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以入境俄罗斯的中国人口为研究对象,追溯了20多年来的发展特点及趋势,着重探讨入境俄罗斯的中国人口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特点,认为入俄中国人口的演变是从个体到集体、从草根到高端的过程。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资源跨国流动的必然结果。入境俄罗斯的中国人口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绝大多数入俄中国人口选择跨国流动,并非为了取得长期居留权或俄罗斯国籍;二是入俄中国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三是迁移人口结构出现向高层次转化的新趋势。在这样的客观存在下,中俄两国的移民政策应与区域一体化和两国各自独特的国家战略相结合,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关键词】人口流动;俄罗斯;中国;多元化;跨国生存;
【作者简介】王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100007)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向海外迁移的人口日益增多,其中包括在俄罗斯的数十万中国人口。中国人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生存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从帝俄时代开始就有华商在此经营。在俄国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华侨也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史册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冷却了一段时期后,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人口赴俄热潮逐渐升温,到2013年,俄罗斯中国各类迁移人口已经达到100余万人。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入俄中国人口的研究已有很多关注,如谢清明对比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华人社会状况,论述了十月革命对俄国华人社会的影响,认为十月革命后俄国华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1]。宁艳红研究了早期旅俄华商的经贸活动,梳理了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到俄国谋生、从事商品贸易活动的中国人,认为旅俄华商不仅促进了祖居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旅居地的经济发展[2]。于小琴通过对俄罗斯不同机构、地区和时期的社会调查结果的比较,认为俄罗斯社会对中国劳动移民的正面评价趋向上升,远东地区比莫斯科地区对中国劳动移民的肯定评价更高[3]。宋延旭、崔亚平研究了俄罗斯远东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俄罗斯的移民政策,认为在各个历史时期,外国劳动力均对俄罗斯远东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中俄劳务合作提出了若干思考[4]。谢尔盖·梁赞采夫、王祎分析了俄罗斯外国劳务移民及在俄罗斯中国劳务移民的现状,对俄罗斯外国劳务移民监管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并认为一国移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符合该国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大局,而且要认识到移民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5]。谢尔盖·梁赞采夫将中国劳务移民作为俄罗斯外国劳务移民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认为俄罗斯应该从法律制度层面在各个领域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用好国际移民资源,最终将促进俄罗斯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6]。俄罗斯学者盖尔布拉斯的《在中国全球化移民背景下的俄罗斯》一书,根据历年移民统计数据和对525名中国入境人口进行的田野调查,描述了中国入境人口在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生活,分析了中国入境人口的作用,并着重指出,中国留学生是未来俄罗斯永久居民和俄国公民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7]。同时,也有一些学位论文对入俄的中国人口进行了研究,如董文婷研究了21世纪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认为中俄之间会逐渐弱化“中国移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移民也可以变为促进中俄之间交流、增进中俄人民友谊、促进中俄之间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的重要桥梁[8]。帕夫洛娃·克里斯蒂娜研究了俄罗斯移民政策及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对中俄两国移民领域合作提出了良好预期,认为只要两国政府及人民从大局出发,摒弃偏见,共同努力,团结合作,一定可以促进本国人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实现双赢[9]等。