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201502
美国主流媒体对乌克兰危机事件的报道——以2014年2~3月《华盛顿邮报》为例
马洪喜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2期 2016年02月26日

  【内容提要】乌克兰经历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内外危机。危机不仅给乌克兰国内政治局势走向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对冷战以来的国际关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是乌克兰危机背后的重要推手,媒体舆论又是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背景因素。本文搜集了2014年2~3月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关于乌克兰危机议题的361篇新闻报道,分成七个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和分析,以透视美国政府的立场和美国社会的反应。

  【关键词】媒体舆论;乌克兰危机;对外政策;俄罗斯;

  【作者简介】马洪喜,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83)

  

一 问题缘起 

  冷战结束以来,乌克兰成为以西欧为主导的欧洲联盟与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联盟激烈争取的对象。作为欧盟的盟国,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取向及应对策略对欧盟的对乌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为美俄之间借助乌克兰危机相互试探评估对方战略取向和战略决策提供了契机。

二 研究方法 

  为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与准确,本文以样本单元定量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评析美国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乌克兰危机,以及如何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及俄罗斯定位的。

  (一)研究媒体选定 

  本文以《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为调查对象。作为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被认为是继《纽约时报》之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更是美国国会议员、专家学者以及原政府高官抒发己见的平台,他们对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进行评价,就相关议题提出政策建议。

  (二)时间范围选定 

  自从2013年11月亚努科维奇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来,乌克兰局势跌宕起伏。2014年2月18~20日基辅反政府示威骤然升级,演变成严重的暴力冲突,随后乌克兰议会罢免了原总统亚努科维奇,由议长图尔奇诺夫暂代总统一职。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经联邦议会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

  本文以2014年2~3月为研究时间范围,通过考察这段时间中《华盛顿邮报》对乌克兰危机议题的报道评析,集中分析美国主流媒体舆论对乌克兰危机议题的报道评述及倾向特点,以及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俄罗斯的认知定位。

  (三)样本单元选取 

  本文以乌克兰危机作为媒体报道的议题选定,样本数据库来源于ProQuest公司的National Newspapers Premier、ProQuest Central数据库,在ProQuest高级检索中输入关键词Ukraine and Russia,《华盛顿邮报》共获取样本878篇,经综合分析之后,其中内含俄罗斯并与乌克兰危机议题直接相关的样本单元是361篇。

三 《华盛顿邮报》视野中的乌克兰危机议题 

  (一)《华盛顿邮报》对乌克兰危机议题报道的总量分析 

  如图1所示,在2014年2~3月的59天中,《华盛顿邮报》对乌克兰危机议题报道总量为361篇,平均每天6篇。2月上中旬,对乌克兰危机议题关注度并不高。报道的高峰点出现在2月21日,乌克兰原总统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签署协议,恢复2004年宪法,承诺组建联合政府并重新大选。3月,《华盛顿邮报》报道的第一个高峰点出现在3月4日,共17篇,也即俄罗斯央行宣布大幅度加息150基点,俄罗斯股市、卢布大跌,交易员称俄罗斯央行抛售100亿美元以支撑卢布的日子。第二个高峰点出现于3月7日,共15篇,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共和国当局请求俄罗斯总统普京审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要求之后。第三个与第四个高峰点出现于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前后期间。在本文选取的时间范围中,《华盛顿邮报》报道起伏大,说明该报在乌克兰危机加深期间呈现高度报道的态势,而在危机淡化期间关注度并不高。

  图1 《华盛顿邮报》2014年2~3月报道总量分布 

   

  (二)对《华盛顿邮报》样本单元类型统计分析 

  如表1所示,《华盛顿邮报》在乌克兰危机议题报道方面,在以浅层次化的陈述性报道为主的同时,该报的社论占了样本单元总量的相当一部分,前者高达62.6%,后者为35.7%。

  表1 《华盛顿邮报》类型分布 

新闻报道
社论[1]
一般资讯
226
129
6
62.60%
35.70%
1.70%

  通过《华盛顿邮报》深层次性剖析的样本单元所占份额,结合以下样本内容分析,可得出该报主观感情色彩浓厚的报道倾向。

  (三)对《华盛顿邮报》样本内容分析 

  议题一:乌克兰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在报道乌克兰危机事态发展时,《华盛顿邮报》评论认为莫斯科视乌克兰为生死攸关的战略利益[2],普京致力于将原苏联共和国乌克兰坚定地拉回到莫斯科的轨道上来,努力保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影响力[3]。针对乌克兰国内就国家身份认同产生的东西分裂的情况,该报将其归因为是,俄罗斯之所以如此关注乌克兰,表层原因是俄乌之间有着深切的文化联系,深层原因在于乌克兰是俄罗斯作为大国的自我形象定位指标。该报称,即使普京不能够将乌克兰带回到俄罗斯势力范围之内,其也会致力于保持乌克兰在欧盟之外,作为俄罗斯的防御缓冲区[4]。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驻有黑海舰队,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对俄罗斯来说继续保持其在该半岛的军事基地将是不可想象的[5],而俄罗斯黑海舰队将处于不利的状态[6]。

  考虑到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利益深切度,该报引述西方专家的评论称,即使对俄实施严厉的制裁都不可能迫使俄罗斯总统普京改变其在乌克兰的行动。乌克兰的命运关系到俄罗斯的切身利益,俄罗斯精英将乌克兰的未来与其自身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7]。与此同时,该报关于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侵占,认为其政治获利要远胜于军事价值收益[8]。关于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对俄罗斯与俄罗斯人的意义,《华盛顿邮报》引用了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副教授谢尔盖·马尔克多诺夫的相关阐述:基辅广场革命向普京提出了挑战,并威胁到俄罗斯在黑海的地位;从心理上来说,克里米亚对俄罗斯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塞瓦斯托波尔对俄罗斯人而言如同俄罗斯的标志[9]。纽约大学教授马可·葛莱欧堤评论说,一旦涉及到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的理智将被情感所取代[10]。该报引述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学者德米特里·特列宁的言论称,俄罗斯与西方之间不存在任何信任,而普京关于克里米亚的对外决策是出于激情而非理智评估所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是历史的行动而非现实主义的考量[11]。

