纳雷什金家族手中。1694年,娜塔丽去世之后,彼得才正式掌握国家大权。

  俄国封建农奴制也继续发展。俄国封建贵族将大片世袭领地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且政府还大规模封分土地,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举个例子,一个名为莫罗佐夫的波雅尔贵族在此期间拥有300个村庄和67个县。在此情况下,农奴制也在不断加强。随着土地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中,俄国人口中90%以上成为农奴制下的农民,支撑着社会结构。1946年,俄国通过了一部法典,加强了农奴的依附体制,推动了农奴主立法的发展,授予地主、寺院、皇室广泛的权力,允许他们利用属于他们的农奴履行国家义务。

  俄国经济的主要基础仍然是农业。黑麦、小麦、燕麦、大麦和小米是最主要的农作物,种植蔬菜、饲养牲畜、捕鱼狩猎、养蜂和种植其他如亚麻和大麻等专业化的家作物,也是农业活动的内容。农业技术与封建割据时相比并没有太多进步,犁、耙子、镰刀等很早便开始使用的工具还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主要的农具。牛马提供牵引力,粪便用做肥料。此外,俄国的手工艺和制造业虽然有缓慢发展,出现了不少手工作坊和一些规模小、技术并不先进的工厂,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经济结构。因此,俄国整体国家经济十分落后。

  但是,也不能忽视在俄国发生的一些积极变化。在彼得一世推行改革之前,俄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邻近的波兰、瑞典等国之外,俄国还与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和英国建立了联系。特别是与荷兰和英国发展贸易关系使俄国的对外贸易提升了一个台阶。尽管俄国没有商船队,没有出海口,而且进行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原材料,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但俄国仍从中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

  俄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随着对西方更加开放的乌克兰并入俄国,基辅对俄罗斯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开设斯拉夫语、拉丁语、希腊语、修辞学、哲学,甚至是科技类课程的先进学校在俄国的一些重要城镇陆续出现。正因如此,俄罗斯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日益加深,西方先进的文明对俄罗斯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俄国开始更加注重主动与西方交往,吸引西方的专家和技师为俄国效力。例如,1547年,伊凡四世派具有英国血统的施里特作为特使出访欧洲,邀请来120多位德国的医生、教师、艺术家、不同职业的技师和工匠到俄国工作。[1]受此影响,有大批外国人不断迁移并定居到莫斯科。据17世纪70年代的一个访问者估计,约18000名外国人住在莫斯科公国,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首都,也有住在阿尔钦格尔和其他商业中心及矿区的。[2]这些外国人在俄国从事贸易、工业和制造业,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俄国的军队服役。在这种背景下,俄国的一些贵族地主和新兴的商人阶级对于俄国国内因农民起义和官僚腐败而造成的混乱局面产生了不满,提出效仿西方,进行改革,从而奠定了俄国军事改革,甚至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

  2.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的对外战争和军队

  军事改革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赢得对外战争。 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国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饱受到来自欧亚大草原游牧部落的袭掠,主要的敌人是受土耳其支持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战争和冲突几乎没有中断过。伊凡四世成为沙皇之后,俄国又开始向鞑靼人发起进攻,离俄国最近的喀山汗国成为第一个目标。1547至1548年和1549至1550年,俄国两次远征喀山汗国,由于军事准备不充分,物资供给保障不力,没有取得成功。1551年,伊凡四世在喀山附近修建斯维亚斯克要塞,拥有了进攻喀山汗国坚实的据点。随后,俄国便在1552年发动了对喀山汗国的第三次进攻。但在此期间,克里米亚汗国在土耳其的支持和协助下从南部入侵斯斯科公国,伊凡四世被迫停止了对喀山汗国的攻势,直到南部的威胁解除。恢复攻势之后,俄军水陆并进包围了喀山市,用火药炸毁部分城防工事之后,终于占领了这座城市。此后,俄国又用了五年的时间征服了其他地方,才最终吞并了整个喀山汗国。在占领喀山汗国之后,俄国又将扩张的触角伸向阿斯特拉罕汗国。俄国的目的除清除来自东南部的危险之外,还有打通进入里海通道之意,因为阿斯特拉罕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扼守着沿伏尔加河进入里海的入海口。1554年,伊凡四世派兵3万攻占阿斯特拉罕汗国,并且任命代理人杰尔比什-阿里做可汗。在杰尔比什-阿里开始与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勾结之后,1556年,俄国攻占阿斯特拉罕汗国,将其并入版图,巩固了在东南部的统治。

