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拉菲玛·伊凡诺芙娜·安东诺娃是1955~1957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的苏联专家。
1957年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她回到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工作,有一天,我到教研室听老师讨论教学中的学术问题,她也来了。她正好和我是同一个教研室的,她是老师,我是研究生。
她还在系党组织担任工作,分管中国和越南留学生的事。后来,她又给我们几位学习苏联史的同学上辅导课,准备基础课程考试。所以,我们的联系就比较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我们曾请她到中国学生宿舍做客。我们也到她家上 课。她是我的副博士论文的评审老师之一。她教学认真、讲解透彻、突出要领,使我们受益匪浅。
1989年8月,我和闻一同志作为访问学者曾在莫斯科住了两个星期,一起拜访过她,她为庆祝80大寿请我们做客。她当时劲头十足,忙里忙外,热情招待所有客人。
转眼一年又一年地过去,谢·伊·安东诺娃已经96岁了。她现在怎样?在我们老同学见面、聚会时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我每次从莫斯科、从接触过她的人中了解到她的点滴信息时都感到很大的欣慰。
2005年秋,我再访莫斯科。我首先从莫大同学索津那里得知,谢·伊·安东诺娃还健在,一个人生活。第二天,索津告诉我他已与谢·伊·安东诺娃通过电话,她知道我来莫斯科很高兴。我很快给她打电话。谢·伊·安东诺娃声音明朗,对答敏捷,并请我于11月7日到她家做客。我立即明白:第一,她的身体一定不错;第二,她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要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所以选定在11月7日见面。
11月7日下午,我到了位于鲍洛特尼科夫大街的谢·伊·安东诺娃住所。进门后,我见她容颜依旧,只是稍瘦一点,腿脚走路不太方便。
她穿一件崭新的浅灰色连衣裙,格外精神。我落座后,她从一个小盒子里取出一条红艳艳的丝带别在胸前,一边说:他们(当局)不让过节,我们自己过。稍后,又相继进来两位客人,她们和我都是同一位导师——叶·季·切尔缅斯基指导的研究生(不在同一个时期学习)。谢·伊·安东诺娃有个侄女提前来过节,帮助料理家务,并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宴席。桌上酒水、沙拉、鱼、肉、菜样样俱全,另有馅饼,是谢·伊·安东诺娃亲自烤的。
在宴席上,女主人首先举杯,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有人强调:历史是不能抹去的,他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是大家的同感。而今年庆祝这个节日不同往常,因为从2005年起,俄罗斯开始庆祝一个新的节日——11月4日民族团结日。它起到抵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 的作用。
说来话长。17世纪初,俄罗斯一度处于混乱状态。邻国波兰乘机武装干涉,占领了莫斯科。1612年,由库兹马·米宁和季米特里·帕扎尔斯基率领的俄民军打进莫斯科,击败波兰占领军。1612年11月7日,俄波缔结和睦和解条约。若为纪念俄罗斯的这次胜利,把民族团结日定在11月7日是最准确、最恰当的。但现在俄罗斯当局刻意将这个全国性节日从11月7日移到11月4日,用意不言自明。11月4日本是一个传统的宗教节日。相传1612年波兰军队占领莫斯科时,莫斯科神甫叶尔莫根曾大力号召人民起来保卫祖国。有人便从喀山把神奇的圣母像送到民军手中。民军向圣母像祈祷求助,圣母显灵。1612年11月4日,民军在米宁和帕扎尔斯基的指挥下攻下克里姆林宫以东的基泰伊城堡,解放了莫斯科。从此,这一天就成为喀山圣母像纪念日。
席间,谢·伊·安东诺娃吃的很少,但很健谈。她对中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对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很崇敬。说起她在北大任教期间的生活、人和事如数家珍。对北大校长马寅初、历史系主任翦伯赞和杨人梗、周一良、张蓉初、张芝联等老师很熟悉。如说翦伯赞是维吾尔族人,当过人大代表。
