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书评札记
历史学家应该公正地看待过去——评А.И.弗多温《苏联历史: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李俊升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2015年03月09日
 

  俄罗斯历史学之父卡拉姆津曾经写道:“史学家要与自己的人民一起,同欢乐,共患难。在叙述史实时,他不应该受个人好恶所驱使而去歪曲事实,夸大幸福,淡化苦难。他应该首先做到逼真。但是,在叙述本国人民历史上那些不光彩的、所有那些耻辱的事情的时候他也可能,甚至应该带着忧伤的口吻,而在表达那些让人为之荣耀的篇章、赞美胜利、歌颂繁荣景象的时候他应满怀喜悦、慷慨激昂。”

  А.И.弗多温深谙这位经典史学家饱经风霜之后的教诲。他在著书立说的时候从心底里所遵循的就是卡拉姆津的精神遗嘱。他撰写的《苏联历史: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1]主要面向历史系、政治学系的学生和历史方面的专家,因此这本书中重点引用史学前辈卡拉姆津的精辟论述绝不是偶然的。当然,对那些与历史无缘或者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读这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在叙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遭受的深重灾难时,既不怨恨过去,也没有简单地以偏概全;既没有流露出忧伤,也没有满怀喜悦,慷慨激昂。我们觉得,他这样写,实为高明之举。

  俄罗斯的千年史不管多么云谲波诡,复杂多变,充满戏剧性,但史学前辈卡拉姆津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整个20世纪以至21世纪初,俄罗斯会遇到这么多震惊世界的巨大的事件,会发生如此般史无前例的令世人扼腕的变化。

  本书囊括的内容极为广泛:伟大的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集体化和工业化、大饥荒、斯大林清洗、伟大的卫国战争、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唯意志论、“发达的社会主义”等。

  迄今为止,俄罗斯的历史教育还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20世纪苏联历史的撰写也常常受到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影响,从而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呈现出不同的倾向。许多学者,以前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宣扬者,后来摇身一变,开始对以前的“信仰”发生质疑,继而大加批判,他们完全倾心于西方的价值观念,以怀疑甚至鞭挞的态度看待俄罗斯的历史,因此俄罗斯的史学领域呈现出一片“乱象”,以至普京总统亲自过问历史教科书的撰写问题。

  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对过去的时代从史学的角度好好做一个总结。

  这本书的一个优点就是大量采用一手史料和统计资料。但作者却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堆砌资料,而是一直紧扣主题,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论据和结论使读者信服。各个大章的布局与传统的历史分期是吻合的。每一章分成几个专节,分别对苏联时期的经济问题、政治斗争、国家建设、文化建树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明晰阐述。各个大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既提出问题,又很好地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了便于阅读,在书页的页边上还突显单列出当页正在阐明的一些问题是什么。实际上,作者采用这种方法,并不是要对当下正在热议的问题给一个非此即彼或者说是断然的回答。他只是把问题摆出来,提供一个平台,对读者的知识储备表示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在研读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当然,这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可以彻底隐身于事外,把自己完全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呢?作者在游刃有余地驾驭本书内容的过程中对此做了很好的回答。我们一打开书就可以看到,一系列在当年被浮光掠影地粗略点到为止的问题,还有那些全然被僵化的观念所遮蔽的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了出来。例如,最近几年来很多人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那个时期有不少溢美之词,却否定20年代和30年代的那些革新,对斯大林反对派的观点进行理想化,指责苏联领导在战争年代管理国家无能,过度地批判计划经济,描写苏联社会生活的口吻全然是千篇一律地灰暗调子。弗多温教授对这些问题都以清醒的头脑,站在学理高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的路径不同于那些专门拘泥于细枝末叶的抨击派。作者认为,苏联时期遭遇过挫折,犯过严重错误,有些时候甚至极为残忍,但是,必须设身处地地理解那个远去的时代,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评价那个时代,因为在苏联政府接手俄国遗产的时候,那是一个积弊很深的落后农业国。诚如丘吉尔所说:“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成立后,社会对变革表现出公开的抵抗,在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外国列强武装干涉后民不聊生,帝国主义遭受失败后对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只有清楚地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苏联人民在那个时代为建立伟大功勋所付出的代价。人民在建立伟大功勋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辛而顽强的劳动;无论是在和平时代,还是在与法西斯展开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他们为了生存都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在描写20世纪50~70年代的历史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但我们在掩卷之后仍能感悟很多新的东西,获得新的启示,比方说对持不同政见者所展开的那些活动的叙述和关于国际关系领域的问题的论述就很引人入胜。作者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观察当然非常敏锐:在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走到了领导国家的前台。他们拼命地挤占国家机构,捂地盘,捞好处,当年的很多党和国家的活动家在达到目的之后,他们所关心的就不是国泰民安,而是一门子心思追逐个人的飞黄腾达。为了牢牢地抓住到手的肥差和巩固自己的地盘,破坏的进程愈演愈烈,其结果是速成的改革启动不久就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这么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同美国平起平坐,它完全有能力摆脱当时的危机局面,可历史机遇却偏偏擦肩而过。可以这么说,在评价任何一位苏联活动家的时候,我们切记不能拿着意识形态的帽子乱扣一气,也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论高低,而是要考察他们的工作成就。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在正文后面罗列了大量的附录:大事记、历史活动家的照片插图、国家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1 660位与本书有关系的人物名单表、700多条广博详尽的参考文献清单。这些扎实的资料便于读者吸收和掌握,也有利于读者顺藤摸瓜,进一步研究书中所触及的问题。翔实的统计表格看起来一目了然,从这些表格可以看出,在苏联时期,是哪个共和国付出多,哪个共和国没有付出,反而享受着更高的生活水平。比方说,在苏联时期,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由高到低呈现这么一个顺序: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塔吉克、乌兹别克、爱沙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立陶宛、哈萨克、拉脱维亚、吉尔吉斯、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

  А.И.弗多温这位史学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精心策划自己这部厚重的以事实为依据而且容量很大的著作时,能够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说其独辟蹊径,是因为他与专横武断的评判是格格不入的;说其独树一帜,是因为那些极端主义者,不管他们属于哪个阵营,一看这部专著,就会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深思。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没有终结,俄罗斯的历史没有终结,那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А.И.弗多温在接受俄罗斯《文学报》奥列格·纳扎罗夫访谈时对俄罗斯仍然充满希望:“俄罗斯人民上千年来都是历史的主体,其历史和旺盛的激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中国历史已经绵延数千年,也不会终结。这么说,俄罗斯人民的一切还在未来呢!”

  “历史使人明智”,这是培根这位西方哲人的名言。历史研究不仅追溯过去,还面向未来。特别是在俄罗斯当下人们要求重编历史教科书的呼声愈来愈高的时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觉性。这与当今俄罗斯正面临转型,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紧密相关。要思考,要总结,就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统计数字为依据,指出历史人物的姓名,叙述与这些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而不是疯狂地去诅咒,更不能夸大其词地凭个人意气来评判。А.И.弗多温对苏联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盲目地颂扬,对苏联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没有说得一无是处。他不赞成“两耳不闻窗外事,无休无止翻旧账”,没有走极端,也不屑于这么干。为了前瞻未来,就必须尊重过去,超越局限。我们真诚地希望,А.И.弗多温教授在书中所展现的那种平和的口吻、深思熟虑的观点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在我们伟大邻居正在开展的统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来。

  注释:

  [1]Вдовин А.Н.История СССР от Ленина до Горбачева.2-е изд.М.,2014.

(责任编辑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