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欧亚经济
论中俄两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战略功能
李景禹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1年第6期 2009年10月14日

  应当指出,俄罗斯经济面向世界市场的发展,已经结束了左顾右盼的时期,开始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东方,力图借助于同中国的合作以登上21世纪亚太经济合作大舞台。因此,俄罗斯开始加大对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力度,使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有利于推动中俄两国实现经贸合作升级的目标。可以预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额度到2005年将达到2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500亿美元,到2020年将接近或超过1 000亿美元大关,届时可以基本上与中美、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额度持平,从而逐渐达到俄罗斯经济市场化、科技产业化、社会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发展规范化、结 构高级化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中俄两国的战略利益对接点是共同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其中心点是要强调,必须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加大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开发力度,推动中俄两国实现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目标。

  第一,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中国存在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两国合作开发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世界资源大国,其油气生产潜力与出口潜力仅次于欧佩克组织。俄罗斯拥有世界13%的石油储量和45%的天然气储量,其石油产量在今后每年将维持在3.6亿吨、天然气产量每年可维持在6 600亿立方米的水平上。而上述储量和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同中国邻近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它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其国内的生产能力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已在生产与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缺口。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的需求缺口逐年加大,这从以下的数字中可以得到证明:中国进口石油1993年为981万吨,1996年为1 393万吨,1997年为3 385万吨,1999年为4 318万吨,估计2000年将接近5 000万吨。中国对天然气的利用起步较晚,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1%,但从90年代以来,每年平均以5.3%的速度增长,1999年已达到296亿立方米。目前,中国正在采取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更多地使用清洁的燃料来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对天然气的消耗量会逐年增加。中国从发展本国经济需求出发,今后将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添补日益扩大的油气需求缺口,这就为两国开展能源合作开发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第二,俄罗斯为消除社会经济危机和加强能源安全,与中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俄罗斯独立以来,一直受社会经济危机的困扰,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50%。据统计资料证明,原苏联在80年代初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国的69%,而现在只有美国的10%左右,标志俄罗斯经济处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衰败时期。

  必须说明,能源出口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其外汇收入的50%以上。然而,在全国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俄罗斯能源开发的投资锐减,因而使油气产量不断下滑。仅以1998年的产量为例,俄罗斯石油开采减少48%,天然气开采减少36%。由于能源部门的物质技术基础严重恶化,油气开采事故频繁发生,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再加上金融危机的打击,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了俄罗斯国内政治局势的紧张和动荡。从1999年开始,世界石油价格虽有明显反弹,每桶峰值达30美元的高价位,使俄罗斯的石油外汇收益达140亿美元,但这笔钱绝大多数被用于大选前补发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以及车臣战争,真正用于能源技术更新的投资极少,所以使能源部门处于资金窘迫、设备老化、效率低下的困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摆脱经济困境,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加大对油气工业的开发投入。而发展同中国的能源合作,有利于推动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在这一过程中,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必 将成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开发最大的、最直接的受益者,进而使该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三,中国同俄罗斯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油气田资源,符合中国面向世界市场发展的多元化战略方针。

  必须认定,中国的能源开发政策和利用外国油气资源方针,是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外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承包对外工程和劳务,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建立稳定的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保证国内油气的长期稳定供应。为了实施这一战略方针,中国 从2000年开始,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决定启动西气东输工程,将大大缓解东部地区对天然气的供求矛盾,但这也不能完全满足该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所以需要积极参加国际油气工程开发项目,使油气来源市场多元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参与国际油气项目开发和进口油气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1999年,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份额占总量的46.2%,从非洲进口石油的份额占总量的19.8%,从亚太地区进口石油的份额占总量的18.7%,从其他地区进口的石油的份额占总量的15.5%。而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石油贸易,只有小额的交易。

  1999年,从俄罗斯净进口轻石油只有1.4万吨。事实表明,中国在中东和非洲开采、购买、运进石油的风险较大。这些地区的局势不很稳定,石油运输要走海盗经常出没的马六甲海峡,而且路途长,运费高,所以中国准备将开采、购买、运进石油、天然气的重点地区逐步转移到邻近国家,与俄罗斯合作加快勘探、开发、引进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油气的步伐。中国这样做,有利于实现能源市场的多元化取向,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需求。

  第四,中俄双方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共同开发能源项目是互惠互利的,能够得到两国政府、地方当局和大公司的积极支持。

  应当指出,无论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天然气工程,还是远东地区的石油开采工程,它们的开发规模都是巨大的。再加上萨哈共和国的天然气工程和萨哈林岛的油气工程,俄方向中方的远景供气量每年在500亿立方米以上,远景供油量每年在3 000万吨以上,从而将把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不难推断,从这些油气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俄罗斯方面可以获得为复苏和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资金保障,中国方面可以获得为实现国家经济和居民生活现代化所需求的充足能源。可以肯定,中俄两国在油气开发方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 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双方都会从中受益。因此,中俄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能够得到两国政府和地方当局以及各大公司的积极推动。在2000年秋季举行的中俄政府首脑会晤中,两国将就西伯利亚天然资源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签订协议,还将就油气和能源的其他领域的合作问题作出决定。中俄两国在油气的开发方面合作同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当局利益攸关,因此得到了俄各州、边疆区、共和国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俄罗斯各大油气公司也积极参与中俄两国的合作开发项目,而且介入的公司数目在不断增多。

  第五,中俄两国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共 同开发能源项目具有全面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今后的国际合作树立了楷模。

  目前,中俄两国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能源合作项目,不管是天然气开发还是石油开发,从勘探、论证到修建管道和施工,正在逐步地按计划全面展开。这种合作过程涵盖上游、中游和下游,包括勘探、论证、开发、运输、储存和利用,涉及投资、技术交流等各方面,从而使合作呈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应当指出,中俄之间在能源项目上的合作尽管是双边的,但不是封闭和排他的。中俄两国油气合作工程从上游、中游到下游,都向一切国家开放,吸收外来 资金、技术与人才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共同修建通往中国的输油、输气管道。其中,美、日、韩等国的公司已对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和修建通往中国的输油、输气管道进行了多年的可行性研究,准备参加这一项目的开发合作;英国石油公司已购买受俄罗斯联合进出口银行监控的西伯利亚与远东石油总公司10%的股票,走到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前面。

  因此,可以说,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能源项目开发及其产品的运输和利用是国际性的工程,但中俄双方将在这一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两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双方战 略协作伙伴关系所决定的。在这项国际性工程中,缺少中俄任何一方的参与,合作开发都无法进行下去。同时,必须阐明,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油气开发、运输和利用是一个耗资数以百亿计美元的世纪工程,需要有实力、有技术、有经验的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的大公司参加。这些国际大公司的参与,不仅可以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而且还能够共同分担风险,这对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还应指出,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油气田开发,与里海地区的油气田开发有着根本的不同。里海地区存在着诸多历史纠葛、经济矛盾 和地缘政治问题,被认为是世界潜在的不稳定地区之一,所以国际传媒将各种开发力量进入里海地区称作能源争夺。而中俄两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资源不存在此类问题,这里的油气产地没有领土争议,各国在这里也不会发生根本的利害冲突,只是进行商业性的竞争,而不是争夺资源。因此,中俄两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资源,并吸收其他国家参与这一进程,只会推动各国之间的利益互动与合作升级,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走向繁荣,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与进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而注定中俄两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资源的前景是广阔而又光明的。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宋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