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是俄罗斯的"传统利益区"。2007年上半年,俄罗斯外交部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论》,其中关于独联体的表述是:"独联体是俄罗斯对外政策最重要的优先方向。"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需要对外经济关系的支撑。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战略目标是争取实现经济一体化,并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实现政治一体化。本文以1992-2006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关系的发展轨迹为基础,探寻这一经济关系的优势和问题,进而展望其发展前景。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间的贸易
1.商品贸易额持续增加,俄罗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联系被打破,贸易由"内贸"变为"外贸"。由于纷纷选择"西向"路线,各国与独联体内部国家的贸易额占各自贸易总额的比重大幅下降。但从绝对数量来看,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贸易在持续增长。1992年以来,除1998、1999年两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造成贸易额下降了分别为14.7%和25.4%之外,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增幅强劲,同比增长40%,2005年增幅减缓,但仍达到9.4%,2006年增加幅度较大,同比增长25.5%。在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中,俄罗斯始终居于顺差地位,顺差额从1992年的62.77亿美元降至1995年的最低点6.7亿美元,之后缓慢回升,到2006年又创新高,达到199.36亿美元,是1992年的3.18倍。
2.商品贸易额波动幅度较大
与俄贸易总额变化幅度相比,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商品贸易额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变化态势。例如:1999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同比下降了25.4%,而2000年又增加了30.6%,波动幅度远远大于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幅度(分别下降13.3%和增加29.5%);2002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仅增长0.2%,而2003年和2004年的增幅则分别高达30%和40%,远远高于同期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增长25.7%和21.7%的水平;2005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增幅仅为9.4%,远远低于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同比32.1%的增幅。
3.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比重有下降趋势
2002-2004年,与独联体国家贸易在俄罗斯商品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分别占16.9%、17.8%、18.3%,而2005-2006年则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5.2%和14.7%。从服务贸易额来看,独联体国家在俄罗斯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02-2006年分别为18.0%、16.2%、15.1%、14.6%和14.7%。
对俄贸易在独联体国家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呈现相同发展趋势。如对俄罗斯贸易依存度较高的白俄罗斯,2002-2006年对俄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57.8%、58%、58.5%、48.4%和47.4%,近两年下降趋势明显。
4.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
在独联体国家中,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始终是俄罗斯主要的贸易伙伴。乌克兰是独联体国家中对俄贸易最多的国家,1995年达138.66亿美元,到2006年增至241.97亿美元。2006年,白俄罗斯对俄贸易为199.34亿美元,居独联体国家第二位。居第三位的是哈萨克斯坦,对俄贸易额为128.08亿美元。2006年,乌白哈三国在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出口中合计占比为87.5%,在俄罗斯从独联体国家进口中合计占比为72.1%。三国在俄罗斯外贸总额中的占比也较高,2005年分别占5.9%、4.7%和2.9%,2006年分别占5.5%、4.5%和2.9%。
5.贸易商品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善
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的原材料化特征一直没有实质性改变。其出口主要是矿产品、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金属和宝石及其制品。1993年,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矿产品出口占当年对独联体国家出口总额的70.9%,1994~1999年,矿产品出口的占比也均超过50%。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占对独联体国家出口额的将近20%,为第二大类出口商品。金属、宝石及其制品在对独联体国家出口中的占比在8%-10%之间,居第三位。2003-2006年,在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出口中原油、石油制品、黑色金属、机器设备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如原油的占比分别为14%、16%、17%和14%;石油制品的占比分别为2%、3%、4%和5.2%;黑色金属分别为3%、3%、4%和4%;机器设备分别为14%、13%、15%和14.1%。
在俄罗斯从独联体国家进口商品中,机器设备属于第一大类。以1999年为例,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占26.4%,食品和农业原料占20%,化工制品和橡胶占14.2%,金属、宝石及其制品13.2%。2003-2006年,在俄罗斯从独联体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中,酒精及非酒精饮料的比重下降,黑色金属、机器设备的比重增加,如酒精和非酒精饮料的比重分别为3%、3%、4%和2%;黑色金属分别为6%、8%、10%和9.8%;机器设备分别为11%、13%、15%和16.5%,机器设备所占比重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二)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相互投资