  同一时期,也是俄国进行疯狂扩张的时期。俄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在其编撰的《俄国史教程》中开篇既讲道:“俄国史是一个正在从事开拓的国家的历史。”的确,从15世纪至19世纪的四百年间,俄罗斯一直没有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关于俄国不断对外扩张的动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解释。无论是因为安全的考虑、利益的诱惑、或是宗教的狂热,只要俄国扩张领土,必然会卷入与其周边国家及其支持者的战争中。

  在东部,从1581年叶尔马克率领哥萨克骑兵翻越乌拉尔山,俄国开始了对西伯利亚波澜壮阔的征服。在没有受到太多反抗的情况下,哥萨克快速向东推进。1648年,一名叫谢苗?杰日尼奥夫的哥萨克,率领一帮人穿越后来为纪念白令而命名的白令海峡,[3]俄国人完成了横向7000公里的探险。

  16至17世纪是俄国向西北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之肇始。伊凡四世不满足俄国在波罗的海仅拥有涅瓦河口这么小的一个出海口,因而要求加强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控制。作为一个内陆国家,俄国对海洋的渴望,就如同见不到阳光的植物对太阳的向往。[4]为此,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在1558年借口立窝尼亚骑士团与立陶宛结盟反对俄国而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在1558年~1663年的第一阶段,俄军取得了大胜,攻占了多处要塞,迫使利窝尼亚骑士团于1561年解散。但是俄国的胜利引发了邻国的介入,交战双方变成了俄国与瑞典、波兰和立陶宛的联盟。1563年,俄国因没有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而发动第二阶段的战争后,战局开始对俄国不利了。有时候即使俄军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可是还是由于军事实力不济而未能最终转化成胜势。例如,1570年俄军把瑞典占据的城市列维里三面包围达30个星期之久,但终因无法阻断瑞典海军对该城源源不断的人员、武器的补给而未能攻克。功亏一篑的俄军只好撤退;撤军途中发生了兵变,损失严重。实力不足很快让俄国军事上捉襟见肘,而缺乏军事力量的支撑也终于使俄国在外交舞台上成了输家。1582年和1583年,俄国分别与波兰和瑞典签订条约。除了放弃在战争第一阶段的所有成果之外,俄国还将数座城镇割让给瑞典。整个芬兰湾地区,除了涅瓦河口一小块土地外全部被瑞典占据。这意味着俄国依然被压制在远离西部和西北部海岸线的地方,从那里通往更先进、更发达的欧洲的出海口,还只能是莫斯科统治者有待实现的梦想。正像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愿意,俄国商人现在就不能有一只船到波罗的海来。瑞典人现在可以随意操纵俄国的贸易。”[5]

  俄国从立窝尼亚战争的失败以及后果中看到了国家实力不强、特别是军事力量不如人意,也看到了与当时先进国家在军队建设上的差距。1630年,俄国政府按照西方国家军队建设经验,开始组建新式军队��新制军,逐步把征召对象从领主后代扩大到鞑靼人、哥萨克,之后又招收自由人作为志愿者入伍。“新制军”由骑兵团和步兵团组成。骑兵团又分为龙骑兵和雇佣骑兵,还有少量轻骑兵——骠骑兵。龙骑兵装备着轻便的火枪或卡宾枪,以及重剑,一般可与骑兵或步兵共同作战。雇佣骑兵装备卡宾枪、两把手枪、重剑和盔甲,也有雇佣骑兵配有长矛和手枪,一般只作为骑兵进行作战。骠骑兵装备着短矛,两把手枪和盔甲。俄国的步兵由士兵团组成,装备火枪和斧,有时为了加强防御也会穿着盔甲。与以往不同,新制军有统一的编制。无论是骑兵团,还是步兵团,每个团满编包括10个连。骑兵连辖有100人,步兵连辖有160人。在此期间,俄国军队数量也不断增长,如1651年俄国军队数量为13万人,1682年达到21.45万人。[6]但是,俄国军队组成模式还属于领地民团,构成主体的不是职业军人,只是一个“半军半工的团体”。[7]在和平时期,士兵从事各自的职业,面临战争时,由政府召集到一起。但是,也有一部分士兵团与射击军共同编成常备军。

