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201503
铭记历史和平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研讨会综述
张文莲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3期 2016年04月06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20世纪甚至是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中俄两国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参与国也是最终的战胜国,2015年两国政府将举办隆重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2015年4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研讨会在京召开。中俄学者和外交官就二战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战后秩序的规划和领土争端、二战期间的苏联与中国、苏联出兵东北及对华援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战对世界格局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不同程度上也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二战的影响。

  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天新教授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走向全球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搅动了世界,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这种全球化并不是一体化而是多元化,是多样化共存。全球化和多元化,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和各个国家的发展。现在必须用全球性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但同样需要从多元化角度来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全球化后各国人民的交流明显增多,但与此同时矛盾、冲突以及战争也增多了,而且可以说二战以后局部战争的频率比战前更多了、更危险了,规模更大了,涉及的方面更多了。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承认多元文化、承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道路。目前全球的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军事手段、战争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强调建立世界新秩序就要承认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处理好国际关系。二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从此以后人们体会到了世界战争并不能解决问题。全球化发展要求承认有共同利益、共同的问题。各国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走不同的道路,只有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发展。注意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这是我们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梁强博士介绍了二战期间苏联外交部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1941年底,苏联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工作正式开始,其核心是1943年下半年成立的隶属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的三个委员会。他们与苏联驻美国、日本大使馆一起向苏联领导人提交多份报告,详细阐述了战后苏联在收复失地、严惩德日战败国、战后国际格局、国际体制、苏英美三巨头划分势力范围等问题上的规划。上述内容对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制订起了重要作用,在战后世界秩序也就是雅尔塔体制中也得到了很大体现。苏联战时规划中提出的收复失地、严惩战败国、确立三巨头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就是地缘追求、强权政治、势力范围划分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方式体现。再往上回溯,苏联对凡尔赛体系,也就是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应对,同样可以概括为地缘追求、强权政治、势力范围三点,这些也构成了此后苏联外交的基本内容,对二战时苏联外交部门对战后秩序的规划有深刻影响。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勇慧副研究员分析了二战遗留下来的俄日领土问题,主要就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俄日间的南千岛群岛(日本称为北方四岛)问题做了探讨。钓鱼岛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发生严重冲突,损害了中国在东北亚的安全利益。由于中国赶超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日力量发生变化,日本从2010年开始把中国作为主要的防御对象,并且在外交上强化日美同盟,从战略上牵制中国。南千岛群岛是俄日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雅尔塔协议明确规定了南千岛群岛的归属,因此俄决不接受任何改变二战结果的企图。俄承认两国之间有领土问题,愿意就领土问题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安倍上台以后俄日关系有所好转,日本在领土问题上立场发生微妙变化,希望俄承认四岛主权,但归还方式、日期可以灵活掌握。俄日关系缓和的另一原因是日本为了抗衡中国、牵制中国。中日领土问题和俄日千岛群岛问题都有美国在作祟。东北亚领土纠纷威胁到地区安全,威胁到中俄地缘政治安全。

  中共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认为,苏联出兵东北确实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苏联在朝鲜扶植金日成政权,最后发展的结果是战后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从欧洲扩展到了远东,标志就是朝鲜战争的爆发。

  二战期间的中苏关系问题:互相援助,但也存在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苏联都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中苏两国并肩抗击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互相援助,缔结了深厚的友谊,但是苏联也存在一些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

  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认为俄中关系有悠久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时期,俄中的团结程度比任何时候都高,也是俄中友谊“炼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俄中要肩并肩地以应有的水平庆祝胜利70周年。这既是对先烈的责任,也是对后代子孙的责任。

  俄罗斯文化中心副主任丘瓦耶夫指出,苏联和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蒙受损失最大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想攫取苏联和中国的资源而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艰难时刻,只有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助。斯大林是个很有智慧的政治家,早就把中国视为整个反希特勒同盟国家中的主要伙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并没有使日本投降,只有苏联参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才同意投降,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苏联援助问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静杰研究员认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到了苏联的巨大援助,苏联红军到东北以后,不光赶走了日本人,更重要的是使东北成为共产党人的根据地,苏军撤退时把大量的武器交给了共产党,对国内战争的胜利产生重大影响。

  左凤荣也指出,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中国巨大的援助,包括数目可观的贷款、飞机、轰炸机还有其他重要的军用物资和战略物资,还派遣了包括飞行员在内的志愿人员等。苏联的援助对中国能坚持抗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对此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苏军出兵东北促进日本投降,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刘显忠研究员对中国学者对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援助问题做了介绍。中国学者承认苏联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援助中国最积极的大国。对于苏联志愿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中国学者都承认苏联志愿者在训练中国军队、参与拟定和实施重大的作战计划、改变国民政府军消极防御态势的作用,以及苏联的航空志愿者在空战中以及在协调国共两党行动遏制蒋介石的反共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者也根据新材料对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贷款和军火物资的问题做了研究。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几乎孤立无缘的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巨大的。

  与会学者们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使日本不可能有力量去进攻苏联,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苏联远东的屏障,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间接地援助了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

  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与会学者在谈及中苏友谊时并不避讳存在的问题。李静杰说,抗日战争期间中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是主要的方面,但也存在问题。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签订了秘密的雅尔塔协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8月14日又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没有把中国当成战胜国,使中国人民有一种屈辱感。分析中俄关系,强调的第一个因素是相互尊重、完全平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发展其他关系,才能保证两国关系健康向前发展。