  议题二:乌克兰政治危机的导火索 

  《华盛顿邮报》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起源于2013年11月亚努科维奇政府突然拒绝签署与欧盟的贸易伙伴协定而转向加入俄罗斯的经济联盟[12]。该报对俄罗斯的施压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是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经贸手段。关于亚努科维奇在与欧盟签署贸易协定的最后一刻突然转变态度立场,该报认为明显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亚努科维奇展示了俄罗斯可损害乌克兰经济的程度以及亚努科维奇要想在2015年再次当选总统的困难程度[13]。该报评析认为,亚努科维奇拒绝欧洲而转向俄罗斯寻求乌克兰所需要的大量经济援助,无异于自己点火烧毁了通向西方的桥梁[14]。与此同时,该报认为俄罗斯渴望保留对乌影响力的意图昭然若揭,而欧盟对乌克兰的一揽子经济援助方案则被西方视为对抗俄罗斯影响力的努力[15]。该报除了在报道评析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以外,认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公投之前对克里米亚实施的是胡萝卜政策,以使克里米亚公投结果有利于俄罗斯[16]。

  关于对乌克兰抗议冲突升级的定性,《华盛顿邮报》认为是独裁者亚努科维奇政府的武力镇压才导致双方之间暴力冲突升级,造成大量伤亡的出现[17],该报认为乌克兰危机最大的潜在麻烦来源是克里姆林宫,并认为普京是乌克兰陷入冲突的主要推手[18]。

  针对乌克兰未来应如何应对的问题,美国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提议乌克兰应采取持中立立场的“芬兰化”独立进程,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应采取类似的“比利时解决方案”,即同时向东向西看[19]。

  议题三:对俄罗斯以及总统普京的评价 

  在本文研究的样本单元中,《华盛顿邮报》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其治下的俄罗斯的负面报道占了相当大份额。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同时也使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对外政策进行了抨击和指责。

  在俄罗斯国内问题上,《华盛顿邮报》认为“普京政权”是一个腐败体系,是一个非代表性的政权[20],普京虽然是俄罗斯民选的总统,但该报强调的是他在苏联时期令人畏惧的情报部门克格勃高级官员的身份背景[21];按照美国20世纪50年代在危地马拉、伊朗以及其他地区秘密行动的标准,普京在克里米亚的行动可谓是高明的间谍活动[22]。该报报道强调普京是专制极权暴君[23],通过镇压国内民主发展为自己大谋福利[24],是一个不可预测型的独裁者[25]。该报还引述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的评论,称了解俄罗斯的真正意图非常困难,因为后者极不透明[26]。在担任俄罗斯总理期间,普京才是俄罗斯真正的领导人[27],是好斗的复仇主义领导人[27],普京政权野蛮残忍镇压持异议者[28]。该报刊载的社论分析称,俄罗斯政府对外提供的关于普京民意支持率的数据与俄罗斯国内独立机构得到的调查数据不符,而普京利用与战争相关的言论和实际行动来为其自身赢得民意支持率[29]。在国外,该报评论说普京熟谙挑衅煽动之道[30],认为普京追求的是以俄罗斯模式而非苏联模式重构昔日的俄罗斯帝国,奸诈狡猾的普京以恐吓胁迫等手段将亚美尼亚与白俄罗斯控制在莫斯科势力范围之内[31]。克里米亚公投之后,《华盛顿邮报》强调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是扩张主义的俄罗斯[32],普京持冷战思维的态度,实施民族主义的对外政策[33];通过侵占克里米亚,普京要向世界警告的是其决心要恢复俄罗斯的领导国地位[34]。在乌克兰事务上,普京坚决反对亚努科维奇政府与反对派妥协,并以牺牲俄罗斯与欧洲以及美国的关系为代价,执着于与西方之间玩弄零和游戏[35]。在该报看来,普京将乌克兰视为兄弟般国家,其实是将乌克兰当作附属于俄罗斯的傀儡国家[36],并且普京用经济纽带将乌克兰和亚努科维奇与俄罗斯绑定在一起,从而达到阻碍基辅与欧盟进一步加深关系的目的[37]。该报认为“好战的”[38]俄罗斯与苏联一样,是一个拥有一流军事技术的三流国家,并借机讽刺奥巴马政府不敢冒惹怒普京的风险而全力支持乌克兰抗议示威者[39];普京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战争,俄罗斯将不再受到民族国家战争的束缚[40],奥巴马政府在关于原苏联共和国的命运上,尽力避免与俄罗斯对抗[41]。

