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黄皮书
吉尔吉斯斯坦(2006)
吴宏伟 来源:邢广程主编:《2006年: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 2009年10月14日

一 政治进程

        2005年的骚乱和政权更迭对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动荡对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产生了严重影响。从2006年初开始,吉国内政治生活就一直是风波不断。

        2月底,捷克巴耶夫因总统对议会工作的强烈批评而辞去议长职务,3月2日议会选举苏尔塔诺夫为新议长。4月29日,反对派在首都举行大规模反政府集会,抗议政府官员参与经济犯罪并要求总统进行宪法改革。4月28日,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的工作表现进行投票,结果80%的人得到了"不及格"评价。5月2日,副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等13名高官联名提出辞呈,遭到总统拒绝。议会、政府、总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11月初,由20多个政党和运动的"支持改革"反对派联合运动要求进行宪法改革。为达到目的,反对派参加者在首都中心广场安营扎寨进行无限期抗议活动。同时,支持总统的群众也上街对巴基耶夫表示声援,与反对派示威群众发生对峙。11月8日,吉议会通过由当局代表和反对派议员代表组成的协调委员会提交的宪法修正案。9日,巴基耶夫总统在宪法修正案上签字,危机暂时化解。

        根据新宪法,吉将组成由90名议员组成的新议会,议席过半的党派有权任命总理,如果没有任何党派拥有半数以上议席,则由总统决定由哪个党派组阁,议会在四分之三议员的支持下可弹劾总统。宪法修正案对吉今后政治体制的影响将是长远的。这不仅仅是因为2010年后吉尔吉斯斯坦将成为议会总统制国家,同时国家权力还将重新分配,总统职权将被削弱,议会权力大大加强,地方权力架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新宪法赋予议会弹劾总统的权力,对总统形成实质性制约。

二 对外关系

        新政府上台以后对外政策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依然是吉外交的重中之重。2006年吉与美国的关系不太顺利,尤其是相互驱逐外交官事件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在美军被迫撤出乌兹别克斯坦以后,美国在吉驻军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上海合作组织的支持也为吉同美国进行谈判增加了筹码。7月双方在比什凯克举行第二轮谈判,美国最终同意吉方支付"合理补偿金",并根据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情况做出具体调整。

        吉中关系在2006年经受住了考验。巴基耶夫总统6月9日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就中吉关系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一系列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双方表示,不允许第三国利用本国领土损害另一方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双方不允许在本国领土上成立和存在旨在损害另一方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组织和团体。这两点对于维护我国安全意义重大。

        作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吉尔吉斯斯坦一直都积极参加该组织的活动,但吉没有参加8月在该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上俄、白、哈宣布将率先建立的三国关税同盟。吉尔吉斯斯坦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一体化进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三 经济形势

        2006年上半年,吉GDP为420.36亿索姆(约合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1%。外贸总额8.93亿美元,其中出口3.01亿美元,进口5.92亿美元,逆差2.91亿美元。截至7月,外汇储备达到6.84亿美元。

        与中亚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目前吉尔吉斯斯坦还没有走出苏联解体后经济大幅下降的阴影,主要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投资环境不佳等。在2006年度总统国情咨文中,巴基耶夫阐述了吉国家发展战略和近期面临的任务。其中,吸引投资、改善商贸环境,发展农业及革新是吉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而其中吸引投资又最为关键,强调投资必须优先集中在能源、交通、农业和采矿四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