本文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资料和对当地302名各类中国人进行问题调查及个案访谈,就入俄中国人口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将每年入境的外国人口按照来俄目的划分为五类,分别为公务、旅游、因私、过境、服务。1999~2013年俄罗斯中国各类入境人口的数量统计见表1,从数值变化来看,入俄中国人口总数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图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入俄的中国人口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发展,即20世纪90年代华商的大增长,21世纪初留学生、游客的快速增长,2009年后公务类入境人口增加和华商的转型。
表1 1999~2013年入俄中国人口按入境目的划分统计表(单位:人)[10]
年份 | 公务 | 旅游 | 因私 | 过境 | 服务 | 合计 |
1999 | 184 600 | 178 800 | 24 300 | 1 700 | 58 200 | 447 600 |
2000 | 239 800 | 172 200 | 29 600 | 2 700 | 49 500 | 493 800 |
2001 | 164 800 | 164 800 | 78 200 | 2 500 | 50 800 | 461 100 |
2002 | 126 000 | 267 000 | 262 000 | 500 | 66 000 | 721 000 |
2003 | 100 000 | 203 000 | 293 000 | 7 000 | 77 000 | 680 000 |
2004 | 118 000 | 284 000 | 323 000 | 10 000 | 78 000 | 813 000 |
2005 | 146 000 | 204 000 | 353 000 | 7 000 | 89 000 | 799 000 |
2006 | 257 000 | 157 000 | 241 000 | 11 000 | 98 000 | 764 000 |
2007 | 183 799 | 129 749 | 337 559 | 11 354 | 102 293 | 764 754 |
2008 | 196 924 | 127 155 | 377 693 | 9 891 | 103 128 | 814 791 |
2009 | 195 158 | 115 870 | 309 664 | 4 195 | 93 364 | 718 251 |
2010 | 203 392 | 158 061 | 257 678 | 1 293 | 126 152 | 746 576 |
2011 | 280 453 | 234 127 | 198 798 | 1 119 | 129 323 | 843 820 |
2012 | 295 941 | 343 357 | 203 038 | 1 259 | 133 797 | 977 392 |
2003 | 295 000 | 372 000 | 267 000 | 7 000 | 130 000 | 1 071 000 |
注:在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中,因公包括政府人员、军官、代表团、随行家属及人员等;因私包括个体经营、务工、留学、探亲人员等;服务包括交通工具驾驶员、海员、船员、飞行员、铁路工作者。该数据仅统计6个月以下的短期人口流动。
图1 1999~2013年入俄中国人口数量分布图(单位:人)[11]
一 俄罗斯华商数量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
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后的一段时期,由于两国关系的僵持,民间交往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在原苏联极少能看到华商的面孔。经过三十年沉寂与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两国关系开始解冻。两国放弃了根据意识形态划分敌友的对外政策,转向以国家经济利益为重的外交政策,两国贸易关系开始得到恢复,民间商业交往也开始变得密切。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华商呈现爆发式增长,1993年俄罗斯中国入境人口一度增长到75.1万人[12]。这一阶段,入俄中国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华商,这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影响。
第一,俄罗斯华商数量的增加主要受移入国——俄罗斯国家政策的影响。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继承了苏联主要家底的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实施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后,俄罗斯社会在短时间内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突变成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给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带来了断裂式的震荡。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工农商业开始失去控制,商品极度匮乏,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而苏联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础,根本无法为广大民众提供足够的日常用品和轻工业产品。在此情况下,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开始纷纷向外求援,敞开大门吸收各方人力、财力、物力的帮助。俄罗斯放下姿态,首先从法律上放宽进出口政策,简化各种办事手续,为外国商品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本国“清关”公司以“包机包税”、“包车包税”、“包柜包税”的“三包”形式向外国商人提供便捷的 “灰色清关”服务,以便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快速补给到俄罗斯的肌体中。