  俄罗斯对邻国乌克兰的入侵以及对克里米亚的侵占,《华盛顿邮报》认为反映了俄罗斯企图在原苏联共和国维持影响力的意图[42]。同时,该报认为普京在克里米亚的政策对奥巴马与西方来说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北约最高军事长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布里德洛夫称之为对俄罗斯领导人认知的“范式转换”[43],奥巴马将西方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之间的争议设定为停留在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冲突[44],爱沙尼亚总统伊尔韦斯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标志着冷战后秩序中的信任已消亡,世界转回到零和范式[45]。与此同时,该报认为俄罗斯将天然气作为外交武器使用的效力不如过去,欧洲能源进口渠道多样化的趋势以及可替代性能源的研发已使其减轻了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46]。在如何回应俄罗斯对外行为上,该报认为美国及其盟国应严惩普京及其亲密同僚,普京必须为他的对外行为付出代价[47]。关于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否会出兵乌克兰东部的问题,该报认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拥有军事部署,但考虑到整体军备情况,不会出兵乌克兰东部地区[48],因为将乌克兰东部地区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或二者以半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出现,将会使俄罗斯付出昂贵的代价,侵占乌克兰将会使普京帝国加速覆灭。乌克兰人将自己的未来与欧洲自然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因为欧洲的民主体制好于极权政体,法制凌驾于独裁统治,而且欧盟的投资与技术会促进乌克兰的经济发展并使乌克兰人更加富裕[49]。该报社论分析,短期来看普京是赢家,但面临的长期问题已经透漏出迹象,使中国与日本提高警惕,因为中国担忧克里米亚分离主义运动可能会成为西藏的模板,而向普京展现热情友好姿态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经表明他与美国及欧洲的团结一心[50]。《华盛顿邮报》在谈及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时,认为更接近于准军事秘密行动。该报评论认为,普京表现出鲜明的冒险精神,而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之间无流血冲突足以说明俄罗斯军队的纪律性与精准性。俄罗斯军队的职业性减少了事件升级失控的风险,因此该报总结认为,俄罗斯军队并非是在阿富汗被证实的那样,是一支虚弱的部队,而是一支训练有素并能够悄悄有效使用“踏雪无痕”技术的部队[51]。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普京的对外行

  为与希特勒的行为相提并论,引起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喧嚣。赞同响应希拉里言论的主要是国会持鹰派强硬立场的共和党成员,反对声来自支持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一派,该派主要担忧希拉里的挑衅性言论会激化俄罗斯的民众舆论[52]。

  议题四:对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点评 

  借助乌克兰危机这一契机,美国国内针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出现了两种持不同立场的声音。《华盛顿邮报》报道认为普京对克里米亚的侵占暴露了美国对外政策相悖的一面:在谴责俄罗斯领导人的侵略行为和号召孤立普京方面,美国国会异常团结,大部分共和党成员鼓吹对普京实施强硬路线,但保守党内部反对干涉主义的声音也在持续增高。该报引述皮尤研究中心民意调查结果,美国民众态度更倾向于认为美国不应该在乌克兰事务上卷入太深。该报强调,对普京主义的普遍性反感并不能掩盖美国国内对外政策方面存在的分歧[53]。

  反对奥巴马政府战略收缩政策的保守批评派认为,21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与不可预测性的世纪,奥巴马政府真正的问题是不能够适应此类变化的世界,从而使美国的盟友陷入磕磕碰碰的困境。因此,该派敦促奥巴马政府必须对21世纪充满变化的世界作出回应而非退缩[54]。该派还认为造成美国局势困境的根源在于奥巴马政府抛弃强硬路线而选择温和路线,对外政策力量不足[55],缺乏强硬姿态与手段[56]。他们抨击奥巴马对普京制裁力度不够,“手持长棍面包参与一场持械打斗”[57],同时还讽刺奥巴马是软弱的暴君[58],奥巴马在乌克兰危机中面临的艰难处境是美国不愿使用军事力量的政策产物。针对奥巴马政府第一任的对俄“重启”政策,该报评论认为旨在帮助缓解俄美因格鲁吉亚以及美国在波兰与俄罗斯其他邻国地区部署导弹防御体系的计划而导致的紧张关系[59];“重启”政策强调的是美俄之间的共同利益与合作,但是该政策并没有减少二者之间的竞争性[60],“重启”政策应为乌克兰事态的发展负一定的责任[61]。该报讽刺奥巴马恳求普京在乌克兰事务上后退[62],以及奥巴马单方面视普京为伙伴[63],认为奥巴马政府应该果断行动,保持强硬抵抗俄罗斯的对外行为[64],并批评指责奥巴马政府削减美国军事预算减少美国军事力量[65]。201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强烈指责奥巴马对克里米亚事务的处理,声称奥巴马的“幼稚”损害了美国的国际立场[66]。曾工作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迈克尔·辛格就乌克兰危机事务强调了“应急计划”的重要性与地缘政治的现实性,批评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缺乏强硬性与先发制人性[67]。持鹰派观点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指责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软弱[68]。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分析,美国保守派共和党内部对美国是否应军事干涉乌克兰事务也存在分歧,将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的言论理解为认可俄罗斯索求的合法性[69]。

  除此之外,《华盛顿邮报》强调西方应坚定回应俄罗斯的对乌行动,只有坚定的回应才有可能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上演,普京的俄罗斯或许不会听从西方的回应,但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正在关注美国及其同盟国的答案[70]。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就乌克兰事务也批评了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认为美国应强硬回应其所面临的挑战,反对美国全球战略收缩政策。赖斯认为乌克兰事态发展应作为警钟,提醒美国不能回避领导全球的责任,否则全球的独裁主义者及极端主义者将会因美国收缩政策而更加大胆,而美国将会因其国家利益与价值观受到践踏而付出代价[71]。

  另一派是支持并赞同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一方。该派认为美国应团结起来支持奥巴马[72],反对战争并支持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收缩政策[73]。该派以美国过去的对外政策来与普京的行为类比,认为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事务上谎称说俄语者及俄裔居民受到乌克兰极端势力的威胁,正如同布什政府时期借口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样。与此同时该派认为,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方面,美国的国际声望是有限的,那些批评奥巴马对外政策的评论家要么是愤世嫉俗者,要么就是对乌克兰事务一无所知。该派认为美国应了解普京攫取克里米亚的最初缘由[74],从俄罗斯的立场考虑俄罗斯的行为[75],或者从普京的“门罗主义”分析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76]。北约战略沟通前副秘书长迈克尔·斯托普福德反对把俄罗斯推入绝境,认为一旦尘埃落定,该是开始另一个对俄“重启”的时候[77]。驻华盛顿美国安全计划(ASP)成员迪克逊·奥斯本在赞同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同时,指出美国在对外政策上是谨慎的,减少军事预算的政策体现出对美国财政支出的责任感[78]。

