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201505
德意志人在俄罗斯的百年沧桑——以人口迁移为视角
王晓菊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5期 2016年04月06日

  【内容提要】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苏俄境内的德意志人有了本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德意志人的历史命运陡然逆转。德意志民族受无端指控,被强制迁往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边远地区,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从苏联版图上消失。后来,德意志人虽获平反,但恢复自治共和国的梦想却难以实现。大批德意志人迁往德国,在苏联及后来的独联体国家形成了德意志人回归历史家园的浪潮。时至今日,德意志人问题依然是俄罗斯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苏联;俄罗斯;民族问题;德意志人;移民;

  【作者简介】王晓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俄罗斯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160多个民族,其中包括遍布欧洲的德意志人。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俄罗斯有1.429亿常住人口,德意志人占39.4万[1]。虽然德意志人口数量微不足道,但作为斯大林时代的历史产物,德意志人问题不仅是俄罗斯民族关系中的棘手问题,而且也是俄德关系中的特殊因素。苏东剧变前后,随着苏联档案的大量解密,俄罗斯德意志人历史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1995年在黑海沿岸城市阿纳帕成立了俄罗斯德意志人历史文化研究者国际联合会,会员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德国、日本、加拿大、瑞典等9个国家的100余位学者。在德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下,该联合会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出版学术论文集、组织民族史考察、筹办博物馆展览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俄罗斯德意志人历史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学者对俄罗斯德意志人历史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末,但研究进展迟缓,成果寥寥无几[2]。

  本文运用苏联解密档案、官方统计数字及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研究著述,以社会变革为背景、以人口迁移为视角,回望近百年内德意志人在俄罗斯的沧桑岁月,以助于深入思考苏联民族政策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及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

   

  俄罗斯境内的德意志人绝大多数是18世纪从日耳曼土地迁到伏尔加河中下游一带的移民的后裔。1763年,出身于普鲁士元帅之家的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关于准许进入俄境的所有外国人随意落户于任何省份并赐予其权利的圣谕》[3],以优厚的待遇和特权吸引各国移民,也向自己的同胞德意志人敞开了俄罗斯的国门。翌年,在伏尔加河中下游一些土壤肥沃的处女地上出现了俄国最早的德意志侨民区。此后,德意志人在伏尔加河沿岸繁衍生息。

  德意志人在俄罗斯从未停歇过迁移的脚步,因而有“路上的民族”之称。到19世纪末,帝俄境内的德意志人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分布广泛。根据1897年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资料,俄罗斯帝国境内大约有180万德意志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德意志人基本上聚居在欧俄地区,主要是乌克兰、克里米亚、高加索和伏尔加河沿岸等农业区,只有大约0.5%、计8 870名德意志人居住在亚俄地区,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而在伏尔加河两岸,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到1917年德意志侨民区已增加到200多个,人口超过40万[5]。

  1915年,列宁尖锐地指出,“俄国是各族人民的牢狱”[6]。1917年11月15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布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阐明了苏维埃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即俄罗斯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享有自由自决乃至分立和创建独立国家的权利。与伏尔加河流域的马里人、卡尔梅克人、楚瓦什人等民族一样,德意志人是苏俄最早拥有自治州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1918年10月19日,根据列宁签署的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命令,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劳动公社(亦称自治州)正式成立。1924年2月20日,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州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毗邻萨拉托夫州、斯大林格勒州(今伏尔加格勒州)和哈萨克斯坦,面积为2.82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首都波克罗夫斯克(今萨拉托夫州第二大城市恩格斯市)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左岸,与萨拉托夫州首府萨拉托夫市隔河相望。它是德意志人共和国境内第一座城市,1914年设市,自1931年起以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名字命名。

  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在成立以后的十余年里获得全面发展,经济文化面貌日新月异。到1939年10月,该共和国已兴办了肉联厂、砖厂、木材厂等企业,架设了连接恩格斯市与萨拉托夫市的跨河大桥,创办了德意志国立师范学院、德意志国立农学院及10多所中等专科学校,建有国立德意志人国家剧院、国立俄罗斯国家剧院及3家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剧院,有23个文化宫、4个少年宫。此外,30年代该共和国还出版45种德文报纸(不含国有农场、企业等创办的报纸)[7],包括著名的《布尔什维克报》和《消息报》。值得一提的是,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共和国与德国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贸易联系和文化交流,一度成为苏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德意志人共和国的发展深受苏德两国政治局势、外交关系的影响。由于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反宗教运动及希特勒上台和第三帝国奉行反苏政治路线等原因,该共和国与德国的往来于30年代中期中断。

