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6~17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商务部欧洲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政策和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国内、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共计70多名出席了会议,就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各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现状
中亚国家与俄罗斯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伙伴。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是近年来,中国、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彼此间的经济合作内容却不断增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程度不断深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成就不仅仅是政府努力的结果,更是民间自发交流的结果。这说明,区域内的合作机制正逐渐完善,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动力。
来自中亚国家经济部门的政府官员首先介绍了各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目前,中亚各国都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乌兹别克斯坦的平均关税税率为2.2%;哈萨克斯坦为7.6%,其中农业产品为14.4%,工业产品为4.7%。对吉尔吉斯斯坦来说,国际金融组织在减少其外债和加强对其投资力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银行对吉的援助中,30%是无偿赠款;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中一半也是无偿赠款。此外,贷款条件也很优惠:偿还期长达40年,还有10年延长期。
与会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很快,双方合作很有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赵常庆将近几年的成就概括为三点:一是外贸额增加迅速。虽然中亚国家独立只有短短15年的时间,但是贸易和投资规模却呈现不断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双方合作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和提高,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多渠道和全方位的合作格局。2005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87.31亿美元,为1992年贸易额的19倍;累计投资金额已经达到60多亿美元。二是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年,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许多方面展开合作,包括能源、交通运输、电信、建筑工程和农业等。从2005年起,中国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等几个大油田,修建了几条重要的管道,启动了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工程。三是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并奠定了法律和制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宏伟将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概括为四点:一是中国和中亚国家都努力维持社会和政治稳定,互助互信。二是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都有推动合作的愿望,互利共赢。三是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即地缘优势、人文优势、交通运输优势、政治环境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四是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尤其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大力援助。
中国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儒玉介绍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情况。交通运输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二是运输的便利化。而后者又具体表现为运输程序和运输线路便利化。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签订了19项运输协定,就各国在对方国家建立办事处、开通运输线路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包括安全、环境保护、行车许可证数量、车辆的尺寸和吨位)以及国家间运输程序都进行了约定。到2004年,中国同中亚国家已经开通了53条客运线路,其中中哈间为30条(客运16条,货运14条)、中吉间为21条(客运10条,货运11条)、中塔间为2条(货运1条,客运1条)。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缺乏覆盖整个区域的区域性多边运输协定。
与会的官员和学者们认真思考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双方合作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现有的合作水平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彼此的实力,而且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水平参差不齐。2005年,中哈贸易额为68.1亿美元,占中亚五国对华贸易总额的78%;中国对哈投资约占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总额的90%以上。第二,双边合作多于多边合作。第三,贸易投资环境仍不理想,交通和海关便利化尚需时日。第四,存在认识误区。中亚国家担心对中国过多的原材料出口会成为中国的附庸,还抱怨与中国合作的伙伴主要为其西北欠发达省份,缺少东部发达省份。产生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大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经济合作的主导因素是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政府刻意推动的结果。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运作情况
学者们认为,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与其并行的一体化机制还有欧亚经济共同体、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包括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机构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及众多的双边合作机制等。虽然各机制都有自身的特点,都能以不同方式满足其成员国的需要,但多重机制并存也会产生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协定义务及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很容易增加交易成本、扭曲贸易规则等不良后果,使政府越来越需要在相同的领域应对不同的规定,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各国参加的区域合作机制运作情况,理清各国在各机制中已做出的承诺,从而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合作的计划和措施,使整个区域合作更加协调有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孙壮志指出:中亚国家在独立初期,出于不同的战略考虑和政治原因,选择了多样的一体化方向,既加强地区内部经济一体化,又尝试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由于内部与外部都存在诸多问题,所以中亚国家面临发展的困境,迫切需要中国的参与和投入。对中国来说,这同样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联合国“UNDP”驻华代表侯伟泰先生介绍了联合国“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该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哈、乌、吉、塔等五国政府共同于2005年3月在北京正式启动,首批启动资金为100万美元,目的是复兴丝绸之路,发挥其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和旅游三个重点经济合作领域内的传统优势。在旅游方面,项目成员将联合世界旅游组织共同开发旅游项目。目前各国政府正在一道研究设立一种多国别的旅游签证,持有这种签证可以在短时间内一次访问几个成员国。在投资领域,项目成员将与联合国贸发会议合作,以便利用其技术手段吸引资金。另外,该项目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也建立了对话机制。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的高级官员彭龙运先生和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姚里程先生分别介绍了有关亚洲开发银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运作情况:该机制由亚洲开发银行牵头,涉及能源、交通、贸易便利化和贸易政策等多个领域,设有部长级会议、高官会议以及各个行业委员会。2006年将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促进中亚合作方面,亚洲开发银行除了做一些协调和安排工作以外,还提供一些贷款和技术援助。迄今为止,亚洲开发银行已为有关合作项目筹集了大约20亿美元的资金。中国财政部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优势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贸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宗旨之一。按照成员国的设想,该组织经济合作的基本思路是:先为扫清合作障碍而开展贸易便利化,再深化经贸合作,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介绍了该院运用“Gravity”模型对上海合作组织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成果:在海关程序指标值增长10%的情况下,区域内贸易额将增加100.71亿美元;在标准一致化指标值增长10%的情况下,区域内贸易额将增加102.11亿美元;在商务流动指标值增长10%的情况下,区域内贸易额将增加8.98亿美元。因此,深化经济合作将对所有成员国都有利。
成立五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目前在经贸部长会议机制内已成立了电子商务、海关、质检、投资促进和发展过境潜力五个专业工作组,分别由中、俄、哈、塔、乌牵头,并已开始制定具体措施。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2004年比什凯克总理会议批准了包括11大类、共127项合作内容的《纲要实施措施计划》。各方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需要确定本方最感兴趣、近期有条件落实的首批合作项目,并提出具体合作方案,以便先行启动。目前,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为了拓宽项 目的融资渠道、加快项目的建设步伐,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和实业家委员会已于2005年10月在莫斯科总理会议期间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基金也在紧张的筹划当中。
中国非常重视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投入,包括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组织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网站、提出3年内为其他成员国培训1 500名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以及向成员国提供9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
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辉在介绍上海合作组织电信领域合作情况以及中方关于建立“中亚信息高速公路” 建议时指出:目前,联系各成员国的光缆系统主要是TAE光缆系统,它贯穿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最后到达欧洲。另外,还有两条分支分别通连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和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光缆没能得到很好利用,部分国家国际通信仍然以微波和卫星等无线传输方式为主要手段。应该说该光缆系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网络分段,各流经国只管理本国的网络,且传输宽带规格不一,难以实现全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导致线路效率低下。因为该网络是单线的链状系统,不是闭合的环线系统,一旦某处中断,整个系统都将中断,所以安全性差。因此,中方建议修建从中国喀什到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以及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亚古兹到中国博乐这两条线路,使中国到欧洲的通信形成三个环网,从而确保通信质量和安全,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成员国的电信业务合作,特别是因特网和国际语音业务的合作。
对于上海合作组织未来的经济合作,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巡视员须同凯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加强各国在贸易和投资政策方面的交流与协调,为实施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奠定基础。二是尽快启动一批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力争在网络型项目上有所突破。三是兼顾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远发展,共同研究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课题。四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其丰富的经验、资金和技术优势,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五是以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为契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责任编辑:高德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