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黄皮书
双重挑战依然严重——2006年的俄罗斯与独联体
姜毅 来源:邢广程主编:《2006年: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 2009年10月14日

        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独联体地区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俄罗斯与独联体的关系,直接涉及俄罗斯改革的命运,关系到俄罗斯作为一个有份量的大国的力量基础。在所有的俄罗斯有关文件和政府高官的讲话中,独联体都始终是俄罗斯外交"绝对优先的方向"。

一 加强核心圈建设

        2006年,面对西方加紧渗透和独联体显化了的分裂趋势,俄罗斯在独联体采取了积极的攻势外交,力图稳住在这一关键利益地区的阵脚。实行不同速度和多层次的一体化是俄罗斯增进独联体凝聚力、生命力的基本方式。莫斯科希望以此既可避免因个别国家的消极态度迟滞一体化进程,又可在独联体内部首先形成核心圈,?quot;榜样"吸引其他国家。

        自从2005年中亚经济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整合为新的组织后,2006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成为共同体的新成员。俄罗斯有计划把这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机构打造成独联体内经济合作的火车头。8月,根据普京的提议,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俄、白、哈、吉、塔、乌)元首,外加作为观察员国代表的亚美尼亚总统科恰良和乌克兰总理亚努科维奇在索契举行了首次非正式会晤,集中讨论地区关税、共同能源市场和成立中亚水资源国际财团问题。会上,普京宣布,俄、白、哈三国将建立关税同盟,其他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将视准备程度逐步加入。

        2006年,俄罗斯着力提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功能。6月,在明斯克举行的该组织峰会宣布,为消除本地区和全球威胁、巩固和发展这一军事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加强合作,转变为国际性、多功能、全面性的组织,其职责不仅限于保卫成员国的安全,还将成为联合国维和力量的一部分。联系到后面所述俄罗斯在独联体热点地区的积极活动,应该可以将此理解为该组织维和的主要指向。会议还决定,恢复于1999年退出该组织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成员国资格。

二 两大施压杠杆

        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恢复,面对西方势力对独联体的步步渗入,俄罗斯明显加快了巩固在独联体阵地的步伐。如果说推动合作是俄罗斯经营独联体一贯的、常规的工作的话,那么2006年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它通过经济和热点问题两个杠杆,在独联体地区采取了与过去不同的高压态势,力图把握局势发展的主导权。

        十多年来,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一直处在两难境地:是为了维护独联体的合作局面、拉住其他成员国,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向这些"兄弟国家"提供许多优惠,还是依据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优先考虑俄罗斯自身的利益。

        2005年,俄罗斯调整对独联体国家政策的基本原则逐渐清晰。2006年伊始,新政策原则开始体现在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中。在6月27日举行的驻外使节会议上,普京就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再次明确了基调--向国际通行的经贸原则转型,以促进双方多层次合作健康发展。普京解释说,俄罗斯不怀疑独联体国家享有的自主权利,但俄罗斯也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俄罗斯没有行使所谓"能源霸权",但今后将不会一味地为"不听话"、却又享受优惠政策的独联体兄弟"埋单",以换取独联体形式上的团结。

        从目前情况分析,俄罗斯调整独联体政策的动因有三个:其一,鉴于独联体一些国家在享受独联体内部经济优惠的同时,推行向西方靠拢的政策,俄罗斯不能不尝试在一些方面与独联体国家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即"与国际接轨",不再提供优惠;其二,为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节约"成本,获取实际利益;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向那些不愿与俄罗斯保持同步的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修改外交政策。

        (一)俄罗斯更加频繁地运用经济手段影响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政策

        在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形势下,能源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施加经济和政治影响的重要武器。普京执政以来,俄利用合资、参股、合作开发、控制网线、收购成品等办法,努力把独联体国家能源工业与俄罗斯能源综合体整合起来。其最终目标是把这些国家的能源工业与俄罗斯结合在一起,对内有利于加强控制,对外则可形成合力、增大能源武器的效力。

        2005年底开始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天然气纠纷是新政策的具体实施。2006年1月达成的解决方案虽使双方的争执告一段落,但俄罗斯的能源大棒不仅震慑了独联体国家,也震撼了世界、特别是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度较高的欧洲。

