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宦海沉浮
1954年2月23日,维克多·安德列维奇·尤先科出生于乌克兰苏梅州尼德利盖利弗斯基区的哈卢日弗卡村。1975年尤先科从捷尔诺波尔财经学院(现为捷尔诺波尔国民经济学院)毕业后,先是在“十月革命40周年”集体农庄担任总会计师助理,随后进入部队服兵役; 1976年服役期满在苏联国家银行苏米州乌里扬诺夫区分行任经济师; 1985~1987年先后任苏联国家银行乌克兰分行农业贷款司副司长、经济计划司司长; 1988年任苏联农工银行乌克兰分行经济计划司司长、银行董事会副主席;1990~1993年任“乌克兰"股份商业银行常务副董事长;1993~1999年先后出任乌克兰中央银行董事会主席、中央银行行长。1996年9月进行货币改革,发行乌克兰新货币格里夫纳,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汇率的稳定。在1998年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之际,及时实施了货币贬值措施,将俄罗斯金融危机对乌克兰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点。尤先科还是乌克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的关键人物。
1999年11月库奇马竞选总统连任后,尤先科被任命为政府总理。由于政府与议会的矛盾, 2001年4月26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了对尤先科政府的不信任案,尤先科政府辞职。辞职后的尤先科着手创建右翼政党联盟“我们的乌克兰"。2002年3月31日,在乌克兰举行的议会换届选举中,“我们的乌克兰”竞选联盟以23.57%的选票名列榜首,获得议会450个议席中的112个席位,成为乌克兰议会第一大党派。
2004年10月31日,乌克兰举行独立以来的第四届总统选举。在第一轮投票中,尤先科以39.87%得票率位居第一,时任乌克兰政府总理亚努科维奇获得39.32%的选票,位居第二。根据乌克兰选举法,如果在第一轮选举中无人赢得50%以上的选票,得票列前两位的候选人进入第二轮选举。2004年11月21日,乌克兰举行第二轮总统选举, 11月24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亚努科维奇在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获得49.46%的选票,以高于尤先科2.85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当选乌克兰总统。但尤先科拒绝接受这一结果,指责乌克兰现政权在大选中舞弊,呼吁自己的支持者在首都基辅和乌克兰其他大城市开展大规模的抗议集会,并宣布在全国范围进行政治总罢工。在尤先科领导的“橘色革命”的巨大冲击下,在受到来自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干涉和巨大压力下,12月3日乌克兰最高法院裁定11月21日的投票结果无效,并确定12月26日重新举行第二轮总统选举投票。
2004年12月26日,乌克兰进行了第二轮 总统选举的重新投票, 2005年1月10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达维多维奇正式公布选举的最终结果: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统计的正式投票结果,尤先科获得全部有效票的51.99%,而亚努科维奇的得票率为44.20%,维克多·安德列维奇·尤先科在总统选举第二轮重新投票中获胜,当选乌克兰新总统。
二 面临挑战
2005年1月23日在乌克兰议会举行总统就职仪式后,维克多·安德列维奇·尤先科成为乌克兰独立以来的第四任总统。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采取措施尽快抚平因总统大选给乌克兰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创伤。尤先科就任后,应首先稳定国内政局。虽然亚努科维奇的 失败已成定局,但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分离主义倾向不容忽视。尤先科应致力于建立民族和解政府,这将有助于帮助已经深陷分裂状态的乌克兰社会恢复常态。
尤先科就任总统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来自经济领域。乌克兰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独立以来一直为贫困困扰。大选风波也给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因此,尤先科还必须承担使乌克兰经济走出阴影的责任。但尤先科的经济改革措施在东部工业区引起了恐慌,因为它准备对一些国有资产进行重新私有化,这些地区的人们害怕因此可能造成的失业。同时,尤先科还不得不谨慎对付这里的煤炭工业寡头。
为了避免社会出现不稳定局面,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尤先科入主“玛琳宫”以后的经济举措,除了根除腐败、发展商业外,还应包括扩大和加强与欧盟、俄罗斯和美国的经贸合作。获得美国和欧盟的经济援助,加大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投资力度,赢得东南部民众的支持,致力于和俄罗斯建立新的、更成熟的“战略关系”,和俄罗斯善邻而处是乌克兰东南部稳定的前提。总之,对尤先科而言,当选总统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非常艰难的任务必须要加以解决。