  左凤荣认为,1941年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保证尊重伪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宣布尊重蒙古共和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中国政府对此提出抗议,认为侵犯了中国的利益。苏联在新疆利用盛世才做了很多中国政府不认可的事情,另外苏联红军在东北拆走了日本人留下的大量设备,还有外蒙古在苏联的操纵下独立的问题以及中东铁路问题、旅顺港问题等。这些事件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苏联人民的感情。

  据刘显忠介绍,对于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援华的评价问题,中国学者分歧较大。抗战中苏联用中国领土和主权与日本做交易、以恢复沙俄在中国失去的权益作为出兵中国的条件等有损中国主权的行为,又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这无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专家学者建议大国、强国在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时不能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要遵循正义、道德原则。在国际合作时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怎样尊重、协调对方利益,还需研究处理,需要大智慧。

  深化中俄睦邻友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杰尼索夫认为,2015年对俄罗斯和中国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传统的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内容丰富的双边合作日程,将增添联合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内容。2015年双方一共计划举行将近60场联合活动。他认为目前俄中关系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俄中两国国家领导人交流频繁密切。两国领导人一起出席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习近平主席将访问莫斯科作为俄方纪念二战胜利活动的重要客人。普京总统将出席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

  李永全认为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战后70年之所以能够保持基本和平,两个因素很重要:一是全世界人民对二战的记忆;第二个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平衡。在这两个因素中,中国、俄罗斯(苏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卫和平成果,保持世界未来和平的道路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会发挥更大作用。

  李静杰指出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主要意义是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吸取教训,增强信任。中俄作为相邻大国,两国的国家安全是相互的、不能分离的。中俄关系目前进入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特别是在政治上、安全上。中俄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是互为后方、互为战略屏障。在战略安全上,中俄两国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对我们两个国家、对远东、对世界的和平都非常重要。

  俄罗斯文化中心副主任丘瓦耶夫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当前的世界充满着危机和担忧,对市场空间的争夺日益激烈。日本加强军事实力,与美国加强军事合作,正在修正军事合作的方向和方针。欧洲的形势也很严峻,现在的乌克兰成为新的危机的源头。所以中俄的紧密合作成了世界稳定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

  左凤荣认为中俄两国有漫长的边界线,从历史上看,中俄两国关系好时双方都得利,两国关系不好时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目前倡导的中俄共同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

  李勇慧认为中俄关系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是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要不遗余力地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应在东北亚地区进一步寻求共同利益,继续强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中俄合作有助于亚太地区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新安全观。

  俄罗斯国防部驻华代表处主任达姆季诺夫介绍俄罗斯为永久纪念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烈士,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永久纪念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烈士管理局。2007年4月27日,俄罗斯和中国签署了政府间的关于修复和搬迁苏联军人墓地和纪念碑的协议。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在中国境内还有74座烈士纪念物,其中有53座烈士墓地和21座苏联捐躯军人的纪念碑。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是确定阵亡烈士的名字、修复遗失的烈士墓地。仅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就登记了13处烈士墓地,确认了1346名在中国境内牺牲并埋葬在中国的烈士的姓名。今年中俄在战争纪念领域的合作项目之一即是,由俄罗斯大使馆倡议、中国全面支持的一项活动——俄中两国青年联合搜寻1945年在中国领土上牺牲的苏军烈士遗骸。通过这项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俄罗斯和中国共同作战的英勇历史,将有助于扩大俄中睦邻友好关系的社会基础。李永全认为,俄罗斯人民对于战争的记忆、对于胜利的珍惜、对于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战士和英雄们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尊重历史,反对篡改历史的行为 

  尽管二战胜利已经70周年,但还有很多历史问题有待讨论,这些年由于新材料的披露,对二战的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苏联国内对二战评价有新变化,东欧对二战中苏联发挥作用的评价也有很大变化,独联体国家对卫国战争的评价甚至名称也有变化。与会专家学者强调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反对篡改历史的行为。

  俄罗斯大使特别提出了如何忠实战争年代的历史记忆的问题。他指出,过去的有些事件遭到了某些西方和东方的邻居的“随意解释”甚至“蓄意歪曲”。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为了争取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两国坚决抵制重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修改战后世界秩序、美化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企图。俄罗斯对某些欧洲国家拆毁苏联烈士纪念碑的行为表示愤慨,对纪念纳粹和军国主义帮凶的游行进行谴责。

  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公使陶米恒认为,俄中学者有能力认识历史真相,年轻学者在利用西方的研究成果时要善于甄别,警惕西方思想的入侵。随着二战老战士的相继离世,二战的亲历者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见证人不容易保护历史。在历史保护方面后代的责任很大。

  学者的研究既要严谨又要忠于历史,刘显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学者对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援助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随着中苏档案的解密,中苏关系史专家不仅揭示了很多新材料,而且纠正了以前研究中的一些错误。

  不同国家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一致,不要因为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一致影响现在的国家关系。李静杰认为中俄对过去的认识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不要把它当成政治问题,中俄之间对中俄历史的不同认识也应局限在学术的范围内而不应当影响当前关系。

  (责任编辑: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