1.相互投资额不高,但近年增长趋势明显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并不多,相互投资在各自吸引的外资中所占的比重也偏小。2003年,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投资8.9亿美元,仅占俄罗斯吸引外资总额的3%;同年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投资5.44亿美元,仅占这些国家吸引外资总额的2.3%。近年来,由于独联体国家经济增长,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相互投资的绝对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06年1月1日,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累积投资42.63亿美元,约占俄罗斯累积吸引外资总额的4.85%;截至2007年6月末,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累积吸引俄罗斯投资16.07亿美元,占俄罗斯累积对外投资额的6.2%,按数量排序分别居吸引俄罗斯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第六位和第八位 [1] 。
2.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是与俄罗斯相互投资较多的国家
截至2006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国家中对俄累计投资最多的国家,投资额达25293.3万美元,占独联体国家对俄累积投资额的59.3%。乌克兰对俄累积投资6465.1万美元,占15.2%,位居第二。乌克兰也吸引了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累计投资额的48%,为51598.1万美元。
3.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投资以间接投资为主
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中,直接投资占90%。以乌克兰为例,作为独联体国家中累计吸引俄罗斯投资最多的国家,2007年上半年吸引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为12.362亿美元,占乌克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的5.1%,俄罗斯是乌克兰的第七大投资国。
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投资中有2/3属于"其他投资",即主要是商业及其他类型贷款。如2006年白俄罗斯向俄罗斯投资3.18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仅200万美元,而间接投资达3.159亿美元,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银行存款。
4.相互投资的领域以能源等基础行业为主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相互投资的部门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采掘、石油加工、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汽车制造等。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在能源行业(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核能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成绩斐然。此外,近年来两国在移动通讯、机器制造、轻工业、食品工业、银行金融领域的相互投资也有较快增长。
5."以资抵债"成为投资合作的新模式
近年来,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投资合作出现了新的模式-"以资抵债"(包括债转股)。如根据2002年10月签订的以资抵债协议,俄罗斯获得了亚美尼亚几家工厂和研究所。此外,亚美尼亚核电站因欠俄罗斯核燃料4000万美元,将谢瓦纳-拉兹当斯克五座水电站和梅察莫尔核电站的经营权交给了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2004年俄罗斯与塔吉克斯坦的以资抵债项目也渐次展开。以资抵债模式具有良好前景。目前许多独联体国家还欠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大量债务,有些俄罗斯专家估计,这些债务有可能采用以资抵债方式解决。
(三)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能源合作
俄罗斯与独联体大部分国家存在能源供应和能源运输上的相互依赖。近年来在能源领域出现了各方力图降低依赖程度而同时又加强合作的趋势。
1.降低对彼此能源的依赖程度
独联体各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出现不断减弱的趋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长期向独联体国家提供低价石油、天然气或电力,但从2005年起,俄罗斯陆续开始对这些国家大幅提高天然气供应价格。在这种背景下,各国谋求降低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的愿望日益强烈。2006年5月开通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第一次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出口的垄断,阿塞拜疆开始通过该管道出口石油,作为过境国的格鲁吉亚正在积极与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等国谈判合作事宜,争取替代俄罗斯的油气供应,哈萨克斯坦也一直谋求与该管道实现对接。阿塞拜疆开始拒绝向俄罗斯诺沃罗西斯克港口输送石油,并准备放弃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采购。乌克兰于2006年初批准了2030年能源战略,试图逐渐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俄罗斯也在努力降低对独联体国家能源出口管道的依赖。为了打破乌克兰对俄罗斯出口天然气过境运输的垄断地位,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开辟绕过乌克兰的替代性天然气输送管线。随着1999年横穿白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等国的德国亚马尔-西欧管道的交付使用,以及2002年经黑海水域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气的"蓝流"工程的完工,乌克兰在俄罗斯天然气过境方面的垄断地位大为下降。2005年9月,俄罗斯与德国商定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绕过波兰和乌克兰的北欧输气管道。该管线2010年建成以后,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过境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下降。
2.开展里海天然气管道项目合作