  为了提高战斗力,俄军在组建新制军时十分重视火器的配备和使用。为满足对火器的需求,俄国采取直接购买和仿制相结合的办法。在此期间,荷兰、英国的一些著名武器制造工厂收到了来自俄国的大宗订单,俄国政府也聘请和引入外国的一些企业家到俄国办厂,如1632年俄国政府决定聘请荷兰商人维纽斯兄弟在图拉附近建设一座铁具加工工场。17世纪20年代初,俄军部队中使用火绳枪的士兵大约占20%,到30年代初这个比例就达到将近50%。此外,17世纪下半叶,俄国也开始改造炮兵部队。铸炮工匠改善了炮和炮弹的铸造技术,开始制造统一重量和口径的火炮、臼炮和榴弹炮。根据用途,炮兵被细分为攻城炮兵、要塞炮兵、附属于团的野战炮兵。此外,俄国军队的军事工程技术也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修筑防御工事方面。更重要的是,俄国在16世纪至17世纪俄国试图获取进入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的过程中,因没有海上舰队而屡遭失利,自此俄国开始意识到掌握海上控制权的重要性,为彼得一世建常备海军奠定了基础。[8]

  尽管如此,俄国仍然是一个军事落后的国家,不仅难以为俄国开疆拓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远不是令欧洲敬畏的军事强国。1687年和1689年,俄国分别动用11.3万人和11.7万人的力量远征克里木,并最终失败,这便是例证。到了17世纪末,俄仍然被阻隔在对外交往的重要的通道--波罗的海出海口之外。同时,身处众多强邻之中,怎样保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怎样确定俄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与发展这两大艰巨的任务,需要后来者去面对和解决。

  3.改革者:彼得一世

  历史是人创造的。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俄国的这场关键性改革中,彼得一世个人的性格和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彼得一世留给人的印象是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意志坚定,不像其同父异母的兄弟费奥多尔和伊凡那样体弱多病。因此,他能够亲自参与国事,深入到国家的行政、司法、商业和外交等多个领域,承担更多的任务,完成更重的工作,将改革坚定地推行下去。

  彼得一世还具有无限的求知欲和惊人的学习能力。他对很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都感兴趣并且精通掌握,曾经不知疲倦地在俄国四处巡游、广泛涉猎,还选派俄国青年到荷兰、意大利和英国学习造船和航海。最著名的事情是,在1967至1968年,彼得组织了250人组成的庞大外交使团访问欧洲各国,他本人也化名随团同行,不仅努力学习航海技术,还学习欧洲人的礼俗和生活方式,搜集各国的材料。

  此外,彼得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年时,彼得便喜欢玩打仗的游戏。15岁时,他将宫廷中的玩伴和仆从组成两支“游戏军”——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团。成年后,彼得亲自在军中服役,学习军事技能,积累指挥经验,在北方大战之后,获得了陆军上将和海军上将的军衔。彼得尤其钟情于海军。1694年,他就在阿尔钦格尔建造了一个造船厂,并亲自参与建造了一艘大型军舰。对军事的兴趣和重视是彼得一世军事改革的重要动力。

彼得一世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1.创建正规军,改革征兵制

  彼得一世创建正规军的尝试最早可追溯到1687年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团。事实证明,这两支“游戏军”成为彼得一世在北方大战前和战争期间开始创建的正规军的样板。

  1698年,在镇压射击军暴乱之后,彼得一世解散了射击军,这也成为创建正规军的信号。1699年11月8日和17日,彼得一世连续发布两道诏令,要求按照与十七世纪不同的原则创建俄国新军队。最初确定了两种征兵来源。其一采取募兵制,征召“志愿者”。“志愿者”当时也被称为“自由人”,指除赋役农民之外所有自愿参军的人。根据沙皇的命令,贵族子女,哥萨克、射击军的兄弟和子女,无业游民、拥有其他官衔的人、法院雇佣人员等均可列为“自由人”。入伍后,这类士兵享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团相同的每年11卢布的薪响。其二是“差丁”,即曾随领主参加过战争的武装奴仆。为了保障征召士兵的数量,彼得在1699年11月17日的诏令规定,寺院拥有的农奴每25户出一名士兵,有公务的贵族拥有的农奴每30户出一名,在军中服役的贵族拥有的农奴每50户出一名。[9]第一次征募新兵的结果中,既有被领主赋予自由的农奴,甚至是逃亡的农奴,即所谓的“自由人”,也有“差丁”。在俄国新征召的士兵中,“志愿者”不再属于旧式和领主式的士兵团,而差丁也不像从前那样作为辅助军队发挥作用,所有这些人都成为正规军队的士兵。他们根据新的军队条例训练,由国家提供物资供给,并且终身服役,战争之后也不再解散,以此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和军队稳定。