第二,市场导向是俄罗斯华商骤增的巨大内在动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往来的便利,吸引华商带来了大量的中国轻工产品。在中国从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计划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已经开始凸显,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造成货物积压是困扰很多国营企业的最大难题。商品和劳动力急需探寻外部市场,一批敢为人先的华商抓住了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转型的历史机遇,以敏锐的市场感知力和冒险精神,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创新的方式在流通环节中获取巨额利益。1991~1995年俄罗斯华商主要通过易货贸易和倒爷贸易铺开了两国民间贸易的渠道。华商利用信息多、渠道广的优势,以近乎“零成本”的易货形式,用国内的日用品和轻工业品换回俄罗斯的木材、钢铁等原料和重工业品,从中获取不菲利润。易货贸易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牟其中的“罐头换飞机”[13]。此外,第一代华商也经常从国内带着种类繁多的日用品、服装、鞋帽,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一路兜售到莫斯科,再用获得的收入从莫斯科购进当地的皮毛、手工艺品和其他稀罕商品,带回国内高价出售。第一代华商正是这样从跨国贸易中攫取了第一桶金,在高额利润中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铺开了异国销售渠道。
由于中俄两国接壤,边境贸易天然就成为两国民间贸易的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初,中俄两国边境开放了很多口岸,双方旅游互免签证开始实行。1991年3月6日,黑河大黑河岛率先开始对俄进行民间贸易。同年,绥芬河也兴起了对俄民间贸易市场。此后,同江、密山、东宁等地相继加入互市贸易行列。有当地官员回忆,当时的交易场景异常火爆,前来进行贸易的两国边民十分踊跃,市场上的商品相当丰富。据估算,民间贸易最活跃年间,中国出口的商品价值达10亿美元,边民出入境人次达80万次[14]。由于华商经营的活跃,1991~1999年期间,中俄两国每年贸易额均在50~70亿美元之间[15]。
二 留学生和旅游人数稳步增加(自21世纪初)
从21世纪初开始,入俄中国人口的构成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华商仍是主要构成外,留学生人数开始逐年增加,旅游人数也不断增长。
(一)留学生人数稳步增加
1970/1971~1980/1981学年,几乎没有中国学生在俄罗斯留学,从1990/1991学年开始,才重新出现了中国留学生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开始陆续步入高等教育年龄,此时国内掀起一股自费留学成的热潮。俄罗斯也逐渐成为国内中等收入水平家庭关注的目的国。俄罗斯高等教育之所以逐渐受到该群体的青睐,有五个主要原因。
第一,俄罗斯高等教育本身基础雄厚。尤其是理工、人文、艺术、医学和高科技领域学科水平名列世界前茅,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外国留学生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俄罗斯留学费用较低。据笔者调查访谈,2000年左右,莫斯科市高等学府的本科学费约为1 000美元/年,折合人民币8 000多元,硕士学费也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16]。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来说,俄罗斯是性价比相当高的留学国家。
第三,赴俄罗斯留学门槛低、不要求语言基础。凡取得国内教育部颁发的高中毕业证的中国学生均可申请俄罗斯大学本科学位。外国留学生第一年要在预科学习语言和较简单的专业科目,一年后升入相应学历阶段就读。这对没有语言基础的留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
第四,21世纪初,留学生可以在当地找到很多工作实践的机会。虽然主要是受雇于中国老板或企业,但也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俄罗斯社会,体验最本土的人文风俗,并在实践中练习俄语和与俄罗斯人打交道的方式,为自己赚取充裕的生活费用。
第五,俄罗斯独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大国地位,复兴本土经济,教育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产业。俄罗斯政府正是看到了教育产业链带来的巨大商机,2000年前后,开始主动向各邻国推介自身优质教育资源。据笔者调查了解,留学中介在输送留俄学生的过程中,可以获取近100%的利润,使得他们对俄罗斯留学的推荐更是不遗余力。此外,俄罗斯也是很多拥有语言基础或生长在中俄边境地区的学生的留学首选地。因此,从2000/2001学年度开始,中国赴俄留学生的数量稳步增长。2008/2009学年度俄罗斯中国留学生达到17 300名,占俄罗斯外国留学生总数的15.9%。