2007年5月,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总统签署了关于改建和完善现有环里海天然气管道并铺设一条新管线的联合声明。12月20日,相关政府间协议在莫斯科签署。新管道将从土库曼斯坦出发、沿着哈萨克斯坦里海海岸最后抵达俄罗斯,预计2010年底前投入使用,届时哈土两国将通过俄罗斯管道网络向欧洲泵送100亿-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四)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劳务合作
来自独联体国家的外来劳工是俄罗斯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据俄罗斯外交部统计,2001年,俄罗斯共吸纳外来劳务人员28.37万,其中来自独联体国家14.86万,占52.4%。据国家移民组织保守估计,2000年以后在俄罗斯的劳务移民中,每年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人员分别约为30万-35万、60万和35万-50万人,分别占各国总人口的7%、9%和1.5%。
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劳务输出的收入可观。根据俄罗斯中央银行的资料,2007度自然人通过银行或邮政汇款系统从俄罗斯向境外汇款总额为12.9亿美元,其中90%即11.62亿美元被汇往独联体国家。但俄罗斯联邦移民局局长康斯坦丁o罗莫达诺夫斯基认为,独联体国家的移民每年"绕过国家监控体系"从俄罗斯输出金额高达100多亿美元。而根据国家移民组织的数据,2000年以后,在俄罗斯工作的吉、塔、乌三国劳务移民每年汇回国的资金分别约为1亿美元、5亿美元、2亿-3亿美元,分别占三国GDP的5%、1/3和1%。
(五)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债权债务
截至2006年1月1日,独联体成员国共欠俄罗斯32.94亿美元债务,占外国政府欠俄罗斯外债总额的5.54%,其中80%为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三国所欠。欠债最多的是乌克兰,14.85亿美元,占独联体国家欠俄罗斯债务总额的45%;其次为乌兹别克斯坦,6.7亿美元,占20.3%;第三位是白俄罗斯,3.6亿美元,占10.9%;塔吉克斯坦位居第四,2.95亿美元,占8.9%;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分列其后,分别为1.86亿美元(5.6%)、1.5亿美元(4.6%)和1.4亿美元(4.4%)。
(六)独联体经济一体化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几经周折,进展缓慢。90年代中期,由于政局动荡,经济急剧衰退,各国意识到自身独立生存能力有限,因而利用独联体作为加强与俄罗斯关系的桥梁,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加快势头。然而,在各国对俄罗斯戒心较重、西方势力对独联体国家进行利诱、俄罗斯政策失误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干扰,以致障碍重重。鉴于此,俄罗斯提出?quot;多层多速一体化"战略,独联体范围内次区域一体化合作因而有所加强。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机,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并将触角伸向高加索地区,独联体的向心力遭到进一步削弱,经济一体化进程陷入停滞。从2003年开始,美国推出以"扩展民主"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新概念,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相继发生的"颜色革命"。独联体部分国家为防范"颜色革命"、稳定政权、抵御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扩张,外交重心开始向独联体和俄罗斯回归,次区域一体化合作因此得到加强。但就独联体全范围而言?quot;颜色革命"成功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西向"进程明显加快,局部"去经济一体化"趋势有所加强。
以上是从动态角度考察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大概脉络。而从相对静态的角度看,独联体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却呈现出形式多样、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的特征。如今,独联体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总体上在两个层次展开:一是独联体全面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二是全面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在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内展开,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在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内展开。
二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关系中的问题
纵观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关系16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
从外贸额来看,近年来独联体国家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贸易商品结构也没有实质性改善,相互间贸易额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从外债额来看,独联体国家欠俄罗斯外债在外国欠俄罗斯外债总额中的比重相对较低;从能源依赖度看,独联体各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程度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具有非对称性特点
尽管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经济的依存度不断下降,但相对而言,它们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程度仍要高于后者对它们的依赖程度。以乌、白、哈、吉为例:2006年俄罗斯在乌克兰外贸中的占比为29%,而乌克兰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占比仅为5.5%;同期白俄罗斯在俄罗斯外贸中的比重为4.5%,而俄罗斯在白俄罗斯外贸中的比重则高达47.4%;2005年哈萨克斯坦在俄罗斯外贸中的比重为2.9%,而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出口中的比重占10.5%,在进口中的比重高达38%;2006年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外贸中的比重为27.7%,而吉尔吉斯斯坦在俄罗斯外贸中的比重仅为0.3%。
3.独联体各国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程度不均衡
无论从对俄贸易额和相互投资额来看,还是从所欠俄罗斯外债来看,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对俄罗斯经济的依存度都较高。而相对上述三国,其他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程度则较低。以对外贸易为例,2007年1-9月,俄罗斯在亚美尼亚外贸中的比重为15.4%;在阿塞拜疆出口中的比重为17.9%,在进口中的比重为8.11%;在格鲁吉亚外贸中的比重仅为10.5%。