  卫国战争以前,苏联境内德意志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据统计,1926年苏联德意志人口共计1 238 486人[8]。1939年苏联境内德意志人口增加到1 427 232人,其中俄罗斯联邦862 504人、乌克兰392 458人、哈萨克斯坦92 571人、其他加盟共和国79 699人。在俄罗斯联邦境内,德意志人主要分布如下: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366 685人、萨拉托夫州和斯大林格勒州66 721人、北高加索109 994人、西伯利亚109 351人、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51 299人、乌拉尔38 441人。从以上数字中可以得知:苏联60%以上的德意志人分布在俄罗斯联邦;近27.5%的德意志人分布在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是俄联邦乃至苏联最大的德意志民族聚居区,其德意志人口超过俄联邦德意志人口的42.5%、接近苏联德意志人口的25.7%;西伯利亚的德意志人口为109 351人,仅占俄联邦德意志人口的12.7%左右[9]。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由于全盘农业集体化、大饥荒、大清洗、世界大战等原因,苏联不仅遭受了超乎想象的人口灾难,也经历了声势浩大的人口迁徙,其中,与二战密切相关的苏联“民族大迁徙”持续10余年、涉及20多个民族,堪称现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被强制迁移的少数民族居民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苏联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如波兰人、伊朗人、库尔德人、麦斯赫特土耳其人、朝鲜人、汉人等;二是苏联新并入地区抵抗建立苏维埃制度的民族,包括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摩尔达维亚人;三是部分人员有“通敌行为”的民族,包括克里米亚鞑靼人、德意志人、卡拉恰耶夫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巴尔卡尔人等;四是法西斯轴心国或仆从国的主体民族,如意大利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等。

  在强制迁移的少数民族当中,德意志人不仅是被整体迁移的几个民族之一,而且是被迁移人数最多的民族。战争期间,被迁入特殊移民点的德意志居民近95万(949 829人)[10]。

  德意志民族遭流放缘于希特勒挑起的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7月,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首府恩格斯市,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将德意志人全部赶走。8月12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迁居哈萨克斯坦的决议》。8月2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对德意志人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文件——《关于迁移伏尔加河流域地区德意志人的命令》,该文件于8月30日公开发表在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共和国的《布尔什维克报》和德文版《消息报》上。自9月份起,苏联迅速迁移了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与此同时,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一个个“绝密”决议,列宁格勒、高尔基州、图拉州、沃罗涅日州、古比雪夫州等伏尔加河流域之外一些地区的德意志人也被迁走。

  1941年9月,苏联从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迁走446 480名德意志人[11],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驱逐。到12月25日,苏联从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总共迁移了799 459名德意志人,超过1939年全国德意志人口总数的一半[12]。紧接着,在1942~1944年,对这些行政区内那些因故未被迁移的人进行迁移。

  苏联欧洲部分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沃洛格达州、伊万诺沃州、雅罗斯拉夫尔州、奔萨州、坦波夫州、梁赞州、莫洛托夫州等18个行政区的德意志人没有被迁走,因为这些地方德意志居民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被划作富农居住在特殊移民点的人。

  以苦役流放著称而又亟待开发的西伯利亚不可避免地成了安置数十万德意志移民的主要区域。根据1941年8月2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的命令,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阿尔泰边疆区、哈萨克斯坦及其他周边区域一些耕地资源丰富的地方被划作德意志人的移居地。根据特殊移民处负责人给贝利亚的报告,到1942年1月1日,被迁移到苏联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德意志人总计749 950人,其中397 086人被迁移到西伯利亚,包括阿尔泰边疆区99 000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77 259人、新西伯利亚州138 300人、鄂木斯克州85 827人[13]。在西伯利亚大后方,大部分德意志移民被动员到工业部门劳动,如采煤、采油、挖矿、伐木、修路等。他们忍辱负重,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支援前线、战胜德国法西斯和开发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苏联政府的强迫迁徙政策,德意志人逐渐成为西伯利亚一些行政区的重要人口因素。苏联解体前,鄂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和阿尔泰边疆区的第一大少数民族均为德意志人。1970年、1979年、1989年,德意志人分别占鄂木斯克州总人口的6.1%、6.2%、6.3%,分别占新西伯利亚州总人口的2.7%、2.5%、2.2%。根据1989年苏联最后一次人口普查资料,德意志人占阿尔泰边疆区总人口的4.8%。此外,托木斯克州南部地区农业条件好,也是德意志人比较集中的地方。1999年,德意志人占该州总人口的1.5%,是位居鞑靼人(2.1%)、乌克兰人(2%)之后的第三大少数民族[14]。在叶尼塞河畔的哈卡斯自治州(1934~1991年间隶属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德意志人为第三大少数民族,仅次于乌克兰人和哈卡斯人。根据1989年人口普查资料,德意志人占该自治州总人口的2%[15]。