以上这些因素,是2000年以后中国学生赴俄留学的重要考量。
图2 1950/1951~2008/2009学年度俄罗斯中国留学生数量趋势图[17]
2013年10月梅德韦杰夫总理访华时提到,截至2013年,俄罗斯约有25 000名中国留学生,其中绝大部分为自费留学生,其余为中国国家公费留学生,还有大约500名中国留学生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公费资助。为加深中俄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俄罗斯开始实施若干行动,如扩大教育宣传,修改相关政策使留学生打工合法化,留学生入籍便利化[18]等,争取在未来几年,使两国留学生总数提高10万人[19]。
可以说,留学生在中俄两国人文经贸交流中始终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时代的变革期,他们能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中俄两国重新建交后所带来的商机:从中国带去皮夹克、牛仔裤和一些日用品卖给俄罗斯人,用所赚报酬抵补整年的学杂费用;一部分俄语基础扎实的留学生则以翻译和中介人的身份在中俄贸易中从事服务工作。在两国关系稳定的共进期,他们变身为导游、志愿者、汉语教师、商人,架起中俄文化旅游交流的桥梁[20]。
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和现实访谈,笔者认为,多数留学生喜欢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周围永远是赏心悦目的美丽面孔。他们认为俄罗斯的教师绝大多数都很负责,对学生有耐心,留学生们可以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深刻感受到俄罗斯民族坚毅、执着、热烈,但有些自大的性格。通过调查访谈,笔者也了解到,即使留俄多年,学成后留在当地工作生活的留学生也占少数。这主要由于俄罗斯是非传统移民国家,当地民众和政府或多或少存在着排外情绪,而且留在当地不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但多年在俄罗斯学习生活的经历,使俄罗斯情节深深扎根在中国留学生的心里。而恰恰这种铭心的感受,是中俄两国建立长期合作和深入交流的民间基础,广大留学生也正是在中俄交往中对两国具有特殊感情的坚固桥梁和高层次纽带。留学生可以在中俄两国学术互动、人文交流与引进、经贸合作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二)旅游人数先减后增
2002~2005年中国赴俄旅游人数一直保持在每年20万人次以上,在2004年达到28.4万人的峰值。此后,虽然2006年和2007年分别是中国的“俄罗斯年”和俄罗斯的“中国年”,但两国政府的鼓励政策并没有很大程度促进两国旅游业的交流,这两年旅游人数仍处于持续下降阶段。由于2008~2009年俄罗斯经历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2009年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关闭及发生频繁袭击亚洲人事件,俄罗斯经济社会环境相对恶化,这对游客的信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赴俄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下降到10年中的最低谷。从2010年开始,赴俄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才开始呈现增长态势。
图3 2002~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人数趋势图(单位:人)[21]
2010~2013年游客在入俄中国人口总数中分别占21%、27.7%、35%,34.7%;在赴俄外国游客总数中分别占7.8%,10.5%,14.12%,14.84%。可见,在俄罗斯经济社会环境稳定安泰时期,旅游市场发展势头就会旺盛,就可以获得中国巨大市场带来的丰足利润。
表2 2002~2013年中国游客数量占俄罗斯外国游客百分比趋势图[22]
年份 | 赴俄外国游客总数单位:人 | 中国游客人数单位:人 | 中国游客占赴俄外国游客百分比 | 中国游客在赴俄外国游客中数量排名 |
2002 | 2 686 000 | 267 000 | 9.94% | 3 |
2003 | 2 779 000 | 203 000 | 7.30% | 4 |
2004 | 2 637 000 | 284 000 | 10.77% | 3 |
2005 | 2 251 000 | 204 000 | 9.06% | 2 |
2006 | 2 275 000 | 157 000 | 6.90% | 4 |
2007 | 2 123 000 | 130 000 | 6.12% | 4 |
2008 | 2 168 000 | 127 000 | 5.86% | 5 |
2009 | 2 000 000 | 116 000 | 5.80% | 5 |
2010 | 2 025 000 | 158 000 | 7.80% | 3 |
2011 | 2 228 000 | 234 000 | 10.50% | 2 |
2012 | 2 430 000 | 343 000 | 14.12% | 2 |
2013 | 2 506 000 | 372 000 | 14.84% | 2 |
图4 2002~2013年中国游客数量占俄罗斯外国游客百分比趋势图(%)[23]
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受石油价格的影响,卢布汇率暴跌,这使得俄罗斯国内销售国际高档奢侈品的价格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偏低,因此“购物团”的涌入促进2014年中国赴俄旅游人数的增加。市场是无形的指挥棒,无论是留学产业还是旅游产业,只有俄罗斯社会营造出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实施因地制宜的稳定政策,才能获得中俄民间交往中的稳定收益。
三 公务类人员数量增加,华商经营转向正轨(2009年后)