4.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困难重重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按多层次、多水平推进,形成了盟中有盟的格局。但就是仅从较小范围的一体化--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情况看,进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并且波折不断。如俄白联盟统一货币至今没有进展,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因乌克兰中止谈判而搁浅,欧亚经济共同体不得已从五国共建关税联盟退而追求俄白哈三国先行建立关税联盟,待时机成熟后其他成员国再行加入。
三 影响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关系的主要因素
1.贸易品多样化程度较弱
除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以外,独联体其他成员国都有明显的原料出口倾向,通常少数几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出口就占其出口总额的60%-85%。贸易品多样化程度较弱,意味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贸易规模容易受到限制,同时国际市场行情变化或者人为的对能源产品的提价等因素对贸易额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贸易额波动。
2.内部结算体系不健全
独联体内部贸易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区内贸易结算体系不健全,80%以上的贸易用美元结算,造成汇率调节的高成本,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
3.各国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不尽相同
对俄罗斯来说,独联体是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的重要筹码,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地缘经济上看,俄罗斯都将独联体视为势力范围,在那里拥有切身的利益和特殊的关系。在推进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时,俄罗斯优先考虑的是战略和安全利益,而其他国家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一体化目标的离散,进而导致一体化进展缓慢。
4.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改革方向与进度的不同
独联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按2005年数据计算,俄罗斯在独联体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77.6%,排在其后的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仅占8.4%、5.4%和3.0%,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和塔吉克斯坦所占比重均不足1%。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具体实践来看,如果各国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在具体利益上就会有较大的分歧,参与经济一体化的重点目标则会有着更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但一体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却较为困难。此外,各国经济改革方向和进度不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独联体国家大致按照三种模式发展: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摩尔多瓦选?quot;休克疗法",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选择渐进模式,而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则走中间道路。各国改革的性质和进程存在重大的差别,导致改革的绩效不同及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不同,从而决定了独联体事实上不可能在统一的经济规则基础上实现相互促进。
5.受到美欧因素和古阿姆集团的困扰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关系乃至一体化进程,一直遭到美国因素的困扰。独联体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为美国所觊觎。美国通过设立军事基地、支持亲美势力、提供经济援助、修建石油管道等方式对独联体地区施展影响,并且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导致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不断发展。近年来,欧洲对独联体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欧盟扩盟和北约东扩为独联体国家提供了融入欧洲的契机,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国均申请加入这两个组织,急于摆脱俄罗斯的影响。独联体内部的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古阿姆集团(由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组成),因得到美国在政治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产生了分化作用。
四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主要优势
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发展经济关系仍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缘优势。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在地理上相邻,俄罗斯1.4万公里的路上边界线有60%是与独联体国家接壤的。苏联时期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就已经联网,近年来又修建了新的能源管道,有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区位优势。
--能源优势。俄罗斯能源储备丰富,而多数独联体国家能源匮乏,对俄罗斯存在较大的能源依赖。虽然近年来各国采取了一些摆脱能源依赖的举措,但近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不会显著下降。
--俄罗斯具有吸引独联体国家劳动力的优势。由于人口下降等原因,俄罗斯对懂俄语的独联体国家的劳动力有着较大的需求。而且对俄罗斯的劳务输出也是独联体各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俄罗斯具有相对经济实力优势。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进而对独联体经济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力,对独联体的贸易和投资实力有了较大提升。