  西伯利亚取代伏尔加河沿岸地区,成为俄联邦境内最大的德意志人聚居区。根据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俄联邦境内德意志人口为59.72万人,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德意志人总计32.286 4万,占俄联邦德意志总人口的54%以上[16]。来自伏尔加河流域的数十万名德意志人构成了西伯利亚地区德意志人口的绝大多数。

  苏联政府的强制迁移政策给德意志人造成了沉重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德意志人长期蒙受不白之冤。

  按照1941年8月2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的《关于迁移伏尔加河流域地区德意志人的命令》,德意志民族遭流放的理由是,“在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内部隐藏着苏联人民和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的破坏分子和特务,他们要根据来自德国的信号在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居住区实施爆炸行动”。这种破坏行动一旦发生,“在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共和国或附近地区将出现流血,苏联政府将依照战时法对伏尔加河流域所有德意志居民被迫采取惩罚措施。”“为了避免这种不愿看到的现象并预防严重流血,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认为,必须将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所有德意志人迁移到其他地区……”[17]

  但实际上,苏联政府对德意志民族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研究希特勒“第五纵队”历史的专家路易·德·扬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在苏联的德国情报机关无法依靠德意志民族的帮助,因为该民族居民生活在俄罗斯边远地区,与他们建立联系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有些德意志人,特别是青年人,赞同共产主义……在已发现的德国档案文献中尚无一份可兹证明,第三帝国同第聂伯河、黑海、顿河沿岸或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居民之间存在着任何阴谋。”[18]1964年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撤销了对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居民的无端指控,从而为德意志人恢复了名誉。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德意志族的百万移民苦苦地熬过了20多年的漫长岁月。

  第二,德意志人失去自己的民族家园,被抛到遥远偏僻的东部边疆。

  1941年9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关于原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共和国辖区行政重组的命令》,将该共和国的15个区并入萨拉托夫州、7个区并入斯大林格勒州。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共和国不复存在。从18世纪60年代算起,德意志人在伏尔加河沿岸已生活了近两个世纪。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是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一夜之间从苏联版图上消失,苏联西部众多的德意志人传统聚居地也骤然消失,可想而知,这对德意志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且,在德意志移民中,妻离子散的现象司空见惯。1948年7月,一家人被安置在不同行政区的特殊移民户在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特殊移民总数中占5.4%,其他地区的相应比例如下:赤塔州为7.4%、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为8%、秋明州为15.8%、乌兹别克共和国达到20.1%[19]。

  德意志人主要被安置在人烟稀少的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至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德意志族居民结成紧密的小群体,分布于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行政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或是分散居住在3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共和国(900 207人,占该共和国人口的6.1%)、俄罗斯联邦(790 762人,占俄联邦人口的0.6%,最大的群体居住在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鄂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克麦罗沃州、奥伦堡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伏尔加格勒州等)、吉尔吉斯共和国(101 057人,占该共和国人口的2.9%)。一些较小的群体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约4万人)、塔吉克斯坦(约3.9万人)、乌克兰(3.4万多人)及其他加盟共和国[20]。

