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201601
哈萨克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刘乐、马莉莉 来源:《欧亚经济》2016年第1期 2016年03月29日

  【内容提要】独立后,围绕自由化和私有化两条主线,哈萨克斯坦对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中亚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转轨,成为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局势最为稳定的国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当前,哈萨克斯坦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结构单一、外贸结构失调等问题亟待解决,作为睦邻友好的全面战略伙伴,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有切实的内在需求,又存在着坚实的合作基础,更面临不少挑战。新形势下,中哈双方应以政治互信为基石,积极发挥产业互补优势,以深化产业合作为核心,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经济转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品内分工深化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研究》(项目编号:09JL010);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攻关项目《基于模块网络化的协同转型:“丝绸之路经济带”、关天经济圈、国际化大都市、省市共建大西安四位一体共生演化研究》(项目编号:14J236)。

  【作者简介】刘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马莉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世界经济与贸易系主任。

  

  一 问题的提出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国家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期间作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作出明确阐述:“要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3];国家三部委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更是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初步规划[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5]。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国向西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陕西、山西、新疆、甘肃、宁夏、河南、重庆等地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本地区如何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并逐步展开相应的科学研究与规划,不断推进向西开放步伐,探寻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与此同时,相关学术问题也引发了中国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探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界定、战略构想、合作机制、经济社会效应等方面。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从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视角勾勒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并率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框架和战略步骤[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丁晓星研究员则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概括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等三个方面[7];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冯维江副研究员在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和国际基础后认为,要分战略动员、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三个阶段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8];相对应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研究中心王海运教授则提出应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构建利益共同体,进而带动开发投资、商品贸易、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的合作[9];从跨学科的视角分析,为避免小国在区域合作中被边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应该以协同转型为基础构建合作机制[10]。就具体的合作内容而言,农业、能源、科教、旅游、反恐等始终是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国家的主要合作内容,并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国,哈萨克斯坦将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力量,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更是将包含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地区作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区域。而作为苏联解体后逐渐成长的转型经济体,哈萨克斯坦在摆脱“能源诅咒”、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势与前景如何,怎样推动中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步伐?这一系列问题引人深思。

  二 哈萨克斯坦经济改革历程及发展现状 

  (一)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改革历程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势在必行。贯穿着市场化和私有化两条主线,哈萨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率先实现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周刊》联合发布的《2015年世界经济自由度排行榜》中,哈萨克斯坦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69位,属于经济比较自由国家,居中亚各国首位。具体来讲,哈萨克斯坦经济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私有化浪潮下的所有制改革 

  所有制改革是哈萨克斯坦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其私有化改革于苏联解体前夕就逐渐展开。从改革措施来讲,分为非国营化和私有化两个方面。哈政府在1991~1999年先后通过并实施《1991~1992年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资产非国营化和私有化纲要》、《1993~1995年哈萨克斯坦非国营化和私有化国家纲要》、《1996~1998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有资产私有化和重组纲要》和《1999~2000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有资产私有化及提高管理效率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小企业及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有序展开。截至1998年年底,共有2 615个股份制企业和合伙公司以及2 905个社会领域的单位完成私有化。在进行企业私有化的同时,哈萨克斯坦还在独立后12年时间内逐渐实现土地私有化改革,为发展农业打下基础[11]。

  2.放开价格管制,实现价格自由化 

  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价格体制改革,希望通过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商品价格这一措施早日实现让市场主导资源分配,尽快恢复被计划经济体制扭曲的经济联系。在苏联解体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向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开出“休克疗法”这剂“良药”。受俄罗斯价格自由化的“休克疗法”影响,哈萨克斯坦于1992年1月6日开始对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管制,而粮食和能源价格也于1994~1995年逐渐转向由市场进行调节,至此,哈萨克斯坦价格自由化基本上全部实现。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价格自由化改革导致物价飞涨,其通货膨胀率一路飙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数据显示,1993~1995年,哈萨克斯坦的CPI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02.9%、1 877.28%和176.17%。

  3.自由化主导下的货币、贸易体制改革 

  独立初期,为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哈萨克斯坦仍然使用苏联时期的货币卢布。然而,“休克疗法”下的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不断飙升,俄罗斯被迫于1993年进行货币改革。但是,俄罗斯在发行新卢布时限制其他国家新卢布的发行量并将黄金储备存于俄罗斯等措施引起了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卢布区”国家的强烈不满。1993年11月12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签署《发行哈萨克斯坦货币》的总统令并发表电视讲话,哈正式退出“卢布区”并开始发行本国货币坚戈。此后,哈政府陆续通过一系列法令,保障坚戈自由兑换和充分流通,并于1999年正式实现本币和外币的自由兑换[12]。