在国内政策方面,尤先科在短期内将很难有所作为。这主要是因为:根据乌克兰议会2004年12月28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尤先科的总统任期将在2006年3月底结束,届时将进行乌克兰议会选举,并由新的按党派原则选举产生的议会投票选举出新的乌克兰总统,而尤先科是否能够在2006年以后延续其总统职位将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尤先科将主要延续上届政府的方针政策,力争保持乌克兰经济稳定增长。而在国内政治方面,尤先科将面临巨大挑战:不仅要排除异己,而且要安抚东部和南部地区,更要为2006年的议会选举做准备。有鉴于此,在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尤先科将更多的是从长远和战 略的角度出发,将会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上与议会多数派取得一致,获得来自议会的支持。
对尤先科而言,未来国内政治领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新的政治反对派之间的关系。尤先科成为总统以后,所倚重的政治组织都成了执政党,而其政治对手会成立新的反对派,寻找在今后政治角逐中问鼎的机会。这个反对派的力量强大与否,主要看尤先科能否争取到更多的盟友。根据乌克兰议会2004年12月8日非常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改法案,未来乌克兰的政体将由总统—议会制向议会—总统制过渡,总统将由全民普选改为由议会选出。随着乌克兰政治体制由总统制向议会制的转变,总统权力将被大大削弱,议会的重要性得到加强。根据新的乌克兰宪法修正案,总统的许多重要权力将移交议会,由议会多数派组建政府;总统向议会提出经与多数派协商的总理人选后,由议会任命政府总理和确定国防、外交部部长人选;其余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议会任命,议员可以同时兼任政府各部门以及中央、地方权力机构的负责人。从2006年起开始按党派原则进行议会选举,议会任期为5年,所有参加议会选举的候选人只能以政党的名义参加选举,以政党名义当选的议员如果脱离该政党,其议员资格将自动丧失。由议会投票选出 总统,总统任期与议会任期一致,也为5年,总统仅在下列条件具备其一的情况下,才可提前解散议会:一是议会未能在宪法规定时间内(议会选举后1个月内)组成多数派;二是议会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议会选举后3个月内)选出总统;三是议会多数派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旧政府解散之日起60天内)组建新政府。这样一来,议会席位的争夺将成为乌克兰未来政治争夺的主要对象,而总统职位则更多地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因此,2005年年初尤先科当选总统只是一个阶段的胜利,最后的胜负还要看2006年议会选举的结果。
尽管尤先科暂时获得了总统选举的胜利,当上了乌克兰第四届总统,但支持尤先科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仍是少数派,反对他的人将很快联合成新的政治力量,并有可能利用尤先科阵营内部的矛盾加速分化乌克兰社会党、工业家企业家联盟和乌克兰人民运动党,形成新的政治反对派,在未来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通过控制议会来选出代表自身利益的新总统,使尤先科仅仅行使1年左右的“过渡”总统职能。此外,对尤先科不利的因素还包括经济的未来走势,如果乌克兰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进一步萧条,而出口市场进一步萎缩,进口能源和原材料困难重重的话,那么,乌克兰广大民众就会很快放弃对尤先科的 支持。目前,在经济方面许多不利于尤先科的态势已露端倪,没有来自乌克兰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支持和配合,尤先科希望在短时间内振兴经济的理想可能只能寄予美国和欧盟的输血打气。如果美国对尤先科的支持不是非常“充分”的话,那么,2006年乌克兰议会选举时,新反对派胜算的可能性将很大,尤先科的“橘色革命”成果在2006年的议会大选后是否还能够保持都画上了问号。
在对外关系方面,尤先科短期内将难有建树。在2004年10月31日和11月21日尤先科与亚努科维奇的首轮争夺中,其鲜明的对外政策取向以及俄罗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间的针锋相对,使人们觉得选择新的总统等同于选择新的外交政策,甚至就是选择美国、欧洲还是俄罗斯的问题。然而2004年12月26日的大选根本改变了这一外交取向,在大选尘埃尚未落定时,尤先科与俄罗斯以及俄罗斯和美国、欧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和妥协,俄罗斯在过去一直坚定地支持亚努科维奇,但随着事态发展,俄罗斯最终做出了妥协,减小了对亚努科维奇的支持。因此,尤先科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乌克兰的对外政策走向将完全偏向西方。乌克兰会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密切的关系,早在重新选举前,尤先科就表示,担任总统后将向普京总统提出“深化乌俄关系的新方式”。获胜后又公开强调要同俄罗斯总统进行“对话”。