2000年以后,俄罗斯政局和社会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这为世界优质资本创造了良好的生长土壤。在以个体行为为主的华商在俄罗斯铺出一条淘金路、大量留学生在俄学习为企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的条件下,中资企业开始了大规模拓展俄罗斯市场的征程。2009年后,中资企业加快入俄步伐、华人商城建设呈现雨后春笋之势,随着两国经济交往主体发生变化,迁移人口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政府人员、军官、代表团、随行家属及人员等公务类短期(6个月以下)入境人数增加,华商经营层次也开始逐渐提高。
(一)公务类人员数量增加
据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领事馆统计,2002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中资企业仅有6家。到2009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商参处不完全统计,俄罗斯有163家中资机构、公司、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只有8家标注为民营或私营,1家标注为合资企业。到2011年,据《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企业名册》[24]统计,从2006~2011年在俄罗斯联邦注册的中国投资企业已超过600家,几乎全部是央企或国企。央企国企走出去过程中,企业派出了大量代表团赴俄实地考察,为企业进驻俄罗斯做准备。同时,新时期两国政府层面合作项目增加,公务类人员频繁互动和交流,也增加了公务类短期入境人口的数量。
表3 1999~2013年中国赴俄罗斯的公务类人员数量(单位:人)[25]
年份 | 中国赴俄公务 出行人数 | 入俄中国人口总数 |
1999 | 184 600 | 447 600 |
2000 | 239 800 | 493 800 |
2001 | 164 800 | 461 100 |
2002 | 126 000 | 726 000 |
2003 | 100 000 | 680 000 |
2004 | 118 000 | 813 000 |
2005 | 146 000 | 799 000 |
2006 | 257 000 | 764 000 |
2007 | 184 000 | 765 000 |
2008 | 197 000 | 815 000 |
2009 | 195 000 | 718 000 |
2010 | 203 000 | 747 000 |
2011 | 280 000 | 844 000 |
2012 | 296 000 | 977 000 |
2013 | 295 000 | 1 072 000 |
图5 2002~2013年中国赴俄罗斯的公务类人员占入俄中国人口总数百分比趋势图(%)[26]
2006年之前,公务类人员数量在入俄中国人口总体中不超过20%,2006年和2007年互为两国的“国家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的公务出访相对频繁,因此表现为公务类出行人员数量的增加,2006年公务类出行人数占入俄中国人口总数的33.64%。此外,公务类人员的增加还包括大量两国商贸、文化、学术、科技交流团组。
(二)华商经营开始走上商城经营的正轨
华商在俄罗斯各大集装箱或露天市场经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包括切尔基佐夫大市场、留布里诺市场、荷花市场、鲍曼市场、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场、叶卡捷琳堡大市场等等,华商主要在此经营服装、鞋帽、食品、各类日用品等商品。华商的货源大多通过“灰色清关”渠道获得,这种方式虽然时间短、费用低,但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旦俄政府开展清查行动,大多数华商的货物都会因违反当地法律法规而被查封,可以说在大市场上经营的华商是如履刀锋,随时面临倾家荡产的危险。俄罗斯政府面对种种不规范现象和混乱的管理,也屡屡出击,然而背后强大的利益链一直掣肘乱象的根治。
随着俄政府对走私、受贿等腐败现象打击力度逐步加大,加紧推进加入WTO的进程,更为重塑大国的威严,俄罗斯政府从200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清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灰色地带。“灰色清关”是俄罗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举,但它并不是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长久之计,反而是长期困扰中俄两国民间贸易正常发展的魔咒。为了彻底清理“灰色清关”衍生的一系列腐败和走私链条,2008年9月11日俄罗斯当局扣押了莫斯科市八个仓库里的6 000多个中国货柜;2009年6俄罗斯当局又以防火不合格关闭了俄罗斯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切尔基佐夫市场[27]。这殃及大批个体经营模式的华商,他们失去了在俄的“大本营”,一部分个体华商被分散到其他市场和地区清理余货,另一部分人由于损失惨重而被迫回国。此外,在切尔基佐夫、鲍曼等华商集聚的大市场周围,经常发生抢劫、勒索、诈骗等案件,使华商不堪其扰,尤其是2009年在俄罗斯境内发生了多起俄罗斯民粹分子故意伤害亚非洲人事件,使在俄的华商心感不安,频生回国意念。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华商和企业看到,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和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浪淘沙,落后方式终将被先进模式取代,“个体退、集体进”的新打法是新时期中俄经贸领域合作的未来趋势。