        1月22日,通往格鲁吉亚的天然气管道和输电线在俄格边境发生爆炸,格鲁吉亚面临苦寒时节停暖停炊的威胁。虽然事件很快得到解决,但俄格就此互相攻讦。3月,俄罗斯以卫生标准为由,全面禁止进口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葡萄酒;7月,俄罗斯又无限期关闭了与格鲁吉亚惟一的陆路口岸--拉尔斯口岸。9月,俄格爆发间谍危机。俄罗斯把制约格鲁吉亚的经济绳索勒得更紧。10月2日,普京决定对格实行全面交通和邮政制裁,单方面中断与格的海陆空交通和邮政联系,停止向格公民发放签证,搜查格在俄企业,清理来自格的非法移民。

        如果说对乌格摩三国的经济压力是为了影响三国对俄政策和牵制其加入西方集团步伐的话,那么对白俄罗斯的天然气提价则反映了俄罗斯另外的考虑。俄白关系一向比较和谐,俄罗斯以低价向白俄罗斯供应能源也曾是独联体其他国家抱怨莫斯科实行"双重标准"的例子。但计划中的实行俄白统一卢布区的进程一拖再拖,以及在建立俄白联盟中,白方对主权让渡十分消极,这促使俄罗斯调整政策,即一方面在经济上减负,另一方面催促白方在建立新联盟中加快步伐。就在卢卡申科总统就职典礼后不久,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宣布从2007年开始将出口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提高3倍。白方表示,如果俄方维持低价,白方准备推动俄白联合天然气过境运输企业问题的解决,这是白方唯一可能的让步。白方认为,对白的天然气供应价向欧洲市场价靠拢违反了俄白联盟国家建设条约,破坏了联盟国家的基础。鉴于谈判一直没有进展,10月11日,俄方宣布因技术原因将对白的能源供应减少30%。

        (二)重新翻出"未被承认国家"问题,制约一些国家的西靠倾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独联体内的热点地区虽矛盾犹存,俄罗斯也一直在政治、道义和物质上对其青睐一方予以援助,但起码维持了形式上的稳定。然而,针对一些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快向西方靠拢的步伐,俄罗斯开始把这些热点问题重新炒热,为急于加入北约的国家设置障碍。俄罗斯多次声称,在解决独联体热点问题时,应该考虑西方采用过的"科索沃模式"、"黑山模式",即由当地居民自决前途。普京本人也明确表示,俄罗斯尊重格鲁吉亚领土完整,但南奥塞梯等的自决权利也应得到尊重。为此,俄罗斯加大了对一?quot;未被承认国家"的支持力度。例如,在欧安组织减少对南奥塞梯援助后,俄罗斯向该地区提供了300万美元的资助;在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对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实行经济制裁时,俄罗斯向这里注入了近3亿卢布的援助。俄罗斯还准备铺设从北奥塞梯共和国通往南奥塞梯全长163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以防止格鲁吉亚对那里的进一步制裁、保障其能源供应。格鲁吉亚还指责普京夏天在索契秘密会晤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地的领导人。

        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上述"未被承认国家"变得活跃起来。6月14日,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和德涅伯河沿岸三个寻求独立的共和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quot;争取民主和人民权利联合体",希望通过联合行动来获得国际社会的主权承认。9月17日,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有97.2%的选民表示支持独立及将来自由加入俄罗斯联邦。10月11日,该地"最高苏维埃"要求俄罗斯国家杜马、乌克兰最高拉达、白俄罗斯国民会议和独联体议会间大会承认其主权独立国家地位。18日,阿布哈兹议会请求俄罗斯承认其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并与俄罗斯建立联系国关系。南奥塞梯也计划在年底前举行类似的全民公决。

        在此背景下,不属于上述热点的乌克兰也开始骚动起来。1月,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人民力?quot;在莫斯科成立了乌克兰人民反北约中心;夏季,在克里米亚民众强烈反对下,乌美联合军演被迫取消。俄罗斯政府和议会明确指出乌克兰加入北约可能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后果,普京更是暗示,乌克兰需要首先关注自己的领土完整。

