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欧亚经济
区域整合 振兴东北---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发展环境的思考
曾广福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7期 2010年08月31日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从经济合作的角度观察,已进入“区域经济合作时代”。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呈现出不断加强和逐步升温的态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区域经济集团通过加强内部联合,为其成员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经济潜力,缩小相互间的差距。东北亚作为东亚地区的一角,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角。近年来,其区域经济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在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中国东北地区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 中国东北三省与东北亚

   东北亚、欧洲和北美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对形成世界经济新格局起决定作用的三大重要经济区。东北亚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中国的东北三省。与经济发达的欧洲相比,仅日韩两国的GDP就相当于欧洲的70%左右;如果再加上中国东北、俄罗斯的远东,整个东北亚的GDP将相当于欧洲的75%左右。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东北亚是很倚重的。在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有1/4左右是在东北亚实现的。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是世界上双方贸易额超千亿美元的5对国家之一;中韩两国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俄经贸合作虽然稍逊于日本和韩国,但中俄经济互补性强,政治关系密切,发展潜力大;中国同朝鲜、蒙古的贸易额虽少,但对于朝蒙来说,中国是它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在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中,中国东北三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辽宁省与东北亚

  东北三省中辽宁省面向大海,有大连、营口等贸易港,所以其对外贸易额最大。辽宁省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日本,其次是美国和韩国等。辽宁省每年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的贸易额占其出口总额的5成以上,占其进口总额的4—5成。虽然辽宁省一直在寻求贸易市场多元化,但对东北亚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开展了边境贸易。丹东市对朝鲜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30%。在对辽宁省的直接投资中,日本居第一位。

  (二)吉林省与东北亚

  1999年以前,日本是吉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2000年后,这一位置被韩国取而代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韩国在吉林省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吉林省的对外投资中,俄罗斯占据了很大份额。在中朝贸易中,吉林省占中国对朝进口的90%、对朝出口的60%。在对外:厂程承包及劳务输出业务中,吉林省占了很大比重,每年派出劳务人员超过1万人,主要派往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

  (三)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在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中,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贸易占绝对优势,2003年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8.4%,占全省进口总额的57.5%。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尤为发达,俄边境市场上中国生产的服装、日用杂货等随处可见。

二 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该区域的经济合作水平还是较低的,具体体现在:

  (一)双边合作多子多边合作

  东北亚的经贸合作,是以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为核心展开的。东北亚地区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较多,例如安全形势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制度不同、民族特性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不对接等。正因为如此,多边经济合作一直难以开展起来。

  尽管中、日、韩早巳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经济上已互相依存,但始终没有自觉地、正式地开展 区域经济合作,经贸合作基本上以双边方式进行。这势必要挤压双边经贸合作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

  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步履蹒跚,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

  1.倡导区域内开展合作的时间长。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东北亚就有人主张效仿欧共体,提出了建立“东亚经济圈”的主张。而西欧也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提出建立欧共体。尽管东北亚和西欧两个地区倡导经济合作的起始时间相差无几,但如今两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却相差了几个“数量级”。

  2.设想的合作形式几乎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从“东北亚经济合作圈”到“中、日、韩三国贸易自由区”直至“增长三角”、从筹措资金到项目开发等,如此多彩多样的合作设想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在东北亚才能找到。

  影响和阻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因素很多。首先,各国政治及安全观的分歧乃至对立是冷战格局下以及冷战结束后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次,由于东北亚各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对对外经济战略考虑不同,各国政府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步调不一致。再次,各国多以眼前的经济利益为先,而对长远经济利益考虑为次,缺乏长远规划和谋略。最后,外部的干扰和阻挡,特别是美国旨在控制东北亚地区的政策的影响。尽管如此,东北亚的多边经济合作一定会循着“发展一缓慢,停滞一再发展”的道路前行,而东北亚迟早也会加人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去。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层次较低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小区域合作先于大区域合作。一些条件较成熟的小区域,由于某些内在的积极因素的促进和各方采取积极推进措施,其经济合作率先开展起来。较突出的是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和图们江地区经济合作。前者主要在中、日、韩之间展开,而后者主要是在中、俄、朝三国之间进行。这两个地区在一定程度亡已成为推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先驱”。

  2.地方间合作快于国家间合作。由于一些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的积极性比中央的积极性更高;加上一些国家只是一部分领土位于东北亚地区(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远东)等因素,各国地方间的经济合作快于国家间的合作。在图们江地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伙伴大多是地方政府及其所属企业。在环黄渤海地区,情况也是如此。目前辽宁省同日本建立了 友好省县关系。从现实来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首先在地方间开展起来,虽然这一层次较低,但它却是更高层次合作的基础。

  总之,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多为双边合作、小区域合作、地方间合作,虽然这些合作相对于多边合作、大区域合作、国家间合作乃至区域集团化合作、制度化合作层次较低,但就东北亚地区的复杂情况而言,取得这些进展已属不易,它们是更高层次合作的必要基础,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经台阶。

三 关于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几点思考

   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身发展规律而言, 要迅速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就必须靠开放,靠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配置资源,寻求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作为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举措,仅仅依靠中国国内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利用好国际市场。而东北亚则是中国东北最有利的国际大市场之一,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一)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东北亚地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国国情的多样化和互补性,具体在经济领域就是该地区存在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各国都具有比较优势。日本和韩国是 技术、资本的输出国,有着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也很丰富。而中国东北一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投资市场广阔。朝鲜、蒙古也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

  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充分利用这种互补性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有利于从双边向多边合作的转变,进而提升合作层次。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国东北对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将增长。因此,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将俄罗斯的资 源、日韩的资金和技术迅速吸引到中国东北,而且能拓展中国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空间。

  (二)加速投资和金融的国际化

  经济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的融合。

  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必须在利用外资上实现新的转变、新的跨越。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区域金融合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要进一步深化,必须通过金融合作来实现。

  而实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更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应提高开放层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外资,以外资带动东北地 区的发展。

  (三)实现市场和销售的国际化

  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要树立全球大市场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定位;要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使各国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内参与经济合作;要改变传统的市场思维模式,在国际和区域内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巩固市场。这一方面可以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提高中国东北地区市场经济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加快东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如前所述,虽然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并没有全面展开,各项合作机制也未能有效地 运作起来,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乐观。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推进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整个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实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界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2.李靖宇:《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东北亚:21世纪的新天地——东北亚经济白皮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于国政:《21世纪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趋势分 析》,《当代亚太》2002年第8期。

  5.今咐弘子、王彦军:《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的经济交流》,《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3期。

  6.朱辽野:《促进合作维护和平实现共赢——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走势分析》,《东北亚论坛》2004q-g2期。

  (责任编辑:高德平)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讲师、经济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