此外,俄罗斯政府在2009年后,收紧了因私赴俄工作的配额数量,而且对在当地经营的华商进行更加严格地监管,这也是2009年后华商数量逐渐减少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华商数量稳减、随大型企业进驻俄罗斯的公务类出行人员数量稳增,是新时期入俄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2009年10月13日,普京总理在访华时对温家宝总理说:“我们两国政治关系无可挑剔,但总有‘灰色清关',总有假冒伪劣,我们的经贸关系就不足以支撑我们的政治关系。没有坚实的经贸合作为基础和支撑,慢慢地我们两国关系可能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2009年后,个体华商吸取了曾经的惨痛经验,开始纷纷谋求正规合法的经营途径。大量中资或中俄合资的大型商贸城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1.格林伍德国际商贸中心
2010年9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5亿美元,收购了莫斯科州的格林伍德国际商贸中心,以便引导和规范中俄民间贸易的“三合法化”,即商品合法化、商人身份合法化、经营合法化。2011年9月,格林伍德商贸中心正式运营,据格林伍德商贸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位于莫斯科州红城区,坐落在莫斯科大环69~73公里处,紧邻俄联邦最大的国际展览中心、莫斯科国际机场及欧尚大型购物中心。项目一期占地20公顷,共有15栋独立建筑,使用面积13.26万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1万多平方米。项目二期占地21公顷,毗邻商贸园区。该中心可以为在俄华商和中资企业提供集物流清关、仓储配载、会展中心、财务核算、法律咨询、营销中心及推送信息于一体的“一站式”、“管家式”的服务。中国企业可以入驻后进行批发贸易、品牌推广等经营。同时进驻的还包海关办公室、移民办公室等17个俄官方部门。目前,俄罗斯海关已在格林伍德商贸中心设立了一个电子报关中心,由俄罗斯海关授权的报关公司为中国企业和品牌进行登记,并将其纳入俄罗斯海关保护名录中。格林伍德商贸中心把经营理念定为:用经营场所的合法化带动人员、货物的合法化。目前商贸中心已进驻300多家企业,格林伍德是希望通过打造正规的经营场所带动中国制造品牌的树立,并最终使中国品牌得到俄罗斯市场的认可。目前,格林伍德除了中国的商家之外,还有来自俄罗斯、越南、土耳其、德国、斯洛伐克、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商家入驻。
2.其他商贸中心
除格林伍德商贸中心以外,莫斯科也陆续兴建起了多个大型商贸中心。其中莲花城商贸中心的兴建得到了中国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国资委下属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子公司——广东丝丽国际集团服装有限公司直接参与了莲花城的投资建设。目前,莲花城由俄罗斯火焰集团占有绝大部分股份,中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商户各选总代表,参与少量股份组建,一期投资高达7亿美元。
此外,还有多家商贸城处于正在招商或者准备招商之中。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由浙江世丰投资有限公司和莫斯科市政府控股40%的塔希尔集团共同投资开发运营,一期投资5亿美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1 500个摊位,全部经销中国日用品。中方投资企业浙江世丰投资有限公司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义乌商品城和浙江众多轻工业企业的丰富资源为商贸中心提供了优质可靠的货源。另外,塔希尔集团在全俄主要大中城市拥有40多家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并且深谙当地法律法规、行事规则,加之其与俄罗斯海关、莫斯科市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入驻企业的商品通过商贸中心的营销网络较顺利地进入俄方股东的几十家大型超市。
中国光大国际建设工程总公司与俄罗斯AFI开发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也将联手在莫斯科投资开发“中国城”。
关于中国在俄投资商贸城项目,中俄各方评判不一,俄方—主要是民众的反对意见仍占多数[28],这主要是对在俄“中国势力”壮大的担忧。因此如何弱化商城的国籍色彩,采用俄各方能接收的方式开展经营,是各商贸城未来工作的难点。还有一些商户担心这些新建商城“换汤不换药”,虽然外观比大市场规范,但运营流程没有实质性改善,因此采取观望态度。此外,这些商贸中心经营模式和所售商品相似度非常高,这极易导致争抢资源、恶性竞争情况的发生。如果各商城能真正带领华商走上健康经营的正规,规划出独具特色的经营领域,对产品、公司进行差异化分类和管理,避免大而全,才能提高商贸城的吸引力和投资模式的“成活率”。
图6 2002~2013年中国因私赴俄人员占入俄中国人口总数百分比趋势图 [29]
这些商城的出现并健康发展,将极大促进并带动中资企业和华商的进驻,因此,华商从2012年后开始重返俄罗斯,进驻新兴的商贸城中开始正规经营,2013年,因私入境人数占入俄中国人口总数的24.91%。但“再次回归”已经与2009年前不能同日而语,华商们更希望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谋求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结语