  北方战争开始后,俄国兵源发生枯竭,俄国加大征兵的力度。但是,仅凭“志愿者”和“差丁”无法满足军队面临的尖锐的兵员不足的问题。于是彼得开始调整政策,将征兵与俄国人口数量最大的阶层农民联系起来,推行强制征兵制,以保障兵源数量。1702年12月,俄国最后一次征召“自由人”。1705年,彼得一世颁发诏令,停止征召“自由人”,转而直接从赋税农民中招募新兵,并要求每20户农民中征召一名士兵,并规定战争期间每年都要进行征兵。这一举措是以前没有过的,具有浓重的强制色彩。此后,按农户摊派征兵方法一直延续到1723年。在此期间,俄国军队兵源得到有效的保障。从1724年起,俄国又改用按成年男性人口分摊征兵数额,[10]每一千名男性农民出5至7名士兵。新兵的身体条件适合服军役,年龄不超过32岁。军役为终身制。[11]

  按照建立正规军和采取新的征兵制的方式征兵,从1699~1725年共进行了50次征兵,给军队补充了约40万人。

  正规军的建立,使俄国逐步摆脱军队在领地民团模式下,军事训练不充分,战斗力无法保障等缺点。而征兵制的完善使俄国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兵员补充制度,组建起成分比较单一的军队。当然,也要看到,征兵制给农民和工商业者造成的负担非常沉重,定期把32岁以下具有很强劳动能力的男性从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中招入军队,客观上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2.改革军官制度

  彼得十分重视军队中军官队伍的建设。在其执政之前,俄国一般任命领主或贵族担任军队的指挥官,并且根据门阀出身逐步晋升,可以将这种体制概况为“任人唯亲、任人唯富”。通过这种方式任命的军官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军事技能,职业水平很低,从而影响了整个军队素质的提升。

  彼得一世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变了军官选用的传统做法。他规定服军役是贵族的义务,贵族应在军队中连续服役,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是在面临战争时才服役,战争结束后便与领地民团一样解散;挑选一些贵族到步兵中出任军官,打破了贵族因步兵地位低只在骑兵中服役的传统;还着手改变贵族凭出身当军官的传统做法,要求贵族子弟无论出身从15岁起就要在军队中服役,从士兵干起,接受基础的军事教育。1714年,彼得一世颁布诏令,规定军官任命实行选拔制,担任军官的贵族需要具有一定的军事素质和军事知识,否则不予提拔,对于名不副实的贵族军官,还可能面临着剥夺名号的惩罚。此外,彼得一世在1722年颁布了著名的“官秩表”,规定了从准尉到元帅的14级军衔,所有军官根据才能定级授衔,论功晋升。1724年,彼得一世再发赦令,允许出身卑微的士兵晋升军官,并取得世袭贵族的头衔。这一系列举措和命令,提升了出任俄国军队军官的贵族和其他阶层的人具备一定程度的军事素质。

  此外,由于在执政初期俄国军官的素质并不能适应接连到来的战争,彼得一世大胆从外国军队中聘请忠于自己事业的军官。尽管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服役之前就有。但是在北方大战前,外国军官在俄军中的比例大幅上升。随着俄国军官质素的提升,以及对外国军官忠诚的担心,1720年,俄军决定禁止招聘外国军官。1722年又改为,外国军官到俄军中服役,官职只能低于俄国人,且要立终身服役的保证书。

  3.调整陆军编制

  陆军是俄国武装力量的传统军种,在武装力量构成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到1725年,在总计33.94万人的俄军中,陆军为22.42万人,占军队总数的66%。[12]彼得一世对陆军的建设与改革,既突出了不同兵种之间的专业化区分,又注重它们在作战行动中的协调与配合。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军虽然也有兵种的区分,如骑兵、炮兵等,但受制于征兵制度和训练方式的不完善,各兵种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的训练,作战时往往独立行事,缺少配合。1716年颁布的《军事条令》确定了正规军严格的组织结构。彼得一世把俄国陆军分为三个兵种:步兵、骑兵和炮兵。

  步兵根据军事职能又分为基干步兵、近卫步兵和掷弹步兵。装备有带刺刀的滑膛枪的基干步兵是俄国步兵主要作战力量。近卫步兵则是步兵中的精锐部队,承担着急难险重的作战任务。而掷弹步兵过去以连为单位混编在步兵团中,在北方战争中,俄国与瑞典在瓦尔纳首次交战即遭失败,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掷弹兵作用,彼得一世把掷弹兵连从各步兵团中抽出,单独组建了5个掷弹兵团。1711年,在保留掷弹兵团建制的同时,每个步兵团中重新编入了一个掷弹兵连。掷弹兵不仅装备火枪和刺刀,还有手榴弹。因此掷弹兵团的冲击和打击能力明显增强。 [13]