  美国著名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就乌克兰事务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西方必须认识到,俄罗斯从来都没有将乌克兰仅仅作为一个外国来对待,即使著名的持异议者索尔仁尼琴与布罗茨基都坚持认为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与俄罗斯的组成部分。基辛格认为,乌克兰不能选择一方而反对另一方,应该起到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作用。基辛格批评欧盟的官僚行动缓慢,指责欧盟将关于乌克兰与欧洲关系的谈判等战略要素从属于国内政治而导致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他认为乌克兰领导人并没有学会如何妥协,乌克兰问题的根源在于乌克兰政治家企图将其意志强加于乌克兰顽固的另一方。基辛格认为美国对乌克兰的英明政策是在乌克兰两部分之间寻求相互合作的路径,应寻求二者之间的和解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基辛格给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乌克兰应有权利自由选择其经济政治联盟;乌克兰不应加入北约;乌克兰应自由建立其政府并且该政府应与乌克兰国内民意相容;俄罗斯侵占克里米亚与现存世界规则不相容[79]。

  一位匿名的原美国驻俄罗斯大使认为美国应该反思其对俄政策及态度取向,坚称是美国对俄罗斯的错误态度与政策导致俄罗斯失去了对美国的信任。关于是西方迫使苏联解体因而赢得冷战胜利的假设,他认为是错误的,事实是冷战是由有利于美俄双方利益的谈判而结束的,不是冷战的结束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他不认同美国用看待失败者的眼光对待俄罗斯,认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误解、歪曲以及做给国内民众看的姿态基础之上,而非建立在真正的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冲突之上。他提醒美国的门罗主义继承者们应该理解俄罗斯对接近或触及俄罗斯边界的由外国主导的军事同盟的敏感性。美国轻视俄罗斯的循环举动引起了俄罗斯的过度反应,使俄罗斯认为美国是决意与俄罗斯作对的敌人,因而损害了美俄关系[80]。

  美国外交政策与国际事务学者、新美国基金会现任主席及执行总裁安尼·玛丽·斯劳特认为,东欧应与俄罗斯及欧美同时保持紧密关系,如同东南亚国家与中美同时保持紧密关系一样,较可取的战略是缓和叫嚣言论,让欧洲起主导作用。西方应承认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应该降低其假装神圣的姿态。普京对克里米亚的侵占违反了国际法,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以及北约保护科索沃的干涉行为同样也违反了国际法,尽管后者被许多人称之为合法侵犯[81]。

  《华盛顿邮报》评析说,在制裁俄罗斯方面,美国国内的商业团体反对美国单方面制裁俄罗斯,认为美国的单方面制裁将会损害美国的经济而且效果不大,并坚持认为多方制裁才可能产生实际效果并减少美国商业团体在俄经济利益[82]。同时,该报也刊载评论,表达了美国在制裁俄罗斯方面的校准之难:对俄罗斯实施有限制裁,在阻止俄罗斯对外行为方面可能面临无效的境况;而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则可能会在该区域引起更大的危机,与此同时,在核扩散与伊朗谈判等其他事务领域会破坏俄罗斯的合作意向[83]。

  议题五:躺着中枪的中国 

  《华盛顿邮报》在报道点评乌克兰危机事务中美国的对外政策时,认为曾充满希望的“阿拉伯之春”国家陷入内战与军事政变,以及中国在东亚海域日益强烈的领土诉求等,都是美国战略收缩政策的后果[84]。美国战略收缩政策所留下的真空地带将被民族主义国家如俄罗斯与中国等填补,而且中国正在东亚地区投入军事力量[85]。该报也刊文指出美国奥巴马政府在应对普京对外行为上所表现的软弱之态将会促使中国、朝鲜以及伊朗在国际事务上更加大胆[86]。该报用反问与质疑的口吻指责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称如果俄罗斯能够在免责的情况下撕裂乌克兰,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钓鱼岛上做同样的事情?[87]该报社论在指责奥巴马与普京对外政策的同时,抨击中国从事炮舰外交以威胁邻国日本及其他弱小的东南亚邻国,但是奥巴马在乌克兰危机事务上的应对表现却引起了该地区美国盟国对美国是否值得依靠产生了质疑[88],认为普京在乌克兰危机事务上权衡的是美国及其盟国的实际行动,中国在东海同样也是在权衡美国及其盟国的实际行动[89]。同时该报还刊文指出,二战的历史教训说明,实现和平只有依靠行动而非语言[90]。

  一位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前高级官员称,奥巴马政府犹豫不决的对外政策态度或许会在东亚造成严重后果。该官员用质问的语气向奥巴马政府提出:“如果中国军队登陆领土争议地区,美国该做什么?”[91]对于中国在乌克兰事务上的立场,该报将中国政府的对外信号解读为中国将继续保持不介入、不干预乌克兰危机事务的态势[92]。

  议题六:乌克兰危机事务中的欧洲对俄态度 

  《华盛顿邮报》认为欧洲取得共识的最大障碍,是对冷战的恐惧与俄罗斯的经济影响力交织在一起,欧洲对俄罗斯对外行为的回应强调的是外交解决为主制裁次之,因为欧洲与俄罗斯的经济贸易相关度要远高于美俄之间的经贸联系[93],欧俄之间深切的经贸依存度使欧盟不愿严厉制裁俄罗斯[94]。该报也注意到,出于因没有受到西方的强硬回应,俄罗斯将会更加大胆攫取更多领土的担忧,欧盟部分成员国,尤其是东欧地区的成员国推动强硬制裁俄罗斯,但是与俄罗斯有深切经济关系的欧盟重量级成员国如德国却不愿强硬回应[95]。然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中,欧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该报认为奥巴马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其是否能够说服欧洲领导人团结一致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96]。该报同时也注意到,随着乌克兰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现出了意欲对俄采取强硬姿态的立场,但是德国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德国人反对对俄施加新的严厉制裁,不仅如此,大多数德国人对普京渴望保护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国家利益立场持同情的态度[97]。