  此外,哈政府放弃了传统的由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的做法,不仅对外贸易基本实现了自由化,而且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在世界经济疲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这一背景下,2014年,哈萨克斯坦仍然吸引239亿美元的外国投资。

  (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现状 

  1.宏观经济形势良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独立后至1996年,这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适应期,也是克服经济危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关系阶段;二是1996年至今,哈萨克斯坦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进入改革和发展阶段[13]。如今,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经济体,并通过实施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使营商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2013年哈国内生产总值为2 205.5亿美元,同比增长6.5%,经济实力居独联体第二,仅次于俄罗斯,是中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哈萨克斯坦为第42位,居独联体国家前列;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排名中,哈萨克斯坦在187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70位,属高人类发展指数组别。近年来,哈萨克斯坦通过制定和实施《2010~2014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0~2014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规划》等对其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进行详细规划,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后劲,其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位于独联体国家前列。中国商务部出版的《哈萨克斯坦投资指南》显示,2013年哈萨克斯坦全国货运周转量为4 932.2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8%;世界银行2014年发布的全球“物流绩效指数”(LPI)调查排名显示,在收录的160个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名列第88位;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哈萨克斯坦从第53位升至第41位,居独联体国家前列。

  2.产业结构单一,外贸结构严重失衡 

  哈萨克斯坦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中国商务部《哈萨克斯坦投资指南(2014)》显示,哈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为40万亿吨和3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油气资源储量居世界第7位、独联体第2位。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较为迅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且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也给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转型埋下了重大隐患。

  一方面,哈萨克斯坦工业结构单一,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发展迅速,占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而制造业则由于基础薄弱、设备老化及投入不足、竞争力下降等原因而发展受限,2013年哈萨克斯坦采矿业总产值达721.8亿美元,占其工业总产值的60.3%。此外,作为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大国,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当缓慢,技术设备老化、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亟须解决。

  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哈萨克斯坦逐渐认识到发展“非资源领域”、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先后出台并逐步实施了《2003~2015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工业创新发展战略》、《2020年前商业路线图》、《2020年前哈萨克斯坦能源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性文件,但外贸结构单一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转变。哈萨克斯坦出口产品仍以附加值低、技术落后的初级产品为主,矿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0%左右,成为主要收入来源。高科技领域和加工工业的衰落,不仅促成了经济对原材料产品出口的依赖性,更导致对进口高技术含量商品的依赖性。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等产品进口一直位居前列,占进口总额的40%以上。

  三 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要在沿线国家既有的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拓展彼此之间的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合作、共同繁荣。作为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国,多年来,中哈之间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不断深化互信与合作,两国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及旅游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合作,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全。2012年1月17日,哈萨克斯坦独立日前夕,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表国情咨文,就哈萨克斯坦2050年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和具体任务进行全面阐释,为哈萨克斯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其在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核心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更被视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对接。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有参与其中的内在需求和可依靠的合作基础,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一)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前,哈萨克斯坦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民经济以能源行业为主,造成产业结构内部失调,经济结构失衡。依赖资源开发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大经济的脆弱性,容易造成对外来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依赖,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哈萨克斯坦迫切需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因此,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50年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发展战略》中提出“加速推进创新工业化发展,促进传统矿产、油气等资源开采领域的发展;实现农工综合体的创新转变;建立知识密集型经济,提高哈萨克斯坦的科技发展潜力;保障城市化、交通和能源三大板块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七个优先发展方向,而在本国经济结构尚未真正成熟以及中亚一体化步伐陷入瓶颈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外部经济体紧密联系,推动本国工业创新计划、“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和《2050年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发展战略》的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连接东亚和欧洲两大全球经济增长极,中国更是全球经济重要的增长引擎,这无疑为哈萨克斯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哈萨克斯坦而言有着切实的需要。

  (二)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合作基础 

  1.政治互信加深,合作机制稳固 

  早在1996年,中哈两国就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了边境地区相互信任和裁减军事力量的合作机制;2002年,中哈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2012年中哈建交20周年之际,两国总理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定期友好会晤;2014年12月,中哈总理在定期会晤期间签署了一系列经贸、能源领域的合作文件;2015年1月,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中哈两国元首会晤期间再次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愿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伙伴。此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项目的不断推进,保障了中哈合作机制的进一步稳固。中哈两国就双边合作、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所展开的密切沟通与交流已经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一大特色。

  2.经贸关系紧密,互联互通趋势加强 

  中哈双方修建了经新疆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的两条跨境铁路,始于重庆、横贯哈萨克斯坦全境直抵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铁路充分保障了中哈经济交往的通达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西北五省区,尤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有着密切的历史和现实联系,双方就能源与管道建设、展会经济与口岸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发展。此外,中哈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进口来源国,双方共建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中国陆地边界线上第一个跨境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心,也是目前中国唯一跨境经济合作区;双方努力改善投资和贸易环境,简化两国人员往来程序,为哈萨克斯坦进一步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改革成效显著,具备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条件 