  步兵的基本作战单位为团,每个团由2个营组成,每个营下辖4个连,每个连又包括4个排。每个团人数共计1500人,其中40名军官,80名士官,1120名作战士兵,和247名非作战士兵。步兵的主要装备是燧发枪。1708年之后,又在枪上装配了三棱刺刀。这使得步兵即可遂行火力战斗,又能进行白刃战,作战效率明显提升。

  在彼得改革之前,骑兵分为轻骑兵和龙骑兵。组成骑兵的既有贵族,也有雇佣兵和哥萨克。由于整个骑兵的组成不正规,武器装备(包括马匹)基本上都是入伍者自备,骑兵战斗力不强。彼得一世把改造的重点放在龙骑兵上,着重加强其正规化和提高其战斗力。按照固定的组织建制和人员编制组建龙骑兵团,所有中高级军官一律由俄罗斯人出任;政府拨出专款用于配备适合军用的马匹;并在龙骑兵团中编入团属炮兵,每个龙骑兵团拥有6~8门火炮。

  彼得一世对炮兵可谓情有独钟。在与瑞典进行的战争中,彼得一世就是利用岸防炮兵和新组建的海军相互配合取得了多次胜利。彼得一世把炮兵的职能进一步细化,分为团属炮兵、野战炮兵、攻城炮兵和要塞炮兵。他还统一了火炮的口径,创出了独特的俄国炮兵口径,无论是武器配备还是火炮生产,都更加整齐划一。这是炮兵走向正规化的一个重要步骤。1701年,俄军还在龙骑兵团中组建了骑马炮兵,配备轻型火炮,大大增加了炮兵的机动性。半个多世纪后,普鲁士军队中才有了类似的骑马炮兵。[14]为保障炮兵机动性,彼得一世改变了用临时调集的农民拖运大炮的传统做法,组建了专门的拖运分队。炮兵机动性的增加,更加有利于在作战中炮兵与步兵、骑兵的配合。

  此外,彼得一世还计划组建独立的工程团,他首先设立了编在炮兵序列中的工兵连、浮桥连、工程连等。工程连人数不多,一般有89名士兵、军士和2名军官。[15]但直到彼得一世逝世后,俄军的工程团才组建起来。

  4.建立海军

  彼得一世领导下的军事改革中最有革命性和开创性意义的,就是建立起了俄国武装力量中一个新的军种--海军。彼得一世高瞻远瞩,很早便认识到海军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在1693年时便开始建造舰船。但是俄国真正意义的海军是在与土耳其和瑞典交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1695年,由于没有切断土耳其的海路供应,俄军第一次进攻亚速要塞遭受失败。为此,彼得一世开始着手建立海军。在其亲自督促,仅时隔一年,俄国便在顿河边上沃罗涅日集结了一支庞大的舰队。1996年,俄军再次从海陆两路发起进攻,土耳其被迫放弃亚速要塞。战争结束之后,1696年10月,彼得一世致信波雅尔杜马表达了海军的重要性,波雅尔杜马很快做出“必须成立海军”的决定,这一事件标志着俄国海军的诞生。

  此后,彼得一世派出50个青年到欧洲学习,主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造船和航海。而1697年俄国组织庞大的使团访问欧洲时,彼得一世也随团出访,并并花费极大精力学习造船技术。

  但是,俄国在北方战争中面对海上强国瑞典时,再次因在波罗的海缺乏海军而饱尝苦果。在1700年9~11月的纳尔瓦战役期间,尽管俄军利用优势兵力把瑞典守军包围在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但却无法阻止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把大批援军运送过波罗的海。结果,俄军被分割,失去统一指挥,最后被迫投降。彼得一世清楚地认识到原因所在——“战争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上战场行动的结果。而俄国当时在波罗的海没有自己的舰队。” [16]

