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1-0086-03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抗淹没在一波又一波的全球化浪潮之中。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安全定义也随着这种宏观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变化,从最初强调军事安全逐渐转向重视多元安全拓展。西方学者就此明确指出:以军事问题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概念越来越难以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境,其象征性作用也在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难以成为政府面对的首要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受到能源“瓶颈”的现实约束,无论产油国还是消费国,石油安全都成为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议题,维护本国石油安全成为国家内外政策的重点。国家安全定义从实际层面得到拓展,石油因素或曰石油政治自然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可有效替代石油成为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能源消费的情况下,石油因素仍是未来20~30年内国际社会解决能源安全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政治课题组庞昌伟教授编著的《国际石油政治学》一书(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集成了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定性研究基础上,突出定量研究,对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和价格走势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突出国际石油政治对重点区域影响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中东、中亚里海—俄罗斯地区在国际石油政治格局中的特殊地位,探讨了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对石油地缘政治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全书结构新颖,观点有很强的预见性。该书对推动国际石油政治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对思考国家能源战略与决策的机制,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该书是我国高校第一本国际石油政治教材。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 ,分十四章,从内容上可分为四部分:概念界定和分析(第一章)、宏观因素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地区和国家分析(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战略构想(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该书内容丰富,整合程度高,在分析上运用了大量的最新数据(截至2008年秋)。另外,该书叙述重点突出,主要围绕中东和中亚里海—俄罗斯两个油气资源富集地区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全球视角阐述国际石油政治问题,同时抓住了当今国际石油政治问题的重心。最后,从维护21世纪中国油气安全与战略出发,提出了系统的、具有学术探索和实际操作价值的战略性建议和构想。
书中采用“问题结构解释模式”来解释和研究国际石油政治问题。通过对影响当代世界政治的石油因素的观察论证,使模式具有深刻的学理基础。该书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中东和中亚里海—俄罗斯地区的国际石油政治问题,凸现当今国际石油政治格局中上述地区在能源安全问题上所占据的相对强大的能源权力优势。尽管问题结构解释模式的解释力较弱,但区别力却很强,由于问题结构模式对问题领域做出区分,它对分析当代世界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至关重要。所以,从问题结构解释模式出发,该书对国际石油政治问题的解构是新颖、准确、全面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能源地缘政治与国际石油政治。
未来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最有可能是石油。当今世界,石油早已不是单纯的资源问题,而是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由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政治问题和争端层出不穷,几乎成为国际格局中核心大国处理国内外问题时需要重点讨论的议题。一般来说,处理好国际石油政治经济问题,就等于处理好了当下国际问题。而处理好国际石油政治问题的前提是须了解和掌握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国际石油政治学》第一篇,明确了能源地缘政治和国际石油政治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作者指出:“能源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棋手对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铀、水能、核能等)的产地、勘探、开发、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的竞争和博弈、控制与反控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能源地缘政治重新受到重视,这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还是英国和美国。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英美等西方国家之所以重新重视能源资源政治的研究,与它们对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巨大需求是分不开的。
进入21世纪,国际市场石油供需平衡脆弱(供略大于求),能源地缘政治发展异常敏感,人地关系特别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成为显学。生物资源保护和矿物资源稀缺问题成为人地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促使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朝着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世界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已经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每一次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的转移,都导致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相应变化,形成一幅幅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各国都在积极地实施自己的能源战略,参与国际石油政治的大博弈,以求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处理好在石油政治领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该书指出:“国际石油政治,是研究国际关系中各行为体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控制油气资源流向所施加 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资源富余出口国与进口国的能源政策和能源外交、能源安全与战略、国际共同体的全球能源安全、油价生成中的国际政治因素等。”
其二,宏观层面:通过对全球油气资源数据分析,探讨在国际石油政治问题领域的权力资源分布基础。