  第三,德意志居民的人身自由长期被剥夺。

  战争时期被整体迁移的民族,即“被惩罚的民族”,属于被永久流放的特殊移民。特殊移民名义上享有苏联公民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上其人身自由受到严重侵犯。德意志移民及其家属是在武装人员的押送下被迫迁走的,他们长期被束缚在国家指定的居住地,受到内务机关的行政监督。根据1948年11月26日苏联最高主席团发布的命令,“卫国战争时期被迁移到苏联边远地区的车臣人、卡拉恰耶夫人、印古什人、巴尔卡尔人、卡尔梅克人、德意志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等无权返回原居住地,擅离或逃离移居地者罚做20年苦役。”[21]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逐渐放宽对特殊移民的限制,德意志移民可以在本共和国、本边疆区和本州内自由旅行,可以在全国各地因公出差,可以参加工会和共青团,到内务机关登记改为一年一次,其子女被撤销特殊移民登记。1972年11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决定德意志公民及其家属“与全体苏联公民一样,享有依照有关劳动就业和身份证制度的现行法律在苏联境内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22]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德意志人口依然保持增长,主要原因是苏联西部领土的扩大和德意志人较高的自然增长率。1959年、1970年,苏联德意志族人口分别为1 619 655人、1 846 317人[23]。根据1979年全苏人口统计资料,苏联有1 936 214名德意志人,约占全世界德意志人总数的2.3%,占苏联人口的0.7%以上(其数量居苏联各民族中的第14位)[24]。根据1989年人口普查资料,苏联德意志族总数为2 035 807人[25]。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由于不满苏联政府限制宗教自由、剥夺“富农”和传教士的选举权、强制收购粮食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等原因,一些德意志人离开了苏联。二战结束以后,德意志人流失海外的规模迅速扩大。自1951年起,苏联德意志人开始向联邦德国移民,当年移民人数为1 721人[26]。1952年,不愿意或不敢回归苏联的侨民大约有62万人,其中包括14万名已入联邦德国国籍的原苏联德意志人[27]。一些门诺派宗教组织积极行动,帮助苏联境内的德意志人向联邦德国进行非法移民。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开始为30年代至50年代初的被镇压者平反。二战后期被整体迁移的卡尔梅克人、巴尔卡尔人、卡拉恰耶夫人、车臣人、印古什人陆续回迁原籍,并恢复了自治。然而,德意志人恢复伏尔加河流域自治共和国的政治诉求却没有得到满足。1965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高扬在会见德意志人代表团时表明了官方立场:“我们完全理解,这是问题的最圆满的解决。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要牵动50多万人并使它们迁居。绝不能说德意志人没有共和国就不能生活,要知道在战前有2/3的德意志人居住在共和国之外的地方。我们现在不能恢复共和国,因为这会带来巨大困难。历史上所犯的错误不可能全部纠正过来。”[28]由于意识到恢复自治的希望渺茫,许多德意志人对苏共失去信任,想方设法地移居联邦德国或其他国家。1970~1980年,大约有6.25万名苏联德意志人移民海外[29]。80年代,海外移民浪潮又一次席卷苏联,其中包括德意志人迁居德国、犹太人迁居以色列等回归历史家园的运动。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改革与新思维”的理念、苏联与西德关系的回暖点亮了德意志人恢复自治的梦想。1989年成立了“苏联德意志人‘复兴'全国协会”,该组织规模最大时会员人数达到10万。同年,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委托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委员会苏联德意志人委员会制定恢复德意志人自治的方案。根据苏联德意志人委员会拟定的草案,在原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共和国境内将恢复德意志人自治。但是,由于时隔不久苏联解体,这份草案终成一纸空文。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让世界各地的德意志人潮水般地涌入德国。90年代,东欧国家有200万德意志人移居德国,其中原苏联的德意志人超过160万。特别是俄罗斯独立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危机和自由移民政策,加之德意志人在政治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及心灵深处的历史积怨,德意志人移居德国的浪潮势不可挡。1999~2000年,在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迁往德国的德意志人当中,俄罗斯德意志人的比例升至44%(1992年为28%)[30]。可以说,来自独联体、特别是俄罗斯的德意志人助推德国在21世纪初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独立后的俄罗斯依然面对着“被惩罚的民族”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更加严峻的现实挑战。1991年3月于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德意志人非常代表大会在宣言中指出,40年代的一系列法令导致了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的撤销,这些法令在出台时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此次大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同年4月,俄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为被镇压民族恢复名誉的法令》和《关于政治迫害受害者的法令》,对苏联时期流放少数民族的行为予以批判,并确定了为受迫害的少数民族恢复名誉的措施。

  为了落实《关于为被镇压民族恢复名誉的法令》,俄联邦在西西伯利亚恢复和设立了两个德意志民族区。一个是1991年7月1日重新恢复的阿尔泰边疆区[31]。该民族区位于阿尔泰边疆区西北部,面积为1 450平方公里,行政中心设在距边疆区首府巴尔瑙尔市以西430公里处的加利布什塔德特村[32]。2002年,该民族区有16个居民点,总人口为2.2万,其中十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布什塔德特村。根据2010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资料,该民族区人口为17 669人。另一个是1992年在鄂木斯克州设立的亚速德意志民族区。该民族区位于鄂木斯克州中心和西伯利亚大铁路附近,离额尔齐斯河不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区面积为1 438.92平方公里,大约占鄂木斯克州总面积的1%。当时,该民族区总人口为1.94万,其中德意志人为1.16万,约占民族区总人口的60%。此外,该民族区大约有4 700名俄罗斯人、1 500名哈萨克人、1 300名乌克兰人。由于德意志人不断向德国移民,这里的德意志人越来越少。根据2002年人口调查资料,该民族区德意志人比重降至29.3%,仅剩7 000人左右。