  军事上的不利促使彼得一世大力和全速建设海军。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俄国在伏尔加河和卢加河制造了600条平底木船,并把拉多加湖、楚德湖、斯维里河等地的所有私人船只收缴集中起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波罗的海舰队。新组建的舰队马上经受了战争考验。1703年5月,在彼得一世和缅什科夫指挥下,俄国舰队在纳尔瓦附近突然向两艘瑞典战舰发起攻击并将其俘获。这是俄国海军对瑞典海军的第一次胜利。当1705年瑞典舰队试图占领刚刚兴建起来的圣彼得堡时,俄国舰队和拱卫圣彼得堡的喀琅施罗特(后改称喀琅施塔德)要塞岸上火力相互配合,打退了瑞典军队的进攻。正如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所说“俄国舰队在与陆军协调行动中取得的初步成果证明,它已经渡过了幼年时期并准备着解决更加广泛的任务--对抗瑞典人在波罗的海上的统治地位。”[17]随着舰船持续补充,波罗的海舰队实力不断壮大,成为俄国实力最强大的舰队,喀琅施塔德成为舰队的主要基地。

  整体而言,由于沙皇的重视和战事的需求,俄海军发展迅速。从1693~1700年,俄国开设了10家造船厂,共建造了各类军舰170余艘,平均每年下水21艘以上。在1700~1715年间,俄国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2家造船厂,制造了各种舰船530艘,平均每年有35艘进入海军序列。1715~1725年,彼得一世再建3家造船厂,又为海军补充了195艘舰船。

  单纯增加舰船数量并不是彼得一世惟一的追求。根据海军面临的不同的作战任务,彼得一世设计了不同的海军舰队编制。首先,他参照欧洲新型战舰标准,组建了帆船舰队,主要由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适用于远洋作战。战列舰排水量在1000~2000吨,设多层甲板,可安装50门以上不同口径的大炮,最多的达90门,其火力和作战能力可见一斑。其次,为适应近海礁区作战需要,扩充桨船舰队。这类舰队主要由桨帆军舰组成,船体轻,装备3~5门火炮,靠18对桨橹由人力驱动,越是近海和复杂海域,越显示出其很强的机动性。彼得一世把不同舰船编成强大的常备舰队,其中最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就是在北方战争期间组成的。到1721年北方战争结束时,该舰队已经拥有帆船179艘(其中战列舰49艘),桨船416艘。

  彼得一世开始亲政时,俄国只有一艘过时的军舰,而彼得一世留给继任者的则是2支舰队:亚速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2支分舰队:里海分舰队、白海分舰队;以及配套的舰队基地和近3万名作战经验丰富的海军士兵。

  5.建立统一指挥体系

  改革期间,彼得一世也进行了以加强军队统一指挥和正规化管理为目的的军事机构改革。

  事实上,在北方战争期间,俄国对前线作战部队的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办法。总司令统领野战部队,并直接隶属于沙皇。总司令和步兵、骑兵和炮兵等兵种司令,以及军事总监(总司令的助手)组成一个类似军事协商机构的军事会议,集体解决所有战时重要的军事问题。但军事会议不能限制总司令的权力,也不能降低他对作战结果承担的责任。军队基本上仍然实行一长制式管理。彼得一世在军事改革的过程中,将这种做法固化为制度。他规定,总司令在战时领导军队。并成立附属于他、提供协商的军事会议,并且组建隶属于军事总监的野战司令部。

  而在和平时间,也建立起统一的军事管理机构。1718年,根据彼得一世的命令,俄国开始组建陆军院,陆军院的成员都是高级将领,第一届主席为亚历山大?缅希科夫。陆军院主管“军队、驻防军、军事衙门管理的以及在全国发生的一切军事事务。”[18]为此,陆军院下设炮兵、军械、薄记等三个办事处。[19]在1700年之前,海军事务是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的。之后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成立了两个海军事务机构。1718年在圣彼得堡成立海军院作为统一管理海军事务的机关。

  此外,俄国还建立起一系列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如1700年建立了特别事务衙门,取代原来征召和管理外国雇佣兵的机构。1701年,在特别事务衙门基础上组建了陆军衙门,统管新建军队事务,也即陆军院前身。此后还分别成立了管理军需、军粮、炮兵等事务的机构。

  6.颁布新军事条令条例

  与正规军的建立相适应,一批新的军事条令相继颁布。彼得一世颁布的第一个条令是1699年的《队列条令》,对步兵的训练作出了统一的简明规定。1700年又颁布了《简单日常操练条令》,对老兵和新兵的操练分别作出规定,强调了射击和刺刀搏斗技能的训练。1701年制定了《龙骑兵操练条令》。彼得一世特别注意把战争中的经验及时反映到条令中去。北方战争期间,相继颁布的《战斗规章》、《会战规则》、《军事条令》等,都包含了不少战争的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编纂的《海军条令》也于1720年正式颁布,条令对海军的组织、各级主管人员的职责、日常活动和战斗勤务、战术等作了规定,从法律上保证了对海军的集中管理和组织。这些条令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俄军正规化建设,确立了正规化的训练和教育体制,把在实践中取得的军事艺术成果固定下来。