--语言纽带。至今仍有大约2400万俄罗斯族居民居住在独联体各国,很多独联体公民也都使用俄语。俄罗斯族人与当地居民间早在苏联时期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体制优势。尽管独联体各国转轨目标和进程不一,但总体而言,俄罗斯与多数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相近。在发展经济关系时,与独联体外国家相比,它们能更好地相互理解现实政治和经济需求。
--传统经济联系优势。苏联时期,在专业化和生产协作的基础上,各加盟共和国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经济联系。苏联解体后,尽管独联体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地完善各自的工业体系,但原有的大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国间传统的经济联系尽管有所减弱,但基本保存了下来。
--具有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潜力。尽管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程度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各国对独联体内部贸易的依存度依旧较高。除俄罗斯外,在其他各国的外贸中独联体内部贸易均占30%以上。有些国家,如白俄罗斯出口的约70%,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出口的50%是在独联体内部完成的。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土库曼斯坦进口的一半来自独联体国家。独联体国家还具有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资源优势:拥有世界16.3%的领土面积、5%的人口、25%的自然资源储备、10%的工业生产、12%的科技潜力、10%的资源加工品、10%的电力资源。
五 对俄罗斯与独联体经济关系的前景展望
1.俄罗斯将运用能源手段,不断加强对独联体各国经济的渗透
从2005年岁末开始,俄罗斯相继提高了对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白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价格,目的是"彻底改变对独联体框架内合作的立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实际上,除了打压日渐"西向"的乌、格、摩三国外,俄罗斯另一个目的就是以"能源武器"为杠杆,加强对独联体各国经济的渗透,通过国有大型公司并购这些国家的企业,重点实现对能源资源和运输管道的控制。事实上,俄罗斯的努力已开始奏效:成功地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为期25年的天然气采购合同,签订了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运输天然气的为期5年的协议,与乌兹别克斯坦就共同开发其天然气田签署了价值约15亿美元的两项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实际上成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唯一公司。摩尔多瓦的天然气公司也与俄罗斯合资。俄罗斯还在争取与亚美尼亚的合作,以及参与格鲁吉亚石油管道的私有化进程。2007年6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白俄罗斯方面签订了收购其天然气运输公司股份的协议 [2] 。凭借能源优势,增加在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存在,进而控制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命脉,将会是今后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特点。
2.局部贸易摩擦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对于独联体?quot;西化"倾向较强的国家,俄罗斯不断采取贸易制裁措施,以致贸易摩擦频仍。如针对乌克兰小口径钢管开征反倾销税,限制进口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葡萄酒和矿泉水。在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加入北约和欧盟的步伐加快后,俄罗斯与这两个国家建立一体化经济关系的前景变得模糊不定。为了增加独联体的向心力,除能源手段外,俄罗斯运用贸易制裁手段对这些国家施加影响的可能性也会进一步增大。
3.加强与"亲俄"国家的全面合作
独联体国家分为两个集团:由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阿塞拜疆组成的古阿姆集团奉行"去俄罗斯化"方针,积极接近欧洲和美国;另一个集团包括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奉?quot;亲俄"路线。俄罗斯将全面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大力推进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俄白联盟的一体化进程,借以巩固在独联体的地位。
4.拓宽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合作的空间
2005年6月,在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俄罗斯时,普京明确表示希望八国集团与俄罗斯共同制定一项旨在促进独联体国家经济、共同实施对独联体地区贫困国家的国际性援助的计划。2006年,俄罗斯利用担任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机会,进一步探讨了俄罗斯与发达国家在独联体地区的合作问题。俄罗斯选择与西方国家合作,有可能拓宽它与独联体国家经济合作的空间。
5.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去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俄罗斯运用"能源武器"控制独联体国家的政策是一柄双刃剑。不断提高能源价格,甚至屡次以"断气"相威胁,尽管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加深了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疑惧。原本"西化"倾向较强的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开始讨论退出独联体问题,加上欧盟和北约的外在吸引力,三国"去独联体一体化"进程有可能加快。
[1] 笔者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
[2] 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控制着从俄罗斯向波兰和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运输主干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支付6.25亿美元获得该运输公司12.5%的股份,另外37.5%的股份将在2008-2010年间分几次平均买断,交易总额为25亿美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