  为了解决德意志人问题,俄罗斯还计划在不妨碍当地居民利益的前提下分阶段地恢复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这在1991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德国总理科尔在波恩发表的联合声明、1992年俄德两国政府有关分阶段恢复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的合作议定书、1997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莫斯科“俄德之家”的演讲中曾着重强调。然而,恢复德意志人自治问题错综复杂,尤其是伏尔加河沿岸中下游居民强烈反对,预计“克里姆林宫里的德国人”普京总统也难以解决。尽管俄罗斯近20年来实施的民族文化自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境内德意志人语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但恢复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可能是德意志人遥远的梦想。

  注释: 

  [1]См.: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2010 года. Электронный ресурс.http://www.gks.ru/

  [2]初祥撰写的《鲜为人知的一幕——苏联德意志人被迫移居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历史》一文(《西伯利亚研究》1999年第4期)在国内该领域研究中具有拓荒意义。其他如刘显忠:《二战爆发前后苏联对少数民族的迁移》,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徐隆彬:《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七个被迁少数民族的命运》,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6期。

  [3]Герман А.А.,Иларионова Т.С.,Плеве И.Р. История немцев России:Хрестоматия. М.,2005. С.7.

  [4]Белковец Л. П.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правов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российских немцев на спецпоселении 1941-1955 гг.: Историко-правов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М.,2008. С.33.

  [5]Деннингхаус В. Революция и война:немцы Поволжья в период зака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 Под. Ред. проф. А.А. Герман.-Саратов,2008.С.4.

  [6]《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7]Герман А.А.,Иларионова Т.С., Плеве И.Р. История немцев России:Хрестоматия. С.236,237.

  [8]转引自Т.Д.菲利蒙诺娃:《论苏联德意志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载《民族译丛》1987年第6期。

  [9]См.:Дульзон А.А.,Вольф Э.Л. Немцы России:Незавершенная реабилитация//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2013.№ 3.С.39.

  [10]Земсков В.Н. Спецпоселенцы в СССР,1930-1960. М.,2005.С.94.

  [11]Бугай Н.Ф. Л.Берия—И.Сталину:“После Ваших указаниюй проведено следующее…”.М.,2011.С.193.

  [12]Белковец Л. П.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правов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российских немцев на спецпоселении 1941-1955 гг.:Историко-правов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М.,2008. С.57.

  [13]Там же,С.64.

  [14]Госкомстат России,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02. М.,2002. С.95.

  [15]Госкомстат России, Регионы России. М.1999. С.423.

  [16]См.: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2002 года. Электронный ресурс. Доступ: http://www.gks.ru /

  [17]Герман А.А.,Иларионова Т.С., ПлевеИ.Р. История немцев России:Хрестоматия.С.257-258.

  [18]См.: Земсков В.Н. Спецпоселенцы в СССР,1930-1960. М., 2005. С.94.

  [19]Там же,С.158.

  [20]Т.Д.菲利蒙诺娃:《论苏联德意志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21]Герман А.А.,Иларионова Т.С.,Плеве И.Р. История немцев России:Хрестоматия.С.307.

  [22]Сост. В.А. Ауман, В.Г. Чеботарева.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йских немцев в документах. М.,1993. С.179.

  [23]Т.Д.菲利蒙诺娃:《论苏联德意志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24]同上。

  [25]Шайдуров В.Н. Российские немцы : сто лет в условиях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конфликта. http://new.hist.asu.ru /

  [26]Рощин Ю.В. Эмиграция в судьбе России. М., 2009. С.168.

  [27]Жиромская В.Б. Основные тенденции дем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 в XX веке. М., 2012. С.147.

  [28]〔苏〕罗·亚·麦德维杰夫主编:《政治日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29]Королева Л.А., Гринцов Д.М.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немцев в СССР (1950-1980) // Общество: философия, история, культура. 2014. № 1. С.52.

  [30]Эйхельберг Е. Российские немцы в Германии //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 4, 2002. С.103.

  [31]德意志民族区德意志人向阿尔泰地区的移民始于19世纪末。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1927年7月4日设立了阿尔泰边疆区德意志民族区。1930~1934、1936~1938年间,这里曾出版著名的德文报纸《红旗报》。1938年11月5日,该民族区被撤销。

  [32]Гальбштадт,德语的俄文音译,意即“近似城市”。该村始建于1908年,1938~1991年间改用俄语名称涅克拉索沃。

  (责任编辑 张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