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欧亚经济
开拓俄罗斯汽车市场, 加快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进程
谢颖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2010年07月07日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曾与德、日、美、韩等国建立合资合作关系, 并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我们对最大的邻国、也是资源和能源大国、而且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汽车未饱和市场的俄罗斯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一 抓住机遇, 开拓俄罗斯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对俄罗斯开放合作可以在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双赢”, 获得巨大效益。

  ( 一) 资源互补, 互利共赢

  俄罗斯的广袤国土和多样性的地质地貌赋予其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燃料工业、动力、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机器制造等工业领域都比较发达。

  以上的一些能源都是在汽车生产和使用中不可缺少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地缘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样, 俄罗斯也将在与我们的合作中换取所需的轻工产品等, 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 二) 技术合作, 相互促进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境内留下的汽车工业仍有较强的技术和加工基础, 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 中国目前刚起步的推广双燃料汽车技术, 苏联早在20 世纪40~50 年代就开始研究了; 此外, 还有一些单项技术及加工设备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水平。最近, 俄罗斯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利用硝酸铵开发出 一种充气剂。试验证明, 这种充气剂能够在车祸发生时使汽车安全气囊迅速充气, 有效保护司机的生命安全。俄罗斯汽车工业还充分利用其先进的航天能源供给技术, 把其列入了世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研发行列。其中伏尔加轿车厂已于2001 年研发成功首辆燃料电池汽车。同样, 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在汽车技术方面也有值得俄罗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仅2004 年以来, 中国长春一汽就自主研发了奥威和撼威两种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卡车, 巴西、乌克兰等欧美国家纷纷订货。俄罗斯驻华商参处副代表卢卡申在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 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研讨会上也强调指出,中国汽车在制造方面的高速发展以及俄已有的工艺, 都将对俄中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 三) 拓宽市场, 寻求商机

  近年来,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稳步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汽车的销售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俄罗斯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商机无限。

  1.经济稳步发展蕴藏着商机

  普京总统执政以来, 俄罗斯经济摆脱了危机, GDP 以年均6%以上的增长速度连续6 年保持稳定增长, 其中2003 年增长7.3%, 总量达到4 600 亿美元, 人均GDP 超过3 000 美元,预计2005 年有望达到4 000 美元。国际经验表明, 汽车拥有率是随着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提高。人均GDP 达到1 000 美元是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一个标志; 当人均GDP 达到31000美元时, 汽车就会大规模地进入普通家庭。

  2.居民消费需求蕴藏着商机

  2000 年以来, 俄罗斯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俄罗斯贫困人口从原来占总人口的35%下降到目前的23%, 人均名义月收入已经达到7 368 卢布。而对于已经吃够了货币贬值或币制改革之苦的俄罗斯百姓来说则更崇尚及时消费—— —“今日有钱今日花”, 加之俄罗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即每逢周末, 城市居民纷纷 到郊区别墅, 寻求远离城市的安宁, 呼吸新鲜空气, 种植蔬菜, 并在收获后将劳动果实运回。

  为适应这种需求, 俄罗斯一般家庭只要开支允许, 总要千方百计地购买一辆汽车。最新数字显示, 俄罗斯人口为1.45 亿, 其中每1 000 名俄罗斯人的汽车占有量为198 辆, 比起中国11000 人不足20 辆的状况虽然要好, 但和德国1 000 人拥有汽车558 辆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目前, 在俄罗斯的20000 万辆汽车中有一半已行驶10 年左右, 面临报废和更新换代。不仅小轿车如此, 不少运输车辆和公交车同样也是如此。根据《俄罗斯2002~2010 年汽车工业发展纲要》, 到2010 年俄罗斯每年轿车产量将增加到220 万辆, 全国轿车拥有量将达到3 000 万~3 500 万辆, 每年轿车销售量将达到250 万辆( 目前为100 多万辆) 。但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 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俄罗斯本国的汽车生产能力并不能及时跟上市场增长的步伐, 俄罗斯每年仍要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供不应求无疑为国外汽车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

  3.居民消费理念蕴藏着商机

  2004 年最新调查显示, 2003 年俄罗斯国产汽车产量大幅度增加, 而人们对国产汽车的需求却明显下降, 俄罗斯人更倾向于购买进口汽车。俄罗斯国内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二手外国汽车和在俄组装的外国名牌汽车。2003 年,俄罗斯外国汽车的销售总额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国产汽车的销售总额, 这一标志性的变化, 引起俄汽车业和媒体的巨大反响。据报道,目前在俄罗斯最流行的外国汽车是日本丰田,最抢手的汽车是美国福特。2002 年丰田在俄罗斯的销量为2.507 5 万辆, 是2001 年的3 倍。

