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风车,郁金香,海牙,阿姆斯特丹,一个向海洋要土地的欧洲国家……在没去荷兰以前,我脑子里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可以说少得可怜。因为是去参加一个科研项目,重任在身,所以走之前也没有来得及做国情方面的功课。心里盘算着,反正要呆将近三个月,现补也来得及。结果去了以后还真是感受颇多,有时甚至大跌眼镜。
一 荷兰的首都在哪儿
刚到荷兰没几天,我就和一个台湾学者发生了争论。他说,荷兰的首都是海牙,全台湾的课本都是这么写的。我说:“不对,中国内地的课本明明写的是阿姆斯特丹呀!”为了说服对方,我们都搬出看家本事,又是查找资料,又是亲身调研。结果,我们都没有错。荷兰宪法规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海牙是中央政府所在地。荷兰女王的王宫位于海牙,所有政府机关、外国使馆、最高法院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处都设在海牙。也就是说,一个是名义上的首都,一个是事实上的首都。
对于生活在荷兰的中国人来说,海牙是解乡愁的最佳去处。海牙有著名的中国城,城内中餐馆、中国超市、中医诊所及华人旅行社等华人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这里也是荷兰华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街上随处可见汉字招牌,可以用中文向遇到的华人问路,感觉非常亲切。在海牙的中餐馆中,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是“麒麟阁”,那里的中餐不仅口味地道,而且比较经济实惠。
二 最爱小城莱顿
莱顿是荷兰境内的一个小城,在阿姆斯特丹以南,海牙以北。从史基浦机场坐火车大约20分钟就到了莱顿中央火车站。莱顿有多小?大概花2个小时就能沿城区主街走上一圈。当地人喜欢莱顿。他们说,因为阿姆斯特丹太大。当然,中国人听到这种说法会很诧异,在我们眼里,荷兰跟北京差不多大。
我爱莱顿,理由很简单,这里安静、恬淡、温柔、漂亮、色彩明快。不知是我幸运,还是老天爷眷顾这个小城,在莱顿的日子里很少碰上坏天气,从8月到9月,几乎每天都是阳光灿烂,即使偶尔有细雨飘过,也是点到为止。整个莱顿就像一幅风景画:蓝天、白云、风车、牧场、森林、鲜花、牛羊、河道、船只,还有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居民……
莱顿其实是一个大学城,古老而又著名的莱顿大学就设在这里。学校开学的日子宛如小城的节日,到处都有一群群的大学生举行各种庆祝仪式。这里没有阿姆斯特丹那么热闹,几乎见不到什么游客;也没有海牙那么现代,没有那么多的商场;这里的河道流畅、清亮,不像代尔夫特的河道长满了绿苔。周末的时候,河道上的游船如梭,船上的人们或互叙家常,或举杯畅饮,还不时向岸上的人挥一挥手,好不惬意。
三 没点子力气还真不行
荷兰人很强壮,特别是女人,这是我到荷兰前不曾想到的。常常看到的街景是:骑着自行车的高大的荷兰女人从你身边呼啸而过,车子前面坐着两个小孩,后面还坐着一个小孩。
荷兰还有一种专门载小孩的车,由自行车改造而成,有点像东北的“倒骑驴”,就是在车前面安了一个大木箱,木箱里可以坐三四个小孩,荷兰人骑起来也是嗖嗖的。
在北京时,偶尔见到个大冷天穿短袖的老外还感到有点奇怪,在荷兰就见怪不怪了。已经进入10月,街上露胳膊、露腿、光脚、露胸脯的还真不少。
说起壮,就连当地的蔬菜也是。荷兰的大葱长得恨不得有芦荟(可食用的那种)那么粗。西红柿几乎没什么汤汁。一根黄瓜能炒两盘菜。南瓜不仅个儿大,而且切起来就像锯一块木头。也许是因为没有什么虫害,蔬菜存放很久也不容易变质。
最好玩的是,荷兰的门和窗户,那叫一个沉重,要是没点子力气还真就打不开。刚到的时候,我就被这厚重的双层大门给骗了两回,按照习惯没推动,还以为上着锁呢。还有窗户,一般是由下往上抬,整个窗户的重量都压在手上。我刚开始的时候还自作聪明,到处找机关,后来才知道这窗户就是硬往上抬的。没办法,急中生智,找了一跟木头,每次都先撬一个缝隙,再往上抬才能打开。
四 难以抗拒的冰激凌
荷兰是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国,农产品很丰富。据说,附近国家的居民甚至每星期穿越边境专程到荷兰买水果和蔬菜。荷兰的产奶量世界第一,乳制品和果汁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便宜。因为临海,所以这里海鲜很多,而且特别新鲜,但价格不菲。荷兰最有名的是鲱鱼,个头不大,商家收拾干净后拌上洋葱碎、淋点柠檬汁出售。当地人则一般站在摊位旁边,当场昂着头拎着鱼尾巴直接往嘴里送,那样子就像是生吞下去。据说这种鱼非常有营养,但数量越来越少。在荷兰街头,有一些小吃很受欢迎,如炸鱼、炸薯条、可乐饼(类似裹上面包屑的油炸丸子)、各种面包、三明治,等等。当地人喜欢奶油酱,无论是薯条还是炸鱼,都要拌上奶油酱吃。
对于我来说,冰激凌是无法抵御的诱惑。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巨大的冰激凌广告,非常醒目。冰激凌的品牌多,品种也很多,味道香浓,价格差不多1~2欧元1勺。无论是老人小孩,无论是冷天还是热天,都能看到或者坐在长椅上、或者边走边吃享受冰激凌的人们。
五 世界上最雷人的公厕
在荷兰上公共厕所一般都要交费,每人次0. 5欧元。只有在那种比较高档的餐馆、中餐馆或者个别的快餐店里用餐时,才可以免费使用厕所。在市中心、酒吧附近等人群聚集的地方一般都设有流动的男用公厕,其保护隐私的程度真让人咋舌。我记得,国内某城市试行街头公厕,尽管周围还围上一圈,遮掩视线,但是仍招来众议。荷兰这种光秃秃的公厕要是放到中国,众目睽睽之下如果不是内急到临界点恐怕很少有男士敢于尝试。也许荷兰人的包容度就是不一般,见过很多老外在人群中使用这种公厕,倒是经过的一些女士有些不好意思。
六 关于中国
也许,与美国人相比,欧洲人不太关心别人的事,也不太喜欢与陌生人聊天。荷兰人就是这样,尽管在你寻求帮助时他们非常热情。很多荷兰人都不太知道中国国情。我曾经受邀给阿姆斯特丹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讲课。在讲课前,我特意与学生们互动,了解他们对中国的印象。结果让我非常诧异,尽管他们对中国很好奇,但是对于中国他们比我对荷兰的了解还少。全班20人竟然没有一个知道中国的国家主席是谁,也没人知道中国的经济总量,更别提60周年国庆天安门阅兵式了。
这两年,在与国外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影响正在发生着转折性的变化。外界对于中国既充满了好奇,但又知之甚少。以偏概全、猜疑、不理解的情况不少。这种情况下,每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无 形中都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被形势所逼要站到镁光灯下,成为众人的焦点。我们被催促着快速提高对外交流的技能和水平。弘扬中国文化、宣传和谐理念、维护国家利益,我们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李丹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