对全球油气资源分布的分析和掌握,是做好国际石油政治研究至关重要的基本环节,有利于从资源基础层面更为深入地理解能源地缘政治和国际石油政治的本质。该书在宏观层面分析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数据,主要以历年的BP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报告》为基础材料,并结合其他国内外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俄罗斯拥有全球1/3以上的天然气,且是位居沙特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同时俄将在2030年成为整个欧洲绝大多数天然气需求的供给者。据此推测,俄罗斯无疑会在全球石油政治格局的卖方中处于绝对强势,对于在石油天然气资源进口上具有脆弱性的消费国来说,难以改变这一趋势。但与70年代不同的是,资源国现在明白它们需要消费国,不能疏远消费国,更不能搞垮并破坏国际能源市场。在它们看来,关键在于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力来评估自身资源,同时在可获得的资源价值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加平等的“生产国—消费国”关系。
该书除了通过数据分析来证明当今世界在石油问题上的脆弱性相互依赖状态——供给与需求的能源地缘政治划分,还通过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对世界油气价格的影响,研究了国际石油市场中敏感性相互依赖的问题。就依赖的代价而言,敏感性指的是在试图改变局面而做出变化之前受外部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以石油进口为例,不仅石油进口占某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颇为重要,进口其他能源的选择和寻求替代选择的代价也同样重要。
书中指出:“能源问题正在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油气供需矛盾突出。近年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看到,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对油价的变动越发敏感,这与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密切相关。”然而,飙升的油价使得中国在进口“缺口能源”的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除了争取多元化的能源进口路径以外,争夺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也是中国在新世纪更好地维护自身能源安全的重要方面。该书指出:“与石油定价权的变化相联系,石油美元的地位正面临冲击,国际能源金融市场可能再造……2006年5月,伊朗宣布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石油交易所正式成立,希望借助石油和欧元挑战美元的统治地位。”书中指出的这一变化,无疑给中国在未来争夺国际石油市场定价权提供了借鉴,比如,在中亚地区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优势,联合中亚—俄罗斯产油国一起采取“多元化货币加权定价”的方式,并成立“欧亚大陆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将有可能平抑传统国际石油市场固有的游戏规则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三,分地区的国际石油政治:重点阐述在当今国际石油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即中东和中亚里海—俄罗斯地区。
该书的第六章至第九章和第十二章,重点阐述了中东和中亚里海—俄罗斯地区的石油政治。鉴于冷战后美国在全球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统治性地位,该书以美国在中东和中亚里海—俄罗斯地区的地区国际战略为主线,细致地分析了这两个地区围绕石油政治问题的多方博弈的具体形势,并重点对这一全球油气资源争夺新战场的地缘政治经济竞争态势进行了阐述。
在中亚里海—俄罗斯地区,“管线政治”是该地区石油政治的一大特点。该特点与中亚地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有着必然的联系,各大国在该地区的争夺和战略导向都与该地区石油天然气管线的陆路走向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中亚里海产油国想要实现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也必须在“管线政治”上下足功夫。就该地区而言,管线就是石油政治,石油战略就是管线战略。大国间的争夺和该地区产油国利益的实现无不围绕着管线的陆路走向而展开。在美国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问题上的美俄争夺,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该书指出:“对于新独立的里海国家来说,旧的管线格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窒息了它们的发展活力,因为一条条通往俄罗斯的管线犹如如来佛的巨掌,使他们难以摆脱对俄罗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依赖。与此同 时,对于里海以外的大国来说,欲逐鹿里海,攫取能源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管线问题也是一道无法迈过的槛。由此不难看出,管线的铺设及其走向是中亚高加索石油政治的核心问题。鉴于此,俄罗斯、美国、里海各国、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新管线的计划,其背后的目的都是争夺对中亚高加索的影响。”
此外,该书还对另外两个比较重要的油气资源地区,即非洲和中南美的石油政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这两个地区的石油政治发展态势是值得密切关注的,它们有可能对未来的国际石油政治格局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非洲尤甚。
其四,战略构想:结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对21世纪中国油气安全与战略提出建设性的看法。
书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一直被视为近五年来国际油价大涨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预估十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700万桶膨胀至1 150万桶。十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仅为6%,现在已经提高到50%,到2020年预期将有60%的石油都需要来自进口。”
面对越来越大的能源供应缺口,中国必须制 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源战略,以保障自身能源安全。书中指出:“首先,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安全保障。加快政府石油储备建设,适时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逐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石油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其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缓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攀升的势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 6天。因此,扩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迫在眉睫。”
在书的结尾,作者用精炼的语言向新一代石油人发出了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学习老一代石油人“不怕苦,不怕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这着实是令读者振奋,因为就当前国际石油政治经济新环境而言,石油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培养石油工业新一代接班人,让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那面旗帜,守好阵地,并开辟道路,让中国石油人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本教材矢志履行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刘伟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