  2001 年春天, 俄罗斯有关媒体对俄中等收入家庭进行了购车需求调查。在人均月收入100~150 美元的家庭中, 26%的家庭想购买进口车。

  在人均月收入400~600 美元的家庭中, 约有一半家庭想购买进口车。据统计, 1/3 的中等收入家庭在1998 年金融危机后购买了汽车。中等收入家庭通常5~6 年就换车。可见, 进口车依然是他们的选择。低档车的造型和质量跟不上中产阶级品位的提高, 俄罗斯人对性价比较高的中档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各国汽车制造商看来, 能生产出适合俄中产阶级使用的汽车, 满足这部分人的购车需要, 无异于是抢到了一块大蛋糕。

  4.突飞猛进的公路建设蕴藏着商机

  近年来, 俄罗斯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2004 年2 月26 日, 在哈巴罗夫斯克市举行了赤塔—哈巴罗夫斯克公路开通仪式。这条公路不仅可以使俄罗斯公司提高国际货物运输的效率, 而且还可以吸引外国货运公司。这条公 路将打通俄罗斯远东地区至俄罗斯其他地区的通道, 为推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俄罗斯远东地区有近3 万个俄罗斯人定居点, 总人口达710.7 万, 过去由于交通不畅, 那里的俄罗斯人无法快速到达俄罗斯内陆地区。随着赤塔—哈巴罗夫斯克公路的开通, 该地区私家车的需求量必将迅速增长。

  据估计, 到2010 年, 该地区平均每10 个家庭就会拥有8 辆汽车。

  此外, 俄罗斯东部开发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已被两国政府提上日程, 这两个毗邻国家具有地缘优势、历史传统和明显的互补性, 必然在发展上产生联动效应, 对汽车市场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尤其对中重型货车、各种专用汽车、矿用车和大中型客车的需求会明显增加。

二 加快步伐, 进入俄罗斯汽车市场

  汽车工业是中国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性产业。因此, 要加速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不失时机地开拓俄罗斯汽车市场。为此, 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 一)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俄罗斯是今后欧亚大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俄罗斯市场发生的新变化, 树立机遇意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 为企业提供信贷、保险、税收、外汇、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 以消除企业对尚未成熟的俄罗斯市场高风险的“恐惧症”,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 二) 更新思想观念

  风险和机遇是相伴而生的。今天如果没有吃“螃蟹”的勇气面对极具潜力的俄罗斯汽车市场, 只能将蛋糕拱手让人。目前, 中兴“旗舰”皮卡克服种种困难进入俄罗斯汽车市场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2005 年的订货量猛增到1 500 辆, 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品牌, 从而改写了中俄汽车贸易几十年的历史— —中国从进口俄罗斯汽车到现在向俄罗斯出口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应以此为榜样,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观念就是生产力, 观念就是竞争力。我们可以求稳, 但不能安于现状;我们必须务实, 但切不可错过时机。

  ( 三) 增强品牌意识

  品牌是事物个性的符号。正如奔驰、宝马在人们心中就是“尊贵”、“豪华”的代言者一样。目前, 汽车家族品牌正在“脸谱化”, 更清晰、更容易识别, 使品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更加明确, 并成为制胜市场的秘密武器。

  要通过营造品牌来不断提升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 乃至忠诚度, 因为汽车销售有一个主流趋势: 重复消费, 当然包括客户回头和老客户推荐新客户, 这其实是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的至高境界。由此可见, 树立品牌意识很重要。“中国制造”并不等于“中国品牌”, 只有制定相关战略, 投入资金, 创建、培育自己的品牌, 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才能获得巨大的品牌附加值。进军俄罗斯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必须精心培育自己的品牌, 才能获得长期的高效益回报。

  ( 四) 提高研发能力

  研发能力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最薄弱的环节。以后, 应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应用电子、信息等技术水平扩大采用高性能、轻量、节能、环保材料的比重; 继续加强底盘匹配技术和研究开发; 进一步推广普及CAD/CAM/CAT 等技术, 加快建立、完善数据库, 形成网络设计平台; 鼓励国内合资企业加入国际各大汽车公司的开发网络, 缩短开发周期, 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 五) 建立售后服务体系