  议题七:美国奥巴马政府与国会关于对乌经济援助与IMF改革争论 

  乌克兰危机期间,美国奥巴马政府在推动制裁俄罗斯的同时,也着手对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乌克兰新政府解决其国内面临的经济困境,缓解并减少俄罗斯给乌克兰造成的负面影响。但美国国内却出现了奥巴马政府与国会下议院就对乌援助是否应涉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对立局面问题的争论。奥巴马政府在对乌援助方案中提出了IMF改革的问题,而美国国会下院强烈反对将IMF改革议题牵涉入对乌援助议案中,认为二者没有相关性。针对美国对乌援助议案是否应加入IMF改革的问题而引起的对立局面影响了美国对乌经济援助的及时性。IMF改革主要涉及扩大如乌克兰等国家的借款额度,并增加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巴西等在IMF中的权限,美国仍然保留否决权。

  关于美国对乌经济援助中是否应涉及IMF改革的议题,美国国会保守派共和党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共和党参议员马可·卢比奥认为,奥巴马政府在授权对乌克兰经济援助议案中加入与矛盾不相关的IMF改革内容是非常不明智的[98]。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保守派共和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地绝对反对奥巴马政府的IMF改革提议,《华盛顿邮报》分析了共和党内部反对对乌援助议案中加入IMF改革内容的一方,如共和党议员兰德·保罗认为,IMF改革会间接使俄罗斯受益,因为乌克兰政府拖欠俄罗斯联邦数十亿美元。而另一位共和党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则支持IMF改革,因为该机制可在美国需要它时提供稳定性,从长期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工具,不支持IMF改革是短见之举[99]。

四 对《华盛顿邮报》社论立场取向的评析 

  《华盛顿邮报》的社论文章反映了编辑委员会的立场观点与态度取向。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编辑委员会的社论文章表现出主观色彩相当浓厚的倾向性,即以指责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强烈呼吁美欧强硬回应俄罗斯对外行为以及抨击俄罗斯对外政策并妖魔化

  普京为主。

  首先是强调对俄必须保持强硬 

  关于乌克兰国内动乱,该报社论文章认可并支持乌克兰民众反政府游行示威,并将其视为乌克兰人对欧洲民主的追求[100],或者说是俄罗斯支持的亚努科维奇政府与亲西方反对派之间的争斗[101]。在对乌援助问题上,该报认为欧盟应取代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102]。

  在向西方就乌克兰危机处理提出的政策建议上,《华盛顿邮报》立场强硬的倾向性同样明显,认为西方应该准备面对其所宣称的威胁[103],并建议西方应对外明确,任何对乌克兰的干涉将不仅对乌克兰而且对俄罗斯来说都是一场灾难[104],西方必须做好长期与俄罗斯斗争的准备[105]。该报强调,如若普京不遵守国际协定,西方领导人应向俄罗斯挑明其将会在经济及外交领域付出重大代价[106],并呼吁奥巴马政府应勇于承担因强硬回应俄罗斯对外行为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否则将会导致战争爆发[107]。俄罗斯在西方的经济制裁中遭受的损失将远胜于西方受到的损害,美国与欧盟必须快速有力支持乌克兰新政府,援助其实施经济改革与民主选举[108]。该报认为乌克兰余震将会波及摩尔多瓦与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美国及西方的回应必须使摩尔多瓦和其他受到俄罗斯威胁的国家感到放心,因此西方应加大北约在俄罗斯周边邻国边界上的军事投入[109]。

  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强调,如若西方不强硬抵制而是容忍普京的俄罗斯对外行为,将会为对邻国有索求的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侵略开创先河,因此奥巴马必须对俄罗斯实施大力制裁以回应普京的对外行为,并迫使俄罗斯统治者重新考量其选择[110]。该报强烈抨击对普京与俄罗斯持理解立场的一派,认为欧洲危机非因西方机构扩张,而是因为没有实现其冷战后自由一体化的欧洲允诺所导致[111]。

  其次是严厉批评奥巴马政府 

  关于奥巴马政府在应对乌克兰危机事务上的表现,《华盛顿邮报》社论主要以抨击指责为主,并敦促奥巴马政府强硬回应俄罗斯的对外行为[112]。社论严厉抨击奥巴马对外政策是建立在其幻想的世界而非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不赞同奥巴马政府的军备收缩政策。强烈反对美国从阿富汗全面撤军,认为普京衡量的是美国及其盟国的实际行动而非言论[113]。社论的倾向性非常明确。关于美国对乌经济援助议案中是否应与IMF改革等内容挂钩,《华盛顿邮报》表明了鲜明的反对立场,赞同美国国会下院反对奥巴马政府议案的决定[114]。

  再次是妖魔化俄罗斯总统 

  关于俄罗斯国内的媒体管控,《华盛顿邮报》评论文章猛烈抨击普京使用恫吓及秘密施压等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俄罗斯国内媒体,以确保媒体俯首听命。该报借此抨击普京不仅是俄罗斯国内的独裁者,而且是俄罗斯在国外的冒险分子[115],抨击俄罗斯将天然气等能源作为政治武器使用以胁迫邻国忠诚于俄罗斯。俄罗斯的经济考量服务于其政治考量,欧洲与乌克兰应当尽快使能源进口多元化,以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116]。最后是坚持美国的国家利益至上关于美国是否应加大天然气出口的议题,《华盛顿邮报》持支持认可的立场,认为从美国自身来讲,增加美国液化气出口可为美国增加资金收入。对外而言,美国能源出口的扩大可维护一条重要国际原则,即能源应在全球自由流通。尽管美国液化气出口的增加并不能直接取代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地位,但美国能源进入亚洲市场能减少俄罗斯在亚洲获利的机会,不仅如此,增加美国液化气的出口还可以对外展示美国在商业领域的开放性。普京利用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能源作为恫吓其邻国的能源政治武器已有年头,因此美国增加能源对外出口可以威慑普京,通过打能源牌来帮助需要进口俄罗斯能源的国家进行长期的能源合同谈判[117]。