  一方面,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在经济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中亚五国率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整个中亚五国的一半以上,对外开放程度和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具备了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相比中亚其他国家,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较为顺利地实现了政权的重构和发展,通过渐进式民主改革,哈萨克斯坦形成以纳扎尔巴耶夫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此过程中,总统权力得到不断加强和巩固,议会与总统关系逐步走向和谐,社会发展整体稳定,具备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社会政治条件。随着中哈双方政治互信的不断深化以及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哈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条件愈发成熟。

  (三)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挑战 

  1.国内政治存在不稳定因素,地区安全形势不容忽视 

  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萨克斯坦有着极高的威望,自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一直担任总统职务。在2015年3月26日举行的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中,74岁的纳扎尔巴耶夫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胜利,再次连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哈萨克斯坦政治经济的稳定性,但其接班人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这为“后纳扎尔巴耶夫时代”的政治稳定性以及政策可持续性增添了不确定性。此外,哈国内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权力寻租等行为更是增加了中哈产业合作的难度,在透明国际发布的《2014年全球清廉指数》中,哈萨克斯坦在175个国家中排名第126位。

  另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性差异扩大,政治腐败造成的社会不满情绪高涨,罢工、示威游行以及骚乱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不仅如此,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境内带有极端宗教主义思想和恐怖色彩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其已经成为“三股势力”渗透的目标[14]。美国撤军后遗留的阿富汗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地区安全形势的不稳定性。这些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

  2.大国博弈激烈,产业合作竞争加剧 

  多年来,哈萨克斯坦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平衡、务实的多边外交政策,在重视与中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俄罗斯交往的同时积极谋求密切与西方的关系。由于中亚地区特殊的地缘位置加之丰富的能源储备,当前,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在该地区的博弈正在加剧。美国通过实施“新丝绸之路计划”极力维护在欧亚大陆腹地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进行形式多样的渗透。欧盟则通过实施“东方伙伴计划”积极推进东扩进程,且是哈重要的贸易伙伴国:2014年,哈萨克斯坦对欧盟28国的出口额为4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其出口总额的61.2%;同年,哈萨克斯坦自欧盟进口额为86.91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32.3%。中亚地区一直被俄罗斯视为“战略后院”,美欧的上述举措引起了俄罗斯极大的不满和强烈回应,俄罗斯在近年来积极推行欧亚联盟战略,俄、哈、白关税同盟的形成更加促进了俄哈经贸往来。显然,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上述三方在中亚地区的核心利益,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中国的地缘优势和中哈的政治互信在中亚地区的博弈中取得优势,是一个现实课题。

  3.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跨文化管理与沟通面临考验 

  哈萨克斯坦在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休克疗法”之后艰难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其金融市场结构和产业投资政策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发展时期,在诸多领域不够成熟且可持续性较差,因此,中国企业必须直面处于转型期的哈萨克斯坦市场风险。近年来,哈萨克斯坦逐渐认识到过度依赖资源出口所造成的经济结构脆弱性,逐步提高了采矿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进非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哈也在不断推进提高“哈萨克斯坦含量”政策的实施[15],为了保证中哈产业合作的有效推进,中方企业必须学习并尽快适应其投资及产业政策。

  再者,哈萨克斯坦民众普遍信仰宗教,中国商务部《哈萨克斯坦投资指南(2014)》显示,全国注册的教派有17个,宗教团体达3 088个,伊斯兰教和东正教是哈萨克斯坦两大教派,信徒占哈人口总数的99%以上,其他各少数民族分别信仰各自民族的传统宗教。显然,中哈产业合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与沟通是新形势下中哈双方面临的又一个挑战。2015年7月8日,哈萨克斯坦东部阿克托盖市一个项目工地发生中哈工人恶性群殴事件,超过100人卷入斗殴。随着中哈产业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经贸往来会更加频繁,如何避免发生类似事件是需要中哈双方共同探讨的现实问题。

  四 中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选择 

  作为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国,中哈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明显,产业互补性强,合作基础稳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逐渐成为两国共识。中哈应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延伸的同时,积极开发潜在合作领域,以深化产业合作为核心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一)以道路连通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中哈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以交通、通信和电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哈双方关注焦点,这不仅是进一步深化中哈产业合作的前提,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又一个产业合作的重点。要以道路连通为重点,推动物流便利化程度的提高,抓住哈萨克斯坦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通过政府对接积极促成相关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政府间协定》等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促成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双边协定的签署,为相关产业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哈萨克斯坦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瓶颈。同时,要发挥中国在交通建设、电力和通信技术上的产业优势,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相关企业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在哈投资,通过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技术服务、联合经营等形式展开多层次合作。