  建立“特约店+维修连锁+超市”的综合营销模式, 要应对市场需求, 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利益的发展目标, 使销售服务型企业的发展是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而不是为了生产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 建立客户信息资源, 建立和经营企业网站, 利用互联网促进销售及售后服务、扩大企业知名度、联系现有和潜在客户实现企业跨地区网络化管理和客户服务的技术平台; 建立维修保养的连锁经营体系, 吸引专业人才, 以确保企业的整车销售、零部件销售等业务的稳定发展。

  ( 六) 重视媒体宣传

  我们要充分发挥相关媒体的作用。寻找实效媒体并进行科学的媒体组合。所谓“实效媒体”是指要根据车的级别(A、B、C 级) 、目标消费主体( 富豪、政府官员、白领等) 、汽车功用( 商用、乘用) 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 科学的“媒体组合”指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 影视广告等电波媒体, 户外路牌等户外广告及网络媒体的组合。此外, 还要深入研究俄罗斯人的审美和 消费心理, 增加亲切感, 增强俄罗斯民众对产品的感性认识和认可程度。

  ( 七) 培养汽车出口专业人员

  寻找一些懂俄语且有实践经验的人员, 通过各种短训班的形式使他们尽快熟悉出口汽车各部分的性能及优势所在、与外商的谈判策略及合同的签订等。专设机构人员负责对市场各品牌进行研究并及时反馈市场信息、物色伙伴、疏通渠道。

三 着眼未来, 加速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进程

  2004 年9~10 月中俄元首会晤期间, 首次和平解决了中俄300 多年交往史中的边界问题, 同时, 相互承认中俄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

  上述问题的解决增进了中俄双方的政治互信,丰富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 为双方企业开展经贸合作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外部条件, 有利于双边经贸合作向着更为积极、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这也为中国汽车工业开拓俄罗斯汽车市场、加速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平台。同时, 中国一直鼓励发展汽车出口贸易。早在1985 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128 号文件中, 一些与汽车有关的产品就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出口的机电产品, 在外汇分成、原材料进口、出口奖励、补贴等方面就享有比其他产品更为优惠的政策。

  2002~2004 年中国生产轿车350 多万辆,而市场只能消化200 多万辆。进入2005 年以来, 随着以钢材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汽车要在生存环境恶化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超越对手, 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必须内降成本, 外争市场, 在全力抢占巩固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要大大加快经营国际化的进程, 进军世界汽车市场。西方商界普遍认为, 目前世界上六大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之一的俄罗斯既是我们的毗邻, 又与我们系有深深的历史情结, 中国汽车工业理应尽快重新携手俄罗斯汽车业, 充分利用其能源、技术、市场等诸多有利条件。目前, 中国已成功地引进俄罗斯乌拉尔越野车底盘技术, 2004 年已合作生产了一大批乌拉尔—北方新型越野载重车。外伏尔加发动机厂和中国南京依维柯公司正在制定关于在中国生产的依维柯面包车上安装俄2.4~2.6 升发动机合作计划。而且, 俄罗斯有关部门在与中国汽车工业建立合资、合作关系上也表现得非常积极。计划在莫斯科近郊建设一系列包括汽车装配生产厂在内的工业项目, 其中的汽车装配生产厂项目是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量身订做的, 主要产品包括1.5 吨以下的小吨位载重汽车、1.5 升以下的小排量轿车和25~30座客车。有鉴于此, 我们更应抓住商机, 规避风险, 立足长远, 循序渐进, 充分利用双方的地缘优势, 认真研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找出自身的切入点, 加速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进程。

  主要参考书目:

  1. 贾昌荣: 《运动思维孵化实效汽车广告》,《环球市场》2004 年第7 期。

  2. 马晓河: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特点及政策取向》, 《中国经贸导刊》2004 年第7 期。

  3. 竺延风: 《发展汽车工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纵横》2005 年第1 期。

  4. 《第一汽车集团报》2005 年第3~5 期。

  5. 孙秀峰: 《中国企业如何捕捉俄罗斯市场商机》,《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 年第1 期。

  6. 林跃勤: 《中国企业如何赢得俄罗斯市场》,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 年第2 期。

  7. 《2003 年俄罗斯汽车工业现状分析及2004 年展望》, 搜狐汽车, 2004。

  8. [俄]М.Л.季塔连科, 许金秋编译: 《中国振兴东北战略与俄中合作》, 《东北亚论坛》2004 年第6 期。

  9. http:/ /www.mail.ru

  ( 责任编辑: 周恒云)

作者单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