五 结语 

  通过梳理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对乌克兰危机事务的报道倾向,不仅可探究美国媒体舆论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取向与报道特点,而且可窥探美国国内由乌克兰危机而引起的“论”点分布,了解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事务、对俄政策及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认知态度取向、美国自身对外战略反思以及对中国的关注度等。

  另外,透过解读美国主流媒体舆论在乌克兰危机事务上的报道,也可以看出,中国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已经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中国因乌克兰危机事务在美国主流媒体舆论中的高度“出频率”,不仅透露出美国一贯地对中国所持的警惕态度,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在评估其全球战略及实施区域性对外政策时必不可少地会将中国因素考虑进去。

  注释: 

  [1]本文中的社论是指样本单元文档类型标示Editorial的样本,以一系列短篇文章表达报纸本身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该部分社论署名又分为两类,一部分是以该报编辑委员会署名的社论,另一部分是在该报社专门负责撰写评论的编辑人员署名的社论。

  [2]William Booth,“Ousted Ukraine president accused of mass murder”,The Washington Post,Feb 24,2014,Foreign.

  [3]William Branigin and William Booth,“Russia accuses Ukraine opposition of power grab,denounces‘terrorist methods’”,The Washington Post,Feb 25,2014,Foreign.

  [4]Max Fisher,“7 questions”,The Washington Post,Feb 1,2014,A.6.

  [5]Will Englund,“Despite its problems,Ukraine is a prize for Russia,Europ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Foreign.

  [6]Will Englund,“Russia’s prize in Crimea resonates in history but has little strategic benefit for navy”,The Washington Post,Mar 14,2014,Foreign.

  [7]Carol Morello and Pamela Constable,“West pledges to impose sanctions on Moscow as Russia tightens hold on Crimea”,The Washington Post,Mar 12,2014,Foreign.

  [8]Will Englund,“Russia’s prize in Crimea resonates in history but has little strategic benefit for navy”,The Washington Post,Mar 14,2014,Foreign.

  [9]Kathy Lally,“Crimean independence vote and Russian annexation:A primer”,The Washington Post,Mar 15,2014,Foreign.

  [10]Will Englund,“Crimea as consolation prize:Russia faces some big costs over Ukrainian region”,The Washington Post,Mar 16,2014,Foreign.

  [11]Will Englund,“In showdown over Crimea,Putin and the West venture into‘uncharted waters’”,The Washington Post,Mar 18,2014,Foreign.

  [12]Anne Gearan,“U.S.official apologizes for blunt remark”,The Washington Post,Feb 7,2014,A.7;Will Englund,“In violent turn,Ukraine fighting kills at least 20”,The Washington Post,Feb 19,2014,Foreign.

  [13]Will Englund,“Ukraine protests:A look at the key figures”,The Washington Post,Feb 20,2014,Foreign.

  [14]Will Englund,“In violent turn,Ukraine fighting kills at least 20”,The Washington Post,Feb 19,2014,Foreign.

  [15]Anne Gearan,“U.S.official apologizes for blunt remark”,The Washington Post,Feb 7,2014,A.7.

  [16]Pamela Constable and Carol Morello,“Crimeans begin to consider the real benefits and costs of joining Russia”,The Washington Post,Mar14,2014,Foreign.

  [17]Steven Goff,“Turmoil in Ukraine may affect U.S.soccer march”,The Washington Post,Feb 19,2014,D.2;Will Englund,“Ukraine chief open to new elections”,The Washington Post,Feb 21,2014,A.1.

  [18]The Editorial Board,“Ukraine’s chance for peace”,The Washington Post,Feb 22,2014,Editorial-Opinion.

  [19]“America’s challenge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21,2014,Editorial-Opinion.

  [20]Vladimir V Kara-Murza,“Ukraine is Putin’s,not Russia’s,war”,The Washington Post,Mar 5,2014,Editorial-Opinion.

  [21]Pamela Constable,“In Crimea,a swell of patriotism,but what is to fellow?”,The Washington Post,Mar 19,2014,Style.

  [22]Jim Hoagland,“Vladimir Putin,Russia’spy in chief”,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2014,Editorial-Opinion.

  [23]David J.Kramer,“U.S.foreign policy comes home to roost with Russia’s action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014,Editorial-Opinion.

  [24]Fred Hiatt,“Is Putin losing this war?”,The Washington Post,Mar 7,2014,A.17.

  [25]Eliot A Cohen,“Putin’s power play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26]Carol Morello and Karen DeYoung,“NATO general warns of further Russian aggression”,The Washington Post,Mar 24,2014,Foreign.

  [27]Will Englund,“Comparing the Crimea conflict with the Georgia-Russia situation of 2008”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Foreign.

  [27]David Ignatius,“Putin’s losing bet”,The Washington Post,Mar 26,2014,A.19.

  [28]davidignatius@washpost.com,“Gold-medal corruption”,The Washington Post,Feb 15,2014,.Editorial-Opinion.

  [29]Masha Gessen,“Putin wins in Russia only by escalating his war rhetoric”,The Washington Post,Mar 15,2014,Editorial-Opinion.

  [30]Eliot A Cohen,“Putin’s power play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31]Stephen J Hadley and Damon Wilson,“Putin’s long game”,The Washington Post,Mar 4,2014,A.17.