  7. 军事艺术的丰富与发展

  具有开创性的全面军事改革,推动了俄国新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体系的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俄罗斯军事艺术。在总结实践检验基础上提升出的新军事理论,又在指导军事实践中获得实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海军从无到有,直接引起了军事艺术的变革与发展。海军舰队的作战实践,特别是在参与近海防御和进攻敌方海岸要塞与据点时,需要解决好与陆军的联合作战问题。彼得一世在指挥作战中,成功地解决了陆、海军之间的联合作战问题。尽管在一些作战行动中陆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没有海军的配合行动,要取得胜利还会付出更大代价。例如在1713年,俄国陆、海军联合作战,海军派出桨船舰队和帆船舰队与陆军配合,对芬兰境内的瑞军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包括赫尔辛福斯(赫尔辛基)在内的一系列要塞和据点。这样,在实战中,俄军逐步掌握了合理配备陆、海军力量,协调不同战线上的两支军队的作战行动。

  游动骑兵(骑兵游动队)的组建是俄军的首创,它丰富了俄军的战略战术内容。与其它部队不同,游动骑兵可以乘马作战,配备轻炮后也可以作为轻骑炮兵使用。它们一般在战线后方集结,需要时可以迅速投入战斗,给敌人出其不意地打击;同时,它们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迂回,独立完成战略任务。 [20]

  在陆军战术中,彼得一世时期特别突出了“刺刀冲击”和肉搏战的重要性。当时欧洲各国军队几乎都把肉搏战作为一种防御战术,是抵抗敌人的最后手段。只有俄军把这种战术用在进攻中,成为冲垮敌军阵形和阵地的进攻手段,这在当时欧洲各国军队中是独树一帜的。

彼得一世军事改革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毫无疑问,彼得一世领导的以强兵强国为核心的军事改革,无论是在俄国军事发展史上,还是在俄罗斯国家发展史上,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彼得一世时期的军事改革,一方面,既是军事实践以及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也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结果。正是实践与改革之间的有效和及时的互动,使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既有针对性,直接面对迫切的现实问题,又有持续的发展动力,能够在实践的推动下寻求新的突破和完善。另一方面,彼得一世的改革不是闭门造车,从早期组织“大使团”游历欧洲学习造船、城防、武器制造技术,到聘请外国军事教官训练军队,由外国工匠开办兵工场,不惜重金购买先进武器,再到吸收、改进欧洲军事大国的战略战术,国外的先进经验一直受到彼得一世的关注,并在改革中“为我所用”。这就使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从着眼点上具有了更广阔的视域,从军事技术水平上基本保持了与领先国家同步,从标准上始终向当时欧洲最先进国家看齐。

  脚踏实地和不乏宽广眼界使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跟上了时代步伐,顺应了历史潮流,并为他实现强国强军理想、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彼得一世生活的年代,军事领域发展潮流集中在两大方面:其一,由火器的广泛使用带来的军队组织、战略战术的更新与变化;其二,若想成为一个军事大国强国,只靠单一军种是不够的,必须能够同时从陆上和海上保护国家安全和谋求更大利益。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恰恰顺应了火药化军事革命的历史潮流。

  通过军事改革,俄国建立起了常备、正规、由中央统一配给的军队,军队在人员补充、组织结构、武器装备、军事素养上接近并赶上了欧洲其他国家;海军也从无到有,并由弱变强。这支军队改变了俄国与强敌的力量对比,为北方大战获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北方战争初期,俄国和瑞典双方的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俄国。俄国和盟国兵力加在一起只有8.5万余人,没有正规的海军;瑞典不仅拥有14.4万人的陆军,还在波罗的海部署了42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另有可以调动作为战船使用的运输船近800艘。[21]但到北方战争的最后阶段,俄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和正规化的陆军,同时从海上和陆地成功地完成了对瑞典的最后一击。登陆瑞典本土作战表明了俄国军事实力已经全面超过了这个昔日强大的对手。[22]俄国由此获得了出海口并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正是依靠这支军事力量,彼得一世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全俄皇帝,这一封号立即得到普鲁士、荷兰的承认,欧洲其他国家随后也相继认可。俄国从一个偏居欧洲一隅的落后国家变成了全欧瞩目的俄罗斯帝国,其版图由18世纪初的1457.5万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725年的1511.5万平方公里。正像诗人普希金描述的:“俄国在斧子的敲击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舰只,驶入了欧洲大家庭。”[23]彼得一世之后,在俄国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出海口的过程中,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俄国的劣势,使俄国最终获取了通向黑海的出海口,并将自己的影响扩张至巴尔干半岛和外高加索。而且,俄国的军队在此后半个世纪俄国与欧洲国家较量的过程中,如1754年的七年战争、1812年的卫国战争、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等,也保证了俄国有不输欧洲列强的军事实力。