中国赴俄人口迁移的历史是从个体到集体,从地区到全国、从草根到高端的过程。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资源跨国流动的必然结果。市场决定一切,包括人力资源流动,谋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对于任何一个族群都是最终的生存目标,因此任何一种类型的人口流动都是人们在市场导向下,经济理性的策略性选择。就目前统计数据及调查访谈而言,俄罗斯的中国入境人口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俄罗斯中国入境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拓展趋势,这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客观表现。首先,近10年来,俄罗斯经济虽经历过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等,但总体经济状况呈上升趋势,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国内各项法律制度也相继建立健全。俄罗斯越来越规范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客观地要求参与主体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大量国际迁移主体的合法化进程淘汰掉了过去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大部分小商人或劳务移民,吸引了更多的旅游、留学、公务及合法行商的人员,从而客观上形成了迁移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其次,由于中国自身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高层次人才流动范围更广,大型企业向国外扩展业务的范围更宽,游客的出行欲望也更加强烈,这是中国的迁移人口呈现多元化拓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绝大多数入俄中国人口选择跨国流动,不以取得长期居留权或俄罗斯国籍的迁移人口占多数。首先,俄罗斯是的非传统移民国家,其境内的绝大多数外国移民是由于政治原因形成的,而非市场驱动的结果。同时,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始终存在,这使得外国迁移人口从心理上缺乏对俄罗斯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此外,获得俄罗斯永久居留权和国籍的难度相对较大,社会福利也远不及欧美国家那样有吸引力。因此,入俄中国人口大多不愿长期居留在俄罗斯,或取得俄罗斯国籍。据俄罗斯统计局数据计算,近年来,每年获得俄罗斯长期居留权的中国入境人口不超过0.2%[30]。其次,中国国家发展速度远超俄罗斯,国内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各项福利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对入俄的中国人口来说,是一种强劲的拉回力。因此大多数入俄的中国人口选择跨国流动。
第三,迁移人口结构出现向高层次转化的新趋势。从前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层次迁移人口,如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公务、旅游等人员在入俄中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这一方面显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资金可以用于自费旅游和自费留学;另一方面,公务出行人员数量显著增加,体现了政府层面、大型企业层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带动了相关人员的频繁流动。而且围绕国家交流和企业投资,衍生出很多服务性行业和服务性人口迁移。这是资源跨国流动带动人员跨国流动的直接体现。
随着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区域流动也许是中俄两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在平衡利弊后,国籍的概念对于入俄中国人口来说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在这样的客观存在下,中俄两国的移民政策就应考虑与区域一体化和两国各自独特的国家战略相结合,从长谋划,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本文系“2013~2015年度中国侨联课题”(项目号13CZQK1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谢清明:《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华人社会》,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宁艳红:《浅析早期旅俄华商的经贸活动及其作用》,载《西伯利亚研究》2014年第5期。
[3]于小琴:《刍议俄罗斯社会的排外心理及中国劳动移民的文化适应》,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3年第5期。
[4]宋延旭、崔亚平:《外国劳动力对俄罗斯远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载《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
[5]谢尔盖·梁赞采夫、王祎:《俄罗斯外国劳务移民与中国移民研究》,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
[6]Рязанцев С.В., Письменная Е.Е.Рол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миграции в демографиеском и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развитии России//SPERO,2006,№5.