  [32]Scott Wilson,“Biden in Europe to reassure U.S.allies over Russia’s moves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19.2014,National-Politics.

  [33]Scott Wilson,“Obama’s aim to shift U.S.foreign policy runs up against an old Cold War rival”,The Washington Post,Mar 24,2014,National-Politics.

  [34]davidignatius@washpost.com,“America’s challenge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21,2014,Editorial-Opinion.

  [35]The Editorial Board,“Violence in Ukraine shows need for negotiated settlement”,The Washington Post,Feb 19,2014,Editorial-Opinion.

  [36]applebaumletters@washpost.com,“Ukraine smears and stereotypes”,The Washington Post,Feb 21,2014,Editorial-Opinion.

  [37]Ibid.

  [38]Anthony Faiola,“Two European views of Russia muddy the debate”,The Washington Post,Mar 5,2014,A.1

  [39]“Is Ukraine the Cold War’s final episode?”The Washington Post,Feb 20,2014,Editorial-Opinion.

  [40]Molly K McKew and Gregory A Maniatis,“Playing by Putin’s tactics”,The Washington Post,Mar 10,2014,Editorial-Opinion.

  [41]Anne Gearan,“Kerry warns Russia that military action in Ukraine could lead to international backlash”,The Washington Post,Feb 27,2014,National-Security.

  [42]Kevin Sieff,“As U.S.war ends,Russia returns to Afghanistan with series of investment projects”,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2014,Foreign.

  [43]David Ignatius,“Putin’s losing bet”,The Washington Post,Mar 26,2014,A.19.

  [44]Scott Wilson,“Obama,in Brussels speech,prods Europe to stand up to Russia,bolster NATO”,The Washington Post,Mar 27,2014,Foreign.

  [45]Toomas Hendrik Ilves,“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need a new rulebook for Russia”,The Washington Post,Mar 28,2014,Editorial-Opinion.

  [46]Steven Mufson,“Shifting energy trends blunt Russia’s natural-gas weapon”,The Washington Post,Mar 1,2014,National-Economy.

  [47]Ilya Somin,“Thoughts on the crisis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4,2014,Volokh-Conspiracy.

  [48]“Russia’s military is the largest in the region,but it isn’t the same force as in Soviet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Mar 11,2014,National-Security.

  [49]Vladislav Inozemtsev,“Russian expansion into eastern Ukraine could cost Putin dearly”,The Washington Post,Mar 14,2014,Editorial-Opinion.

  [50]“For Putin,a possible Pyrrhic victory”,The Washington Post,Mar 13,2014,Editorial-Opinion.

  [51]“What we learned in Crimea”,The Washington Post,Mar 19,2014,Editorial-Opinion.

  [52]Philip Rucker,“Hillary Clinton’s Putin-Hitler comments draw rebukes as she wades into Ukraine conflict”,The Washington Post,Mar 6,2014,National-Politics.

  [53]“Can Putin’s power grab in Crimea bring us together?”,The Washington Post,Mar 20,2014,Editorial-Opinion.

  [54]Jim Hoagland,“The U.S.must react to ‘a world awash in change’”,The Washington Post,Mar 1,2014,Eitorial-Opinion.

  [55]“Putin’s error in Ukraine is the kind that leads to catastroph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56]Eliot A Cohen,“Putin’s power play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57]“Obama’s pathetic response to Putin’s invasion of Crimea”,The Washington Post,Mar 21,2014,Editorial-Opinion.

  [58]“Obama,the feckless tyrant”,The Washington Post,Mar 4,2014,Editorial-Opinion.

  [59]Anne Gearan,“Kerry to visit Ukraine on Tuesday,threatens sanctions if Russia doesn’t pull forces back”,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National-Security.

  [60]Scott Wilson,“Ukraine crisis tests Obama’s foreign policy focus on diplomacy over military force”,The Washington Post,Mar 1,2014,National-Politics.

  [61]David J.Kramer,“U.S.foreign policy comes home to roost with Russia’s action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014,Editorial-Opinion.

  [62]Ibid.

  [63]“Misreading Puin,and history”,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64]Eliot A Cohen,“Putin’s power play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65]“Defunding defense”,The Washington Post,Mar 10,2014,Editorial-Opinion.

  [66]Kathy Lally,“U.S.lawmakers,on visit to Ukraine,call for continued aid against Russian threat”,The Washington Post,Mar 24,2014,National-Politics.

  [67]Michael Singh,“The U.S.makes crises in Ukraine and Syria worse by not planning for them”,Mar 3,2014,The Washington Post,Editorial-Opinion.

  [68]David Nakamura,“At AIPAC,John McCain blames Obama’s ‘feckless’ foreign policy for Ukraine crisis”,The Washington Post,March 4,2014,National-Politics.

  [69]“Ukraine shakes up the GOP debate over foreign policy”,The Washington Post,Mar 11,2014,Editorial-Opinion.

  [70]Madeleine Albright and Jim O’Brien,“The West’s obligation to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2014,Editorial-Opinion.

  [71]Condoleezza Rice,“Will America heed the wake-up call of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8,2014,Editorial-Opinion.

  [72]“Robert Gates tells Republicans to cut back on criticizing Obama’s Ukraine policy”,The Washington Post,Mar 5,2014,Editorial-Opinion.

  [73]Jack Nargundlar and Frank Silnicky,“Crisis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74]“In the Ukraine crisis,the U.S.has a credibility problem”,The Washington Post,Mar 4,2014,Editorial-Opinion.

  [75]“The Ukraine crisis calls for less bluster,more common sense”,The Washington Post,Mar 5,2014,Editorial-Opinion.

  [76]“Russia doesn’t respect borders.Neither has the U.S.”,The Washington Post,Mar 6,2014,Editorial-Opinion.