三 独联体危机并未解除

        2006年是独联体成立15周年。按照2005年独联体喀山峰会的计划,2006年应是"独联体年"。然而,这一年却成为独联体许多国家与俄罗斯矛盾频发的一年,也是独联体工作绩效甚差的一年,还是一些国家再次考虑是否留在这个组织内的一年。

        5月25日的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杜尚别举行。会议将独联体的尴尬暴露无遗。按照惯例,各国总理应出席会议,与会各国却只派了副总理出席。由于与会代表对讨论的议题"缺乏兴趣",会议在匆忙通过了15份文件后草草结束。5月31日在巴库召开的独联体国防部长会议也是如此。由于东道主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冲突再起,亚美尼亚拒绝出席会议,而格鲁吉亚则早在2月就已宣布退出国防部长理事会。

        5月23日,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四个"古阿姆"成员国领导人在基辅峰会上决定把这一非正式地区联盟变为正式国际组织,更名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四国还签定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并协商统一关税。7月,该组织开始讨论建立维和部队事宜。这实际上是在独联体内部又形成了一个机制化的、与既有一体化方向相悖的小圈子。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就曾表示,"古阿姆"与独联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目标。

        7月,在莫斯科召开独联体首脑非正式会议,格鲁吉亚、乌克兰、亚美尼亚和土库曼斯坦四国总统缺席。

        俄白联盟国家的建设进程也在放缓。9月17日,俄白联盟秘书长波罗金承认,在实施有关调整联盟国家财政问题过程中,白俄罗斯方面还沒有完成相应的要求。10月,针对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未同其他国家协商,就决定推迟举行独联体元首峰会,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公开表达对俄罗斯的不满,指责个别国家自视高人一等,企图以改革为掩护葬送独联体。

        虽然独联体各国早在1991年就从法律和政治上建立了独立国家,但其中一部分国家在经济上仍然严重依赖俄罗斯(低价的能源、相对开放的市场),尚没有实现经济独立;还有一部分在安全上也需要俄罗斯的帮助。如果从这两个关系到独立、主权的重要指标来考量,应该说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独立建国的道路尚未完成。在它们看来,从俄罗斯的"阴影"走出来是独立建国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真正成为独立国家的关键。因此,类似乌克兰、格鲁吉亚这样的国家西靠,除了外部世界的拉拢之外,急于争取完全的独立是当权者一个基本的思路。目前与俄罗斯保持较好关系的国家(如中亚诸国)也秉承着这种价值取向,只是方法上相对平缓。它们更倾向于借外力平衡俄罗斯的影响,而不是如一些国家那样要彻底摆脱俄罗斯。

        独联体成立15年来,《别洛韦日协定》、《阿拉木图宣言》所标榜的平等、独立的新型关系并未建立起来。俄罗斯在加强控制与"甩包袱"两个政策取向上的摇摆不定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2006年这种政策的两面性体现得更为充分。尽管西方与独联体一些国家迅速接近的态势压缩了莫斯科理顺与独联体小国关系的选择空间,但2006年的事态还是可以证明,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依然没有找到能考虑各方利益、能为各方接受的一体化道路,2005年喀山会议提出的独联体改革计划也没有显现出效力。莫斯科对独联体国家新的政策,除了能减轻俄罗斯的负担之外,还看不到对拉近各国关系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在2005年关于独联体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在独联体面临着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双重挑战。2006年这些挑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有恶化的趋势。从内部来说,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把加入欧洲奉为外交基本政策,这与俄罗斯竭力阻止北约扩大至独联体的政策存在着根本的对立。由于各种因素限制,这些国家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做出妥协,但在大趋势上,俄罗斯很难促使这些急于离去的国家回心转意。从外部看,扩大冷战成果、抓紧时间在独联体地区打入楔子是西方的战略步骤,其与俄罗斯的矛盾也难以调和。

        以上表明,未来独联体存在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其一,在一些国家退出(如格鲁吉亚)、一些国家成为联系国(如乌克兰、摩尔多瓦、土库曼斯坦)后,独联体变化为仅包括"核心国家"的小区域组织;其二,为自身战略安全考虑,俄罗斯加大对"未被承认国家" 的支持力度,从而引发新的地区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