乌克兰在经济发展上不能失去俄罗斯的帮助,特别是在能源供应方面高度依赖俄罗斯,俄罗斯是乌克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能源供应国,如果在能源方面失去俄罗斯的支持,乌克兰经济将陷入瘫痪。
尤先科上台后,其外交政策将向欧盟及美国倾斜,但是,俄罗斯仍将是乌克兰的外交重点。尤先科已经表示,上任后他所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将是俄罗斯。所有这些表明,在对外政策方面尤先科将继续奉行库奇马的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虽然乌克兰有可能在对外关系方 面进一步向西方倾斜,但这种变化将是长期的和漫长的。虽然尤先科的胜利预示着乌克兰将成立一个亲西方的政府,但这并不说明乌克兰将很快加入西方阵营。因为如果西方接纳乌克兰就要冒得罪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危险,而保持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良好的关系符合欧盟的利益,而且欧盟也不希望看到新的欧洲东西分裂状态。但是由于尤先科作为“美国女婿”早已被西方接受,而且其与库奇马和亚努科维奇相比更善于与西方打交道,因此,乌克兰可能会很快获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有望在2005年年底加入WTO。但在对外安全领域合作方面,乌克兰在与美国和北约开展合作时会十分谨慎,尤先科的安全外交政策只能是库奇马政策的延续,调整也是局部的,可能减少参与独联体框架内的军事安全合作,与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关系将进一步淡化,而与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会进一步加强合作。
三 拭目以待
作为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国家,尤先科当选为乌克兰新一任总统,“橘色革命”的暂时胜利只是对乌克兰在东西之间的摇摆不定状态提供了一个新的诠释:欧洲的中部和东部历来是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带,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乌克兰恰好处在这个核心地带的中心,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种力量争夺的焦点。东 部乌克兰于1654年与俄罗斯结盟,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而西乌克兰长期处于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等国的统治之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才加入苏联,与早就并入俄罗斯的东部乌克兰在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乌克兰长期以来存在着泾渭分明的“西乌克兰和东乌克兰”两个阵营。
1991年,乌克兰获得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但是独立却改变不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乌克兰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北面与白俄罗斯毗邻,西南和西面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接壤,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隔海与土耳其相望。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乌克兰成为北约(西方)与俄罗斯(东方)之间的地缘缓冲国,是介于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安全真空”地带。但是随着北约的不断东扩,特别是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先后加入北约,这种“安全真空”地带的安全性受到了挑战,乌克兰再次成为东西方争夺的焦点。北约把乌克兰视为防止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复活的安全屏障,极力影响乌克兰,并希望乌克兰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自己的一员;而俄罗斯欲将乌克兰重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阻止北约的东进速度。在这 种背景下,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地位备受重视,成为俄罗斯、北约和美国地缘战略争夺的重点国家。2004年乌克兰总统选举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俄罗斯(东方)和美欧(西方)围绕乌克兰所展开的地缘战略利益的争夺。如果未来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围绕乌克兰展开新一轮的争夺,那么,乌克兰将有可能最终成为大国争夺的牺牲品,将再次走向国家分裂的历史深渊。
(责任编辑:高晓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