  [77]Michael Stopford,“The West needs to look at Putin and Russia’s interests clearly”,The Washington Post,Mar 25,2014,Editorial-Opinion.

  [78]Dixon Osburn,“How to lead from the front o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14,2014,Editorial-Opinion.

  [79]Henry A.Kissinger,“How the Ukraine crisis ends”,The Washington Post,Mar 6,2014,Editorial-Opinion.

  [80]“The U.S.has treated Russia like a loser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The Washington Post,Mar 15,2014,Outlook.

  [81]Anne-Marie Slaughter,“The War of words over Ukraine plays into Putin’s hands”,The Washington Post,Mar 26,2014,Editorial-Opinion.

  [82]Howard Schneider and Holly Yeager,“As talk of sanctions on Russia heats up,business groups draw cautionary l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8,2014,National-Economy.

  [83]Twitter:@Milbank,“The Crimea saga and the Malaysian airliner show us the limits of U.S.power”,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2014,Ediorial-Opinion.

  [84]Scott Wilson,“Ukraine crisis tests Obama’s foreign policy focus on diplomacy over military force”,The Washington Post,Mar 1,2014,National-Politics.

  [85]“As the U.S.retreats,what will fill the vacuum?”,The Washington Post,Mar 7,2014,Editorial-Opinion.

  [86]“Obama’s weakness emboldens Putin”,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87]Eliot A Cohen,“Putin’s power play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88]The Editorial Board,“President Obama’s foreign policy is based on fantasy”,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89]The Editorial Board,“President Obama’s foreign pollicy is based on fantasy”,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90]Thomas Carcaterra,“World War Ⅱ’s lessons aare not being applied to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5,2014,Editorial-Opinion.

  [91]Karen DeYoung,“As U.S.ponders next moves on Crimea,experts rethink NATO’s defense posture”,The Washington Post,Mar 19,2014,National-Security.

  [92]Anthony Faiola and Carol Morello,“Ukraine leader to visit White House this week as Russia cites‘chaos’”,The Washington Post,Mar 10,2014,Foreign.

  [93]Anthony Faiola,“Two European views of Russia muddy the debate”,The Washington Post,Mar 5,2014,A.1.

  [94]Anne Gearan and Karen DeYoung,“U.S.allies slowly put squeeze on Russia”,The Washington Post,Mar 6,2014,Foreign.

  [95]Griff Witte and Will Englund,“Russia celebrates Crimea annexation while Ukraine looks to West for support”,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2014,Foreign.

  [96]Scott Wilson,“Obama’s aim to shift U.S.foreign policy runs up against an old Cold War rival”,The Washington Post,Mar 24,2014,National-Politics.

  [97]Anthony Faiola,“Despite reluctance at home,Merkel shifts toward tougher stance on Russia”,The Washington Post,Mar 29,2014,Foreign.

  [98]Marco Rubio,“Making Putin pay”,The Washington Post,Mar 20,2014,Editorial-Opinion.

  [99]Ed O’Keefe,“Ukraine aid package stalls in Congress amid Republican infighting and partisan bickering”,The Washington Post,Mar 14,2014,National-Politics.

  [100]The Editorial Board,“Repression rejected”,The Washington Post,Feb 1,2014,A.12.

  [101]The Editorial Board,“Violence in Ukraine shows need for negotiated settlement”,The Washington Post,Feb 19,2014,Editorial-Opinion.

  [102]The Editorial Board,“Repression rejected”,The Washington Post,Feb 1,2014,A.12.

  [103]The Editorial Board,“Violence in Ukraine shows need for negotiated settlement”,The Washington Post,Feb 19,2014,Editorial-Opinion.

  [104]The Editorial Board,“Ukraine’s next chapter”,The Washington Post,Feb 25,2014,Editorial-Opinion.

  [105]The Editorial Board,“West must prepare for a long struggle with Russia”,The Washington Post,Mar 27,2014,Editorial-Opinion.

  [106]The Editorial Board,“Condemnation isn’t enough for Russian actions in Crimea”,The Washington Post, Mar 1,2014,Editorial-Opinion.

  [107]The Editorial Board,“The U.S.must continue to take tough steps against Russia’s aggression”,The Washington Post,Mar 12,2014,Editorial-Opinion.

  [108]The Editorial Board,“Don’t back down”,The Washington Post,Mar 16,2014,Editorial-Opinion.

  [109]The Editorial Board,“Ukrainian aftershocks”,The Washington Post,Mar 4,2014,A.16.

  [110]The Editorial Board,“The West must resist Mr.Putin’s gambits in Ukraine”,The Washington Post,Mar 8,2014,Editorial-Opinion.

  [111]The Editorial Board,“Obama doesn’t grasp Putin’s Eurasian ambitions”,The Washington Post,Mar 20,2014,Editorial-Opinion.

  [112]The Editorial Board,“The U.S.needs to get more aggressive on Syria”,The Washington Post,Mar 11,2014,Editorial-Opinion.

  [113]The Editorial Board,“President Obama’s foreign pollicy is based on fantasy”,The Washington Post,Mar 3,2014,Editorial-Opinion.

  [114]The Editorial Board,“Aid to Ukraine tangled up in partisan politics”,The Washington Post,Mar 15,2014,Editorial-Opinion.

  [115]The Editorial Board,“Vladimir Putin stamps on his citizens again,this time with Internet censorship”,The Washington Post,Mar 15,2014,Editorial-Opinion.

  [116]The Editorial Board,“Europe needs an alternative to Russian natural gas”,The Washington Post,Mar 6,2014,Editorial-Opinion.

  [117]The Editorial Board,“Using U.S.natural gas as an energy wedge against Russia”,The Washington Post,Mar 22,2014,Editorial-Opinion.

  (责任编辑张昊琦)