谈到马寅初、翦伯赞请她吃北京烤鸭的情景时更是津津乐道。当时,厨师把整鸭端出来给大家看,然后做成各盘菜,再把骨头煮成汤。马寅初是一位美食家,刚上菜时就吩咐大家要慢慢吃,说好吃的还在后面呢!马寅初曾提出节制生育的建议,毛泽东说这是马尔萨斯的理论,马寅初姓马,马尔萨斯也是马。马寅初不服,说毛泽东也是马(指拼音前两个字母)。1957年北大师生的那场大辩论她也记忆犹新,当时在大食堂里聚集了很多人。她还到南京、上海、杭州、苏州游览过,对南京中山陵印象极深,因为它规模宏大而且很高,要登许多台阶才能见到孙中山陵墓。
她不时提到在北大和莫大所教的学生。告诉我,1960年和我同时在莫大历史系答辩副博士论文的另一个研究生是俄罗斯著名诗人、英雄卡焦尔斯基的女儿,因此,她答辩时来了很多人,她知道后一下子愣了。杨湘海是谢·伊·安东诺娃指导的研究生。有一次,他在莫大图书馆看书后,乘公共汽车到阿尔巴特街附近找她(她家原来的住处)。杨湘海下车时,巧遇赫鲁晓夫从小汽车上下来。杨湘海不禁惊喜,立即伸手:“尼基塔……,你好!”赫鲁晓夫和他握手了。由于激动,杨湘海进屋后心还在嘭嘭地跳呢!散席后,她还从柜里取出相册,指出北大和莫大师生的名字。
临别时谢·伊·安东诺娃又请我再到莫大 历史系参观,说她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纪念馆。
11月11日下午,我来到莫大文科大楼历史系的“战斗与劳动荣誉纪念馆”,即莫大历史系师生参加伟大卫国战争的纪念馆。这是一间大屋。中间放着一张大长方桌,两旁摆了椅子。
我看起来很熟悉,这种布局与我学习时的教研室很相像。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纪念馆除采光的大玻璃一面外,三面墙壁上都是介绍参加各种战斗、劳动英雄的事迹,有照片和文字说明。栏目描绘清晰,一目了然。栏目有:“战争最初日月”、“来自波罗的海”、“至黑海”、“在敌后”、“在国内烽火中”、“卫国战争英雄”。墙壁下方的玻璃柜里放着大量实物,有战时用品、书信、出版的回忆录等。
谢·伊·安东诺娃不辞辛苦,亲自介绍展品和人物情况,特别指出哪些人是我认识或知道的,如季哈米罗夫、潘克拉托娃、科瓦尔钦科、我的导师切尔缅斯基等。谢·伊·安东诺娃本人曾在明斯克一个高炮师当秘书,受过伤,享受老战士荣誉待遇。在莫大历史系参加卫国战争的人员中出现了四位英雄。最突出的是法·波·科特利雅尔。他为人谦虚,战后回来上学时,没有人知道他是英雄。考试结束后,他才把勋章佩带起来。在老战士聚会时,他才穿将军服。
参观完“战斗与劳动荣誉纪念馆”后,谢·伊·安东诺娃仍不显疲劳,执意领我到考古陈列馆参观。我见满屋都是考古的发掘物,有的摆在柜里,有的在桌上待修复。在一座玻璃柜的下方,放着一叠黑黑的白桦树皮文书。这些东西并不起眼,却是无价之宝,是古代罗斯文明的见证。在古代罗斯使用纸以前,白桦树皮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不易保存。然后我们又进入艺术室,这里是艺术家的园地。
谢·伊·安东诺娃已经96岁高龄,却又给我上了一堂又一堂的课,使我非常感动,由衷地感谢。在她身上展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她能火热般地工作,处于逆境时则坚贞不屈,沉着应对。她倾注心血创建的“战斗与劳动荣誉纪念馆”正成为教育、激励后人的永久课堂。
谢·伊·安东诺娃简历谢拉菲玛·伊凡诺芙娜·安东诺娃:1909年8月生,莫斯科人。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37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学习,被选为党小组长。苏联卫国战争初期(1941年7~8月)应征入伍。曾带领500名女大学生到梁赞州收割牧草。后进入护士训练班学习,准备上前线。
1941年10月,德军抵达莫斯科城下,她突然转到莫斯科红色普列斯涅区共产党小组执行特殊任务——德军一旦占领首都就作为一名纺织女工转入地下,化名安娜·伊凡诺芙娜·别洛娃,在地下室印制游击队传单。1943年7月被派往最高统帅部后备军高炮师政治部任秘书。
在解放明斯克时受重伤,住军队医院6个月。
后返莫斯科大学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1957年在北京大学)。在工作期间开始收集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参加卫国战争人员的资料。1985年开始创建历史系“战斗与劳动荣誉纪念馆”。
(责任编辑:农雪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