  (二)提高农产品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强化农业技术合作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新疆地区的地缘优势,借助中哈巴克图—巴克特口岸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所带来的流通便利,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农业部长会议等高层对话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在农产品检验检疫、产品质量认证、出口报关等领域深化合作,在中哈边境口岸和哈萨克斯坦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试点建设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境外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全产业链[16]。另一方面,继续通过农业科技联合项目、互派留学生、建立联合实验室及试验基地、学者互访等形式加强中哈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尤其要大力促进膜下滴灌、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畜牧育种等哈萨克斯坦具有广泛需求的农业技术合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在科研、人员培训、人才交流、信息共享、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对哈萨克斯坦的农业技术援助项目,以农业援助项目为平台带动农业投资和农业技术合作。与此同时,要积极利用“哈萨克斯坦国际农业博览会”、“哈萨克斯坦农业食品加工企业推介暨贸易洽谈会”、“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等平台,为中哈农业产业合作提供更多的交流途径。

  (三)提升传统能源领域合作质量,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 

  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能源产业合作符合中哈两国共同的战略需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传统能源产业合作范围,由油气资源的勘探、采掘、管道建设拓展到油气资源的深加工,尤其是向哈萨克斯坦亟须发展的石油化工业开拓合作空间,依据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需求和营商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品牌和资金优势,灵活采用合资经营、技术合作、股权收购、项目信贷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双方可再生能源和可替代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利用新疆地区的沿边优势、与哈萨克斯坦气候条件的相似性以及在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向哈萨克斯坦开展产业推广,加强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与产业投融资领域的合作,利用国际技术培训班、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开发中亚太阳能,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中哈总理定期会晤等加强沟通与协调,为中哈两国新能源产业奠定政策基石。待条件成熟时,在哈萨克斯坦经济特区设立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区[17],通过融资、信息服务等政策支持引导中方企业在哈投资,鼓励中哈合作开展风力发电试验场、太阳能发电试验场建设,共同积累新能源开发经验,通过打开新疆—哈萨克斯坦新能源合作局面,逐步推进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合作。

  (四)以向西开放为契机,加快装备制造业合作步伐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哈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农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同时,也将为国内相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创造机会。要充分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开展上述产业合作的同时,配套相关农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力设备、矿山采掘设备、石油开采和加工设备以及通信设备的出口。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信息共享,要以政府重大项目投资为契机,在市场开拓、科研开发、业务分包等方面展开有效衔接与合作,通过强强联合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依托地缘优势,以“抱团式”发展模式应对各国在中亚地区形成的产业竞争格局。

  (五)在哈建立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带动产业链集群式海外拓展 

  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投资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以单一企业方式进行拓展。面对哈萨克斯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扩张产业链条规模和深化分工符合中哈两国长远发展利益。由于中亚国际关系相对复杂,哈萨克斯坦整体竞争实力薄弱,中哈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难度较大。由此,探讨局部开放是相对可行的发展路径。另外,产业技术升级需要大量公共服务支撑以及人员培训,对产业链集群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设立开放度更高的国际产能合作园区甚有必要。一是可以吸聚资源和要素;二是降低单个企业的业务拓展风险;三是减少全面开放对哈萨克斯坦的谈判压力;四是发挥集群优势;五是可以进行海外公共治理的创新。为了减少单一国家主导园区建设面对的外交风险,对于新加坡、韩国等拥有较多海外园区管理经验的国家,可以协同发展在哈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带动哈地区发展,实现母国利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值得探索的发展道路。

  注释: 

  [1]《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3-09/07/c_117272280.htm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4]《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8/c_1114793986_2.htm

  [5]《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

  [6]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7]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4期。

  [8]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亚太》2014年第6期。

  [9]王海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构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0]马莉莉、王瑞、张亚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与合作机制研究》,《人文杂志》2014年第5期。

  [11]张宁:《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 (1991~2011)》,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12]哈萨克斯坦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实行有条件的自由兑换。

  [13]张宁:《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1991~2011)》,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105页。

  [14]李金叶:《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6~127页。

  [15]相当于提高“国产化比例”,即在“合同总价值中,所聘用的哈籍员工以及所购买的哈国内商品、工程劳务所占比例”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

  [16]张芸、杨光、杨阳:《“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1期。

  [17]哈萨克斯坦目前有10个经济特区和5个工业园区。根据中哈两国政府达成的共识,中国将在位于哈曼戈斯套州的阿克套港经济特区投资1亿美元建设首个境外工业园——哈萨克斯坦中国工业园。

  (责任编辑: 徐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