  但是,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彼得一世过于强调军事力量的作用,在军事改革中,急于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不顾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承担了过高的军费开支。俄罗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在彼得一世军事改革期间,俄国用于供给陆军和海军的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并且还不考虑加于农民身上的各种差役。这给俄国底层农民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加深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为此后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埋下了祸根。俄国著名历史学家В.О.克柳切夫斯基就指出,“彼得不明白军事开支应于人民支付能力一致的问题”。[24]

  其二,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过于强调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忽视了本国的传统技术,在海军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俄国的一些历史学家通过仔细研究认为,彼得一世建造海军时,过于希望借鉴外国、特别是荷兰的造船技术,借口俄国传统的船只有缺陷,销毁了很多俄国的船只。例如,彼得一世认为俄国在白海航行的、传统的单桅单帆海船的线型不先进,因而销毁了所有这种类型的船只。按照很多历史学家的观点,如历史学家А.М.布罗夫斯基,其结果是“使俄国丢掉了自己在北海的优势”,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里海。[25]

  其三,彼得一世军事改革初期俄国军队战斗力并没有过大提升。从历史的结果来看,通过军事改革彼得一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常胜军队,赢得了多场重要的战争,为俄国成为横跨欧亚的帝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与结果完全吻合。俄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军事改革之后建立起的军队的战斗力较弱,在很多战役中发挥的作用有限,甚至当军队占有优势时,也没有取得胜利,如纳尔瓦战役、戈洛夫奇诺战役。在俄国大胜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彼得一世的新军遇到的是疲惫不堪、纪律涣散、缺少弹药的瑞典军队。俄国历史学家Б.巴希罗夫认为,从1701年至1703年,在所有战役中获得决定性胜利的,不是彼得一世的新军,而是在50岁军事长官舍列梅捷夫的领导下由莫斯科贵族骑兵创造的。

  注释:

  [1]参见尼?梁赞诺夫斯基著《俄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2]参见尼?梁赞诺夫斯基著《俄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3]参前引书,第178页。

  [4]А.А.Керсновский,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армии, стр.19.

  [5]安?扬?维辛斯基主编:《外交词典》第2册,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73页。

  [6]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Выпуск 1. М., 1952,c.285~286.

  [7]Платонов С.Ф. Полный курс лекций по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М., 1999, c.545.

  [8]См. В.А.Золотарёв,О.В.Саксонов,С.А.Тюшкевич,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 ?Кучково поле?, 2001г, стр.143.

  [9]Бушуев С.В. Истор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М., 1994, c.296.

  [10][苏联]卡芬加乌斯,巴甫连科主编:《彼得一世的改革》(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12页。

  [11]См. В.А.Золотарёв,О.В.Саксонов,С.А.Тюшкевич,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 ?Кучково поле?, 2001г, стр.191.

  [12]Золотарев В.А. 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 2001, с.192.

  [13]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Выпуск 1. М., 1951, c.504、505.

  [14]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Выпуск 1. М., 1951, c.193;Золотарев В.А Отечествнные военное реформы XVI-XX веков. М.,1995, с.63.

  [15]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Выпуск 1. М., 1951, c.338.

  [16]Золотарев В.А. 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2001, с.155.

  [17]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166.

  [18]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Выпуск 1. М., 1951, c.507.

  [19]Золотарев В.А. 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2001, с.196.

  [20]Золотарев В.А. 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2001, с.193.

  [21]Золотарев В.А. 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2001, с.157.

  [22]Кафенгауз Б. Северная война и Ништадский мир. М., 1944, c.57~58.

  [23]引自Пономарев.Б.Н. История СССР, Т.3..М.,1967, c.337.

  [24]Ключевский.В.О, Курс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я, Лекции LXV

  [25]Cм. Буровский.А.М, несостоявшаясь империя, Красноярск-Москва, 2001, с.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