[7]Гельбрас В.Г.Россия в условиях глобальн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миграции.Муравей,2004,C.3.
[8]董文婷:《21世纪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年。
[9]帕夫洛娃·克里斯蒂娜:《俄罗斯移民政策及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年。
[10]1999~2001年数据来源于Ларин А.Г.Китайские мигранты в России.M.,2009.C.148.,2002年后的数据来源于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http://www.gks.ru/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15/05/04
[11]1999~2001年数据来源于Ларин А.Г. Китайские мигранты в России.M.,2009.C.148.,2002年后的数据来源于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http://www.gks.ru/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15/05/04
[12]Ларин А.Г.Китайские мигранты в России.M.,2009.C.147.
[13]1992年,四川商人牟其中用几车皮罐头换回四架苏联飞机。
[14]《“磁场效应”再现 互贸区再热黑龙江的大小口岸》,搜狐新闻,2004年6月4日。http://news.sohu.com/2004/06/04/59/news220385956.shtml
[15]《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16]本数据来自对81名2000年初来俄留学生的访谈和笔者亲身经历(笔者于2003~2010年于俄罗斯莫斯科留学)。
[17]Арельев А.Л.Китайские студенты в России//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изация образования,2010,№12.
[18]Иностранным студентам станет легче найти работу в России.http://ria.ru/society/20130723/951632877.html/2013/07/23
[19]《梅德韦杰夫:近几年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将提高到10万人》,新华网,2013年10月22日。http://news. xinhuanet.com/video/2013-10/22/c_125580269.htm
[20]资料来源于对80余名各年代赴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访谈与交流。
[21]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 http://www.gks.ru/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15/05/04
[22]Там же.
[23]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 http://www.gks.ru/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15/05/04
[24]《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企业名册》,百度文库,2015年5月10日。http://wenku.baidu.com/link?url=OZPDrLVCg4dn BsO1aTf_wtc_qpZfKjKFJJzrUxhoP-VQ2_5S79suWfm 1StAGlqNEN3Co43JYwZLvn7m0NASYF30p9T8g4uSpjAT9LcgBd2q
[25]1999~2001年数据来源于А.Г.Ларин, Китайские мигранты в России.M.,2009.C148.,2002年后的数据来源于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http://www.gks.ru/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15/05/04
[26]Там же.
[27]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200多公顷,有超过10万人在此工作,其中,华商近6万人。
[28]《莫斯科中国城项目被热炒 俄公司称近期不开工》,人民网,2009年7月29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392/9740375.html
[29]1999~2001年数据来源于Ларин А.Г.Китайские мигранты в России.M.,2009.C.148.,2002年后的数据来源于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http://www. gks.ru/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2015/05/04
[30]梁赞采夫、王祎:《俄罗斯外国劳务移民与中国移民研究》,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张昊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